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97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何謂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
所說的世間有五陰世間及器世間,五陰世間又稱為有情世間,有情世間包括了人、天、鬼道、畜生道、阿修羅、地獄道等三界六道有情;器世間指的就是有情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處所,包括了無色界四空天。
有情世間在三界中生死輪迴,無論苦與樂,不能出離生死本身那就是苦。那麼有情世間的苦,菩薩怎麼說呢?我們來看一下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的所說:「若諸有情十資身具之所攝養,無所匱乏,身康無病,年未衰老,名為有樂有情世間。與此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世間眾生少分有樂,多分有苦。」(《瑜伽師地論》卷17)這一段論文 彌勒菩薩說:倘若有情他能夠得到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裝飾、玩樂等等的攝受滋養而沒有缺乏,身體健康沒有病痛,而且年歲也未衰老,那這種情況之下,他感覺這個生命對他來講是很快樂的,我們稱他為是有樂的有情世間。那麼與前面所說的這些相違背的,譬如說他生活中缺乏了衣服、飲食,缺乏了需要這些湯藥,缺乏了這些玩樂等等,而且身體眾多病痛,年紀衰老,那麼這樣的日子就會過得有點辛苦,那我們稱這樣的有情,稱為是有苦的有情世間。世間的眾生其實樂是少分,多分是有苦,因為沒有一位有情說他不會生病的,也沒有一位有情說他不會變老的,所以大部分都是有苦比較多。
我們再接續這個論文中 彌勒菩薩所說:「諸有有樂有情世間,常懷恐怖:勿我財寶王所侵奪,廣說乃至勿由此緣遭諸苦難,勿或風熱於內發動,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損我耶。如是懼慮未來財寶變壞之苦及身壞苦,心常怖畏。」(《瑜伽師地論》卷17)前面有說這眾生其實是樂少苦多,這裡就等於說再解說一下前面所說的。也就是雖然前面講的說,有樂有情世間有種種的這生活所需、身體健康,可是也常常懷著恐怖想,他所擁有的這些錢財會不會被國王所侵奪去,會不會哪一天加重稅賦,會不會哪一天要徵收為國有,然後就把他的錢都奪去了,會不會哪一天這個錢受到盜賊所偷,或者說會不會有什麼水災把我所有財寶都整個沖毀,會不會火災都燒壞,會不會有這個惡子來把我錢財都敗壞。甚至會想到,如果有天災人禍會不會因為這樣子又遭很多苦難,或者會不會受到風寒、感冒、發燒、生病,乃至於會不會有什麼人要來侵損我、損害我,什麼時候設計陷害我,會不會有這個鬼神要來騷擾我。所以這些恐懼憂慮,恐懼憂慮什麼呢?未來財寶會變壞,恐懼憂慮未來身體會變壞,所以心裡常常恐怖。心裡常常怖畏不能得到安樂,雖然他是有樂有情,可是也因為這樣,所以感覺到很苦。
另外論文接續這麼說:「諸有有苦有情世間,現為眾苦逼切身心,有苦有憂有愁有箭,有諸擾惱恆不安住。如是故言常有怖世間,眾生恆所厭。」(《瑜伽師地論》卷17)有樂有情世間,他雖然有錢、身體健康,可是就怕他的錢財會不見、怕身體會病痛。這些有苦有情世間,目前就受到種種苦的逼迫,生活所需不足,病痛沒有醫藥可以解決之苦。有這些苦,有這些憂愁,有種種的擾亂,永遠不能安樂、不能平靜下來,所以說這些常常有眾苦的器世間,其實眾生總是厭惡這些苦的。眾生對於生死之苦的這些逼迫,生起恐怖想,生起了厭惡想,要想出離生死苦。
如果能夠出離三界生死之苦,我們說這就是出世間。所以剛剛我們略說一下,世間就是指有情在這個三界中有這些苦樂,如果說他想要脫離這些苦的話,能夠脫離,本身就是屬於出世間。出離世間稱為出世間的道理,我們再來引用一段經文來說:「何故名之為出世間耶?善男子!五受陰名為世間,菩薩善分別五陰,觀是無常乃至如涅槃性,已知此道中無有世間及世間法。知此道是無漏是出世間無所繫著,是名出世間。」(《大方等大集經》卷17)這一段說:為什麼叫出世間呢?說到五受陰叫作世間,之所以叫作五受陰,講的就是說一般眾生都是依五陰的色受想行識,來受用五欲六塵的苦樂憂喜捨,所以這五蘊又稱為五受陰,這五受陰就叫作有情的世間。菩薩能善於分別五陰,菩薩為什麼叫善於分別五陰呢?因為他能觀察這五陰之所從來,是由自心如來所出生,自心如來藉因、藉緣出生了這五陰以後,它是無常的、它是沒有真實我的、它是苦的、它是不清淨的,可是卻能夠觀察到說,能夠出生五陰的這個自心如來,祂永遠是真如無我,永遠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因為能夠這樣子觀察以後,菩薩知道這個自心如來就是般若實相心。
