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64集
由正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菩薩正行」系列。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什麼是四真諦?
在上一集中我們談到:要能淨三歸依,才能正觀四真諦。佛陀在宣講聖諦時,依觀行修證的次第與內涵,有依聲聞地、菩薩地觀行而有所不同。依一切法的諦理,而有勝義諦內涵的教示與世俗諦五蘊十八界的教示。但是依諸法實相一切法的鋪陳,不論是講勝義諦的法、世俗諦的法,凡有言說都是屬於俗諦,都是意識所了知、所體證的境界;在第一義諦中沒有言說、諦理可言,更沒有修證可言。所以平實導師開示:「俗諦者依世間言語而說四聖諦、般若空、十二因緣、真如佛性也。第一義者,親證真如佛性非即世間言說之如來藏空性義,亦不離世間言說如來藏空性義,方名知空及空因緣,方名真知中道也。」(《真實如來藏》,正智出版社,頁135-136)因此 佛陀在開示的當時有著應機、應緣的不同,每部經前必定會先說明地點、所聽聞的對象。如果我們對這個部分沒有先認知,只是依著電腦搜尋關鍵字就來分析比較,往往會產生錯執,乃至誣謗 佛陀說法前後顛倒的嚴重過失,這是要相當注意的。關於四聖諦的內涵義理,正禮老師、正文老師在以前的《三乘菩提》系列有著詳實的開示。因為四聖諦是修行人相當重要的修觀內涵,所以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中有特別開示要「正觀四真諦」。
佛陀成道後,最先接引的並不是五比丘,而是自北天竺而來的兩位商主——帝梨富娑和跋梨迦,他們曾以麨酪蜜和合的食物來供養 佛陀,佛陀也為他們授三歸依,所以這兩位優婆塞是佛陀教團當中最初度的人員。接著 佛陀於早晨著衣持缽到難提迦村去托缽,祂到那個村的時候走到村主家,村主的女兒看到 佛陀在門邊站著乞食,所以就從 佛陀的手中接過了缽,拿到家裡放了許許多多好吃的食物放在當中拿出來供養 佛陀,而對 佛陀說:「唯願世尊能夠接受我這個飲食,因為慈悲我的關係!」佛陀就接受了這位善生村主的女兒的食物,於是祂就告這個女孩子說:「來,善生!受三歸依以及五戒,這樣子妳長夜都可以得到大利益、大安樂。」所以這個善生女聽了 佛陀說了以後,她就說:「世尊!我依著您的教示,我不敢違背您的教示。」於是她就受了三歸依和五戒。所以善生女是 佛陀所度的第一位優婆夷,也是人間佛教教團所度的第三位成員;接著 佛陀才去度五比丘。因此,佛陀的教團是以度菩薩種性能行六度萬行、捨慳吝的菩薩為先行。
而 佛陀在度五比丘的時候,祂就是用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來教示他們。三轉:第一個是示轉,示轉就是 佛陀是依利根的一開始先這麼說:「此是苦,有逼迫性;此是集,有招感性;此是滅,是可證的;此是道,是可修的。」那麼利根的人呢,一聽就知道了!如果說還聽不懂,佛陀會繼續對他說:「此是苦,你應該要知道;此是集,你應該要斷;此是滅,你應該要證;此是道,你應該修。」就是勸請他應該要信受四聖諦的法。但是有些人聽了以後,還是在懷疑說:「這樣真的能夠證道嗎?」佛陀接著以第三轉叫作證轉,祂怕鈍根的人仍然沒有辦法信解,所以就以自己為證來告訴他:「這真的是可以證的!」佛陀為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八十)能夠破除信心還不足的人的迷惘。因此對於要志求解脫的修行人跟外道,佛陀就是這樣依著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來讓他們瞭解:法界的真相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如果他的因緣還足夠,會進一步為他說十二因緣法。當在說這四聖諦的時候,依著蘊處界去觀是否是無常、苦、空、無我的時候,行者這樣去觀察以後,知道能取、所取都是無常的,就此而能夠解脫三界的繫縛,證得阿羅漢果。慧力比較好的人,進一步觀行十二因緣,就可以成為緣覺阿羅漢的辟支佛果。
有關於這一些的內涵——聲聞解脫道、聲聞菩提以及緣覺菩提,我們都可以在《阿含經》當中,還有《遺教經》當中看到 佛陀的開示。而這一個階段所要完成的修行內涵,在戒律的方面,人天善法的一個修學是最基本的;這就是次法的修學。也就是 佛陀開始要廣度的時候,遇到一個人一定會先為他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讓他能夠相信人天善法,讓他能夠持守五戒、十善;也因為這樣子他就能夠正信因果,由正信因果就能夠不造惡業,乃至能夠發起菩提心——護念眾生的一個願力;也因為能夠深信因果,所以對於戒律的持守時時在心,這時候就能夠有定力的產生。這個定力呢?或者是說他在面對五塵境的時候,他能夠不被五塵境所擾,乃至於說在面對五塵境的時候,心中還有法義的一個流注,那他心能夠得到這樣的安止,一心以入涅槃為實要;更因為他能夠安止在 佛陀的座下修學,所以隨著 佛陀的繼續開示,知道如是因、如是果背後,實在是有一個入胎識—第八識—如實含藏著這因果酬現的法則,這個入胎識—第八識如來藏—是萬法的根源;那麼就聲聞解脫道來說,他也可以更知道,也因為依著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入涅槃的時候不是斷滅空,因此心能夠安止下來,好好地依著 佛陀的教示來修學。
