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6集
由正昌老師開示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以下將要為大家解說「大悲心是依第八識心才能夠生起」,並藉由聖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所開示的,來說明大悲心是從菩薩親證第八識心後才能夠生起;同時舉出《廣論》中,以世俗悲心取代為佛法大悲心的錯誤說法之處。
《廣論》頁210說:【修菩提心次第者,從大覺窩所傳來者現分二種,一修七種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恩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為七種。】(《菩提道次第廣論》卷8)這一段宗喀巴是說,依阿底峽所傳密宗喇嘛修菩提心次第有兩種,一是金洲所說的七因果教授,二是寂天的自他交換。其中七因果教授的次第是:知母恩、念母恩、報母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大菩提心生。金洲大師又名金洲法稱,他是阿底峽的顯教傳承法師,有關他所傳的七因果教授,有一位日常法師解釋說,七種因果,我們通常說「六因一果」,加起來一共七個;「正等覺菩提心」就是大菩提心,這是所要求的果,生起這個心的因是增上意樂,增上意樂從悲,而悲從慈生,最後推到第一步是「知母」,由知母一步一步上去,而產生大菩提心。平常我們只是對這個名詞有大概的認識,此處告訴我們,怎麼樣從其正因,依必然的次第走上去,走對了,就能夠在內心生起菩提心這樣的果。
從這位弘傳《廣論》最賣力的日常法師他對於七因果的解說,我們可以看出,金洲大師所傳的七因果教授,是從世間為人子女者大部分皆知感念母親生我、養我、育我之恩,所以長大後都知道要報母恩,想要報母恩就會生起給予母親快樂的慈心,以及拔除母親痛苦的悲心,如果能夠將這種對於母親的悲心,擴大到對於一切有情都生起同樣的悲心,心中生起了這樣的增上意樂的智慧,覺悟佛法的大菩提心就會出生。但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讓人誤會佛法中說的大悲心,其實只是把對報母恩的世俗感恩心,擴大到轉視一切有情如母,而心生感恩以及愛護之心,這樣就是生起了對於眾生的大悲心;然而這種以愛為出發點的慈悲心,對於眾生是會心生執著的。
如同一神教所說的神愛世人一樣,同樣是說神願意廣博地愛護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得到快樂,所以又將這種愛稱之為「博愛」。但是這種看似慈悲的博愛,是以我愛執著為出發點的,所以當眾生不接受一神教的這種博愛時,就會被當成是異教徒;因此在一神教的信仰地區,常常有所謂的異教徒被殺害這樣的殺業出現,這就是從愛自己或一切眾生的我愛執著而來的。若從佛法來說,有愛就會生起「取」的煩惱,有取就會生起後有的煩惱,有了後有的煩惱,就會在三界中生老病死輪迴不斷,無法解脫於三界。所以在佛法中,因為愛自己或眾生所生的我愛執著,這樣的愛只是一種煩惱執著,只會遮障眾生不得解脫。所以說,依我愛執著煩惱所生的悲心,不如說是世間人的愛心更恰當些;因為這類以愛為出發點所出生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慈悲心,這樣的愛心都是有執著的,所以只能說這是世間的善法,不能夠及於解脫三界輪迴的出世間善法。
但是話又說回來,金洲大師在七因果教授中說到:悲心是菩提心生起之因,這樣的道理是符合佛在經中的開示。《菩薩優婆塞戒經》卷1:【善男子!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菩薩優婆塞戒經》卷1)《菩薩優婆塞戒經》中,佛為我們開示說:發菩提心有生因與了因,或兼具二者。經中所說的生因就是正因,了因就是助緣;而大悲心就是發菩提心的正因,所以學佛人想要真正的發起菩提心,首先要瞭解什麼是大悲心,不要誤將一神教所說的愛護世人的世間愛心,當成是佛法的大悲心;乃至將假藏傳佛教與一切異性合修雙身法的博愛,誤以為是喇嘛對於信徒的悲心。至於有關假藏傳佛教如何利用佛法來欺騙信徒合修雙身邪法的博愛內涵,請詳見正覺同修會出版的《狂密與真密》一到四輯、《博愛》等書。這些以世間愛心乃至邪淫心,說為悲心,都是離不開對於世間有所貪愛執著的心,都不是佛法中所說的大悲心。
