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作主?

第111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有人問到:「學佛,是不是要學習對人事物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不是要學著時時都能自己作主?」會提出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奇怪,因為確實有不少佛教中的法師、居士教人要時時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還要處處作主;還說:「當下這一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就是真如佛性。」另外,還有法師、居士教人要能把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甚至說:「到了臨命終的時候,也要能自己作主。」但是,這樣說有沒有道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探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及處處作主的本質是什麼?乃至於眾生想要把握的「自己」,它的本質又是什麼?瞭解了它們的本質後,再來看看:「想要時時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想要把握住自己,不要失去自己。」這樣的想法,實際上是不是能辦得到呢?

對人事物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然是我們能知能覺的心祂的功能。但是佛法中,把眾生能知能覺的心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就是負責分別青黃赤白等色澤—也就是佛法中所稱的色塵—的眼識,負責分別音韻高低、大小等聲音,就是聲塵—的耳識,負責分別香臭等氣味—就是香塵—的鼻識,還有負責分別酸甜苦辣等味道—就是味塵—的舌識,另外還有一個負責分別我們身體接觸到的軟硬、粗細、冷暖、濕滑等觸覺—就是觸塵—的身識,以及負責分別前面五塵上面顯現的好壞、美醜、善惡以及喜不喜歡等等這些意涵—就是佛法中所說的法塵—的意識;當然,意識的功能很廣泛,祂還會思考、會記憶、會想念,還會演算、分析、歸納、統計等等。這六個識的功能各各不同,各有自己所負責的不同職掌,佛法中稱它為「界」,就是說祂們彼此之間的功能是界限分明,不相混雜的。而眾生處處作主的心則是第七識末那識,在阿含諸經中稱祂作意根,是十八界法的六根中的一根;在唯識系列的經典中,就稱這個第七識祂是恆審思量的末那識。恆審思量,恆是恆不間斷的意思,審則是分別審查,而思量就是會思慮、會量度,我們用口語來講就是作主、作決定的意思。就是說,末那識祂會恆不間斷地時時刻刻在分別、審度,並且也時時刻刻在作主、作決定要作什麼或者不作什麼,要不要繼續或要不要停止……等。例如要不要繼續吃,要不要繼續睡覺,甚至於決定要不要發脾氣、起瞋回罵你。

也許有人會疑問:「會思考、會記憶、還會演算、分析、歸納的第六識意識,不是也會作分別、審查、會作主、作決定嗎?」意識確實也有分別、審查的功能,而我們也可以反觀到自己有一個心在作主、作決定,像我們常常會在心裡面作了決定,說:「我下定決心要如何如何。」例如覺得太胖了,就下定決心—也就是作決定—要開始減肥,每餐要少吃一碗飯菜;或者知道抽菸有害健康,就下定決心要戒菸,這也是作了決定;又比如說:只要一看書、念書,沒多久就打瞌睡,覺得自己實在太懈怠,下定決心要用功,從此不再打瞌睡;甚至於還有自己訂了一些嚴厲的規則,在違反前面這些決心的時候要自我懲罰,這同樣是作了決定。這個在經過思惟、分析之後下定決心的心,的確是我們的第六識意識,而不是恆審思量的末那識;因為能夠這樣反觀,知道自己在下定決心,就表示這個心祂有證自證分,而末那識並無證自證分,不能反觀自己;因此說,這個會想要下定決心的心不是第七識末那識,而是第六識意識。然而大家如果再仔細觀察,則會發覺:意識雖然這樣堅決地作了決定,下定決心要如何如何,可是實際的成效又怎麼樣呢?下定決心要減肥每餐要少吃一碗飯菜的人,不也常常因為遇到自己喜歡吃的菜餚,不僅無法控制少吃一碗,甚至還會被一股莫名的力量驅使而多吃了幾碗;又下了決心要戒菸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也還是會常常不自覺地去接別人遞給的香菸;而下定決心看書、念書不再打瞌睡的人,縱使看書前還再三地警惕自己,不也還是書本一翻開沒看幾頁甚至沒幾行,眼皮就越來越沈重,越來就越想打瞌睡,然後就點起頭來打起瞌睡。這就可以看出來,在最後的那一剎那真正作主、作決定的,並不是意識等前六識覺知心,而是另外有一個心識。

