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和大家來談談:「學佛的目的在於離苦得樂,這個樂永遠存在嗎?若永遠存在,如何得到?」

離苦得樂這一件事情,應該是學人從接觸佛法以來,一直存在心目中的一個憧憬;但是真的有了正確的佛法知見以後,卻對於佛法之中的苦樂定義,或者是說,苦樂是從何而來的問題,生起了卻步之想,或者是說,佛法之中得與無得,產生了迷惑之心。所以說真正的佛法,其實是甚深極甚深,乃至只是解脫道的知見,還不是涉及進一步的親證,都已經是很難了,這就是為什麼 世尊說法的次第: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惡不淨,上漏為患,讚歎出離。解脫道的法是要擺在最後面,而佛菩提道的法呢,那可是要在般若度的時候,才詳細宣說的。

先來說說苦與樂的定義,一般而言,佛法中的定義,若是說某甲離開某一種境界之後,一直還在想著可不可以再回到那一種狀況?有一種這樣的情形的時候,就說某甲當時所處的是一個樂的境界。譬如說,夏天的時候吃了一杯冰淇淋,吃完之後當然意猶未盡,還想再來一杯冰淇淋,這個時候就說,吃冰淇淋是一種快樂的享受。相反地,假如某甲正在處於一種境界,卻一直想著是否可以立刻離開那一種狀況?那麼此時就說,某甲當時所處的境界是苦的境界。又譬如說,冬天的時候,外面正是寒風颼颼地,可是又不得不出門上班,所以一到辦公室,可能逢人就說一路上的不如意,那麼一路上的寒風颼颼,就說是一種痛苦的折磨。這樣子說了以後,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狀況帶入這個模式,就可以明白為什麼眾生想要離苦得樂了。

現在再來進一步思惟,樂的境界之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正當快樂的境界之中的時候,是完全快樂的嗎?剛才不是說,夏天吃冰淇淋的時候,是很快樂的嗎?可是,也許正在吃冰淇淋的時候,還想著說還能不能有第二杯啊?因為這一杯就快要吃完了,真還不過癮!對不對?你看看,正在樂的之中,就已經同時也伴著一分苦了;而吃完第一杯以後,還想要再來一杯的冰淇淋的時候,能不能接著有第二杯那就要看緣分了;還想要,但是得不到,那也是一種苦啊!等到說這一波的苦受漸漸淡去了之後,在某一個因緣之下,也許那一天特別的熱,想吃冰淇淋的暢快,可是一時之間又吃不到冰淇淋,卻又特別想吃,所以心中特別的不痛快,這也是一種苦啊!因為眾生的貪欲是無始以來就已經在的,隨著境界的貪著取捨,而有了苦樂受;有樂受的同時也伴隨著苦受,失去樂受的時候,也就是一種苦受,得不到樂受的時候,也一樣是一種苦受。人類世間的五欲境界,即使是有一分的快樂,也是這麼樣短促。

有一種快樂的境界叫作禪定,那是比人間的五欲境界,更加長久而更為勝妙的;也就是說,一旦證得禪定,不但當世就可以享受輕安之樂,捨報之後還可以生到色界天,或者是無色界天;這個時候是壽命綿長,而且沒有欲界的種種煩惱,所以才說,那是超勝於人間的境界。問題是,絕大多數的人們,不求那一種境界,只貪求五欲的境界,善知識作種種方便為之宣說:「人間苦啊!有方法可以離開人間得生天上;貪欲苦啊!有種種方法可以離開五蓋,得生色界天上。」一部分的眾生是想要得的,不是不想要得,但卻被強烈的五欲貪著所束縛,而沒有辦法證得禪定的境界;然而即使證得了禪定,有資格可以生到色界天或是無色界天,也只是壽命更長,有著勝妙的禪定之樂,當福報享盡仍然是要下墮,而重複以前的過程。更有甚者,以種種不如理的方法,去貪求極其粗重的男女之欲,捨報之後,恐怕連人間短暫的樂也沒有辦法繼續保有。

