無自性生不是無生(二) 五法三自性

第98集
由 正莉老師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今天要繼續講「無自性生不是無生」。上一集我們提到宗喀巴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說:【諸法無自性生】(《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10),他那樣的說法是無中生有,是無因論的外道見。因為無自性的意思是說:一切諸法沒有常恆不滅的自體性,只是諸法所顯示出來的一個現象,那諸法所顯示出來的現象是不可能反過來出生諸法;就譬如花香不能生出花的道理是一樣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569 佛說:【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意思是說:真如雖然能生一切諸法,但是真如本來無生,無始以來就存在,不曾出生過,未來也永遠不會壞滅;法爾如是,不生不滅就是法身。

佛在這裡明白宣示:能生一切諸法的是真如。然而宗喀巴卻主張諸法無自性生,明顯違背 佛的聖教,絕對不是佛法。

接下來我們介紹三種自性,《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 佛說:【五法為真實,自性有三種,修行分別此,不越於如如。】意思是說:五法是真實有的,三種自性也是這樣;修行人觀察這五法三自性,其實都不外於真如。我們先講五法,就是相、名、覺想、正智、如如。相是說法相的意思,譬如色陰以及六塵相。名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說一切法相的名稱,也就是施設種種名稱,藉以顯示諸法的相貌,譬如小貓、小狗的名稱,一聽到就知道它所指稱的是哪一種人、事、物;名的另外一種意思是說名色的名,也就是受、想、行、識四陰。覺想是說想陰的想,也就是分別的意思,包括有語言文字,以及離語言文字的分別。正智是說如理作意的真實智慧,也就是經由相、名、覺想的觀行,明白六根、六塵、六識都不真實,卻又不離真如實相;也就是真實證知真如,並且了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的義理,叫作正智。相、名、覺想、正智這四法,全都是由於自心真如而有,真如是真實不壞法的緣故,所以 佛說五法為真實。

接著我們介紹三種自性:依他起性、遍計執性以及圓成實性。依他起性是指前六識必須依真如阿賴耶識、意根、五色根、六塵為俱有依才能生起,既然是依於他法才能現起,所以是依他起性。因為是依他起,是因緣所生法,不是本來自在,所以無自性,是緣起性空之法;譬如依他起的意識,不論是有念靈知或離念靈知,都是念念變異生滅無常,不是常住法。然而宗喀巴卻執取依他起的意識為常不壞法,他在《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中說 :「然義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可是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51開示說:【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我們把它對照來看,很明顯地宗喀巴把 彌勒菩薩所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竄改為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這就是宗喀巴抄襲《瑜伽師地論》又加以移花接木的一貫手法。

話說回頭,遍計執性是指第七識意根恆常不斷普遍地計執一切法實有,也就是於依他起的一切法中,生起錯誤計執而產生了遍計執性;另外於圓成實性也產生了計執,將圓成實的阿賴耶識功能據為己有,也是遍計執性。圓成實性是說第八識阿賴耶識本性清淨而能遍現諸法,圓滿成就諸法的真實性。換句話說三種自性就是:前六識依緣而起的依他起性、第七識意根妄想計執的遍計執性以及第八識阿賴耶識圓滿成就諸法的圓成實性。這三種自性,時時刻刻常住於眾生阿賴耶識中;所以說三種自性都是以阿賴耶識為因。由於三種自性,眾生才有煩惱生起,才有異熟業果可得。

根據《壇經》記載,六祖惠能大師證悟時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為什麼說是有情來下種,而不是無情呢?因為有情才有阿賴耶識,才有意根;阿賴耶識裡面有異熟果的種子以及許多其他種子,意根有遍計執性、阿賴耶識有圓成實性,所以有情才能來人間受生,才有依他起性的諸法現起。在一切種智中說,依他起性以及遍計執性是虛妄法,叫作虛妄唯識門;又說自心阿賴耶識具有圓滿成就諸法的真實性,而依他起性以及遍計執性,也是依阿賴耶識的圓成實性而起起滅滅、相續不斷,叫作真實唯識門──含攝一切世出世間法。這樣五法三自性含攝一切佛法。如果學人能證知自心阿賴耶識,就漸漸能分別並且一一證知五法三自性的正理,就能真實了知三乘法義,就能證知一切世出世間法,都不超越真如的境界;所以 佛說:「修行分別此,不越於如如。」假使外於自心阿賴耶識而說有第一義佛法可修可證,那就叫作心外求法的外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佛說:【離自性,即是無生。】意思是說自性有三種,就是依他起性、遍計執性以及圓成實性。實義菩薩證悟阿賴耶識之後,於依他起性的陰界入法中如實現觀陰界入一切法,是依本來不生的阿賴耶識而生起──幻有非真,無自在體性,所以於依他起性中遠離遍計執性。可是如果悟後執著所證得的圓成實性,那又墮於遍計執性,因此證得之後要遠離,由於遠離的緣故叫作「無生忍」。以這個密意說三自性為三無性-而不是無三自性法-常住於一切凡夫有情界中;但是如果想要證得三無性,就必須先證得三自性,而想要證得三自性,就必須先求證阿賴耶識如來藏。因為如來藏就是三自性中的圓成實性,況且三性、三無性都是依如來藏而說,不能外於如來藏而說三性、三無性,所以證得如來藏的圓成實性時,才能證實識陰諸法都是依他起性的虛妄法,才能證實處處作主的意根只是在依他起性的識陰諸法中普遍計度而產生了執著,這樣才能證實三自性確實存在。總而言之,若想要證得三無性,就必須先要證得三自性,若想要證得三自性,就必須先要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然而月稱、宗喀巴等應成派六識論者堅執否定阿賴耶識如來藏,又如何能證得圓成實性呢?不能證得圓成實性,卻空言三性、三無性,無有是處!

