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79集
由正銘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長!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今天我們要來介紹「分別智相應染心與現色不相應染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提到:無始無明所生染心有六種別,也就是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見心不相應染,根本業不相應染。今天我們所要介紹的是屬於這六個染心的第三種和第四種,也就是「分別智相應染心與現色不相應染心」。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提到:「三、分別智相應染,從具戒地乃至具慧地能少分離,至無相行地方得永盡。四、現色不相應染,此色自在地之所除滅。」(~《大乘起信論》卷1)馬鳴菩薩的意思是說,眾生由於不能覺知、或者由於不能完全覺知這唯一法界——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的緣故,所以就會有心不相應無明分別的生起,因此而產生了種種的染心;又因為這個染心的緣故,而有六種的差別不同。第三種的染污叫作「分別智相應染」,這種分別智相應染心,從具戒地乃至具慧地能少分離,一直要到無相行地——也就是七地心的境界,才能夠永盡。第四種染心叫作「現色不相應染」,這種現色不相應染心一直要到色自在地——也就是八地菩薩,才能夠滅除。
首先我們來介紹第三種染污,也就是「分別智相應染」。這個能分別的智心是指意識覺知心,因為末那識意根的分別慧很差,祂沒有辦法自己去作分別,祂只能在法塵上面的大變動作概略的了別,因為意根的了別慧很差,所以祂沒有辦法作深入的分別,因此意根必須由意識配合祂才能夠作分別;所以在這裡所說的分別,當然是指意識的那種分別性,這種分別性又稱之為分別的斷續法執。這種染污為什麼叫作分別智的相應染呢?是因為意識常常都是起心動念,在六塵上面作種種的分別;這一種分別,它本身就是一種智性,也就是世間五塵法以及直接簡單的法塵上面的了別智。一切眾生都有這種分別智,乃至於細菌也有這種分別智:我們用一種對治細菌的藥來跟牠接觸,接觸了以後,因為是第一次,牠沒有體驗過這種藥,牠就不曉得是什麼,所以會去接觸;但是第二次,我們再用同樣的藥想要再跟牠試的時候,牠就會離開了,可見牠也有這種分別智,這就是意識相應的染污性。
所以這一種「分別智相應染污」就是分別所生的斷續法執,也就是在六塵諸法上面產生了種種的執著。那為什麼說它是分別所生的呢?因為這是在六塵上面所作的種種差別取捨,所以它是分別智相應的染污,是屬於意識覺知心相應的事。為什麼這個分別智相應的染污,又叫作斷續的呢?因為分別智是意識心的功能,那意識心是有斷續的,這一種分別智是有時斷、有時現的——當這個法分別過了以後又會分別另一個法——這是意識的分別體性,也因為意識的分別性會隨著意識每夜的斷滅而跟著斷滅,所以說斷續性的分別智相應染,所以說它是屬於意識分別斷續的法執。
分別智相應染的部分是屬於意識相應的,馬鳴菩薩說:這種染污從具戒地乃至具慧地才能夠少分離,要到無相行地才能夠永盡。什麼叫作具戒地呢?一定要到了二地滿心的時候才能夠稱為具戒地。二地之前還只是在學戒位中,還不是真正的持戒者,真正的持戒者,是要到了二地滿心開始,才算真正的持戒。比如說看見有個可以貪財的機會,他絕對不會去貪;雖然他知道能得到這筆錢財對他在世間法上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他絕對不會起念想要去貪,連這種念頭都不會生起來,這才叫作持戒。
在初地滿心以下,有時候免不了會起一點兒貪,可是經過思惟,他也能捨下;所以二地滿心跟初地菩薩是不一樣的,所以二地滿心菩薩的心行才叫作真正的持戒,所以初地以下就叫作學戒:學著怎麼樣把戒持好,看見人家的眷屬不會貪。到了二地滿心的時候,根本不會生起貪與不貪的念頭,完全在一種很自然、沒有起心動念的那種狀況,對別人眷屬根本不會生起不貪的念頭,當然更不會有貪的念頭,那才叫作具戒。換句話說,二地滿心菩薩,他的戒法的執持,已經圓滿具足了,這才叫作具戒地,所以具戒地是二地滿心位。
