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7集
由正潔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們今天這個單元會引舉到兩部經論,第一部是《大智度論》,第二部是《摩訶僧祇律》。三藏當中的律藏經典主角都是舍利弗,我們要從舍利弗他還有瞋習,就猶如這個畢陵尊者尚慢這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的;我們從這個《大智度論》,還有律典、律藏的故事,以舍利弗尊者為主角,我們來講說舍利弗瞋習未盡,然後只要事情作決定了,絕不改易,他一個本事的因緣;那也從這個故事裡面所要講說的道理,也可以來同時驗證我們上一個單元所說的「阿羅漢非佛」,阿羅漢只斷了煩惱障的現行,阿羅漢的煩惱習氣種子還是儲存在他的如來藏當中,並沒有像佛一樣已經是完全滅盡。
我們先來看前面的這一個《大智度論》的故事,底下是論文:【時佛從禪起經行,羅睺羅從佛經行。佛問羅睺羅:「何以羸瘦?」羅睺羅說偈答佛:「若人食油則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無色力,大德世尊自當知!」佛問羅睺羅:「是眾中誰為上座?」羅睺羅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大智度論》卷2)這個故事,首先大家都知道羅睺羅是世尊在俗家的兒子,是祂的親子;他出家之後,世尊把羅睺羅交付給舍利弗來指導他修行。有一次佛就從禪定中起來了,來作經行(經行,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羅睺羅跟在佛旁邊,跟著這個俗家的父親,然後出家的佛陀世尊一起來經行。佛明知故問,就問羅睺羅說:「羅睺羅你怎麼看起來這麼消瘦,這樣子沒有氣力呢?」羅睺羅就以偈來回答佛父:「『若人食油』一個人如果有油可以來吃的話,就可以有氣力;如果有人還有酥(就是牛奶提煉出來的)這些比較營養的東西來吃的話,他的顏色更會鮮亮;可是如果沒有油,也沒有酥可以吃的話,沒有這些比較殊勝一點的飲食,難取得的飲食來吃的話呢,而都只能吃一些麻滓,一些芝麻榨油殘餘剩粒的東西,來煮的這些很卑劣的、很沒有營養成分的這些菜的話,他當然就會像我一樣看起來顏色沒有潤澤,身體沒有氣力;這也是為什麼世尊您會問我說,你怎麼看起來這麼羸瘦的原因。」佛繼續明知故問,佛問羅睺羅:「『眾中』這個僧眾當中誰是上座和上啊?」羅睺羅回答說:「是我的和上舍利弗尊者。」(和上的意思,其實這是漢地的名詞的誤譯,菩薩們如果稍微去查詢一下,就會知道和上其實就是類似我們現在所說的「親教師」的意思,這個部分我們不去多談。)佛就說了:「舍利弗食不淨食。」這樣子的話,那舍利弗他所受的這樣的飲食就不清淨了。為什麼佛突然出這樣的語言呢?我們看下去就知道了。
【爾時舍利弗轉聞是語,即時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是時波斯匿王、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佛不以無事而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白衣云何當得大信清淨?」】(《大智度論》卷2)關鍵就在這裡,原來這個波斯匿王,還有這個長者須達多,就是給孤獨長者,他們因為尊重、崇重舍利弗這樣的智慧勝妙、果德殊勝,所以他們經常請舍利弗去他們的宅舍,供養他殊勝的飲食,去王宮享受油麻殊勝的這樣美食。可是這些弟子,因為沒有受長者的邀請,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去,所以才會有前面的世尊問羅睺羅,而羅睺羅回答世尊的那一段話。
在佛開示、指示下來說,那這樣子的話,舍利弗你這樣子就是不清淨受供、不清淨受食了。舍利弗輾轉地聽聞到佛說了這樣子話以後,在其他的經律有說了,馬上用手爪摳出來(就好像我們現在有一些得到厭食症的女孩子,為了要保持身材,又貪飲、又喜歡享受口欲,一吃完飯以後就到廁所去吐,用手指頭抓或用其他的器具,讓自己嘔吐出來;舍利弗就類似這樣子的一個行為。),聽到佛指責他吃了、受用了這樣的不清淨的飲食之後,他就摳,以指自摳喉嚨,然後讓吃下去的飲食吐出來;然後自己還作下誓言:「我從今天之後,不再受任何人邀請,而獨自去他的宅院裡面,或是王宮裡面受供了。」那波斯匿王、長者須達多就煩惱了、憂愁了,奇怪!請佛,佛不會隨便沒事,就因為人家來邀請祂去受齋供,然後就去接受人家的飲食;即使是貴如波斯匿王,佛也是有所簡擇;除非說有因緣,能夠因為這樣的供養而能夠演說佛法,而利益大眾,佛本來就不以無事而受人請。可是當舍利弗被佛這樣子指責之後,他不僅把飲食摳出來,還自作誓約:絕對不再受人家的別請了!那這樣子就造成波斯匿王跟這個給孤獨長者的憂愁。可是舍利弗因為他的意志力很堅固,他只要下一個決定絕不改易,這個原因到後面我們就會提到。