悲心而可說為大者,聖 彌勒菩薩為我們開示如下,《瑜伽師地論》卷44:【由四緣故,悲名大悲。一、緣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為境生故;二、於長時積習成故,謂諸菩薩經於無量百千大劫積習所成;三、於所緣猛利作意而發起故,謂諸菩薩由是作意悲所執持,為息有情眾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四、極清淨故,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淨。】(《瑜伽師地論》卷44)綜觀《瑜伽師地論》中說的悲心之所以為大者,是菩薩從證悟明心的第七住位開始,就要經由長劫不斷地熏習長養而發起猛利的悲心作意,由於菩薩被這大悲心所執持,行於廣利眾生的大悲願行,這樣才能清淨第八識心中的煩惱隨眠,一直到菩薩的究竟位,最後成就佛地的究竟清淨而能夠成佛;同時也讓菩薩因地的悲心,轉變為佛地究竟清淨的大悲心。
所以佛法中說的大悲心,是菩薩從證悟明心的第七住位開始的,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聖 彌勒菩薩在論中開示說,悲心之所以能稱為大者,首要的條件就是必須具備「緣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為境生」的智慧,這個智慧只有菩薩證悟後才能夠生起。證悟菩薩可以了知,並且深觀蘊處界諸法的運作,都是因為第八識心而有,就算是不順己意的六塵境界,也是從第八識心中出生的,而緣於六根與六塵相接觸所生的諸有情苦,也是從第八識心中所含藏的煩惱種子所現起。這樣觀察自己這個有情,在塵境中的諸有情苦,原來都是緣於這個甚深微細難了的第八識心所生所顯,於是就生起了法智、法智忍。復觀一切有情亦復如是,所以生起了類智、類智忍。因此說,緣於甚深微細難了的第八識心所生的諸有情苦,只有證悟的菩薩才能夠確實的了知。證悟的菩薩緣於這個第八識心,也才能深入了知大乘四聖諦的真實義。因為所緣廣大的緣故,所以外道凡夫及二乘人所不能知,以如是智慧而發心,想要救度眾生悉離諸苦,這才是真正的大悲心。
如果菩薩悟後生起了智慧,知道了自己的諸有情苦,卻不發心救度眾生同離這樣的種種諸苦,這樣的悲就只能稱之為悲,不能稱之為大悲。若是只能救護眾生資生物等缺乏這種種的世間之苦,而不能救護眾生遠離輪迴之苦、無明之苦,那就只是緣於眾生的世間苦所生起的悲心;因為所緣的都是世間法的緣故,所以只能說是世間法中的善心、愛心,並不是佛法中所說的大悲心。
菩薩證悟明心後,觀察自己的第八識心中所含藏的煩惱種子隨眠,是經由無量劫來所累積而成的,而其他一切有情也莫非如是,所以證悟菩薩就能夠如實地知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此證悟的菩薩要拔除眾生之苦,不會只是拔除眾生一世之苦而已,而是會教導眾生如何斷結證果,如何開悟明心,乃至進而次第證得佛菩提果,這樣才能真正幫助眾生斷除第八識心中的所知障、煩惱障,讓這二障可以清淨而真正地離開了輪迴之苦、無明之苦,最後能夠究竟成佛,這才是菩薩真正的與樂的慈心以及拔苦的悲心,也才能讓眾生真正離苦得樂。這也只有證悟的菩薩發心願斷一切諸有情苦,才能夠作得到,所以才說這是菩薩的大慈與大悲。
但這菩薩的大悲心並不是只有一世、兩世的修集熏習,或是一兩劫就能夠熏習成功的,而是如聖 彌勒菩薩所開示的:是要經於無量百千大劫積習所成。這是說要透過長劫的熏習才能夠成就,所以說菩薩的大悲無邊廣大,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成功的。由於菩薩的大悲心是長劫熏習成就的,所以菩薩不求名利,只求能利益眾生就好了,大悲心作意,就能夠很猛利的發起;菩薩因為知道眾生所受的苦乃是無量無邊,而菩薩被大悲心所執持的緣故,為了息滅有情的眾苦,菩薩就能夠捨百千身命、資財,乃至為受一切種的治罰大苦,而如聖 彌勒菩薩開示的:【為息有情眾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瑜伽師地論》卷44)行於如是無私無我廣利眾生的大悲願行,由於菩薩能夠緣於一切眾生,行於廣大的大悲願行緣故,菩薩的第八識心中所含藏的二障煩惱隨眠,就能夠在這個大悲願行的過程中,漸漸盡除乾淨,使得菩薩的第八識心能夠究竟清淨,最後成就佛地究竟清淨的無垢識。