那為什麼初地還沒有離開分別智的相應染呢?因為即使是二地未滿心的菩薩,雖然已經歷經過了性種性、道種性階段的修行,可是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依舊還是存在的,所以有時候忽然蹦出一個煩惱,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一步一步地去修除習氣種子,到二地滿心時才能夠斷除戒行的缺失;因為當二地入地心的菩薩想要成就二地滿心位時,必須要修行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二地應修證的無生法忍,也就是依於初地滿心所圓證的百法明門;進而修證千法明門,斷除所知障中更微細的隨眠,也就是修證二地無生法忍,證得二地道種智。第二件事是嚴持菩薩戒法,修除邪行障;初地心位雖然已經永斷惡趣的雜染愚,所以在未來世中永遠不感生惡趣的業果,但是仍有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的異熟隨眠,雖然這種異熟隨眠不會引生分段生死的業種,但是卻能引生世世可愛的異熟果和增上果,也能引生誤犯的三業異熟果,初地菩薩不可能去故犯,但仍有可能因為異熟隨眠而引生誤犯的三業異熟果,因此而障礙了二地極清淨的戒行,導致不能成就二地滿心位;所以應該從了知一切律儀戒,修除邪行障,在二地中永遠斷除它,令它永遠不再生起;這裡所說的修除邪行障是指修除兩種愚癡,也就是所知障中所生的一分微細誤犯愚,以及煩惱障習氣中所生的一分誤犯三業,因為對於業未究竟了知的緣故。第三件事是隨分修集法施的功德。當二地菩薩修學以上三件事後,會得到猶如光影的現觀,也就是見分七識猶如光影的現觀。例如明鏡中的影像:如果沒有光影,影像就不會顯現,七識心所觸自心藏識中的鏡像也是一樣的道理。也就是說,如同鏡中的映像都是由光影所成一樣,我們自心藏識所現的六塵映像也都是由意根、意識光影所成,成就這樣的現觀稱為猶如光影,同時也成就二地滿心。這樣的二地菩薩,必定滿足增上戒學了,因為他已經能夠隨意轉變自己的內相分種子。所以說具戒地是屬於二地的滿心位,他當然可以遠離一分的意識分別智的相應染。
馬鳴菩薩又說「乃至具慧地」,這個具慧地的範圍,是從三地入地心開始一直到六地的滿心位為止,都叫作具慧地。為什麼說這樣叫作具慧地呢?因為當三地入地心的菩薩想要成就三地滿心位時,必須要修行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三地應當修證的增上慧學,也就是進修萬法明門,也就是將二地的千法明門再深入細觀,成就三地無生法忍的道種智。第二件事是修證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並藉以發起三種靜慮,也就是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其中安住靜慮,是說沒有厭倦地任持而且安住於一心等至的定境;引發靜慮,是說事相成就圓滿任持,引發六種神通,以及三昧樂意生身;辦事靜慮,是說成辦利樂有情的事業,以五神通及漏盡通來利樂有情。第三件事是隨緣修集法施的功德。三地菩薩在以上三件事情,修行忍辱,也不會因為引發靜慮和道種智的功德而生起慢心,當三地菩薩修學以上三件事情功德圓滿後,就會破除闇鈍障,成就谷響觀的現觀,同時斷除欲貪習氣愚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成就三地滿心。所以也就是所謂的谷響觀,是說當三地菩薩修集以上三件事情功德圓滿後,闇鈍障已經除滅,現觀自己或他人等一切善知識為眾生說法的時候,法音的宣流猶如谷響,也就是猶如山谷的回響,雖然有所說,但是都如戲論,並非真實義,只是藉著言說相來開示眾生而令他們悟入,並非為了戲論、諍勝來說諸法,能夠成就這樣谷響觀的菩薩因為已經具有四禪八定以及六神通的緣故,他的闇鈍障已經滅除了,同時永斷欲貪習氣所生的愚癡,也斷除了圓滿聞持陀羅尼愚,這些都修學具足的時候,就成就了三地滿地心,進入四地的入地心。三地菩薩這樣進入四地心的時候,就表示說他已經把微細煩惱的現行給斷除掉,而且透過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而發起他的意生身,因此他這時候就把微細的煩惱現行的愚癡給斷除掉了,所以進入了四地心。
