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重與遮重

第66集
由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菩薩正行」系列,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五戒的性重與遮重。

佛陀開示:【罪有二種: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種罪,復有輕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輕,輕罪作重;如央掘魔受於世戒,伊羅缽龍受於義戒。央掘魔羅破於性重,不得重罪;伊羅缽龍壞於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輕,輕罪作重;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優婆塞戒經》卷六)世尊這一段話是說:罪有兩種,一種是戒罪、一種是性罪。但是戒罪又分成性重和遮重。性重的意思是說:一個罪如果犯了,是牽涉到心性上嚴重的瑕疵、缺陷,就叫作性重。第二種是 佛所遮止的,無關於心性的好壞,但是 佛陀有特別的指定,而這個戒是外道所不施設的,但是 佛陀有特別指定不可以犯,這就叫作遮重。這個遮重,在五戒當中只有一個,就是酒戒:賣酒、釀酒、開設酒廠、酒廊、酒店,這些都是屬於遮重。或者說 佛陀在經本當中有開示:不可以為因緣不成熟的人,對於因果還不信受的人,就為他開示勝妙的第一義諦法;或者不能善護密意,隨便為人家說明第一義諦法。這也都是 佛陀所遮止的,這些都是屬於遮重。這個遮重雖然無關於心性的缺陷與否,但是這樣作不論是喝酒、賣酒,或者對於因緣不成熟的人隨便為他說大乘了義正法,這是不利於眾生的,也會對修行產生重大的遮障。

為什麼會說飲酒是遮重呢?因為一個人一旦喝了酒以後,他的許多戒律就沒有辦法持守了;因為他的意識心,已經沒有辦法產生非常明覺的判斷。那又為什麼說在因緣未成熟的面前,不可以為他說大乘了義正法?因為這樣的人信力還沒有具足,他沒有接受到大乘了義正法的法義時,他還不會謗法;但是由於他的信力不足,你隨便跟他說大乘了義正法,他本來沒有謗法的因緣,結果因為這樣子而產生了謗法的因緣,或者因為這樣而不信受大乘法,或者成為一闡提的人;所以這樣不但對他沒有幫助,反而害了他,所以這也是屬於遮罪。在經典當中,遮罪的罪,雖然不一定是外道所制的,但是只要是 佛陀所制,那麼去違犯了那還是屬於重罪。

另外要說,有一些戒律我們不能從表相上來去看它,佛教的戒律和外道的戒律也許表相上看起來是相同,例如不殺戒,但是內涵卻有很大的不同。所以 佛陀以央掘魔羅來作例子,央掘魔羅他所受的戒是外道戒,但是他殺了許多人,卻不是佛法當中的重戒,因為 佛的戒跟外道是不同的。央掘魔羅這件事情,在《央掘魔羅經》當中有記載著:央掘魔羅這一個阿羅漢,他年少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在十二歲的時候,他就長得非常的莊嚴,而且非常的有力氣,相貌非常的好又非常的聰明。他母親叫他和一位通達婆羅門教義的婆羅門師修學,他對於這位婆羅門師非常的謙順恭敬,以及盡心奉持供養;婆羅門師教他所受持的婆羅門戒,他都能夠盡心奉持而不違犯。有一次婆羅門師受到國王的邀請外出,留央掘魔羅在家看家,那婆羅門師的夫人年少端正,她看到央掘魔羅就產生了愛染心,而忘掉了自己身為師母的身分,而去拉扯央掘魔羅的衣服跟他示好。這時候央掘魔羅就對她說:「妳是我的師母,就像我的母親一樣,我怎麼可以和妳作出非法的行為呢?」這位師母聽了以後,心裡就覺得非常的羞愧而避開了他。但是她的欲心又非常的熾盛,心裡就起了惡念說:「他今天不順從我的意思,我要設法來斷他的命,甚至不讓別人能夠嫁給他。」所以她想了一個方法,看著她的先生快要回來了,她就用她的指甲把身體劃了幾劃,然後又把頭髮弄亂、身體弄亂,用繩子綁著自己的腳。婆羅門師回來以後看了覺得非常的驚訝!用刀把繩子解開以後,就問她說:「是誰把妳弄成這個樣子?」這個婦人就回答說:「是央掘魔羅他對我要行非法,他要強逼我做這些事。」這個婆羅門聽了以後,心裡就想:「這個央掘魔羅他有非常大的力氣,我是不可能打得過他的,應該要想個辦法來制他。」於是他就告訴央掘魔羅說:「你現在不是一個真實的婆羅門,是一個惡人;如果你想要成為真實的婆羅門,要除去惡罪,你就必須要殺掉一千個人,你才能夠除去你的惡罪。」

