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到底在論述甚麼?(四)

第16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廣論」,這個單元繼續探討《廣論》在論述什麼?

喇嘛教號稱他們密續灌頂的證量超越顯教三乘菩提,我們來探討一下,他們號稱那種證量的實際表現,是否真的超越了 佛陀所教導以修慈忍為方便,而確實解脫瞋恚煩惱的繫縛呢?

先來看喇嘛教三昧耶戒的支分戒,為了確保能堅固的受持十四根本墮,規範五種修雙身法者所要遵守的就是殺、盜、淫、妄語、惡口,這與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的是一致的,而其所應殺的對象有以下十種:

【與三寶為敵者、與上師為敵者、壞根本戒者、有邪見者、無上密法灌頂及修勝法時不應入而強入者、為國家人民之一切損惱者、惱亂靜修者、往三惡道者。】(假藏傳佛教之《三昧耶戒》之〈殺所行戒〉)

從這個戒的規範來看,喇嘛教受三昧耶戒者,其實心都是要狠才行,要狠啊!否則三昧耶戒就不能守得很圓滿。如果有人犯了十四根本墮被殺掉的話,是屬於該殺,殺的人不但沒有犯戒,還被讚為守戒嚴格的人;這樣的禁戒完全不符世間法的常理呀!違背佛法慈悲的精神,也違背 佛陀所制定菩薩戒的規範。

在菩薩戒中,佛陀告誡菩薩弟子:

【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餘一切眾生……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梵網經》卷2)

反觀喇嘛教三昧耶戒的規範,只要阻礙他們修淫欲道的人,都是他們所要殺的對象;換句話說,受了三昧耶戒以後,就是要長養貪欲與凶狠的心性,才能夠到達淫欲道的最高境界,這樣的人會有慈悲心嗎?

達賴喇嘛到世界各國去都大談慈悲心,而達賴喇嘛是被喇嘛教稱為法王的人,表示達賴喇嘛必定完全依照三昧耶戒的規範受持,並實修雙身法,就像阿底峽那樣,才能獲得那個稱號。而達賴喇嘛在日本電影《西藏大哉問》中一再地說:「和平必須發自人的內心。」達賴喇嘛是完全遵守三昧耶戒而圓滿淫欲道的喇嘛教活佛,其心性也同樣的依於戒而長養了貪欲與凶狠性,他的內心對於所應殺的十種對象,仍然是抱著凶狠應殺的念頭;達賴集團與多傑雄天的信徒互相進行迫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否則就成為不能嚴格守三昧耶戒的人。

如今達賴喇嘛卻對著世人說「和平必須發自人的內心」,也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是否在諷刺著世間人對喇嘛教達賴喇嘛的愚癡與無知呢?當達賴喇嘛到世界各國去,遊說訴求所謂的非暴力和平,是否要先公開放棄其所遵守不渝的三昧耶戒呢?否則自己內心充滿著凶狠不能慈悲,口口聲聲對大眾說「要發自內心的和平」,這呈現出來的結果,又是遵從三昧耶戒說妄語的表現,看起來達賴喇嘛的心性是徹底被他們的三昧耶戒所規範,成為貪欲、凶狠、妄語、堅固難壞的人了!這是喇嘛教密續灌頂修持的圭臬,三昧耶戒所成就出來的心性,完全超越不了一般世俗人報復的心性,降伏不了貪瞋的煩惱現行,而完全被貪瞋所繫縛,因此隨著貪瞋的作用而現行造作凶狠的身業與口業;貪瞋癡煩惱的回熏更加的嚴重難治,與 佛陀的慈忍教導有天差地別之遠,卻還奢談有超越顯教的證量呢。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對達賴喇嘛的非暴力和平有期待呢?

