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念佛」的幾個問題?

第40集
由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和大家來談談幾個性質類似的問題。

首先,有人問說:「不念佛號,從無心無念處下手,請問這樣能夠成功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談談說什麼叫作「無心無念」?千萬不要誤會!因為很多人把「一念不生」錯以為是「無心無念」。當然,一念不生也可以是一個方便的稱謂,而其實一念不生是有它的一些層次差別,這裏就先不談它。也許只是因為當時沒有反觀自己的存在,就只看到一個空無的境界,然後就誤以為說此時自己是無心無念。一者是對「心、念」的錯會,或者是說沒有遇到真正能夠為學人說明的善知識,只好說自己亂認一通,所以就有「無心無念」的名相出現。假如你真的是有無心無念的境界現前了,請問:那是誰了知那個無心的狀態?還是每一個人的「我」。那不就是「心」了嗎?所以還是有心,而且還是意識心;只是說意識心所面對的是相似一個空無的境界罷了!而意識心如何能夠了知境界?也是因為後後念心與前前念心面對境界而互相加以比較之後,能了別境界的差別相,它就出來了。所以正當無心無念的時候,其實是心念具足,何來無心無念的這一種說法?那其實仍然是意識心在了別某一個境界罷了!

現在回頭來說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與念佛的目的是不是有所關聯?你要從無心無念處下手,所為何事?是要參禪呢?是要修定呢?還是要求生西方淨土?一般人無非就是這三種目標。可是我要說一句是:假如用這種無心無念的方式,面對前面所說的這三種目標,只恐怕都很難達成!為什麼這麼說?先來說「參禪」好了,參禪的目的是什麼?單單說禪門初關的明心就好了,既然叫作「明心」,表示說是有一個「心」要去「明」啊!那要明白什麼?當你一眼看到祂以後,你就明白說:「這個心跟其他的心是不同的!」那其他的什麼心?其他的妄心——七轉識。你要不要去瞭解這個七轉識?因為一共有七個轉識,也就是說有七個妄心,那祂們到底在哪里?體性又是什麼?又為什麼是虛妄的?這一一都得要去明白、都得要去確定。而且,還要去了知說那第八個心—也就是第八識—祂的體性,之後你才能夠下手去找祂。要不然就像某一個人叫某甲去找一件東西的時候,既沒有交代說那個東西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等,請問:要叫某甲怎麼去找?總不能說要某甲到大街上去喊說:「東西啊!你在哪里啊?」可是那個東西偏偏也沒有耳朵、也沒有嘴巴,你要它如何聽得見?乃至可以回答說:「我就在這裏啊!」參禪的狀況簡單而言就好像是這樣,所以不適合進入無心無念的狀況來達成此一目標。

那麼可以用這個方法來「修定」嗎?我覺得也不適合!一般人總以為修定就是要求一念不生,可是不知道說四禪八定的前四定—也就是說初禪到四禪—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作「四靜慮」;換句話說,初禪乃至四禪這四種定,是需要以「靜慮」的方式來達成的。顧名思義,就是要在清淨的狀態之下來作思惟觀察,所以才會有「止觀」的名相;而有時候「止」通於「靜」、「觀」通於「慮」,那怎麼可以一昧的把自己造就成一念不生而想要成就禪定?又加上說止觀的分寸是如何?那又是另外一個層面了。而這些都得要在真正的善知識教導之下,才比較容易可以成就。一般人急著想要在法上有所成就,這原是無可厚非之事!因為你看,這個世界就已經是一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了!因為,吃也要吃得快,所以就有各種所謂的速食店應運而生,乃至這樣還不夠,還要有一個所謂的什麼「快速車道」,點了餐幾分鐘之內一定要拿到食物;行動也要快,所以交通工具就越來越快、越來越舒適;乃至說愛情也要快,所以就會有所謂的一夜情等等。這原是眾生共業,到底是好、是壞?在這裏就不進一步來談論。然而因為要求快,所以努力讓自己一念不生,想要說從這裏找到快捷方式而快速證得禪定;可是,因為沒有真正善知識的教導,或者說善知識的教導也是錯誤的,只好盲修瞎練了!若是證得初禪,舍報之後可以生到初禪天,初禪天以上有時候通稱為梵天。「梵」是什麼意思?簡單的說,就是相對於欲界而言叫作「清淨」。而要能夠生到初禪天,絕對不是像一般電影裏面說:「在山裏面一直找到一條路,然後一直往上爬,爬上去以後就可以到什麼?到某一個天去。」那叫作妄想!當然不是那個樣子,因為不管欲界、色界乃至無色界,其實都不離每一個人的自身。有人在這裏就會問說:「什麼!那不離每一個人自身,我為什麼都沒有看到?」那是因為一般人具足粗重的五欲,所以只能在自己的五陰身中相應到粗重的欲界五欲——財色名食睡等等,當然沒有辦法看到初禪清淨的境界。同時,每一種不一樣禪定的果證,它清淨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可是最基本的而要能夠發起的初禪,要達到什麼樣清淨的地步呢?首先就是要離開或者是降伏五種遮障初禪現起的法,稱為「五蓋」——就是貪欲、瞋恚、睡眠、掉舉以及疑蓋,它的內涵這裏就不進一步說明。所以要修禪定,是要進一步瞭解「定」的發起內涵,或者是如何轉進的方便,乃至說如何除去它的種種的遮障等等,然後依於善知識的方便善巧教導而進行。仍然不是一頭栽到一念不生之中可以叫作修定。

