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不死火的典故

第90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所要說的典故是「求不死火的典故」。

久往以前,有一位老母親,她唯一的兒子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了。這位老母親就帶著兒子的屍體到了下葬的地方,極度悲哀傷心而不能承受兒子死亡這個事實,口中唸著說:「就這麼一個兒子,將來自己老了打算有個依靠,而現在兒子卻捨棄自己先死了,活著還有什麼用呢?」這位老母親就守在兒子屍體旁邊不回去,想跟兒子一起死,連續不吃不喝有四、五天了。

佛在定中看見了這件事情,帶著五百比丘來到了塚間。那位老母親遠遠地看見 佛來了,威神之光非常殊勝顯赫,就從失落悲傷與飢餓軟弱中醒過來,前往 佛陀面前禮拜。佛陀問這位老人家:「妳怎麼停留在這塚間不回去呢?」老人家向 佛稟白說:「世尊!我唯有一個兒子,卻離開我命終身亡了,我疼愛兒子的感情割捨不下,想要與兒子死在一起。」佛陀告訴老人家:「妳想讓妳的兒子活過來嗎?」老人家很歡喜地說:「真的可以嗎?世尊!」佛陀說:「妳要先想辦法去向人討取最好的香火過來,我到時候再為妳祝願,讓妳的兒子活過來。」佛陀再一次告訴老人家說:「記得要討取從來沒有死過人的家裡的香火,那才是最好的香火。」於是老人家便去討取香火,看到人就先問:「你家前前後後曾有人死過嗎?」被問的人答說:「先祖以來都死了、過去了。」所問的每一家的對話都是同樣的。

這樣經過了數十家也都不敢討取香火,因為都不符合 佛說的條件,就再回到 佛陀身邊,向 佛稟白說:【「世尊!遍行求火,無有不死家,是以空還。」佛告老母:「天地開闢以來,無生不終之者,生者求活亦復可憙,母何迷索隨子死?」】(《雜譬喻經》卷2)老人家向世尊說:「世尊啊!我到每一家去求香火,可是沒有哪一家是沒有死過人的,所以我空手回來了。」佛陀告訴這位老人家:「天地開闢以來,沒有出生而不會死的,還沒有死的人求活命也是可喜的事情,您老人家為什麼還這樣子迷失了,想著要隨兒子去死呢?」老人家聽了 佛陀的勸導,對於無常的道理就心開意解了。

佛陀就繼續為她廣說法要說:三界中有生必有死,皆是無常,皆是苦,不可眷戀;五蘊世間虛妄不實,眾生顛倒執取為真、為實,而不知道要求取依止本來清淨解脫、無生無死的安隱真如,能度脫眾生到達究竟涅槃。這位老母親聽聞 佛陀的開示,因而斷我見獲得初分解脫道智慧的須陀洹果;而在塚間觀看的數千人,也因此發起了要求無上真實不虛妄的佛菩提道心意。

另外,關於不能接受、不能忍於有生必有死的無常現象的,還有一個典故是這樣的:很久以前,有一位大長者非常富有,他只有一個兒子,對這個兒子極為疼愛看重。後來兒子生病了,多方治療都沒有好轉,在臨命終時,長者的兒子一心念佛,佛就現化身在他的面前,長子的兒子心意安定捨報後就生天了。父母愛念兒子,憂愁苦惱非常捨不得,就想要自殺;但自己下不了手,因此就以火燒取兒子的骨灰放在銀瓶裡面。過了半個月,就準備了百味飲食放在骨灰瓶前面,大聲悲哀地哭嚎躺在地上起不來。

兒子往生到天上成為天子了,在天上看見父母的所作所為,就自己心念著:【「我不現化意終不解。」即下作小兒,年八、九歲,在道邊放牛,牛卒死臥地,小兒便行取草着死牛口,舉以杖打牛,呼言:「起食!」父母大小見小兒所為,便共笑之。】(《眾經撰雜譬喻》卷1)那麼這位天人心裡想著:「我若不到父母面前,化現個死已終不能復生的情境,父母喪子的心意終究是解不開的。」就下來人間,化現成八、九歲的小孩,在路邊牧牛。忽然牛暴斃身亡倒臥在地,牧牛的小孩就拿著草放在牛的口中,要餵這隻已經死亡的牛吃草,死牛不張嘴了,小孩舉起木棍打牛,呼叫著說:「起來吃草!」天人前世的父母與其他大人、小孩看到這位牧牛小孩的作為,都共同取笑他。

天人前世父母忍不住上前去問這位牧牛的小孩:【「卿誰家子?何癡乃爾?牛今已死,舉草着口,寧有食期?」而反笑言:「我牛今雖死,頭口故在,舉草不食;況君兒死來已久矣!加火燒之,唯少燋骨在地,以百味食著前而加啼哭,寧得食之不也!」】(《眾經撰雜譬喻》卷1)父母問這小孩:「你是誰家的孩子啊?怎麼愚癡到這種地步!牛已經死了,拿著草放在牛口中,牛是不可能再有吃草的時候了。」牧牛的小孩反笑著回答說:「我的牛已經死了,頭與口都還在,拿草給牠吃,只是不吃而已;您的兒子已經死了很久,用火燒了,如今只有些許骨灰留下來而已,都看不見形狀了,您卻準備了百味飲食放在骨灰面前,哭哭啼啼的,那骨灰能吃得了百味飲食嗎?」