舍利弗就回答波斯匿王、長者須達多說:「我大師佛言」我之所以不再接受飲食,是因為佛已經說了,我舍利弗受用了這些不清淨飲食,獨自受供。我享受美食,可是我這些弟子們卻都吃那些麻滓這些很卑劣的飲食,所以身體都很瘦弱,顏色、氣力都很不好。佛指責我受不淨食,我於是自作誓約:「我不再受任何三寶弟子的別請、別供了。」這個波斯匿王跟這個給孤獨長者沒有辦法啦!他只好至佛所白佛言:【於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請,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云何心得大信?願佛敕舍利弗還受人請!」】(《大智度論》卷2)佛啊!舍利弗因為您指責他吃了、受用了不淨食的關係,他自誓受約,不再受我們這些國王、長者的別請;可是佛您老人家,又不會無事就接受我們的供養。那我們這些三寶弟子,如何能夠依於這樣子供養三寶、親近三寶、聽聞佛法,而來生起對於佛法三乘菩提的信心,而來修學、而來證果呢?請佛慈悲啊!您還要去命令舍利弗,你要改變你的心意,繼續回來接受我們的供養。
【佛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佛爾時引本生因緣:】(《大智度論》卷2)佛回答波斯匿王他們說:「此人舍利弗,舍利弗這個人,他的心志是非常堅決的,是沒有辦法去改變他的。」佛就在這樣子說過了之後,衪就來引用了舍利弗過去世的一個故事,而來為波斯匿王,為在座的出家、在家四眾弟子,講說舍利弗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一個情形,這樣子的心性。
佛說了:【昔有一國王,為毒蛇所囓。王時欲死,呼諸良醫令治蛇毒。時諸醫言:「還令蛇嗽,毒氣乃盡。」是時諸醫各設呪術,所囓王蛇即來王所。諸醫積薪燃火敕蛇:「還嗽汝毒!若不爾者當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嗽?此事劇死!」思惟心定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也。】(《大智度論》卷2)佛就講了舍利弗過去世的故事。其實舍利弗不是只有佛所說的這一世當毒蛇,舍利弗當毒蛇很多世了;甚至如果比較稍微熟習佛典故事的菩薩,也應該有聽過:佛有一世,是過去世了,那一世舍利弗也是一個慳貪人,然後他死了以後,他守護他生前所擁有的,好像是三罐的黃金那個故事,那一世的舍利弗也是毒蛇。這一次佛又引用了舍利弗曾經有一世他當毒蛇,牠咬了一個國王,王因為被這個毒蛇所咬,毒發快要死了;他於是趕快呼詔了這一些醫術精良的醫生、這些咒師,來幫他治療毒蛇所咬的蛇毒。這個時候,這些良醫就說了:「這要把那隻蛇找來,把牠抓來,這個毒氣才能夠把它消滅殆盡,您王才不會因毒發而身亡。」這個時候這些良醫,其實古代的話,這個醫生跟這個咒醫都是會醫術,也會熟悉一些咒術的;他們就依於咒術,各個施展他的咒術,然後把咬了國王的這隻毒蛇,依於咒術而把牠召喚來王宮所在。這些醫生又堆積了一些薪火、柴火燃燒起來,類似我們現在的一個營火;然後燒起了這個營火之後,薪火燃燒了,火焰很熾盛、很熾熱;然後又跟毒蛇說了:「你把你所放出去的毒,把它吸回去。」
因為有時候這個毒蛇,以古時候,我們看經典記載,有時候是像毒龍牠這毒氣,毒蛇牠那個毒液;牠有一些毒液、毒氣,在某一些情況下,牠是可以把它收回來的。因為這些,菩薩們也會知道,從這個經文裡面也會知道,這些蛇,乃至於某一些經典裡面的這一些禽獸還聽得懂人語,這故事我們先不去提。簡單來講,因為過去很早期的時候,從剛開始有這些畜生道的畜生出生的時候,因為牠當人很久了,所以牠對於人語還很熟悉,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可能沒有辦法解說到這裡;或許有些菩薩對於這方面有一些疑問,我們簡略地這樣子的介紹。