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苦樂境界,都一定是相隨相逐的。世尊在《大般涅槃經》卷12之中說了一個譬喻,現在就把原經文的意思,用口語簡單地來介紹一下。有一位非常端莊美麗的天女,來到了某甲家裡,某甲就問說:「您是哪一位?」天女就說:「我叫作功德天。」某甲又問:「您所到之處所為何事?」天女回答說:「我所到之處,可以帶給人們金銀琉璃等種種的財物。」某甲聽了以後心裡就想說:「我今天真的是幸運,感得功德天來到我家。」然後當然就很高興,又很恭敬地供養功德天。這個時候,又看見門外還有一個女子,卻是其醜無比,於是乎也問說:「您是哪一位?」天女就回答說:「我叫作黑闇女。」某甲接著又問:「您為什麼叫作黑闇呢?」黑闇女就回答說:「因為我所到之處,會使人所有的財寶耗盡。」某甲一聽,立刻拿出利刃,要以生命要脅黑闇女,要她立刻離開,可是黑闇女卻說:「你怎麼這麼愚癡!」某甲這個時候,當然就要問黑闇天說:「為什麼這麼說呢?」黑闇天於是回答說:「現在在你家裡面那一位功德天,其實是與我一直都相隨相行的姊姊,你若是現在要趕我走,我的姊姊也應該要一起離開。」某甲回到屋子裡面,問了功德天以後,確定兩個人真的是姊妹,而且是行住共俱未曾遠離;只是說,一個常利益眾生,另外一個卻常衰惱眾生。某甲一想,就說:「既然是這樣子的話,那麼好事、壞事我都不要了,妳們可以隨意離去。」二人此時就一起離開了,某甲看到她們離去之後,滿心歡喜。這對姊妹離開之後,到了一戶貧窮人家,如同前面所說的,為貧人一一說明,貧人聽完之後很高興地說:「希望妳們二人,長久地住在我家。」功德天這個時候卻說:「剛才我們被某甲所驅趕,你又為什麼要我們住下來呢?」貧人回答說:「因為妳顧念我,所以我也應當因為妳的緣故,恭敬妳的妹妹,就請妳住在我家下來吧!」古來的大德公案之中,常常會引用這一段典故,然後問說:「何故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為什麼說二俱不受的,才是有智慧的人?當我們看完 世尊說明這個譬喻之後所作的結論,您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迦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願生天,以生當有老病死故;是以俱棄,曾無愛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過患,是故貪受生死二法。」所以苦樂是相隨相伴的,有時候甚至也說,在努力追求樂受的同時,其實也是在造作受苦的因。世人不知道這個道理,或者是努力追求樂受的業力的驅使,使之無暇思惟此事,所以明明生日是痛苦的,卻高唱生日快樂而不亦樂乎!即使真的是生日快樂,卻又不喜歡因生日而有的死期,就好像不喜歡悲傷離別,卻又一直藉著歡樂團聚,不停地再造悲傷離別的因,所以一世又一世生生死死之中嘗盡了悲歡離合,只為了取著歡跟合;但是不知道,一定會伴隨著悲跟離。取著了生,死也一定會伴隨而來,眾生於此無所警覺也就罷了,偏偏還是樂此不疲;因此 世尊才會開示: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過患,是故貪受生死二法,這真的是純大苦聚啊!