這個般若實相心雖然出生了這個無常、無真實我性的五受陰,但是祂本身沒有五陰世間的無常、無真實我性、執著、貪愛等等煩惱以及生滅法;而且他知道這個涅槃本際——般若實相如來藏心,祂是本來解脫、本來自在的,雖然生了三界諸法,但不繫著於三界,這才是出世間。不離世間而能夠出離世間的生死流轉諸苦與無常、生滅、煩惱、執著這些過失,這才是真實的出世間。也就是說,本身雖然在世間裡面,可是祂本來是自性清淨的,祂本來就沒有我執煩惱的,本來就沒有種種過失的,祂在世間中本來就出世間,這個所說的就是大乘佛菩提法的出世間。
菩薩就是能夠從般若來觀照這無常、無我的這個五陰,以及真實、如如的這個般若實相心,所以這樣叫作能夠善於分別五陰。因為知道五陰之所從來在哪裡,而不是只是純粹從五陰的現象界來觀察它是因緣所生,而不能去觀察五陰之所生的本際。能夠觀察到五陰之所生的本際,才叫作善於分別五陰。
而這個大乘的出世間不同於二乘解脫道的出世間,因為二乘的解脫道,只是將五陰世間出生的煩惱因滅除,使得五陰不再於三界中出生現行,僅存涅槃本際如來藏住於本來解脫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寂滅狀態中。因此說二乘解脫道法,沒有世出世間的功德可以發起。世出世間的殊勝功德,一定是依止於不偏三界空、不偏三界有的般若中道才能夠引發出來。因為出世間指的就是說,我們前面講能夠出離世間的種種苦,二乘人他能夠將五陰出生的因滅除了,五陰不在三界中現行,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出世間,因為「我」要滅除,才能夠遠離三界生死之苦。所以二乘人的解脫道,它不是真實的出世間,也就是沒有一法在世間中,而說它在出世間。真正的大乘法是涅槃本際——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在世間中而本來解脫,所以真正的出世間法是叫作大乘的般若實相解脫法。
可是這裡又談到說,又有所謂的世出世間,世出世間的意思就是指:在世間法中能夠出離世間而又不離世間法,這才叫世出世間。那二乘人呢,他沒有辦法發起這個功德,而只有菩薩能夠發起這個功德,因為菩薩實證了這個般若中道,所以才能夠引發出來。我們來舉一下般若經所說的道理,般若經中有一段經文這麼說:「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為眾德本能滅無量惡不善法,隨所在處令諸有情身心苦惱悉皆銷滅,人非人等不能為害。世尊!所說無價大寶神珠,非但喻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喻如來一切智智。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具足無量殊勝功德,亦能引發世、出世間無量清淨殊勝功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28)也就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衪為什麼是所有一切眾德的根本呢?是因為般若到彼岸的解脫法,能出生世間善法與出世間至善之法。衪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所有福德與解脫功德,以及智慧的本源,是真實無我的清涼法,因此衪能滅無量惡不善法,其功德能令諸有情身心苦惱悉皆銷滅;衪是金剛不壞之法,所以人、非人不能對衪摧毀與破壞,一切的佛菩薩也不能摧毀一位微小畜生道有情的金剛心如來藏。因為這個金剛心如來藏本身祂是不繫縛於三界中的,衪本身沒有我以及我執的煩惱。所以只要能夠實證這個法以後,轉依衪以後,就能夠完全領受到這個真實法本身的功德法的清涼。所以依止衪以後,就能夠從這個清涼法本身,來看待這個五陰本身的與煩惱相應的法,所以這個時候有情身心苦惱就能夠消滅,因為在這種般若實相心中,是沒有一絲一毫的煩惱的。所以一切人、非人不能對衪摧毀與破壞,這是金剛不壞之法。
那麼 世尊所說的無價大寶神珠的這個譬喻,指的就是說這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也是譬喻如來依止般若波羅蜜所圓滿修證的一切智智。因為這個般若波羅蜜多衪本來具足無量殊勝功德,菩薩親證自心如來藏發起般若實相智慧以後,轉依般若到彼岸的真如無我智慧,但是他不離世間而行菩薩道。因為他還是仍然一世一世地再出生這個五蘊身心,以這個五蘊身心來行菩薩行,所以能夠引發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等世出世間無量清淨的殊勝功德。因此世出世間指的就是:不棄捨世間,不滅世間法,依止於本來解脫實相到彼岸的智慧入於世間,發起諸多的自利利他無量清淨功德,而解脫於三界的生死繫縛,解脫於三界的煩惱染著。
