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與《華嚴經》

第24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題目是:有人這樣子問說:「聽《無量壽經》很相應能夠契入,但聽《華嚴經》覺得很茫然,是境界不夠的關係嗎?」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來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是: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成佛之前,祂為了要成就一個莊嚴佛土來攝受有情能夠免除墮於三惡道的生死苦,而且利益有情能暫時免除生死輪迴之苦,為了這樣子的一個利益有情的地方,成就一個讓有情能夠純粹修道的淨土佛國,祂發了四十八大願,最後成佛;所以所成就的佛國就是沒有三惡道,而且只是純粹就是修道,而且能夠受到 阿彌陀佛的攝受——大願的攝受免除生死之苦。這個是《無量壽經》一個概要的內容。

為什麼說:聽《無量壽經》很容易相應契入呢?因為在世間老、病、死苦,以及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這些苦現前的時候,眾生有時候感到很無奈,想要脫離的時候,突然聽到說《無量壽經》裡面有講到,講到說可以遠離生死之苦,而且又有這麼樣莊嚴的依報的國土種種可以受用,而且又隨時受到佛菩薩攝受,而且又是與諸菩薩眾為道侶,聽到這些都會心裡生起嚮往之心。為什麼呢?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都沒有這些經典裡面所說的內容,會覺得說世間的生死之苦、老病死苦、愛別離苦太讓人感到無奈,而且讓人覺得無法脫離;甚至於怨憎會苦,與怨家偏偏就是經常就是不能遠離,而所求都不能得遂;所以一聽到《無量壽經》所說的,就會嚮往而相應就契入,所以願意按照裡面所說的要修持念佛法門,然後以待將來捨報時候能夠求生極樂世界。

而求生極樂世界,按照《大寶積經》所說,有三種方法的修持,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也就略說一下:第一種,祂說只要能夠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能夠發起要成就佛道的心,而且是專念無量壽佛,無量壽佛的意思也就是阿彌陀佛。同時,恆常地種植許多善根,這個意思就是經常對佛、法、僧三寶恭敬供養,甚至於精進地去讓自己怎樣來念佛,這是一種;接著就是讓自己能夠受法、聽法、憶持不忘,同時心決定不動搖,同時熏習正知正見,不落入常見或者是斷見中;以這樣子經常來熏習眾多善根要願意迴向生極樂國,這種情況之下,捨報以後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第二種方法,就是也是一樣要發無上菩提心,發起要成就佛道的心。但是,第二種是他不專念無量壽佛,甚至於可以講說有的是念觀世音菩薩,或者念的是釋迦牟尼佛。但是也沒有經常種植許多善根,而是隨自己的修行這個種種善法的功德迴向要生極樂國;譬如說,隨自己修行六念法,或是四正勤、不放逸行,以這樣的善法功德迴向要生極樂世界。那麼這樣的情況之下,在這一生捨報後也是可以生到極樂世界的。

第三種所說的,是不修淨土法門的,而是屬於修聖道門住於大乘的,那麼這樣的情況之下,他也是可以求生極樂世界的。他住於大乘修聖道門的人是怎麼樣呢?就是說,他是非常地信受如來藏正法,在聽聞熏習的都是屬於與如來藏正法有關的法義,來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波羅蜜,甚至於自己也能夠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的,這是屬於專修聖道門。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倘若以清淨心來向阿彌陀佛,乃至十念念阿彌陀佛來發願要生極樂世界,這是一種;第二種就是說,他住於大乘者聽聞甚深法都能夠生起信解,「甚深法」我們知道:這個一定不是現象界的法,因為現象界的法,都只是馬上說了就可以瞭解的;甚深法指的當然就是能夠出生一切法的這個法界實相心第一義諦的法。也就是,能夠聽聞第一義諦的法就能生起信解沒有疑惑,而且在那時生起一念清淨心——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念阿彌陀佛,那這樣的話,這樣的人捨報時候,他也能夠生極樂世界。以上是三種生極樂世界的方法。

因為 阿彌陀佛所成就的這個極樂世界,對娑婆世界眾生有很多義利,所以在《無量壽經》中 釋迦佛也這樣的慈悲開示,這麼說:「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佛國,快樂無極。」(《佛說無量壽經》卷2)在前面這一段經文裡面 佛陀講得很清楚,在世間這種生死、這個老病苦種種苦是可以去厭離它的,並不值得眾生去覺得說它是可以讓你自己去追求的。那就應該讓自己知道要怎麼樣來作,就是要積累善本,積累善本雖然說在一世中是會比較勤苦地造作,可是這些積累善本也是對自己有很多利益;譬如說,對三寶的恭敬供養、或者說念佛、或者說修六度這些等等,都不是為他人而作,所作都儲存在自己的如來藏裡面,這些功德福德永遠是——將來到極樂世界也是自己受用。所以在一世中能夠積累善本,能夠求願「願生極樂國」,那麼在捨報的須臾之間,能夠生於無量壽佛國,快樂無極。

