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下)

第61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的學佛釋疑》,今天接著跟大家談談:「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也順便談談:「我們為什麼會忘了前生的事情?」

前一次「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之中,跟大家談到了一般世間所說的生死,也進一步說到生死其實並不是真實之法。今天繼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明:為什麼生死不是真實之法?

前一次說到:一般世間所說的生死,是依於蘊處界而思惟、分別、建立的。可是蘊處界法是虛妄不實的,所以阿羅漢親證了這一個現象界之中的真理,斷了我所執、我執,叫作證「世俗諦」,才有資格可以出離三界生死。然而在阿羅漢們可以把自己的五蘊十八界完全斷滅而斷了分段生死之前,他一定會思惟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說自己的五蘊十八界完全都滅盡了,還有沒有其他的法在?若是沒有,那入了無餘涅槃之後,豈不成了斷滅空呢?而斷滅見外道也如是說,卻被 世尊斥責為外道法。那麼佛法之中,應該是怎麼樣的呢?但是,因為阿羅漢們都聽聞過 世尊的開示,而知道說有本際是本然就存在的法,既不生不滅,也不來不去,本際就是如來藏,為萬法之所依止,也是依於這個真實的如來藏法,才能夠有蘊處界法。而一般世間所說的生死法,又是依於蘊處界而建立的;所以其實生死之法,就只是不生不死的如來藏法表面,所現起無量無邊法之中的兩個法。在一般人看來,世間的有情是既有生,也有死;是有一世的生,接著就有一世的死。而且我們已經知道這一世的生,是從上一世的死而來;這一世死了之後,又去到了下一世,而有下一世的生。對一般人而言,永遠會有不斷的生與死,看起來是交錯的在現行,離開了死就有另外一個生,生延續下去,一直到死的時候又中斷了。這一些來來去去的法,若是背後沒有一個本來不生不滅的法,一定是無法輾轉現行的,所以生死並不是真實的法;但依於真實的如來藏法,而有一世又一世不同相貌的生與死的法示現。即使是對於一般人而言,生與死也只是示現,不是真實的;可是眾生都執以為實,所以就在認假為真的狀況下,真實地受用了虛妄的生與死,也因此而有了種種的悲歡離合;只是眾生都很愛樂,而且持續地受用這樣的悲歡離合。菩薩由於瞭解乃至分證了這個道理,就生起了一分的自受用功德,開始能夠漸漸地離開無明,所以對於生死的看法及領受,就會有所不同。

有人又在問:「我們為什麼會忘記前生之事?」先來說說,一般人入胎之後而有生,是不正知的入胎,為什麼叫作不正知的入胎呢?這是因為捨報前的那一世,造作了很多不同的無明業種,捨報的時候若生起了中陰身,依於業的勢力,而又有種種差別不同的境界,惡業所感的就產生了恐怖的境界,善業所持的就產生了愛樂的境界。假如是感得再生而為人的時候,就在中陰之中看到了有緣的父母和合的境界,於其中生起了貪愛一方的心,也同時生起了厭惡另外一方的心;就像這樣子不正知的狀況之下,加入了和合的境界之中,此時此刻中陰身即便消失,就入了母胎,然後才經過大約十個月後,就有了生。入胎後的前幾個月,五根身還不具足的狀況之下,今世的意識沒有辦法現起,處於無法了知周遭環境的一種境界之中,那就方便說是忘記了過去世的種種情形;但其實這個說法是不恰當的,因為不能夠說是忘記了過去世的事情,而只是說因為能夠憶念、了知過去世事情的意識已經不復存在了;而當今世的意識重新再出生的時候,卻已經不是過去世的意識,因為其所依止的五根身是不同的,所以無法了知過去世的事情。也許這個人過去世在神通上有所修證,今世乘著這個因緣,可以再與過去世相連結,而保有著說可以再了知過去世的狀況。當然世間總有一些特殊的例子,不就有一段美國的影片,其中有一位年僅六歲的兒童,父母親發現說他對飛機的專業知識是遠超過一般人之所知的;他又反覆不斷地跟他的父母講他所駕駛的飛機呀,從某一個軍艦上起飛,同行的人的姓氏名誰,還有他在何處被擊落等等;起初他的父母只覺得說,這是小朋友在瞎說一場,後來實在抵不過他一而再、再而三反覆地講述,那就依照他所講的地方實際去看看、去問問,結果都跟那一位小朋友所說的是一模一樣;甚至於說他那一世的姊姊也都還在,他也能夠叫出她小時候的小名。後來他的父親就把追尋他前世的這個過程,記錄而成為《靈魂存續者》。這個小朋友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也許是過去世捨報時候的印象極為強烈,今世重新見到飛機的時候,就引發出過去世的一段往事,一般人是不會這樣的。