央掘魔羅他的生性是非常的恭順也是尊敬師教,他就跟師父說:「殺害千人不是我應該做的啊!」那師父就跟他說:「難道你不想生天當婆羅門嗎?」央掘魔羅就說:「好吧!那我就聽從老師您的教示。」於是他就頂禮師足,而依著他老師的教示,要去進行殺人的工作。他的老師心裡又想:「他殺了人呢,一定要讓他設法能夠成就死罪。」於是就對他說:「你殺了人以後,要把每一個人的手指取下來,一個人取一個手指,然後把這個手指做成一條鬘(鬘就是串起來),串起來以後掛在身上。當你這一千個手指頭都串完成了以後,你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婆羅門。」那央掘魔羅就說:「好!我就聽從您的教示。」於是他就開始在外面殺人了,一直殺,殺到了一千人只差一個人。這時候,他的母親想念他,想說他一定很飢餓,所以就拿著美食要去送給他吃,央掘魔羅看到媽媽就說:「我現在只差一個人,我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婆羅門,而且我也可以讓我母親可以生天。」所以他拿著刀就要殺他的母親。

這時候 世尊知道了這件事情,於是就示現在央掘魔羅的前面,當央掘魔羅要殺母親的時候,看到 世尊,於是他就想:「我應該殺了這個沙門瞿曇。」於是他就拿著劍要追沙門瞿曇。世尊看起來走得很慢,但是央掘魔羅一直追不上祂,於是央掘魔羅就大叫:「住!住!勿去。」也就是說:「你停止!你停止!你不要再走了。」世尊看起來是慢慢的走,而且邊走邊答說:「我是常住的,是你自己不知道什麼才是常住,我早就已經住了。」就這樣子邊走邊答。世尊慢慢地走,央掘魔羅急急地追,央掘魔羅一直跟世尊說:「停止!停止!」世尊說:「我早就停止了。」就這樣子一答一回之下,央掘魔羅就此因緣,而能夠在 世尊的座下出家,由出家而很快地就證得了阿羅漢果。那我們看央掘魔羅,他殺的人是九百九十九人,那是多麼大的重罪!如果以現在來說,那真是窮凶惡極了!為什麼他還能夠證得阿羅漢果?因為央掘魔羅之前所受的戒是外道的戒,外道要他殺人這個戒是不如法的,所以他是重罪作輕;而且外道是依凡夫的知見以及惡心來施設這個戒,外道本身是沒有威德的,和佛所施設的不殺戒有大威德、大功德,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央掘魔羅能夠重罪作輕。

