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無緣大慈』?何謂『同體大悲』?

第23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一集我們要探討的是:何謂無緣大慈?何謂同體大悲?

佛教教導要以慈悲來對待一切人,而不說愛。因為佛教看待愛,就是欣樂厭苦,是有著貪著的負面意涵,是染污的。像《大般涅槃經》中聖教:【愛有二種:一愛己身、二愛所須;復有二種:未得五欲、繫心專求;既求得已,堪忍專著。復有三種:欲愛、色愛、無色愛。復有三種:業因緣愛、煩惱因緣愛、苦因緣愛。】就是愛著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貪愛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專志追求,求得之後更是專注沈醉其中,無力分辨己身已經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繫縛住,難以出離。或者是對欲界、色界、無色界,境界的貪愛執著,於是長遠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惡道中,生死輪迴不已。或是對於造作未來善惡報償的諸業因緣加以愛著;對於會感生未來現行,諸多染污業行的種種煩惱因緣加以愛著;對於會帶來將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及五蘊熾盛等種種苦的因緣加以愛著。有了這些對自我,及種種境界的貪愛執著,就會引生欣樂厭苦的強烈欲求或渴望,就難免造作諸業,種下未來苦果的因。

例如:解脫道中說四聖諦,就以愛為集聖諦,因為愛會導致眾生不斷聚集種種苦。又如十二因緣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總共十二支。這其中「愛、取、有」三支是能生支,就是會出生未來世的後有,以及接著而來的老病死憂悲惱苦。而愛取有這三個能生支,也是以愛支為緣起。這就是說佛教認為愛,是使眾生不得出離生死流轉的煩惱,是應該捨離,應該斷除的。所以佛教中不說:「愛世人、愛眾生」,而說:「慈悲眾生」,就是要與眾生樂、拔眾生苦,讓眾生得到長遠劫的利益安樂;而不是只給予眼前,或只有一世的短暫安樂。因此佛道修學,尤其是修大乘佛菩提的菩薩道,就特重「慈悲」。所謂菩薩從大悲中生,因為菩薩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歸依三寶,然後歷經三大阿僧祇劫,長久的修學過程,乃至最終成就究竟佛果。可說無一時一刻不悲愍著眾生的苦痛,不問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為,都是為了救濟眾生的苦痛。看待眾生的苦痛猶如自身的苦痛,不只拔除眾生的苦痛,更須令眾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樂。

正如古德說:「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這個提問說:何謂無緣大慈?何謂同體大悲?因為佛法中說慈悲有三種,就是:生緣慈悲、法緣慈悲及無緣慈悲。三者有其證德高低層次差異,因此要解說這個問題,就得依次逐一來說明。首先說:生緣慈悲,是緣眾生所受的苦而起慈悲。如果看見眾生種種苦痛,心中就懷著救拔他們出離苦痛的心念。簡單說就是能設身處地觀一切眾生,猶如自己年幼無依的獨子,而與樂拔苦讓他們都得到安樂。因為凡夫眾生舉心動念,念念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就會有人我的區別。相對於他人,多少都會潛在著對峙的形勢。

如果修慈悲觀,以慈悲心來看待眾生,這就是從分別心中,所顯現的慈悲。是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因此稱為生緣慈悲,簡稱為生緣慈。這是一般人的慈悲心。而以三乘通教佛法來說生緣慈,也可說:因為眾生不知能領受種種境界的六識覺知,這個眾生心其實是生滅虛妄、空無自性,於是對於所緣諸境,起欣樂厭苦的貪愛執著而受諸苦;於是二乘聖人及大乘通教菩薩,悲愍這些無知眾生,而興起為他們說「生空」,就是眾生本空的真義,讓他們能夠離諸苦的慈悲心。