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人死了之後會先到鬼門關,然後會途經黃泉路,而且還會到忘川河邊,河上有一座奈何橋,奈何橋上有一個孟婆,要過奈何橋就一定得要先喝孟婆湯;假如不喝孟婆湯的話,就過不得奈何橋,那麼過不得奈何橋,就不得投胎轉世;又說孟婆湯有時候又叫作忘情水,一喝這個忘情水,就忘卻了前世今生,一生的愛恨情仇,一世的浮沉得失,都隨著這一碗孟婆湯遺忘得乾乾淨凈。所以今生牽掛之人,今生痛苦之人,來世都形同陌路,相見而不相識。但這畢竟只是一個傳說,聽聽就好,是不足以取信的。因為一者,人死了之後不會都一定下墮到鬼道去的;再者,即使真有一位孟婆,你想想看,她老人家都一直站在橋頭要死者喝孟婆湯,這是永遠呢!這種工作未免也太辛苦了吧!又好像說,民間為亡家辦理亡者的法事的時候,不是都會擺一個空臉盆嗎?然後中間再搭上一條毛巾,就說那叫作奈何橋,亡者若是要過奈何橋的話,就一定要疏通獄卒,所以就會跟家屬講說,要趕快往空臉盆裡面丟錢;可是真的是要給錢而疏通獄卒的話,應該丟的是冥紙才對!可是那一些外道替亡者辦事,卻是要收的是新臺幣。由於不知道生死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民間的種種傳說人們的生死過程,真的是千奇百怪。

然而我們依於佛法的義理,來觀察人們的生死過程時又可以發現一個道理,那就是每一個人的意識都是生滅之法,即使是暫時而有的同時,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在阿含諸經之中,世尊不就開示說:「識蘊諸識都是根塵二法為緣,才能夠生起的心。」所以從眼識、耳識一直到意識,都不是自在之心,而意識配合著前五識,領納了塵境之後,再加上心所有法之中有念心所的作用,所以才顯示出來能夠記憶世間諸事的這個相貌。然而一旦意識不現行運作,或者是說運作的時候有種種的遮障,記憶的法也就沒有辦法運作,或者是說運作得不很好。就譬如說睡著無夢的時候,意識不現行,還有什麼記憶可言?再者,一個人雖然在清醒位,也許正好生病而頭痛著,雖然也可以憶持一些往事,但畢竟是很吃力的。又假如說,正好外界的音響是很大的,其實真的是吵得你一刻不得安寧,所以這個時候,假如是要你好好回憶一件事情,也就變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這一些情況才叫作遮障,都是因為這個時候,沒有辦法讓意識專注的緣故。意識既然是意根、法塵二法為緣才能夠生起的心,所以當每一個人正死位之時,意識是一定會中斷的;雖然在中陰身的階段,意識又生起了,也能夠了知前生的事,但畢竟只是在中陰身階段是如此。重新入胎之後,因為五根身的不具足,意識也無法現起;等到五根身的初分具足時,生起的意識心,其所依、所緣已經改變,所以就沒有辦法憶持過去世的事,絕對不是入胎之前喝了孟婆湯的緣故。