從智慧層面來看,又有所謂世間智、出世間智、世出世間智這三種智慧的差別。我們來看一下什麼叫世間智呢?也就是說:三界有情五陰世間以及說器世間所有內容,與生死流轉的業因業緣,能夠在這裡能夠如實了知;如實了知以後,能夠如實見而如實安住;自己能夠實證這些內容確實是煩惱過失,確實是無常的法,確實是不是真實法、不能常住,確實是苦的法,確實是不清淨的法,它為什麼會有這些法的出現?因是什麼?緣是什麼?這樣的這些內容稱為世間智。
那麼出世間智指的是什麼呢?出離三界生死流轉的方法以及行門,以及說所獲得解脫的智慧。那出離三界生死流轉的方法是什麼?就是要行八正道,要建立正知、正見,要正思惟。正思惟這個五陰的所謂顛倒,要怎麼樣讓自己能夠離這顛倒而獲得正見,不在顛倒中而愚癡無明;然後正思惟過後,讓自己能夠在世間以正命而活,以正命而活就不去造作諸多損害眾生的業;然後接著在身口意上面,能夠清淨的讓自己依止戒行,不去犯戒;之後在這個解脫道的方向的內容能夠維持正念,讓自己隨時能夠憶持,要怎麼樣來解脫於這個因為在三界中的生死的煩惱的過失,讓自己怎麼去解脫,然後不要再落入過失中,最後能心得決定在這道業上修學。以這個方法,到最後也就獲得初分的解脫,就是叫作斷我見得到初果。能夠真正的斷我見,接著往前修進而能夠薄貪瞋癡,進而能夠讓自己遠離欲界的貪愛而發起初禪,得到三果,最後能夠得到四果解脫。那麼這些內容,能夠自己如實知、如實見,而如實去實證獲得的智慧稱為出世間智。
那麼世出世間智呢?它指的就是說,般若實相智它本身含攝了世間以及出世間,也就是一定要實證涅槃本際,萬法出生的根源如來藏,發起般若實相智慧,這樣子才能夠修證的智慧,稱為世出世間智。而般若實相智本身含攝世間法,同時含攝了二乘人所修的解脫道出世間智的根源。因為出世間能夠讓自己解脫於三界生死的本源,就是說一定要有這個不生不滅的法存在,否則的話,如果是斷滅就沒有所謂的出世間可說,因為屬於斷滅,就是戲論。那麼外道本身他也是墮落在所謂的戲論上,既然外道也落在戲論上的話,那外道不能稱為真實證得解脫者。表示落在戲論中就不能真實出離世間,要能夠真實出離世間,一定不能落在戲論裡面,不能落在斷滅見裡面。所以就是因為有這個,能夠世出世間而運行不斷的金剛心如來藏涅槃本際的存在,所以能夠讓二乘人能夠證得出世間。所以菩薩所證的這個世出世間智,就是他能夠瞭解,為什麼二乘人能夠解脫?為什麼二乘人解脫以後他不是成就佛道?這個世出世間智的根源,就是這個金剛心如來藏,他一定要實證才能發起,這是所謂世出世間智。
我們再來看一下說,菩薩在論中也有申論到這個智慧的差別,這論中這麼講:「正智者,略有二種:一唯出世間,二世間出世間。唯出世間正智者,謂由正智,聲聞、獨覺、諸菩薩等通達真如。又諸菩薩以世出世智,於五明處精勤學時,由遍滿真如智多現在前故,速疾證得所知障淨。」(《顯揚聖教論》卷6)那麼菩薩告訴我們說,真正的智慧在佛法中,真正清淨的智慧有兩種:一種就是單純的出世間,一種是叫作世間出世間。單純純粹的出世間正智,就是由於這個正智聲聞人以及獨覺,他能夠證得五陰人我空、法我空的解脫智慧。也就是他們依止的正智。就是說這個五陰本身不是真實的,這個五陰的出生,是來自於因為自己貪愛這個五陰,所以繫縛在三界中;因為有這個虛妄的、不真實的我見,所以須要把這個我見斷除;他們知道說這個虛妄的我見才是生死輪迴的根本,那麼應該要滅除這個五陰在三界中生死的苦,才是真正的解脫。他們有這個智慧,所以證得原來五陰它是人我空、法我空,因此有這個解脫的智慧。
那菩薩們在七住位的時候實證如來藏不退,能夠證得這個如來藏本身原來衪就是涅槃的本際,原來就是萬法的根源;能夠完成三賢位的修證,通達真如人我空、法我空以後,入地永伏性障如阿羅漢。菩薩以般若實相世出世間智慧來修學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時,能夠在真如智與真如相等的證量中滅除所知障,而通透五明的法要,因此能快速證得所知障清淨的世出世間智慧。這裡在告訴我們說世出世間這個智慧,它不是說只是證得這個般若實相就已經圓滿獲得了,因為這個世間法是與五陰身心相應的。這個五陰身心相應在世間裡面,它能夠以這個五陰而去獲得的智慧又有哪些呢?不能離開什麼呢?不能離開這個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當然指的就是能夠明了這個五陰的根源就是這個般若實相心;因明就能夠知道這一切法的這個世間法的種種法的因是什麼;能夠知道眾生的病因是什麼;能夠知道世間的一切的工巧,它是怎麼樣的方式能夠成就的;菩薩也在聲明中,在語言文字種種聲明中,去懂得這些語言文字到底是怎麼樣的根源,然後將來怎麼樣來利益眾生。
所以因為實證般若實相以後,而依止於般若實相的智慧來修學這個五明以後,才能圓滿清淨世間以及出世間的智慧,就是這個道理。今天就為大家解說到這邊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