當四地入地心的菩薩,想要成就四地滿心位的時候,必須要修行兩件事:第一件事是依於三地增上慧學進修四地無生法忍,生起四地的道種智。四地所應該修的增上慧學是說,依於三地的谷響觀現觀真諦三品心,及安立諦十六品心,現觀真諦三品心也就是:內遣有情假、內遣諸法假、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這三品心,這是真諦,所以是非安立諦。另外也要現觀安立諦十六品心,也就是現觀苦聖諦有四心:苦法智忍心、苦法智心、苦類智忍心、苦類智心。能安忍於苦聖諦所觀行的蘊處界皆苦,如此而不退失者,就是證得苦法智忍;有了苦法智忍的人,就是證得苦法智的人;不能安忍的人,就是沒有苦法智。對苦法智的內涵能夠現前觀察完整的時候,他才能夠進入苦聖諦的類智中,稱為苦類智忍。換句話說,在苦聖諦的法智當中能夠安忍,就是苦法智忍。苦法智的觀行完成而能生忍不退,是在自身的「蘊處界有一切是苦」上面來觀行的,有忍而能安住不退的時候,就稱為證得苦法智了。在苦法智上面對自身觀行完成之後,觀察一切眾生時就產生了苦類智忍——現觀一切眾生跟我一樣有這樣苦的現象;但是眾生不知道這樣的苦,我卻能觀察到眾生身上有這一種苦,是和我一樣的,能安忍於這樣的一個現觀而不退轉,這就是苦類智忍;對於苦類智的內涵能夠安忍,才算是有如實的苦類智出生了。所以,苦聖諦中有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共有四心。苦諦如此,苦集諦也是一樣,所以也有苦集諦法智忍和法智;觀察完之後再觀察眾生,發覺眾生與自己一樣苦集確實存在;這個現觀的見地永不退失時,就是苦集諦的法智忍;同樣也會有苦集諦的類智忍以及類智,那這樣去觀察,四心又完成了,也就是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同理,滅諦、道諦同樣有這一種心,也就是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總共就有十六心,需要一一去觀行完成。在四諦細相上的觀行所出生的無生法忍的智慧一經具足之後,就成就四地無生法忍增上慧學;這裡的真諦三品心,及安立諦十六品心,是依於三地的谷響觀來觀行的,所以比初地前的三品心,及十六品心的觀行更為深細。第二件事是隨緣修集法施的功德,示現化身在他方世界度諸有情。
當四地住心菩薩修集以上兩件事情功德圓滿以後,就會成就猶如水月的現觀。也因為這個緣故,他的微細煩惱不再現行,滅除了兩種愚癡,隨順因緣而度有情,不樂於取證無餘涅槃。這裡所謂的猶如水月是說,四地住心的菩薩依於別教無生法忍的智慧,現觀四聖諦十六品心,這是不同於通教菩薩跟二乘無學只是純粹依於蘊處界來觀四聖諦。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能夠滅除通教菩薩和二乘無學的法愛,能夠現觀四聖諦十六品心都是依於自心如來藏而起滅,所以能夠滅除所知障中的一分法愛的愚癡,同時也依於無生法忍的智慧,現觀三地滿心位出生的意生身,在等持位中化現到十方世界利樂有緣的眾生。這時候,還得要觀行自己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時,化生許多化身出來,但本心跟意根也是在這裡安住運行,十方的化身猶如水中月一般;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所以說猶如水月。猶如我們將一千個臉盆裝滿了水,一起放在明月下,一千個洗臉盆中都出現了明月,就好比千江各各都出現月亮的影像;雖然十方世界到處化身化現,但是其實十方世界的化身,都是如同水月一般,都是化現而不真實的,都是從自己的如來藏中化現出來的;好比一千條江水中的所映像出來的月亮一般,其實本來就只有一個月亮,千江水中映現的月亮都是從天上唯一的明月所映現出來的;在十方世界所化現的化身也是一樣,能夠觀察這些化身並非有心,也並非無心,猶如水中月映現諸方,都是從這位菩薩本身的如來藏中化現出來的,這種現觀叫作如水中月。這個水中月的現觀完成了,才算是四地滿心的菩薩。
因為有這樣的現觀,所以能夠滅除等至境界的貪愛,能夠常入等持境界中現起辦事靜慮來利樂有情,這時候他的微細煩惱將不再現行;也就是說所知障中一分意識相應的法愛、法慢,以及等至境界的寂靜耽愛將不再現行。這兩種愚癡,依於四地無生法忍的智慧,以及水月現觀的成就而滅除,微細煩惱不再現行,成就四地滿心,所以四地滿心地也是屬於具慧地。因為具足了四地的無生法忍慧,因此他能夠進入五地心。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三乘菩提入門起信——「分別智相應染心與現色不相應染心」的第一個單元,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邊。謝謝大家!
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