這樣子看來,一般人因為無明業力的緣故,而有了不正知的入、住、出胎,繼續有了這一世的生,當然就一定會有死,就這樣子反反覆覆地,才叫作輪迴生死。而菩薩入胎之時,容許是正知入胎,是因為願力之所持,而不是因為貪、瞋的驅使;但因為沒有意生身的緣故,仍然不是正知住胎、出胎;出胎了之後,也沒有辦法憶持過去世的事,這叫作隔陰之迷。而已經生起意生身功德的菩薩,或能正知住胎,然而是否可以正知出胎,這又與修證的差別不同是有關係的。由於發願再回到人間受生,依於人間的眾同分,所以從外相上看起來,菩薩的生死過程是與一般人沒有兩樣的,乃至 世尊在人間示現成佛也是這個樣子;因為要示現等同一般眾生,從自己示現修學的過程,而使眾生相信修行證道是可能的。話又說回來,一般人死了以後,若是會生起中陰身的話,往往會發現中陰身的生死更加迅速;由於貪求生的緣故,就會想要趕快再取得一個身,然而因為業力的差別不同,再生的狀況也就千差萬別了。雖然一般人都不想要死,但是他們都沒有警覺到:即使他們能夠再取到生以後,難道死不就也是跟著而來嗎?由於菩薩從第一世的證悟開始,於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了第一分的轉依;因為如來藏的本來不生也不死,所以菩薩隨著一世又一世的證量差別不同,也如是轉依。入了初地之時,是有能力可以斷除我執的,但是為了潤未來生而不斷地去利樂有情的緣故,反而故意不斷;乃至七地滿心之後,進一步連煩惱障的隨眠都斷了,這個時候是雖然示現有生死,其實已經不在生死之中,若是在生死之中現有生死,只是為了作為利樂眾生的一個工具罷了!

既然說是:生是從過去世的無明與業而來,一生之中繼續因無明的緣故而又造作了其他的業,死的時候又隨著業而往生;往生之後依然又重複了無明與業的一個鎖鏈,那麼真的似乎就是永無窮盡了。可是為什麼經文明明記載著「阿羅漢是可以不再受未來世的生死」,而菩薩也說本來無生死,這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一般人的生,雖說從無明與業而來,可是這無明與業卻是含藏在每一個人的如來藏之中,遇緣而現行。而菩薩證得本來無生死的祂,是祂無生死而自己有生死;可是在一世又一世地轉依過程之中,除去了我所執、我執,更進一步分證了法無我,所以才說生死猶如空花。一般人執著真實有生死,菩薩卻說那是如同影像幻化在虛空中一樣,並不是真實的;也就是因為這樣子,才能夠發願生生世世迴入三界利樂有情,到後來就只是示現有生死,其實是不在生死之中了。講到這裡,就要回頭來說說,剛才提到說阿羅漢是可以不再受未來世的生死,這與菩薩說本來無生死,到底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其實是不一樣的!阿羅漢是可以不再受未來世的生死,是說他可以把自己的十八界完全滅盡,捨報之後只剩下他的本際,也就是如來藏獨存的一個境界。如來藏既然是不生不滅,表示祂是本然就離開生死的;阿羅漢就是如此斷除生死的。可是再仔細思惟,阿羅漢雖說可以斷分段生死,但是對於生死之法,其實還是有執取的,也就是說他其實是畏懼生死的。要是說對於生死是沒有執取的話,要是不畏懼生死的話,為什麼要取證無餘涅槃而離開生死?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死,其實只是在如來藏表面所現起的一個法。而如來藏本身無生、無死、無來、無去,所以生在如來藏中生,無所從來;死也在如來藏中死,也是無去;其實是無生亦無死。然而人們由於不知道生死的本來面貌,不免就會有生與死所帶來的悲歡離合了。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