再來看宗喀巴所推崇的阿底峽,以他實證意識心領受雙身法身觸大樂,所產生對空性誤會的經驗,又如何披著佛法般若無生名相的羊皮,大談所謂的菩提道呢?在《菩提道燈論》中,阿底峽說:

【若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證菩提,非單修無我,遍達蘊界處,皆希無有生,了知自性空,說名為般若。有則生非理,無亦如空花,俱則犯俱過,故俱亦不生。諸法不自生,亦非他及共,亦非無因生,故無體自性。】

阿底峽說的這個菩提道啊,就是修雙身法的喇嘛道,若以他們主張的性交行門為方便,把意識細心領受淫觸大樂認作是本來具有不生的空性,所以他們聲稱在性交中引發這種俱生大樂是密續的圓滿次第,因此就把在這個所誤認的空性中受淫觸大樂,曲解為空有不二的這個般若,來說它是般若;而要快速的成就喇嘛佛的果證,就不能僅修這種想像的無我般若,還得要生起我慢、佛慢,得要繼續廣納明妃修明禁行。阿底峽說,蘊界處就是本來佛的自性,了知蘊界處,但去除掉名相言說的分別,就是無我的自性,就是空,就是般若。而喇嘛教的三昧耶戒中,也明白地說五蘊就是五方佛,這完全不是 佛陀所教導的佛法。因為佛法教導佛弟子,五蘊是無常、苦、空、無我的生滅有為法,若將五蘊認作真實法,就是墮在我見中啊!永遠不能脫離生死輪迴,因此 佛陀的三乘菩提法教,都一定要佛弟子斷除依於五蘊所產生的我見。

但是阿底峽等人卻主張五蘊是五方佛、是無生的法,只要不對五蘊生起名相言說的分別,就是了知五蘊自性空,這樣就稱為般若,等同於在生死法中遮眼閉耳,就說已經離開生死法了,這真是對佛法無知到了極點所作出來的蠢事。

而阿底峽的自圓其說也是如虛空畫餅一樣,毫無實質可用,他說:「有則生非理。」五蘊如果是本來就有的,那五蘊的出生就沒道理,因為阿底峽不能否認五蘊有出生的現象嘛!所以只好這麼說。他又說啊:「無亦如空花。」說:要說五蘊無生的話,明明就有五蘊現前在受用,所以不能說五蘊無生,否則就會像空花一樣矛盾。阿底峽接著說:「俱則犯俱過。」如果說亦有亦無就會同時犯了有與無的過失,因此俱有俱無的現象都不會產生。

阿底峽這樣說,到底心裡想的是什麼,您看懂了嗎?他雖然閱讀了佛菩薩的經論,可是對佛法實在無知,所以在好像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認為五蘊既然是五方佛,那麼佛應當是無生的才可以說為佛。因為佛菩薩的經論中,都以不生不滅的無生為真實與第一義,所以他們在邪見與見取見主導的前提下,就認為諸法緣起性空無自性,就是不生不滅的無生,認為諸法沒有自性,但是有個叫作「緣起性空」的,是不生不滅的、可以生起諸法;那個緣起性空,就是空性,就是佛性,就是五蘊的來處。

然而緣起性空不是空性,因為緣起性空是蘊處界諸法無常生滅的一種現象,蘊處界本身並非不生不滅的法,所以緣於蘊處界無常生滅所產生的緣起性空現象,更不可能是不生不滅的法。另一方面,緣起性空是被蘊處界無常生滅所顯示出來的現象,怎麼可能反過來出生蘊處界呢?就好像花很美麗,美麗是從花體顯示出來的,美麗得要花存在的時候才有,不可能說美麗可以反過來出生花啊!這道理是說不通的。

而喇嘛教主張在雙身法中證得與身觸大樂在一起的意識細心,就是具有空性的不生不滅心,就是佛性;而雙身法具足了五蘊的內涵,因此就這麼認定五蘊是五方佛了,這就是阿底峽所想的東西;所以會講出那麼奇怪,完全違背佛法又邏輯不通自相矛盾的戲論。

阿底峽以這樣的水平攀緣 龍樹菩薩,以實證本來不生不滅如來藏為理體的中道論述,說起了「諸法不自生,亦非他及共,亦非無因生,故無體自性」,他這樣說就代表符合 龍樹菩薩的證量了嗎?龍樹菩薩說的是,蘊處界諸法不能夠自己出生自己,也不是由自在天、上帝或者冥性、虛空能量等他法就能夠出生,更不是僅由眾緣即能共同出生,也絕對不是無根本因,就能無因而生。因為蘊處界諸法得要有造作繫縛在三界中生死的業種,以及父母的緣、四大的緣,才能由含藏蘊處界法種、善惡業種與諸緣的種、本來無生的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藉眾緣出生蘊處界,在三界中現行。蘊處界諸法皆攝屬於如來藏本來具足的種子功能,並非哪一世才突然出生了這些功能,也不可能隨著五蘊的死滅,而毀壞了含藏在如來藏的蘊處界種子功能。因此徹底認知蘊處界諸法生起的道理以後,並且實證了第八識如來藏,驗證了這個心的真實性、如如性、不生不滅性,具備了空有不二的般若中道空性,這才叫作般若中道無生的智慧。