《解深密經》卷2 佛說:【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意思是說:勝義生菩薩!你應當知道,我釋迦佛依三種無自性的體性所含藏的密意,說一切諸法都是藉種種助緣由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出生,都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緣滅,本身沒有自體性,也就是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以及勝義無自性性。

相無自性性,這是對遍計執性而說;是說一切現象本是虛妄,由於眾生顛倒見而普遍計著以為真實,這樣錯誤顛倒計著而假名安立的法相-其實本無自性可說-叫作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這是對依他起性而說;在說明一切法都是緣聚緣散,說生只是因緣具足而法生,說滅只是因緣分散而法滅,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並無自然生的法性,叫作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這個勝義就是真實義的意思,是佛法所說的第一義諦,親證第一義心如來藏之後就能出生世出世間的功德智慧,這是函蓋真諦與俗諦的真實內涵,所以叫作勝義。第一義是本來具足能生萬法的自性,佛說勝義無自性性,是說真如勝義之性;菩薩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之後,遠離凡夫異生的遍計執性,現觀如來藏本來自在、本自具足,因此生起般若智慧以及解脫智慧。但是從如來藏的立場來看沒有勝義可說,因為如來藏本來具足圓滿成就諸法的體性,真如是法無我性所顯、是無所得,因此證悟菩薩轉依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遠離對自己所證得第八識的執著,也遠離凡夫眾生對第八識心體執著的恆內執我,這樣來行成佛之道,證悟菩薩透過現觀這樣的道理,叫作勝義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是一切法無執所顯真性,是 佛密意說,是為了遣除學人對真如勝義生起執著,而勝義就是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因此諸法自性有無,是依第八識如來藏而說有無,不能離開如來藏而說自性有無,所以《解深密經》說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就是這個道理。

綜合來說,諸法有自性或無自性,都只是諸法的體性,是顯現於現象界的現象。有自性或無自性的現象都不能出生諸法,能出生諸法的必定是由根本因如來藏,含藏了眾緣種子才能出生諸法的變異與作用,所以能出生諸法的,唯有那能執持一切種子的自心如來藏;然而宗喀巴卻以意識為真實不壞心──不離常見外道的我見,又否定第七識意根,如何能了知意根的遍計執性呢?不知不證意根的遍計執性而說能斷遍計執,無有是處。必須依 佛開示、跟隨真善知識修學、證知自身的第七識意根,才能在四威儀中修除意根的遍計執性,修斷我執之後才能成為阿羅漢,這樣才是解脫道的正修。宗喀巴堅執意識為常不壞心,已經墮於意識層次,未斷我見,又不知不證第七識意根,不能斷除意根的遍計執性;這樣連聲聞解脫道的初果都不知不證的凡夫,密宗黃教卻吹捧為至尊,實屬荒謬!

佛在四阿含諸經中處處開示:意識是緣起法、生滅法,由根、塵、觸三法而生意識;也就是由意根觸法塵,才能從如來藏中出生,是緣起緣滅之法,於眠熟、悶絕、正死、滅盡定、無想定等五位中必定斷滅;夜夜眠熟斷滅,第二天早晨必須依於因緣以及俱有依緣等法才能重新現起,往生之後更是永遠斷滅,不能去到後世,一切有情這一世的意識也不是從前世來,所以不能知道前世的事情,除非修得宿命通;這樣生滅無常的意識心,宗喀巴卻執取為常不壞心,完全不知不證大乘甚深空性密意,是無因論外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 佛說:【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意思是說:外於自心如來藏而計著緣起法能生諸法,那樣計著的人會依虛妄想而分別種種依於緣起所生諸法,執著諸法各有不同自性;就好比魔術師以幻術變化種種身像,譬如幻化出人身、貓身等等,可是凡夫由於虛妄想,誤以為所見種種身像真實非假而加以執著。

佛所訶責計著緣起而計著者,正是應成派六識論者計著緣起性空之法,主張緣起性空的法性常住,而不承認緣起性空的法性是依自心如來藏而有,正是計著緣起而計著者。換句話說,應成派六識論者外於實相心如來藏計著緣起,主張緣起性空就是真如,誤計一切法空就是般若,把般若實相誤解為性空唯名,又恐怕被指稱墮於斷見,於是又另外建立意識細心作為緣起諸法的所依,作為三世因果的聯繫者;這樣墮於因妄想中,正是《楞伽經》中 佛所訶責「種種妄想計著自性」的人,堅執意識為常不壞法必定於意識起種種妄想計著自性,把意識相應境界作為佛法的修證而成為常見外道。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