那在唯識系列經典中,說:眾生有八個識。簡要地來說八識的功能體性時,就說包括意識在內的前六識是「不恆而審」,那第七末那識則是「恆審思量」,還有第八識則是「恆而不審」。八個識中只有末那識有思量的功能,其他七個識則都沒有思量的功能,不會作主、作決定;這就是說,意識沒有思量性,不是真正作主、作決定的心,意識的下定決心,並不是唯識經論中所說末那識作主、作決定的思量作用;拿一句世俗話來說,就是意識下定決心還不算數,得要意根末那識接受了才算數。這也說明了眾生八個識中,前七識運作的關係就是:由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去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然後由第六意識從前五識分別五塵得到的訊息中去加以歸納、分析、研判,甚至意識認為應該如何如何而下定了決心,可是這些都只能作為提供第七末那識參考的資訊,實際要如何作為,還是由末那識最後來作決定。就好像一家公司,有五個課員專門到外面去搜集各種市場資訊,拿回公司交給課長或業務經理來作分析、歸納、研判,然後整理成行銷策略的建議案提交公司總經理,但是總經理最後作決定的時候,卻不一定完全按照課長或業務經理的建議,他除了參考這些建議之外,還是會參酌自己過去長時間累積的經驗,再作出最後的決定。這五個搜集資訊的課員,就像眾生的前五識;而將課員搜集來的資料加以分析、歸納、 研判,然後提出建議案的課長或業務經理,就像眾生的意識心;最後作決斷的總經理,則猶如眾生的末那識。所以說,眾生處處作主、作決定的心是末那識,不是意識。

那到這邊就可以發現:其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及處處作主的眾生七個識,正是被一般人認知為自己或自我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法中講眾生五陰的受、想、行、識四陰再加上末那識意根。如果再加上屬於物質部分的色陰,那就是五陰十八界全部了;然而五陰十八界的這個自己——自我,卻正是四阿含諸經中 釋迦世尊所廣為破斥的虛妄法。世尊說:這些都是有為、緣起,是無常、生滅,是苦、空、無我的法。世尊正是教導四眾弟子們,對五陰的一一陰、十八界的一一界都應該詳細地觀察,現前觀察自己虛妄、緣起性空,現前觀察五陰十八界的自己根本沒有常住不壞的我;所以經中處處說「無我」。眾生一直都以為我們能見、能聞、能知、能覺的心祂們是真實的。其實不然!你每天晚上睡著了,祂就斷了;發生意外昏迷了,祂又斷了;死亡了,祂更是斷而不復生。因此,下一世的見聞覺知心已經不是這一世的見聞覺知心了,而是以下一世的新的色身為緣而重新再出生的。當祂在睡著眠熟等等的這些時候斷了,是必須要靠另外一個本來就不了知六塵,卻是恆不間斷、恆而不審的眾生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心,以及了別慧很微劣似有知、似無知的意根末那識,才能讓這個能見聞覺知的心重新再現起。你這個能知覺的心,既然眠熟無夢等這些時候祂就間斷了、不存在了,那就是無,沒有了!不存在的無法,怎麼可能明天早上自己又生出來呢?那不就變成無中生有了嗎?一定要有個能生祂的法,祂才能在第二天早上再生出來,而出現知覺性而覺醒過來。這正是前面依唯識經論而說:前六識見聞覺知心的功能體性是不恆而審的真相所在;縱使在祂們現起的時候,真能夠對一切的人事物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卻不免夜夜斷滅!斷了,就不可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況意識覺知心存在的時候,也不是能永遠了了而知的心,祂有時忽略了聲塵,有時忽略了味塵,有時忽略了觸塵,就無法了別這些聲塵、味塵、觸塵上面的法塵,所以不是永遠了了的心,而且還會常常出現錯誤的知見。這樣生滅變異的心,怎麼會是眾生常住的真如佛性呢?依恃著這樣無常、苦、無我、又不離一切染淨法的心,要如何成就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的究竟佛果呢?而眾生的第七識末那識——意根,祂恆審思量,不斷地在處處作主、作決定,即使在眠熟、悶絕以及正死位中祂也是不中斷;可是祂是遍計執性,會貪著世間六塵諸法,然後就會因為貪愛執著而造作善惡的業行,而祂造的業完成以後,結果善惡業的種子落謝又回到眾生第八識如來藏之內,就會感業輪迴,而有未來無量世的種種苦,有苦就不是真正的我;所以處處作主的意根末那識,也不是可以依恃以成就究竟佛道的真實心。