反正這些良醫,燒起了這樣子一個火焰之後,就跟這個蛇說了:「你把你的毒收回去,如果不這樣子的話,你就自己跳到這個火裡面,自己讓火燒死好了;二選一,你自己要活、要死,你自己作決定。」那一世的舍利弗,這個毒蛇就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嗽?」我毒都已經吐出去了,都咬下去、吐出去了,要我把它收回來。這類似「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類似這樣子的一個心志的決定。「此事劇死」要我吐去的毒,讓我自己收回來,這件事情比要我死,還更慘烈、更劇烈!我才不要!牠作了這樣決定以後,自己就跳入火坑當中燒死了。佛說那一世的毒蛇就是舍利弗,他一世又一世都是像那樣子的,寧可死也不改變自己的心意,這是第一個故事。
我們再來進入第二個故事,《摩訶僧祇律》:【復次,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爾時,眾多比丘在講堂上論議作是言:「長老!世尊制尼師壇大小,若敷坐處兩膝則無,若敷兩膝坐處復無!」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問比丘:「僧中上座是誰?」答言:「舍利弗。」】(《摩訶僧祇律》卷20)先到這裡,我們簡單的說一下,又是另外一個故事,另外一個情節,另外一個時空了。有一次,佛住在舍衛城的時候,有很多比丘在佛講說法的地方,在廳堂之上,說法堂上,他們互相之間來言論、來談說了:「長老啊!佛所制定的這個尼師壇,也就是坐具,這個大小實在不是很剛好。如果拿它來敷我們所坐的地方呢,我這兩個膝蓋就蓋不到;若敷到這兩個膝蓋的地方,那我坐的地方又沒有辦法去墊到。」換句話說,他們的意思是說,世尊製作這個尼師壇不是很圓滿;佛制這一個戒,制這樣子一個尼師壇的大小,是不是有過失的。甚至引而延伸佛的智慧,好像有所缺憾的意思了。「諸比丘以是因緣」這樣子論議完畢以後,他們去找佛了。佛當然是明知故問啊!「你們這一群的比丘當中,誰是上座比丘呢?」倒楣的舍利弗又登場了,這一次又是舍利弗尊者了。
【佛語舍利弗:「眾多梵行人作是論,汝云何默然而聽?今當罰汝在日中立。」舍利弗受罰,即立日中。時諸比丘各前悔過,白言:「世尊!尊者舍利弗身體軟弱,願恕其愆,勿令不樂。」】(《摩訶僧祇律》卷20)佛聽聞這些比丘這樣子的論議,這是不如理的,是疑佛,甚至有一點謗佛了。而身為僧團當中的上座比丘,你的證量、你的智慧應該是可以回答這些比丘的疑問,而讓他們於佛所制定之戒生起清淨信,而如之依之修行,能夠修行沒有障礙。舍利弗在這裡,以佛來說,認為他已經是身為上座比丘,沒有盡到上座比丘該要擔起的責任,於是佛就責罰他;責罰他怎麼樣呢?在日中立。烈日當中,中午的時候,站在太陽底下罰站。舍利弗聽了佛有這樣的訓示,當然就跟上一則的《大智度論》故事一樣,佛說他受不淨食,他用手指一摳喉嚨,讓胃中的食物就把它吐出來了,又自誓立約:再也不受人別供請了。這一則故事同樣的道理,舍利弗,佛說什麼他就去做了,於是就坦然至誠心,依於對佛的清淨信,依於本身是一個阿羅漢,然後去接受佛的處罰,就站在日頭當中,去承受這樣子烈焰的照射。
菩薩們都知道,其實小乘的律典也有記載舍利弗是怎麼過世的,舍利弗是病亡的。就如同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卻被外道棍棒打的皮膚翻爛,勉強以神通才回到僧團當中;才有種種因緣,最後又是這樣子示現,比佛還早入涅槃。當然是比舍利弗還晚,因為諸佛常例,智慧第一的這個弟子都會第一個先示現涅槃;比那第二的舍利弗以聲聞弟子是大弟子,目犍連當然也是大弟子,可是相較之下,因為這樣子的一個智慧,聽聞佛法的先後,他是暫列第二。這不是真的說有第一、第二,只是這個佛的常例。最後目犍連還是勉強以神通維持生命,讓舍利弗先稟白佛之後,然後舍利弗入了那個涅槃,目犍連才入涅槃。這邊我們稍微岔出去了,我們再回來,換句話說,舍利弗其實在過世之前是生病很重,甚至還要天帝釋——玉皇上帝,幫他「為躬除糞」,這個部分我們先不去解釋。這些比丘看到長者比丘這個舍利弗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竟然因為他們多嘴亂講話,有謗佛之疑,而舍利弗沒有及時地更正,而讓舍利弗代為他們受過了;於是趕快跟世尊求情:「世尊啊!舍利弗尊者他身體多病軟弱,希望您寬恕他的過失,不要讓他身心不安樂;他平常就已經體力不好了,你還讓他日頭赤炎炎(台語),在那當中站著去日曬,對於他的身體可能很不好的。」