那麼這裡所謂的「快樂無極」是因為什麼內容呢?我們看一下經文繼續說:「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佛說無量壽經》卷2)也就是說,生到極樂國以後,所遇見的菩薩都是修道的,都是向著菩薩道上、向著佛道上去前進的;所聽到的法,就是讓自己要去除三界生死的煩惱,雖然在極樂世界免除生死的一世一世的這樣的生死之苦,可是仍然在修道中要知道:那個就是生死的因。所以在這個菩薩道,在極樂世界裡面所修的法,仍然一樣屬於 佛陀的方便善巧的攝受,也是要來去除三界生死中的貪、瞋、癡等煩惱;沒有這個貪欲、瞋恚的這些境界現前,一起修道的菩薩也不會給你貪欲、瞋恚這些煩惱,而在極樂世界也沒有這個境界可以跟你的貪欲、瞋恚煩惱相應;所以,透過聽聞佛法的清淨法而去降伏、去消除,但是不會增長貪欲、瞋恚這些煩惱。那在極樂世界到底要住一劫、百劫、千劫、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也就是說,無量壽佛祂的四十八願裡面,其中一願就是:往生到極樂國者的壽量都與阿彌陀佛一樣,所以叫無量壽;所以,想要在極樂世界待多久都自在隨意都可以,所以 佛陀才會講說:自在隨意皆可得之。而所謂的在極樂世界僅次於泥洹之道,是僅次於所謂的涅槃解脫之道,是因為在極樂世界,生於極樂世界以後就不再有生死之苦,那不再有生死之苦,就好像解脫於生死之苦,而不是真的解脫於生死之苦;可是如果說一直在極樂世界,那當然就不會再遇到這個分段生死的境界,因為受到 無量壽佛的攝受的關係。所以說,生到極樂世界這樣子暫時免除生死之苦,而且又能夠隨時聽聞的都是佛的清淨法,隨時都與種種善根具足的菩薩在極樂世界裡面共為道侶,所以才說這是快樂無極。

另外,因為《無量壽經》對我們利益很大,有很多的義利,所以在末法時期經道滅盡的時候,佛陀的慈悲就留這一個經卷,所以 佛陀又這麼講:「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佛說無量壽經》卷2)以 釋迦佛的這種慈悲、哀憫的攝受,所以在末法結束以後,經卷都滅盡以後,這一部《無量壽經》還可以留在世間一百年;這一百年中,只要有人能夠讀到這一本經卷,就可以依照經卷所說的方法求生極樂世界,只要用上面所說的方法,就很容易去得到相應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有這麼多義利,當然聽聞的人就很容易相應契入。

前面講《無量壽經》的內容,接下來說《華嚴經》它又在講什麼呢?因為《華嚴經》主要是為菩薩來宣說「如何是諸佛的十地,如何是諸如來的境界,如何是諸佛所行處,如何是諸佛廣大三昧與神通力」。這些法,以及說 毘盧遮那佛所攝受成就的蓮華藏世界海,它的不可思議相貌是怎麼樣,而且為了菩薩來宣說整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以及佛地的修證內容。所以《華嚴經》所說的,它是屬於聖道門裡面的這些整體的佛法的內容,而且是一時將這個內容全部都概要的說圓滿。所以為菩薩來宣說菩薩所應該成就的普賢行願;它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實例,來宣說:菩薩從信位開始修學佛菩提道,要歷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最後成就佛道,就是圓滿普賢行願。所以,以菩薩本身而言,最重要就要瞭解說:到底我要修佛道之前,到底要修學什麼?