就慧學方面,不論是對於 佛陀在阿含經典中所說的色法乃至於受想行識這五蘊的一個觀行,都能夠如實知道它的無常、苦、空、無我。由五蘊的一個觀行,次第進入十二入、次第進入十八界這樣的一個修觀;也因此就這樣的每天在聽聞 佛陀說法了以後,自己在樹下、山洞或者是墳墓間安止,心不躁動,所以對於這個五蘊十八界世間的一切法不再有所依戀,這就是聲聞人所產生的慧。也就因此他不會再於世間法上產生任何的愛味,沒有愛味就不會有耽著,而一心能夠求證涅槃菩提果。
那麼聲聞的這四聖諦的要旨,就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所以四聖諦就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以及苦滅之道聖諦。之所以會稱為聖諦,因為這個是三界中不可轉易的真實道理。經過三界無常的了知,才能知道無常的一個原因,所以會有苦果的感受;也因為知道一切都是無常,所以不會貪戀;也因為知道一切都是無常,不會貪戀,所以也就不會再引起各種粗重的煩惱。如果沒有辦法知道無常,沒有辦法知道苦,那這樣子就不會產生遠離三界生死的意願,那這樣求證涅槃的意願就不會很強烈。所以修學聲聞解脫道之前,應該就是要知道苦聖諦;苦聖諦之前就應該要對於五蘊十八界的無常觀行要非常非常的確定。而這五蘊十八界無常的觀行,如果有一點兒懷疑,有一點兒留戀,就沒有辦法真實出三界,這個就是四聖諦剛開始要先修學苦聖諦的原因。
有關於集聖諦,是因為雖然我們知道五蘊十八界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但是為什麼會有五蘊十八界的生成呢?所以眾生受三界中的各種生死諸苦,都是因為在生存的時候,不斷收集各種後有的種子,導致世世不斷地受生而永無止盡,也因此無法脫離三界的生死苦。所以眾生不斷地面對世間萬法,只要起了一點兒貪愛的念頭,只要起了一點兒對境起心的念頭,這樣就產生了「集」的效果,這樣的業種就會收藏在我們的第八識如來藏中,所以這就是集聖諦最重要的義理。如果能夠斷除了各種的集,就不會再有後世三界生死的產生,就能夠遠離三界的生死痛苦。至於集的種類依聲聞解脫道而言,大概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愛樂三界的境界,不斷熏習三界的境界,就會成為後有的種子,這樣死了以後一定會再受生。第二種、是因為造作了惡業,而被惡業所繫縛,死後會下墮三惡道中,無法脫離三界的生死。所以就這樣我們瞭解這個集的道理,或者依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惡業,或者依貪瞋癡愛染而產生的後有,對這個部分如實的了知,就是集的聖諦。
滅的聖諦是要告訴眾生,只要把五蘊十八界自我全部滅除,只要不被世間的貪瞋愛染,在當中起各種的我執、我所所牽引,死後就不會受生;這也就是《阿含經》裡面常說的「我生已盡,不受後有。」這就是聲聞涅槃的境界。然後,進而要依著 世尊的教示,非常深信有一個本際的存在,所以知道不受後有以後的境界不是斷滅空,而是真實、清涼、滅盡的;所以 世尊在《阿含經》中處處說:「無餘涅槃之中,雖然已經滅盡了蘊處界等法,但是還有本際常住不滅。」這樣來滅除大眾對於會落入斷滅空的恐懼。然後會說滅盡自我之後,就不再領受一切的後有,就能夠出離三界痛苦的真實道理,這樣的道理就是滅聖諦。
道聖諦是在教導眾生如何修行才能夠達到身心清淨,超脫欲界不淨的境界,並且超脫色界、無色界,永遠不受後有——涅槃的境界。這個道聖諦也就是八正道的實修,可以使人達成不受後有、實證涅槃的目標。八正道主要的內涵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而這八正道是以正見為首要,如果正見不明就會變成邪見,那永遠都沒有辦法達到真正解脫之道。而修這種八正道的目的,主要就是滅除了三界有,所以八正道在《阿含經》是這麼說的:「是名有身滅道跡。」(《雜阿含經》卷3)說有八正道的實修,就是滅除三界有之身修道的方法和路徑。
我們剛剛所說的這種四聖諦的內涵,簡略地介紹了一下,這是依著聲聞人依著五陰十八界的修觀來作說明。但是在大乘佛菩提當中,佛陀開示的諦現觀就跟聲聞人有所不同,在大乘佛法當中所說的諦現觀,它分成六個次第:第一、思現觀,第二、信現觀,第三、戒現觀,第四、現觀智諦現觀,第五、現觀邊智諦現觀,第六、究竟現觀。第一種思現觀:就是當我們聽了 佛陀的教示,佛陀對我們開示五蘊十八界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並且為我們開示這個五蘊十八界一切法之所以能夠現起,之所以能夠讓我們一直在三界當中不斷地承受,就是因為有一個第八識如來藏持種心,而這個阿賴耶識如來藏心和五蘊十八界這些法互相為因緣;如來藏含藏了這些法的業種,又如實地因緣成熟時呈現出來。當聽到 佛陀這樣的開示,於是就去思惟,思惟了以後,覺得這樣的開示是有道理的,也願意信受 佛陀,就能夠成就信現觀。這個信現觀,一方面對於佛法僧不再懷疑,另外對於大乘的一個戒律應該怎樣持守,也願意安住心下來持守,也因此信現觀的成就就能夠接著成就戒現觀。而這六種諦現觀最關鍵的就是「現觀智諦現觀」,現觀智諦現觀就是依著菩薩明心了以後,轉依第八識如來藏,如實地在看第八識如來藏和五蘊十八界之間的關係,由第八識如來藏的反觀五蘊十八界,看到五蘊十八界這些法都是如幻、如陽焰、如夢等等,從此以後對於五蘊十八界這些法,對於菩薩來說,再也不會受到它的繫縛。所以這一個部分是大乘佛菩提道最重要的一個現觀。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