這麼看來,眾生前七識都不是可以依恃的真實心,那就只剩下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眾生的真實心。可是,前面又說阿賴耶識的體性是「恆而不審」,那麼開悟明心悟得這個真實心以後,是不是就變成不審一切境界了呢?那不就跟白癡一樣了嗎?其實這也是未親證第八識的人的錯誤認知。第八識——我們的真如,又名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祂是一直都跟著我們的見聞覺知心妄心意識、跟著我們處處作主的意根妄心在一起的,是八識心王並行運作。這個第八識於一切時中都是真實存在,而且不斷地運作著祂直接、間接出生或顯現一切法的真實性,才能說是真實;祂於一切時中,都對六塵萬法不動其心,才能夠叫作如如不動。假使有時如如不動、有時非常地衝動,那就不是如如了。而第八識的真實性與如如性合併起來說,就說祂是真如,因為祂真實而又如如,所以對一切法永遠無貪愛執著,當然就不會有任何希求,也就不會作主、作決定要作什麼或不作什麼。所以第二轉法輪的般若諸經中這樣子來形容祂,說祂:「無說,無示,無聞,無得,離諸分別,無所了知。」(《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2)這樣從來無得的心,才是永遠無失的心,所以祂所有的一切種子都不會散失;祂有許多的無漏有為法種,這些無漏有為法的法種永遠都不會散失,因為不是從外得來,不是從修而得的,都是本有的,只是有沒有發起功能起來而已。凡是有得就一定會有失,因為有得的,是因為因緣法,要藉種種因緣才能得;可是當這個法是自己本來就有的,那顯然不是藉因緣而得,既然不是藉因緣而得,就沒有因緣散壞而失去的問題。可是,這個無得的才是能夠讓你得諸法的心,這個無得的金剛心才是能夠讓你獲得種種智慧的心;一切的有得的法,都是要依這個無得的法才能夠獲得。

所以,如果說修學佛法要對人事物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得要先對這些真實道理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為一切的人事物也都不出這些真實理——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再來,就要親近善知識受學,求悟明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真如心,進而對祂種種神妙功德都能一一親證,這才是永遠真實而不顛倒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在行菩薩道的無量生死中,想要能夠世世作主,也得要去證得這個都不作主的心,只有能夠時時隨緣、處處都不想作主,有這個智慧及轉依的功德,死後才能處處作主。因為你能夠時時都不作主,隨緣而任運,這表示你已經有了般若智慧,當你有這些智慧功德在身時,死後你就可以作主,因為你的層次是一般中陰有情中最高階者,誰都要禮讓你。這意思就是說,你的證量越殊勝、證量越高,表示你在世間越沒有性障、越不會想要作主,你總是隨緣而任運,這時表示你的層次是很高的,不是低層次的;那麼你想要取得本來高層次受生,或者發願想要到中層次、低層次去受生,全都由著你;所以死後,你就可以處處作主,隨願往生,這也才是真實而不顛倒的自己作主。

由以上的說明,大家就可以瞭解:一般所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能夠自己作主,其實所説的都是眾生的五陰十八界,都是生滅的法,都是沒有辦法讓你真正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作主的。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