天子化現的牧牛小孩說了這些話以後,接下來經文說:【其父意即開解問兒:「卿是何人?」兒言:「我是長者兒,今蒙佛恩得生天上,見父母悲惱太甚故來相化耳!」父意解大歡喜無復愁憂,天子忽爾不現。父母歸家即大布施,奉持禁戒讀經行道,得須陀洹果。】(《眾經撰雜譬喻》卷1)天人的父親聽了以後,馬上心開意解不再傷心了,就問這位牧牛的小孩:「你到底是誰?」天人就回答說:「我就是長者您之前的兒子,雖然已經死了,但是由於生前對佛陀的尊敬與信受,在臨命終前一心念佛,得佛化現攝受生於天上。看見父母悲傷煩惱過度,現在是特地前來幫助您化解悲惱。」天人的父母聽了以後,心開意解大為歡喜不再憂愁了;天人也在忽然間就不見了。父母回家以後,發心作廣大布施供養三寶,恭敬的受持佛戒,閱讀經典,修行道業,最後獲得解脫道初分智慧的須陀洹果。

所以,佛陀經常告誡弟子們說:【壽命甚促,轉就後世,應勤習善法,修諸梵行。無有生而不死者,而世間人不勤方便專修善法、修賢修義。】(《雜阿含經》卷39)佛陀說:「人的一生的壽命其實非常短暫,如果沒有修善、修福、修慧,反而造惡損福增長愚癡,一轉眼就到下一世去了,沒有機會後悔與補救,在生死苦中更受諸苦;應當要盡心盡力的學習善法,修行種種清淨的身口意行,因為不會有生而不死的。而世間人不明瞭這個道理,僅在短暫的生死中歡慶出生,卻不能認清有生必有死的現象,也不能面對與接受出生而有的種種病苦惱,徒增煩惱與悲傷,也不勤於修布施、持戒、忍辱等善法,也不努力修學賢良的心性、修學解脫的義理,修集能夠免除未來世貧窮苦果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這所說的世間人,他是不分富貴貧賤的。例如,在佛世的時候,波斯匿王為他最敬愛的祖母辦完後事以後,衣服頭髮髒亂地去謁見 佛陀,向 佛稟白說:【世尊!若國土所有象馬七寶,乃至國位,悉持與人,能救祖母命者,悉當與之。既不能救,生死長辭,悲戀憂苦,不自堪勝!曾聞世尊所說:「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皆死,無不窮盡,無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說。】(《雜阿含經》卷46)這個波斯匿王向 佛說:「世尊!倘若我國土中所有的象馬七寶,乃至我這個國王的位置,都拿去跟人家交換,能夠來挽救我祖母的命,讓她不要死,那我都會拿去交換。可是既然不能挽救,生者與死者永遠分離了,悲傷戀戀不捨憂愁苦惱,很難忍受啊!曾經聽聞世尊所說:『一切眾生,包括天、人、畜生、天神,有生的必定有死;縱使是生到天上的天神,壽量很長,都必定會到達壽量的盡頭,沒有出生而不會死的。』今天我領受到祖母的死,乃知道世尊您真是善說啊!」

世尊進一步為波斯匿王開示說:【正使婆羅門大姓、剎利大姓、長者大姓,生者皆死,無不死者。正使剎利大王灌頂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於諸敵國無不降伏,終歸有極,無不死者。若復,大王生長壽天,王於天宮,自在快樂,終亦歸盡,無不死者。】(《雜阿含經》卷46)世尊進一步說:「縱然是出生在婆羅門種族的大姓人家,或者生為帝王國王,或者生為資財豐饒大富長者,有生皆有死,沒有不死的。就算成為轉輪聖王統領四天下了,具有威德力無所障礙而能降伏所有敵國,集權力與威望於一身的輝煌日子終究有盡頭,到了壽量到的時候,最後還是不能免於一死。假如大王出生在忉利天,統領整個三十三天,雖然壽量是人間的幾十萬倍,在天宮自在受用五欲快樂無窮,隨著時間的經過、無常的磨滅,也有壽量盡的一天,終究要捨報,沒有不死的。」

世尊為波斯匿王這樣的開示,我們要瞭解說有生必有死。而又為什麼說瞭解了有生必有死能斷我見呢?這個道理是什麼呢?如果說沒有認清無常的存在,那就不能接受無常的現象,總要貪愛在無常中的五蘊我法,與相應的五欲、眷屬等我所法,一旦健康、財富、眷屬等我所變異毀壞失去了,五蘊我就會陷入憂悲苦惱中而難出離;就像老母親失去唯一的兒子,長者子失去親愛的兒子,波斯匿王失去了最愛敬的祖母那樣。佛陀讓他們認清有生必有死無常現象的存在,而無常就是苦,眾生以為是樂而貪愛執著。如果體認了是無常是苦的法,那分貪愛不捨就能紓解釋然;理性地思惟現象中的法雖然存在著,但終歸壞滅不能常住,無有一人可免,所以接受了無常空。而無常的法,離不開苦苦、壞苦、行苦,那是苦的真實道理;是暫時而有的、是空,不是真實的,不能常住不壞,所以五蘊諸法非真實我,是無我的。佛陀的開示中,讓大眾能夠現前領解接受五蘊諸法無常、苦、空、無我,所以能夠讓信根清淨的大眾斷我見獲得初分的解脫智慧與功德。