修學佛道最重要就是要先完成菩薩的五十二階位。五十二階位裡面前面的信位,最重要就是要長養信根,長養對三寶的信,才有辦法進入住位修學空法;修學空法最重要的就是修學真實空以及現象空,而不落於邪見空、斷滅空裡面。所以,以菩薩而言,信位的這個十階位成滿以後,要進入十住位修學,那十住位怎麼修學、哪些內容?怎麼樣進入十行位、再進入十迴向位?滿足以後,進入十地修學以後還沒有成佛,十地圓滿尚未成佛,到等覺、妙覺也還沒有成佛。讓菩薩知道:佛道的修學的次第為什麼要經歷那麼長的時劫?為什麼菩薩本身願意一世一世在人間成就菩薩道?為了就是要圓滿普賢行願。圓滿普賢行願,才有辦法成就最究竟圓滿的福德以及功德。福德、功德裡面,還有就是要圓滿所謂 佛的智慧,佛的智慧裡面,就是以一切種智來說是最圓滿的。所以我們說,《華嚴經》所說的它就是一時將佛道的全部重要的內容梗概,圓滿的宣說而沒有遺漏。

那麼對於長時間在熏習如來藏正法的菩薩而言,他知道佛地與如來境界它是不可思議的!那菩薩諸地的修學,雖然說也還不能觸及,可是在菩薩修學裡面最重要的要建立的知見,就是要知道:佛法它是含攝三乘菩提的,佛法是含攝了所謂的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以及佛菩提。所以要知道,修學佛道如果說不知道解脫道的內容是什麼,表示這個佛法本身——善知識所弘傳的,它是有問題的、需要探討的。而且要知道:三乘菩提最重要是以如來藏為根本的。怎麼說呢?也就是說,聲聞解脫道為什麼說以如來藏為根本呢?因為聲聞解脫道最重要就是要證得無餘涅槃,證得無餘涅槃的前提,就是要讓五陰十八界不在三界中受生,將滅止生——要滅除五陰十八界受生的這些煩惱,然後讓五陰十八界不再出生。可是五陰十八界本身它是不能自在的、它是被出生的,不出生以後它就是空無——沒有法存在,沒有法存在以後,它不是屬於斷滅嗎?那斷滅法它就成為戲論,戲論就不是佛法,就不是真實解脫。所以聲聞解脫道它所證的無餘涅槃,其實就是讓這個如來藏不再出生五陰十八界,叫作無餘涅槃;所以聲聞解脫道還是以如來藏為根本的,因為涅槃的本際就是如來藏。緣覺也是一樣,緣覺菩提所實證的這個十二因緣的還滅,十二因緣還滅以後,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都不存在了,不存在了也是斷滅。可是緣覺菩提呢?他是知道有一個本識的存在,才能夠有這十二因緣法的出生,但是他並沒有實證這個本識在哪裡,所以還是以如來藏為根本;如果沒有如來藏這個本識,緣覺本身就沒有辦法透過十二因緣法證得解脫。

那佛菩提更是以如來藏為根本,因為透過七住菩薩實證如來藏以後,能夠隨學轉依如來藏,然後將這個依止如來藏的真如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然後這樣次第修學上去;最後能夠去除如來藏所含藏的這些一念無明,乃至將無始無明也能夠去除,破除所知障,能夠顯發出如來藏所含藏的圓滿具足的種種功德,才能夠成就佛道。但是這個前提,是一定要具足了知:菩薩道的修學次第不能離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然後才能進入十地修學以後,等覺、妙覺位這樣的次第修學,最後才是成就佛道。所以根據菩薩對這些知見的瞭解,所以,以他的信行以及解行聽聞到《華嚴經》的內容,雖然對於佛地與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不能觸及,可是內心卻是充滿了歡喜與嚮往的!所以,知道佛道三大阿僧祇劫所應學、應修、應證的內容鋪陳下來,都沒有離開菩薩最初所發的四宏誓願,是什麼呢?「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知道這樣次第內容,所以對於一直聽聞了義正法的菩薩而言,聽聞《華嚴經》也是可以相應的,也是可以契入佛菩提道的修道次第,而整個理路是什麼,是能夠瞭解的。

那對於聽聞《華嚴經》雖然一時不能契入,並不是說:是你的境界不夠。而是對於《華嚴經》的內容您了知以後,對於修學淨土法門的行者而言,您如何對《華嚴經》也能夠相應呢?當然就是知道說,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仍然一樣要修學佛道,這些佛道內容也是沒有離開《華嚴經》所說的內容。那麼在求生極樂世界之前,是否可以多少先修學呢?可以的!可以依止真實證悟的善知識,當他在講解這些了義經典的時候,可以聽聞;或者他有寫書籍出來,也可以透過書籍的熏習。經過在親近善知識以後,這樣的熏聞以及學習,慢慢您就會知道佛道的修道內容是什麼,您就會知道您能夠與《華嚴經》相應了!那不是境界的問題,而是知見建立的問題。所以瞭解這個以後,就不要感到氣餒,不要就以為是境界問題。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