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佛法當不舍真善知識

第94集
由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學佛釋疑」系列,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修習佛法當不捨真善知識」。

我們在上一集當中有說到,修學無相念佛有種種的轉折,這若不是有過來人的帶領,自己是沒有辦法瞭解當中的巧妙。我們就是依著 平實導師的教導,而漸漸契入無相念佛的行門當中,乃至於得到轉折來參禪,進而明心見道;然後也因為有無相憶佛念佛的功夫,而能夠產生實質的轉依功德,再加上 平實導師的攝受,在增上班種種法流的教學,讓我們更能夠提升自己在佛菩提道上面的正知見,以及修學的善巧方便。

所以修學佛法,在自己的功夫還沒有成就的時候,是不能輕易地捨離真正的過來人。而這個要到什麼時候呢?這個其實要到了佛地,才能夠真正的捨離。因為只要在佛地以前,一切的修為都離不開善知識,等到自己的定力功夫成就的時候,這個善知識,就不一定是會為我們示現正向的正能量,有的時候也會示現負能量,來激發起我們更深層的善業的種子流注出來。所以善知識的示現,依著真參實修的自己曾經歷的過程,常常會有我們自己都不瞭解的深細作意處。

在正式進入這個題目之前,我們先看在《中阿含經》當中有一段故事:有一次 佛祂在摩竭陀國遊行的時候,那時候彌醯作為祂的奉侍者。有一天彌醯他到村裡面去乞食,在乞食的時候,他經過了一條金鞞河邊,看到那個河邊非常的平整,而且有很好的樹林,河水也非常的美妙、可愛,冷暖恰當,清泉徐流,所以就會讓人家有種非常舒適的感覺。這時候,這位侍者就想著:「這個地那麼平正,樹林那麼好,河水這麼美妙、清澈,那我應該可以在這裡好好地修學,好好地來斷除自己的各種習氣、煩惱。」

所以彌醯吃完了以後,他回到 佛陀的處所,就對 佛陀說,他說:「世尊啊!我今天到村子裡面去乞食,經過金鞞河邊的時候,看到那裡地也很平,樹林也很好,河水也非常的美妙,所以我很想要在那裡好好地修行;在那裡,我相信我應該可以能夠有很好的修行成就。」這時候 世尊就對他說:「彌醯!你知道嗎?我現在一個人,沒有人侍伴著我,你可以先在這邊陪著我小住,等到有其他的比丘來的時候,你就可以去。」但是彌醯依然再三地對 佛說:「世尊!我想要自己到那一個河邊,去修除斷三界煩惱,看能不能早點證得涅槃。」但是世尊就再三地告誡他說:「你應該瞭解,我現在只有一個人,沒有侍者,你先在這邊陪我,等到有比丘來你再去。」可是彌醯依然堅持,他說:「世尊您已經有修有證,您已經不必再修證了,可是我還必須要好好地修證,我一定要到一個很安靜的地方來修學。」世尊只好說:「你一定要去,我也不能再說什麼。」

於是彌醯就自己繞佛三匝以後,就到林處中,找了一棵樹下去靜坐,想要修斷除三界愛染的這樣的功夫,希望能夠早點證得涅槃解脫果。但是他一個人在那林中坐著,坐著坐著就生起了不善的念頭;生起了欲念、瞋恚的念頭,甚至於生起了害心。這時候他就警醒過來,就想到 世尊,於是他就回到了 世尊的身邊,對 世尊說:「世尊!我在那個樹林當中,在那邊靜處靜坐的時候,就生起了不善的念頭,欲念、瞋恚的念頭,以及生起了害心。所以我又想到了世尊您,所以趕快回到世尊您的身邊。」

世尊就說:「一個學子,如果他的心解脫還沒有成熟,那麼要成熟的方式有五種方式。」佛陀說:「第一種:要和善知識修學,要和善知識共住,然後要和善知識親承奉養;如果心還沒有解脫、還沒有成熟的,一定要這樣作。第二種的修習:就是要修習禁戒,從守護當中來得解脫;也因為修習禁戒,所以縱然是一點點的罪過,都會產生怖畏的心。第三種的修習方法:就是能夠依著善知識的開示,依著那個義理去思惟,讓自己的心能夠柔軟,讓自己的心沒有五蓋的繫縛,依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等來好好地修學。第四種方法:就是要常常地精進,如果有一點點的惡,就要把它給斷掉,沒有起的惡,不要讓它起來;有一點點善就要讓它發起,如果已經起了善心,一定要讓它增長,要讓它堅固。所以如果心性還沒有成熟的,解脫還沒有成熟的就要這樣作。第五種方法:就是修行智慧能夠觀察什麼是興衰的法,什麼是讓自己能夠真正苦盡的法,而這個也都要在善知識的身邊,隨著善知識的教學,來成熟自己的解脫,來讓自己的知見依著成熟而能夠正觀、正行。」這位比丘聽了 世尊的開示以後,就能夠安住下來,依著 世尊的教導來好好地修學。

在這段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彌醯,他為了自己要斷欲、斷惑,而拋下 世尊不管,自己跑到一個環境優美、安靜的地方去修學。世尊怎麼勸他也勸不動,不過他還算是有善根的人,當自己發現自己起了惡念的時候,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在這優美的環境當中是不可能成就的,所以就趕快回到佛陀的身邊,而佛陀也並不會因此而嫌棄他,反而非常如實地次第地來教導他。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經文,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善知識的慈悲,以及弟子們有的時候不是因為自己經歷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怎麼勸,有時候也很難勸得動的。