從另一個角度說,能真實斷我見,要得如實的了知眾生我就是五蘊我,離開了五蘊,再也沒有所謂的眾生我可得;而眾生我全部都是緣於五蘊而有,所以如果不能瞭解五蘊的內容,也等於沒有能力可以斷我見。例如,主張意識或者細意識是不滅的,是能夠貫穿三世的真實心,那就是不瞭解五蘊的人,必定是不能斷我見的人;也就是不能領解與接受 佛陀所說五蘊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的人。

例如,有很多人誤解經中的意思,而且認為一切眾生只有六個識,從這六個識與一切法來看,確實是一切法緣起性空,可是緣起性空是在告訴我們現象界所有的法,沒有一法可以常住;現象界的法是這樣,那回過頭來看五蘊的法也是一樣,因為現象界的法都是因為五蘊的法存在而存在。如果說現象界的法是一切緣起性空不真不實,那麼五蘊的法也是緣起性空不真不實,在這種情況下不是就落入斷滅了嗎?所以,六識論者他們對於斷滅這件事情,感到很恐怖,認為五蘊諸法如果也是緣起性空,而沒有一法可以真實存在,可以去到未來世,是從過去世來的;那這樣的話,為什麼還要修學呢?為什麼還要修學佛法,還要這麼辛苦的修學佛法呢?所以他們就在五蘊法中的有一法叫作意識,把這個意識或者細意識把祂當作是不滅的,那麼這樣的情況之下,來看待一切法緣起性空。

可是我們從這件事可以知道,如果把意識或者細意識當作是不滅的,那麼這樣子就是什麼?五蘊我不空啊!因為就成為五蘊我裡面,還有一法的意識或者細意識,沒有辦法承認祂是無常空;因為意識或者細意識,祂都是屬於五蘊中的識蘊。識蘊這個法,祂不是從過去世來的,也不能去到未來世,而是因為這一世才有的;這一世因為入胎以後,五根具足了,能夠觸五塵了以後,這六個識才慢慢現起的。所以識蘊中的識蘊,也是屬於因緣所生法,也是屬於緣起性空。所以如果放不掉意識我,或者細意識我,而主張一切法緣起性空,而主張他已經證得佛法中所謂的解脫果或者開悟,這個都是屬於大妄語,因為他的五蘊我其實不空。

那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說,能夠認清五蘊法的真實的無常空的這樣空法,才有辦法斷我見。因為要斷我見,就是要完整的認識五蘊法的一一內容確實都是因緣所生,而不是從過去世來的,也不能去到未來世。所以,為什麼在佛陀為大眾如實詳細地解說了五蘊諸法,以及因為五蘊諸法所有的世間一切法它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而大眾信受了以後,能夠斷我見,能夠有這樣的一個解脫功德受用,就是因為要如實地認知這些內容。

但是話說回來,既然五蘊諸法都是緣起性空,沒有一法是真實常住,沒有一法是從過去世來,而可以去到未來世的,那不就是斷滅嗎?然而 佛陀所說的法,並不是全部的內容都是這樣,因為 佛陀在告訴我們五蘊諸法完全滅了以後—這個有生有滅的法滅了以後—有不生不滅的法是真實、是如、是清涼、是常住不滅。在四部阿含中,這些語句都讓大眾可以查得到,也就是告訴大家有一個法是不生不滅的、是真實、是清涼的。那這樣的這個法就是所謂的涅槃本際,這樣的法,祂就是出生我們五蘊的法;也就是我們五蘊的本來面貌,出生五蘊的法,但是跟我們五蘊在一起。

那當眾生在善根上剛剛增長的時候,要讓他能夠信受佛法,一定要從初機開始讓他認清這個無常的法。因為無常的法在現象界一一是可以比對,是可以現前驗證的;而當一一比對、現前印證以後,再來觀察 佛陀為我們解說的有一個真實、清涼、不生不滅的,那這就是可以依靠,可以讓我們心中安隱的;安隱的說,原來我們在五蘊的我上面的顛倒見,確實是讓我們造成生死苦的源頭,那如果能夠斷我見就能夠解脫。

所以,這個典故告訴我們所謂的認清有生必有死,無常的現象這個道理。還要來看待說,這整個法的面貌裡面,它所說的範圍是不是完全只是在墮在斷滅空裡面;而佛法卻不是斷滅空,它的意涵非常完整。大家要能夠信受 佛陀所說的,它必然是完整地函蓋了實相以及現象的法的。

今天這個典故就為大家解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