而從阿底峽的戲論來說,諸法不自生能成立嗎?他主張意識細心是不生不滅的真實心,這不就等於在主張意識細心能出生意識心自己嗎?認為意識心同時有一個細心的狀態是潛伏著,但指的都是同一個意識;這樣的論點,正是諸法不自生所破斥的邪見,距離 龍樹菩薩實證如來藏的證量,是天地懸隔之遠啊!

接下來阿底峽說的「亦非他及共」還能成立嗎?既然認取意識細心是不生不滅的心,那也就是主張意識細心可以出生五根。因為喇嘛教應成派中觀的理論,就是認為意識細心是入胎結生相續的心,認為意識細心擁有能生色法的最細明點能量;這樣的話,就成為由五根自種與意識心共同出生,這正是「亦非他及共」所破斥的邪見。阿底峽及宗喀巴等喇嘛教所尊崇的所謂上師、活佛、法王,都不能察覺自己的理論是被佛教的般若中道所破斥的呢!

最後一項,阿底峽說「亦非無因生」,那更經不起檢驗了。因為喇嘛教否定佛教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認為那僅是方便說。他們說第七識意根僅是第六意識細心的另一個名稱,而第八識也僅是第六識意識極細心的另一個名稱而已,沒有一個真實法叫作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他們所主張的以意識心為主軸的理論,全部都是因緣所生法,所誤會曲解的意識細心不生不滅,在法界中根本不存在。因此以他們的理論來說,蘊處界諸法僅需要眾緣就能出生,完全不需要不生不滅的根本因持一切種,這正是無因論的惡見觀點,也正是這句「亦非無因生」所破斥的邪見。

綜上所說,阿底峽雖然抄錄了 龍樹菩薩《中道》論述,想藉此讓別人認為他說的是符合 龍樹菩薩的理論,但是從實際理地,就已經與 龍樹菩薩實證不生不滅第八識如來藏完全相背離了,因此再怎麼引用菩薩的言說詞句,終究不能遮掩自己本質上落入邪見的窘境。而且阿底峽說:「無生法是無自體、無自性。」沒有真實體、沒有真實自性的法,不就是虛幻空無的法嗎?虛幻空無可以成為無生的常住法嗎?虛幻空無可以持業種嗎?可以持因果律嗎?真的沒道理!但我們是可以戳破阿底峽所戴的假面具的。雖然這種隨著 龍樹菩薩論中字句說「無自體,無自性是無生」,他卻不知道這是將蘊處界攝屬於如來藏中的種子功能以後,才能夠這樣說無生。以阿底峽、宗喀巴所認知的蘊處界在現象界無自體、無自性而言,絕對不能說有無生的本質,因為蘊處界不斷地出生而死滅,這是現象界的事實,不能強行運用無生來給予表義,違背了世間真實的現量道理,那就不是佛法了。

阿底峽他們在另一方面又主張,意識細心具有能生色法的最細明點,所以又將意識細心稱為具有能量的最細心風。那麼阿底峽他們對於這個意識細心的期待,到底是有自性還是無自性呢?是有自體還是無自體呢?如果要貫徹他們的理論,意識細心不應該有任何自性,也不應該有任何自體可以到未來世去入胎結生相續。他們的理論為什麼叫作戲論,也就是因為經常前後矛盾,前理不能支撐後論,只是在文字上玩堆疊遊戲,無有絲毫的實質可以信賴與依止,不能夠讓理論經過實證,成就真實的解脫證量,這怎麼可以說是佛法呢?