但是如果從大乘別教來說,則還有另一層面的生緣慈,就是菩薩證悟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發起初品少分妙觀察智,而能忍於如來藏的本來無生,也永遠不滅。證得大乘無生忍,然後現觀各個眾生的如來藏都平等平等。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發起了初品少分平等性智,而興起教導眾生同證此永不於六塵起分別,自然離諸苦樂的實相心的慈悲。像《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聖教:【云何眾生緣慈?若初發心,遍觀有情,起大慈心。】就是這個意思。經文中說初發心,它的真義是說:菩薩最初真見道,「發明」也就是發現明了眾生真實之心,也就是悟明實相心如來藏,而不是最初歸依三寶所發的菩提心。因為最初歸依時,尚不具三乘菩提的正知見,更談不上二乘菩提,乃至大乘菩提的見道,這時的慈悲心與一般人並無不同。

佛法中第二種慈悲是「法緣慈悲」,簡稱為法緣慈。法緣慈是說:因為眾生不明一切諸法空無自性,諸佛菩薩悲愍眾生,就為眾生說法空之法,讓眾生得以明悟此法。例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聖教:【云何法緣慈?若修行時,觀一切法,名法緣慈。】這裡說諸佛菩薩,不說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因為二乘聖者不論修四聖諦或因緣觀,所觀行修習都不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範疇;都是從蘊處界自我,是緣生緣滅、是無常、是苦、是空,所以沒有真實不壞的自我,就是只證人空而不證法空。因此二乘聖者及大乘通教菩薩,其實不懂一切諸法空無自性的法空之法。而大乘別教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明心開悟不退的菩薩,雖然由所證恆不生滅的如來藏,能現觀蘊處界的生滅無常無我,也能觀照如來藏的從來不起我念、從來不作我想、從來沒有我的認知,也是徹頭徹尾的無我,但所證也只是人空,也並未證法空。必須是菩薩見道通達入地了,成為初地以上菩薩,依諸地所修道種智,現觀萬法皆由如來藏所生所顯,從如來藏而來。所以證實如來藏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如來藏;如來藏無生,故一切法無生。次第證得地上菩薩,諸地無生法忍,正解諸法本來無生,而如來藏則常住不滅,這才是真正證得法空。因此,「興大慈悲,拔濟眾生。」這樣才是法緣慈。

第三種慈悲是無緣慈悲。《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聖教開示:【爾時薄伽梵,妙善成就一切如來最勝住持平等性智種種希有微妙功德,已能善獲一切諸佛決定勝法大乘智印,已善圓證一切如來金剛祕密殊勝妙智,已能安住無礙大悲,自然救攝十方有情,已善圓滿妙觀察智,不觀而觀、不說而說。】薄伽梵就是佛,因為諸佛如來已圓滿一切種智,具足上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無心攀緣一切眾生。凡是眾生有所念,祂就有所應,不限制特定的因緣或對象。又因發起成所作智、成就大圓鏡智,能任運拔苦自然與樂,所以能夠攝取一切眾生。因此這個無緣大慈悲,唯有圓滿諸佛究竟果,能任運而起不待於緣,猶如明日當空遍照一切。無緣大慈悲也是一樣,不加分別觀待自然任運而起,無有絲毫障礙,所以經中也稱為「無礙大慈,無礙大悲。」

如《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談到 如來之所行時【如來若見,一分有情,得富盛時,不生歡喜;見其衰損,不起憂慼。然而,如來見彼有情修習正行,無礙大慈自然救攝;若見有情修習邪行,無礙大悲自然救攝。是如來行。】就是說:如來看到有眾生因為過去生造作善業,而報得富裕昌盛之樂時,並不生歡喜;看到眾生因為過去生造作惡業,而報償身體、家產衰損之苦時,也不起憂慼。但是 如來如果見到眾生,修習成就佛道的正行時,就會任運無礙地與眾生樂,讓眾生安隱地往成佛之道邁進,這樣自然地救護攝受著眾生;反之,若見到眾生,修習背棄佛道的邪行時,也會任運無礙地拔眾生苦,令眾生能捨離種種邪行,自然地救護攝持著眾生。