接下來說,雖然是稱為「離苦得樂」,但是到底能不能得到樂?若是說可以得到樂的話,然後我們再來說,如何使之永遠存在?我們在人間,是以五蘊我來受用種種法,換句話說,就是以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法。第一個色,是說物質的色身,後面的受、想、行、識合稱為精神體。物質色身的本身不會領納境界,領納種種快樂的,是藉著精神體的見聞覺知性;可是若沒有色身的話,精神體也沒有辦法存在。然而精神體也沒有真正的得到快樂,快樂只是一種感覺,然後再透過進一步的觀察,因為發現快樂好像持續的存在,所以就施設說,某一段時間之中是得到快樂的。所以〈百法明門〉之中,才把「得」列在心不相應行之中,因為那只是一種感覺而已,其實沒有真正的得;若是你真正得到了快樂,快樂應該就是你的,一者、你會一直有快樂,但這一定不是你想要的;譬如說,某一次正好聽到一個笑話,覺得它太好笑了,不禁就大笑起來了。好了!這一笑你得到快樂了,然後你就一直笑一直笑,莫說三年五載了,單單三五分鐘你一定受不了;因為人間還有一個法,叫作物極必反,所以三五分鐘之後,你就開始痛苦了,是笑到痛苦的,所以你還要不要那樣的得到快樂呢?二者、從此以後,別人都得不到快樂啦!因為快樂被你得走了。你也許會說:「哪能這樣解釋得到快樂啊!」因為快樂又不是物質,不像香蕉、橘子一樣,某甲得了,某乙就不能得。快樂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的感受,正是因為只是一種感受,也是每一個人可以藉著自己的見聞覺知心,在某一個境界之中,所生起的一個感覺罷了,並不是真的得到快樂;只是我們一直貪著著五蘊,以及其伴隨而有的境界,認為真實為有,所以隨之而領受苦與樂。現在終於知道說,要真的能夠獲得解脫,固然要離開世間的苦,同時連世間的樂也不可以貪著,因為那也是會感招苦的一個因啊!

像這個樣子離開了苦、樂二者,而能夠住於不苦不樂之中,就是解脫生死嗎?不!因為雖然可以住於不苦不樂之中,卻還沒有離開「得」,得不苦不樂啊!所以就不需要住在不苦不樂之中了嘛!聲聞人修學四聖諦法,也正是因為依於這樣的一個觀察,瞭解到說,在世間之中,一定或多或少有著八苦、三苦;而這一些的苦,正也是因為我們貪著著五蘊所感招而聚集的,要滅掉這一些苦聚集的源頭,才能夠真正的得到解脫。於是就依於八正道的修學,最後終於確定了自己不受後有,自己的後有不會再出生了,因此就施設了、建立了一個名相叫作得解脫了;然而他們的得解脫,是真實有得嗎?也不是!是因為已經完全沒有自己,所以稱為解脫;而不是說,還有一個有情得到了解脫,這個道理實在很難令人接受。但是,我們可以來看一看 世尊在《金剛經》中,〈一相無相分〉之中,有這麼一段經文,是這麼開示的:【「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聲聞法、聲聞乘的初果,就已經是這個樣子,因為是捨棄自己的五蘊的緣故,所以不會有人得須陀洹果,乃至是四果亦復如是。

這樣子看來,二乘出世間的解脫道法,就已經是無所得的,那麼大乘的世出世間法呢?依然也是無所得的,只是所依止的,不像是二乘人依止於蘊處界法,來修證人無我;而是依於法界實相的本來無我,來修證人無我、法無我。要明白這個道理,請看在《佛藏經》卷下之中,世尊如何敘述祂過去世的一個狀況。佛告舍利弗:「我念過世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值三十億佛,皆號釋迦牟尼;我時皆作轉輪聖王盡形壽供養,及諸弟子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是諸佛不記我言:『汝於當來世當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這個部分由於經文比較長,這裡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舉其中的一段,後面乃至說:「過世得值八千佛,皆號定光……過世值六萬佛,皆號光明……過世值三億佛,皆號弗沙……過世值五百佛,皆號華上,……」等等、等等,諸佛都不為 釋迦牟尼菩薩授記,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仍然無法離開有所得的緣故。學佛的目的是要求離苦得樂,但是不管是解脫道或者是佛菩提道,得要是無所得,才能真正地離苦得樂;既然是無所得,怎麼還會有永遠呢?進一步說,怎麼還會有樂永遠存在呢?那麼像這樣子瞭解無所得的道理之後,才可以真正地離苦得樂。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