因此宗喀巴《廣論》所說的內容,既然在開宗明義上就指出了金剛乘律儀受三昧耶戒,灌頂修雙身法成就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是他所尊崇的阿底峽傳授下來圓滿教法的最高境界;而阿底峽的理論,與佛法的實證完全無關,從戒行上來探討,徹底受持三昧耶戒的結果,必定會加重欲界的煩惱繫縛。例如佛教中的凡夫僧,雖然在佛法中沒有實證,但至少能守住聲聞戒的戒體,然而一旦被誤導,誤信喇嘛教的「即身成佛」淫欲道能超越顯教有大成就,修了密續灌頂就得受三昧耶戒,出家的僧人必須行淫乃至亂倫,喝酒、吃肉、妄語甚至殺人,無法守住聲聞戒的戒體,所造作都是下地獄的破戒惡業。這樣的戒,無法導引行者去惡修善,無法解開在三界中生死所熏染的貪欲結、瞋恚結與愚癡結;因為不能解開我見的愚癡無明,反而處處都是抓著我見不放啊!而加深我見相應的貪瞋癡而已。

我們再從定的領域來探討,三昧耶戒沒有功能降伏行者在五欲上的貪瞋癡,反而讓貪瞋癡更加嚴重;那麼處於貪瞋癡中的意識心就不可能離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攀緣。意識心只要攀緣於五塵,就等同於散亂在五塵中,也就不能進入遠離五塵僅緣於定境法塵的修定次第中,也就是修定的心一境性次第。因為修定一定要進入心一境性,而心一境性的次第有很多,那麼這個定的內容,我們今天就不說。舉個例來說,例如不能將住於欲界五塵的散亂心遠離五塵攀緣,而收攝住於內心一處,那就不可能再加行而次第進入欲界定與初禪前的未到地定。那受持三昧耶戒得要生起貪欲心來修雙身法,在不能離欲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發起初禪;因為貪欲心它一定是跟五塵相應的,一定是把心散亂在五塵中的。所以說由於三昧耶戒的關係,喇嘛教的行者縱然專注的修本尊觀想,但是偏離了修定次第,走路走偏了根本到不了所謂的欲界定、未到地定,完全沒有成就止觀的因果關係可以論斷。

雖然宗喀巴在《廣論》中大談止觀,但是卻都是與修雙身法的有關的內容,本質上都屬於欲界散亂心專注在兩根交合中,怎麼樣讓自己的心去觀察說這個是到達什麼境界,然後這樣的受樂是屬於所謂的空有不二,這些都是屬於這個五蘊身、屬於生死法,那本質上都是屬於欲界散亂心,連欲界定都談不上,更別說有任何禪定的止觀證量了。

最後,從慧的領域來說,要能夠簡擇何者是生滅有為的生死法,何者是清淨無漏的真實解脫法,這才是佛法中所說的智慧。貫穿於喇嘛教密續灌頂的所有修學次第,不能離開男根女根的交合,而他們的分辨簡擇重點,都是如何尋找能讓他們引發大樂的異性;在實際修練中所分辨簡擇的全部,都是在如何引發大樂的技巧上,最後再將記憶裡上師傳授的樂空不二、無自性、無自體、緣起性空的思想,拿出來套一套,就是喇嘛法所謂的慧。這裡他們的所謂的慧,就是他們的所謂的觀;能夠觀察說性愛情況如何?那麼性愛是已經由本尊生起了。但是這些,說實在話,完全是屬於這個欲愛中的法,也是想像中的法。而對於五蘊是生滅有為的生死法這個本質,又特別以三昧耶戒規範,不能有這樣的認知,否則就犯戒;他們將能夠斷我見生起解脫、擇法覺分的關鍵點徹底推翻不打緊,又得進而將五蘊當作本來無生的五方佛那樣來寶愛,簡直是顛倒至極,不可能生起佛法中的任何智慧的。

我們這一段呢,就從戒定慧三個領域來檢討整部《菩提道次第廣論》,它一定是以密續與灌頂修雙身法的前提為根本,最後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細說實際操練的內容與過程,這是所有已經學《廣論》的,或者還不認識《廣論》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因為我們所說的內容都是他們書中所寫的,而且是引用他們自己已經有成就的人所寫出來的書;他們成就什麼呢?他們成就了金剛乘律儀,而且他們是真實地修了雙身法、真實受了三昧耶戒所寫出來的書,所以這個內容絕對不是我們編造的,大家在這裡聽了以後,一定要如實地去思惟信受。

今天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