接下來說,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也不適合!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記載著說: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開示說: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修三福淨業,然後還要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就者。在這裏就請問你說:「你從無心無念處下手,是不是與『福業』相應?是不是與『淨業』相應?」能不能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這種從無心無念處下手的方式,假如說一定要說它也是修定的方式之一,那多多少少也有一分的定福,但是其實福業是不廣大的;然而這樣的方式,就與佛所說的要修三福的內涵是不相同、不相應的,或者也可以說是相違背的。同時,《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 佛開示說:「有十三觀」,它也是會與「定」相應的;但於十三觀成就的時候,它的功德是遠大於前面只住于無心無念處的那種狀況。還有一點是說,作這十三觀的時候是想於西方的,這樣才能夠有「繫念、諦觀彼國淨業者」,這樣才會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那住于無心無念處的狀況下,但與「空無」的概念相應罷了!這從某一個角度而言,是自我染汙於空無的境界,而同時也不與淨業相應。所以,上述的道理明白之後,您就會知道說,只有不明就裏的人才會稱讚您說:「用這種不念佛號,但從無心無念處下手,是最高級的佛法,是上上根人學的。」你自己就可以考慮要不要受他的迷惑?

所以,同樣有人問說:「不念佛號,一心觀自己的念,請問行嗎?」那這裏還是得要先瞭解一下,問這個問題他的目的是什麼?才能夠進一步加以說明。但是這裏有一點不同的就是:他不從無心無念處下手,而是從觀自己的念。「觀自己的念」到底是到什麼程度?假如說,是不使自己妄念紛飛,那也還是修定的前方便而已!如同前面所說,還是得要去熏習止觀的知見,然後配合伏除五蓋等等來進行,效果才會更好一點。假如說,是因為曾經聽過說「萬法唯識」,知道說諸法都是直接、間接、輾轉由如來藏出生,那麼心裏面就在想說:「那我這樣觀自己的念,來看看說它從哪里出來的?希望藉這種方式找到如來藏。」那麼我還是勸你不要用這種方式來參究,因為那恐怕會比較難相應。假如說,是為了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同前面所說的狀況,用觀自己的念的方式也是不能相應的,因為沒有「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就者」。所以說,假如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前提的話,若是念佛的時候,有時候佛號沒有了,那就有可能是落入前面所說的無心無念處;或者甚至於是落入自己都不知不覺的狀況,現在有一種被誤用的名相叫作「無記」。其實「無記」一詞在唯識中說的是「沒有善惡的記別」,而不是現在大家所誤用以後的意思。那姑且隨順說落入無記之後,當然不能夠「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就者」,所以還是得要趕快再提起佛號,乃至是憶念阿彌陀佛的念。

又有人問說:「我念佛時候喜歡打坐默念,有人說:出聲唸比默念的功德大。那請問這樣的說法對不對?」這個問題裏面所提的方法、目的就可以比較確定。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一說,一件曾經被一般人所誤會的事情。有的人說:「因為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所以念佛的時候就應該大聲點念。」這個真的是很奇怪!佛難道還有大小嗎?難道你是想要見到一尊比較高大的佛化現在你面前嗎?問題是,佛在《金剛經》裏面不是就已經很明白開示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以那不是真正的佛!況且,你的心態若是那樣的話,見了種種的相,反而就著種種的相。其實是把「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誤會成「大唸見大佛、小唸見小佛」!應該是說:所發的菩提願是越莊嚴,或者是用功的過程越精進,又加上所修集的福德是越圓滿,將來親見自心如來的功德就會越加圓滿。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再來看看說:「念佛喜歡打坐默念,有人說出聲念比默念功德大。」那到底應不應該從有沒有出聲念佛來判斷功德大小?自然就已經可以明白了。又譬如說:有人念佛的時候念得很大聲,可是你一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他正在東張西望,有時候甚至還是兩眼渙散,就知道他在念佛的時候沒有辦法專心,只是隨眾張口,其實「心念」是到處在攀緣,有時候還自己在那邊打妄想!那你說:有何功德可言?而假如默念之時,心中的佛號是很清楚的,而不是在打妄想,乃至佛號早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那一種狀況,那當然就有他念佛的功德了!然而念佛其實是在「心」而不在「口」,所以有時候善知識會方便開示說:「口念心聽,心念心聽。」這關鍵在於哪里?此處應當是要「心」念佛,而不是「口」念佛;只有口在念佛,其實心是在到處攀緣,就好像前面所說的,那是沒有什麼功德的。而念佛也有它不同的層次,假如說不只是口念著佛號,同時心中也要忙著注意佛號,或者是說心念心聽吧!那試問:在這些狀況裏面,是不是會很忙?對啊!因為又要口念,然後又要心聽。假如說只是心念心聽呢,表面上看起來是比較單純,也許也可以說是會專注一點,但是還是有它的問題,因為佛號畢竟是一串文字,也就是說,在每稱名默念一次,就是好幾個念頭在心中出現,感覺上還是很叢鬧的!

假如你能夠想到或者是能夠觀察到這一點,那就表示說你在定力上已經有所進步,是應該要賀喜你的!那問題是:這個時候應該要如何轉進呢?當然就是念頭要越單純越好。假如說,你可以以一個念就整個會取念佛的名號,換句話說,一念的同時就已經是在念佛,而不必像剛才講的念佛名號有那麼多不同的念頭,這才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中所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之中所說的憶佛念佛,那當然功德就更加殊勝!所以,教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應該說只教人「一句佛號念到底,打死都不要放下」,這豈不是不知轉進而反而耽誤學人的道業呢?

今天就說到這裏。阿彌陀佛!


點擊數: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