這都是因為菩薩被這大悲心所執持,行於廣利眾生的大悲願行,所以才能夠清淨第八識心中的煩惱隨眠,一直到菩薩的究竟位,最後成就佛地的究竟清淨而能夠成佛,也讓因地菩薩的悲心轉變為究竟佛地的大悲心。如同聖 彌勒菩薩開示的「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淨」(《瑜伽師地論》卷44)。所以說,佛法中的大悲心,是菩薩從找到自己的第八識心開始的,現觀一切有情諸苦都是從這個第八識心所生所顯,菩薩為了息滅一切有情的眾苦,而行於利樂眾生的大悲願行,最後成就佛地究竟清淨的大悲心。
這是凡夫外道—譬如假藏傳佛教的宗喀巴等人—當他們因為無法找到自己的第八識心,就否定第八識心體的存在,變成六識論者時,這六識論所謂的悲心,就不可能是佛法中所說的真正的大悲心,也就只能成為世俗法中的善心、愛心。例如宗喀巴以意識為一切染淨法的所依,否認第八識才是一切法的根本因,而在《廣論》213頁說:【親之究竟是為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三,是為引發悅意可愛。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發悲心。】又說:【故知母等三種所緣,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菩提道次第論》卷8)宗喀巴依阿底峽所說、金洲大師所傳的七因果教授,說這七因果主要在生起悲心,前三知母恩、念母恩、報母恩,皆為生起慈悲之因;悲心生起,加上增上意樂之心,就可以發起菩提心。宗喀巴本身是六識論者,他依七因果次第所說的悲心,慈悲的對象也只會是一世眾生的資財缺乏等世間苦。所以說,宗喀巴所說的悲心,其實也就只是世間人的善心、愛心而已,無法讓人生起聯貫三世的菩提心。
阿底峽雖然隨學過金洲大師,但阿底峽最後還是棄顯從密,《阿底峽尊者傳》頁34說:【又於異日繞金剛座時,見金剛座南方空中有二童女,勝出人身,相同天女。其一問云:願速證等正覺,當學何法?一答曰:應學菩提心也。又問曰:如何修?遂說一依咒軌菩提心之善妙方便。尊者住聽亦悉解了,如器注器,彼二童女亦非不知故問,尊者自謂是度母與怒相母也。】(《阿底峽尊者傳》卷2)這裡就顯示出說,阿底峽尊者的菩提心是以密咒為主。宗喀巴之《廣論》既然師承阿底峽,當然也是以密咒為主。如《廣論》第33頁說:【如大依怙(案:也就是阿底峽)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案:也就是阿底峽勝,金洲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案:金洲)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
宗喀巴在《廣論》中提到,依金洲大師的七因果教授,可以發菩提心。但他又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顯教為鈍根性者所修,利根者應修密咒菩提心。宗喀巴比較兩者勝劣的結果,是把阿底峽說的密咒乘高推勝於金洲大師所說的發菩提心,並將佛法中的發菩提心曲解為入密的基礎;等到入密咒乘以後,再發更殊勝的密咒菩提心。但密咒菩提心,只要用觀想即可發起及成就,因此密咒菩提心是不需要悲心的。所以從假藏傳佛教的立場來說,以七因果教授來修悲心,其實是不必要的,所以宗喀巴其實只是把金洲大師的七因果教授列入《廣論》中以掩人耳目,並藉由此處所暗示的阿底峽密咒乘更為殊勝,藉以引誘未開眼的學佛人,在將來轉入密咒乘,在進入密咒乘以後,再依《廣論》後半部的止觀而暗修雙身法,或者更進一步來實修《密宗道次第廣論》所述的雙身法。
但是宗喀巴為了怕人說雙身法是破戒的,所以他們對外都是自稱持戒清淨的,只是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說的持戒清淨,就是依密宗所施設的三昧耶戒,而每天要與女信徒或異性信徒來合修雙身法。大家別被騙了,誤以為他們所說的持戒清淨,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持戒清淨。因為在喇嘛教的三昧耶戒中規定說,已經受了密灌的密宗信徒要每天修雙身法,密宗喇嘛每天都得與女弟子合修雙身法,才是真正的持戒清淨;若是沒有每天與不同的異性弟子合修雙身法,就是持戒不清淨。所以當密宗發言人或喇嘛們,都說他們是持戒清淨時,請大家要注意,他們所說的持戒清淨,與真正佛教中所說的持戒清淨,兩種意思是完全相反的,這一點請大家務必要注意!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