所以平實導師他對於這段經文,有這樣的一個開示,它的大意是這麼說:「道業還沒有成就之前,都必須要依止於善知識,當然是真的善知識,不是假名善知識,否則往往會退失道業,或者是依於私心而離開善知識。」當然也有同樣的情形,或者依於名聞利養而離開善知識。在這段故事當中,彌醯比丘,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自私、他的堅持,捨棄那個已經年老的 佛陀不顧。但是還不錯,他有自知之明懂得檢點,知道不該捨棄善知識而只顧自己的道業,所以又回來奉侍沒有人奉侍的 佛陀。一面奉侍一面進修道業,而 佛陀也非常仔細地指點他。

平實導師進一步說:古今總有一輩人,總是沒有自知之明,自己一個人其實是沒有辦法證悟的,要藉著善知識的指導以及提攜才能夠證悟。但是卻在悟後,自己覺得智慧遠勝於善知識,而出生了過慢乃至增上慢,殊不知善知識既然能夠自己悟入,不需要他人的幫助,而這個弟子自己的開悟,是仰賴善知識多方的幫助才能夠悟入,所以在根器以及智慧上,其實距離善知識是有著相當的遙遠。縱然是悟後起修要有所幫助,但是也永遠無法勝過當初自參自悟,乃至於能夠引導學人證悟的善知識。可是五濁惡世的學佛人,總是不缺這種有過慢的人,歷代都會有這種自大的人,不肯服膺於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善知識,每每頭上安頭另創新佛法,與聖教相違背也和理證相違背,卻又無智自我檢點,所以不免鬧笑話。正法時如此,末法時也是如此,當然將來也不缺乏這樣的人。以上是依著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當中所說的,作了一個大略的說明,並不是完全依著書中一字一句來跟諸位報告。

我們都知道,在佛法修證的過程當中,縱然是已經入了四地,都還要積極地去尋訪善知識來指導自己能夠有所提升;縱然是已經修到了七地滿心,能念念入滅盡定,能夠隨時入涅槃,這時候 佛陀看時節因緣成熟,就會加持他、引發他如來妙智三昧,讓他能夠快速地進入八地修學。在《佛說十地經》當中,佛陀有開示這樣的行者:「是時諸佛授與、引發如來妙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即隨順一切佛法勝義之忍。然善男子!我等諸佛,所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自在,汝今未得,當為成就佛法自在,應起精進,於此忍門勿復棄捨。』」(《佛說十地經》卷6)讓七地滿心的菩薩,能夠全心進入八地修學,這時候就是大波羅蜜多的修行。

此外,我們依著七地菩薩的證量,我們就已經知道,我們真的無法捨棄善知識以及諸佛菩薩的加持力,因此尋訪善知識,依止真參實悟的善知識,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而這個當中,自己心中一定不可以有慢,否則的話,都是和自己的慢習相應。也因此,我們在求真善知識的時候,應當要遠離表相,不能以善知識的表相、外表,來作為自己簡擇的標準;也不能以善知識是否著作等身、能言善道,來當作就是真的善知識。如果是一個真的善知識,是在他的身口意行當中,就能夠顯發出來是不是真參實修,是不是持戒清淨,是不是法義通達;自己有修證的功夫,也能夠讓弟子能夠快速地提升上來。如果這位善知識他著作等身,非常善於言說,但是你如果問善知識,這個修學的過程是什麼樣子的?自己要如何快速地契入?這個善知識卻沒有辦法教導,那就表示這不是真正的善知識。

現在常常有人,他會這麼說:「我們修學佛法,應該要依止於四依四不依。所謂四依四不依,也就是第一個依法不依人。」往往我們看到會這樣說的人,其實有一個事實,就是這樣的人是很聰明的人,所以他會說依法不依人。有些人在看了 平實導師的書,或者來到同修會上過一段時間的課了以後,或者是在平實導師的座下被印證了以後,那時候自己慢心高舉,就會覺得自己的修證是很不錯的,那自己已經證道了,應該不用再依止於善知識,所以就會離開善知識,而自己去成立自己的修行團體。

他的嘴巴說著我是依法不依人,但是我們如果仔細看,這個當中是依法不依人嗎?他確實是依法,他是依著善知識所傳授給他明心見道的法;但他不依人嗎?他依的那個人就是他自己。因為善知識種種的方便教授、種種的規矩他無法安忍,他只想依著自心相來作自己的事,所以其實不是真的依法不依人。他依著善知識的法,卻是依著他自己的自心相而起行,而不能繼續安止,安定於善知識的教授。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人,他依著善知識的教授,對外面一直說著,我們一切都是依法不依人的時候,應該要自我省思,您所說不依人,那您依不依於您自己現在的這一分決定心呢?您依不依於您自己呢?那您自己的程度,您自己的修學是能夠高於善知識嗎?您真的有能力,能夠荷擔於為弟子傳道、授業、解惑的這樣的功德聖性嗎?

如果這些檢視您確實覺得可以,但是依整個禪門的軌則而言,自古到今都是一樣,在禪門當中證悟的弟子,如果沒有得到善知識的印可,是不可以自己隨便到外面去開山門的。因為自己觀察眾生的能力是不是足夠,自己的福德因緣是不是具足,這都還待於時間的考驗。而且福德資糧的累積,絕對不是因為一證悟就全然具足,還必須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在不斷地利樂有情當中,來培植自己的福德資糧。而 平實導師在這個部分,開闢了相當多的福田,讓許多的正覺學子,能夠有各種方便來積極地培養自己的福德資糧,當因緣成熟時,平實導師自會派您出山。

今天就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點擊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