佛怎麼說了:【佛語諸比丘:「非為不樂,彼身風冷病得日乃適然。日月星宿在虛空中尚可迴轉,舍利弗以受如來罰心不可迴轉。」】(《摩訶僧祇律》卷20)佛說了:「我命令他去日曬當中罰站,其實是因為我知道舍利弗他身體有風病,有風濕冷病,這樣子的病,剛好這個因緣時節這樣子去曬的話,可以幫助他病情好轉。」而舍利弗也因為這是如來處罰他的,他心得決定,也不可能因為比丘要求佛收回成命,舍利弗就會不受這個處罰。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云何尊者舍利弗心不可迴轉?」佛言:「不但今日心不可迴轉,過去世時以曾如是!如《蛇本生經》中廣說,爾時蛇者即舍利弗是,彼時心堅不可迴轉。」】(《摩訶僧祇律》卷20)這裡所說的《蛇本生經》,其實就是《大智度論》記載的那一段。這一邊我們順便閒聊一下,其實有一些風濕冷症的話,有一個民間的偏方,您在端午節日正當中的時候,您蓋著一個棉被,讓自己逼出一些關節比較深部的這一些淤濕,以排汗的方式;因為中醫治療方式,有汗、有吐、有下,用這樣的方式也可以來治療。其實佛是大醫王,不是只有解脫我們三界生死煩惱病,祂對於人間的這些疾病,祂都了然在心;所以不要被一些對於佛沒有深信的一些學佛人,特別是學術研究者誹謗佛:「佛也是會老,佛年紀大了以後,還得了一些什麼疾病,還要阿難去托缽,去托得這些、乞得這些牛奶回來,來治療祂的病。你看!佛也不過是平常人,只是比較有智慧而已,佛也會生病。」不要忘記了,這是佛的示現。
好!從這個故事,我們再來連接前面一個單元,乃至再來連接下一個單元,這都跟舍利弗尊者有關係。舍利弗尊者從這《大智度論》跟這一個《摩訶僧祇律》,也就是大眾律,小乘裡面大眾部的律,這樣兩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了,舍利弗還有這樣的瞋心、瞋習存在;就如同畢陵尊者,雖然他沒有慢心,可是因為佛告誡不能示現神通而飛過恆河,而他依於宿命智,知道這個恆河女神是他過去五百世的奴婢,他隨口一講,沒有慢心,他隨口一講:「婢女!婢女!妳把這個恆河水分開讓我過去。」乃至菩薩們也都有聽過目犍連尊者他的餘習未消,他還喜歡神通化現,如同猴子一樣在森林當中去這樣子跳躍。有時候這迦葉尊者,因為餘習未消,過去世因為當天人,當這個天龍八部當中,為天帝釋奏樂、唱歌這樣子的一個天人當久了,習氣沒有辦法馬上消除,所以有時候聽到音樂,會不禁聞拍起舞。
從這樣子的一個故事裡,也告訴我們了,即使同樣小乘人證阿羅漢,他要有他的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修學;可是他的戒——聲聞戒,遠不如菩薩戒的廣大殊勝。因為聲聞戒取相受,而菩薩戒是一受到成佛,一受永受,這是千佛大戒,也是成佛之戒。
戒是這樣子,定呢?聲聞人即使是阿羅漢,他證得了滅盡定,他也沒辦法像八地菩薩一樣念念入滅盡定,入於滅盡定當中,還能夠有身口意行的示現,給這樣子的世俗人所見,可是卻能夠是念念入滅盡定。
戒、定如此,以慧來講,那慧的話,我們分為煩惱障的解除、所知障的解除。所知障不論,因為聲聞人未證這一個一切種子識,未證這一個阿賴耶識,這個如來藏第八識,他根本沒有所謂的大乘的根本無分別智。因為沒有明心,連大乘七住位菩薩明心證真的功德,實證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功德都沒有,所以他的智慧對於這個本心如來藏的智慧都沒有,當然不可能跟地上菩薩,乃至跟佛相比。所知障如此,煩惱障更是如此,要能夠成就佛地,祂的果位四智圓明,祂不只是斷了煩惱障的現行,祂連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一切無量過去無量世來,所累積的這些相應貪瞋癡的,乃至一些不如理的、不威儀的、不律儀的這種習氣,佛已經都完全滅盡了。可是從這個舍利弗的故事來講,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即使舍利弗已經是智慧第一的聲聞阿羅漢,他一樣是煩惱障餘習未消,這是佛跟聲聞弟子阿羅漢之間、弟子之間廣大的一個差別。
好,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先演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