從這段經文聖教,我們也可體察到諸佛如來的慈悲,不著眼於眾生表相上,一生一世受到的苦樂。因為眾生表相上受到的苦樂,都是自己過去造作善惡業行應得的果報。諸佛如來的慈悲,則著眼於如何讓眾生「離諸邪行,修習正行。」以能成就究竟佛果,得恆常的利益與安樂。也就是諸佛如來的慈悲,著重在讓眾生不造業因,進而修習種種正行,不在眾生已成就而應去受償的苦樂果報上面。所以諸佛如來,皆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成佛品〉中說:「已經歷菩薩道,五十二階位修習圓滿;而身上穿著,無緣大慈利益群品,恆無厭捨與樂大甲;及無礙大悲救攝一切,無有限量拔苦大甲。」這兩種大金剛鎧甲,因為能行無礙大悲的緣故,所以能以無有限量的教誨,救拔眾生出離三界生死之苦。又因為能行無緣大慈的緣故,所以能恆無厭捨地垂示種種教導,利益眾生得大乘解脫之樂,進而也能令眾生發明大菩提心,而證大乘無上佛果。

其次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有一段 釋迦世尊開示的經文說:觀想阿彌陀佛身相光明成就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從這一段經文可知,所謂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並不是看見十方一切諸佛的身相,而是說明「心眼開明」,就是開悟的人所親證的境界。這個觀想修成的時候,必能一念相應見到自性彌陀。知道如何是佛心、如何是真如,並眼見佛性。「自性彌陀」就是眾生各個本有的佛性,不論理體上的成佛之性就是如來藏,或性用上的佛性就是妙真如性,都是各個本有的。因為都具有般若經中所說:「一切法平等性」。因為親證後就可現觀,每一個人的真如法性,每一個人的如來藏,都是平等平等,沒有高下的差別,然後轉依如來藏。

站在如來藏的立場來看一切法,這時所見的一切法,莫非如來藏所生,全都攝歸如來藏所有,因為都不能外於如來藏而生存。所以這時現觀一切法即如來藏,如來藏即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且從如來藏的立場來看,如來藏對祂所生的一切法,完全沒有偏愛或者偏惡,恆是平等地攝持一切法。因此實證自性彌陀——如來藏後,看到一切法都歸如來藏所有;又看到如來藏對一切法,都是平等看待的;那麼每一個人、每一個有情的一切法,自然也都平等了。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有情的一切法,也都歸如來藏所有,而如來藏都是平等性,這就實證了一切法平等性了。因為可以看到一切眾生,正在貪著而顯示出貪的法性時,其實卻同時有一個清淨性的平等心存在,而貪性只是這個清淨性平等心含藏的法性之一;又當眾生受到不公平待遇,而暴跳如雷的時候,他也同時有一個平等性的清淨心存在,而瞋性同樣只是清淨平等心,所附帶的種種法性之一。並且也看見了,那些眾生的貪與瞋,都是由各自本來平等性的清淨心所出生。都不能一時或一剎那,脫離那個平等性的清淨心。在本質上眾生顯現出貪的法性、瞋的法性,都要收歸那一個平等性的清淨心。結果本質還是平等,還是清淨的。這樣以一切法平等性,來看待一切法的眾生如來藏,正是諸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這個大慈悲叫作無緣慈。但是不要以為大慈悲是有慈、有悲,沒有!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沒有慈、沒有悲。因為祂是無緣慈、無緣悲。因為無緣慈、無緣悲,沒有慈、沒有悲,所以能攝取一切眾生。凡是眾生有所念,祂就有所應,不必限制特定的因緣或對象,這叫無緣慈,這才是大慈悲。

到這裡明白真如佛性,親見自性彌陀時,便見自己與十方一切有情,生命的本體都相同,都是佛。所以 世尊才會開示:「觀一切佛身,見十方一切諸佛。」有了這樣的體悟,自然就對眾生生起了同體大悲。而諸佛都不是從眾生身上的覺受,來看待眾生所受的痛苦;而是立足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根本理體——如來藏。從對眾生整體的究竟觀察上面,來看待眾生的苦痛,所以心中不再有動轉。在成佛以後,這樣子盡未來際,無休無止的救度眾生,而心中都無動無轉,這就是諸佛的同體大悲。由此可知,如來藏正是諸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根本所依。而諸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正是如來藏一切法平等性的體現。

說到此,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結論了,而我們時間也到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