另外一種是屬於輕罪作重。世尊開示有這麼一個眾生,牠名字叫作伊羅缽龍,伊羅缽龍牠以前所受的是第一義戒,但是因為牠違反的是佛語,所以就變成輕罪成重。這一個故事在《佛本行集經》裡面有記載著:有一次 佛陀在說法,伊羅缽龍看見 佛在說法,牠就來到 佛的面前,瞻仰 佛陀的尊顏。因為瞻仰 佛陀的尊顏,這時候牠一下悲、一下喜,悲喜交加,淚如雨下。於是 世尊就問伊羅缽龍說:「你是大龍王,你為什麼看著我一下笑、一下又悲傷,這樣淚如雨下呢?」這伊羅缽龍就對 佛陀說:「佛陀!我想到往昔,那時候我是在迦葉佛的座下出家修行,而且是勤修梵行。有一次我看到有一根草,叫作伊羅,我就用手摘了那個草,拿著那個草到迦葉佛的面前,到佛的面前,我問佛說:『世尊!如果有比丘摘這個草,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那時候迦葉佛就告訴我說:『比丘!你應該要知道,如果有人是故意起心摘斷這個草,這個人以後會墮入牢固地獄。』」伊羅缽龍繼續說:「佛陀!我那個時候聽到迦葉佛開示這樣的法,心中非常的不信,而且也不會覺得迦葉佛所講的這個有什麼奇特之處。所以因為我不相信祂所說的話,也不相信祂所說的教誨,心裡又想著:『只是一根伊羅草而已,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果報?』我自己省思當時:第一、我造了這樣的罪業;第二、我造了這樣的罪業,我並沒有懺悔;第三、我因為世尊的教示,而又不能捨下這樣的邪見;所以命終之後,我就墮生到畜生道的長壽龍當中,也因此我的名字就變成伊羅缽。我在那個時候成為龍身以後,我又回到迦葉佛的身邊,我問迦葉佛說:『我什麼時候能夠脫離這個惡龍的身體,恢復人身啊?』」

那時候迦葉佛跟牠說:「大龍!你呢要過若干年、若干百年、若干千年,乃至若干千萬億年以後,那時候有一尊佛出世,那個佛叫作釋迦牟尼佛,祂會告訴你什麼時候恢復人身。」也就是,迦葉佛當時都不直接告訴牠什麼時候會恢復人身,而是牠這一個龍身要經過百千萬億年後遇到 釋迦牟尼佛,牠才能夠知道什麼時候恢復人身。所以伊羅缽龍就對 釋迦世尊說:「我在那個時候就在想,我就是因為對於迦葉佛所說的法不信,所以受到了龍身;今天我遇到了世尊的法,我一定會盡心地受持戒律。世尊!我這樣的一個罪過,其實我心中非常的呵責,我不應該因為微小的事而就不信迦葉佛所說的話。希望佛陀您能夠告訴我,我什麼時候才能夠脫離這一個龍身,什麼時候才可以恢復人身呢?」釋迦世尊就告訴伊羅缽龍王說:「大龍王!從現在一直到未來若干千億年以後,要有彌勒佛的出世,等到彌勒佛的出世,你才能夠成就人身。在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隨著彌勒佛出家修行梵行,而且能夠得盡諸苦,實證解脫。」

我們來看這一件事情:伊羅缽龍摘的這個伊羅草,只是摘一根草,不是什麼重戒,而且這樣的一個戒法也和性罪無關;但是牠最重要的是毀犯了佛語、不信受佛語。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是違犯了 佛陀所說的話是大事;也就是摘草本身本來不是一件大事,重點是對於 佛陀的話不信受,所以成為了一件嚴重的事。違反了 佛所說的話,那是非常不得了的事,因此輕罪作重,而投生到畜生道去。他在 迦葉佛的座下,那時候修行也是很好的,而且般若的證量也是很好,佛陀說他所受的是第一義的戒;但是只是因為犯了一個自以為不重要不當一回事的事情,又不信受 佛所說的話,而墮入了畜生道;所以這個就是輕罪作重,非常典型的一個範例。所以 佛陀告誡我們,不要因為小小的戒律、小小的事情不去持守,以為沒有關係!要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在這樣的一個開示當中,有兩件事就是我們必須要去省思的:第一個、就是佛戒跟外道戒孰重孰輕?外道的戒律,他們許多都是依著滿足自己的貪欲、自己的淫欲心而設的戒律,以這一個戒律來攝持、來行勾攝法、來籠罩眾生,所以外道的戒律不得名為真正的戒律,甚至許多外道的戒律反而是下墮法的正因。而 佛陀所施設的戒律: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都是讓眾生能夠正向解脫德、正向佛菩提道的戒律;而這樣的戒律的持守,是具有世間的功德、出世間的功德,乃至於成就佛菩提道的功德。

今天就說明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