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 (六)

第106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這個單元,談到「在家實義菩薩應如何教化在家弟子?」佛陀說也是要先教導不放逸法,對於不放逸法的部分呢,要先「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這個部分就跟出家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一樣;除了這個部分以外還要供給兄弟、妻子、親友、眷屬,也就是有能力的時候,對自己的兄弟、妻子、親友、眷屬還是要給予供養,如果他們在生活上,有所缺乏的時候。

另外就是談到關於出家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不放逸法的部分,還是一樣,我們再為大家提示有關身行、口行、意行的部分,在前面經文中所說到的,在身行方面有幾項就是:鬥爭之處身不往中、要憐憫眾生、要能自調伏妻子眷屬、於諸國王、長者、大臣,恆生恭敬怖畏之心。口行方面:要不惡口、不惡語、不說無義語,乃至戲笑不說惡語。在意行方面:要見恚能忍、至心受戒、不妄毀犯、受寄不抵、分別怨親、不輕眾生、除去憍慢、不親惡友,要能夠節食除貪、少欲知足。這些部分都是在前面的關於出家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不放逸法的部分,當然這個部分,也是函蓋在這裡 佛陀所說的,在家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的不放逸法的部分。

另外談到說在家菩薩,如果說家裡的僮僕,或者是家人眷屬有要遠行的要到外地去的,或者說有從遠地來的親友等等的話,在這種情況之下,在飲食方面,對於所有要遠行的人,或是遠到的人,對於僮僕作使這些人,也要先給他們飲食。也就是在這部分,遠到的人或者要遠行的人,不只只有這些親友眷屬,就連僮僕在內都要先給他們,讓他們能夠獲得飲食,然後自己才使用,這是 佛陀教導說,在家菩薩這個部分要怎麼樣做。同時要教導這些家人眷屬要信向三寶,這個部分就是說在家菩薩也要向兄弟親友眷屬來宣揚、教導佛法僧三寶的真實清淨功德;因為自己是在菩薩法中學習佛法,這樣自己得到利益,應當要對於自己的親友眷屬,來宣揚自己所受用的三寶的真實清淨功德,使得兄弟親友眷屬能於三寶生起信樂之心,乃至能歸依三寶、受持五戒,能得人天善法,同時也要能夠發心,勤求三寶功德;也就是說除了三歸五戒以外,進而能夠來聽聞熏習怎麼樣來求得佛法中的解脫清淨這樣的一個法要。菩薩的在家弟子,既然已經在佛法中獲得長養善根的利益,也就是我們說的,自己已經受到親近三寶的利益,自己已經在這裡長養善根了,當然也要讓他們的兄弟親友眷屬能夠得到同樣的利益。

在經文中繼續 佛陀這麼講:「苦樂共俱,終不偏獨。隨時賞賜,不令飢寒。終不打罵鞭撻苦楚,應當軟言敦諭教詔。設有病者應當瞻療,隨所乏少當為求索。世間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對,無求卑下。教以如來五部經典。見離壞者,能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善心。」這個部分 佛陀繼續這樣講說,在家菩薩與自己的親人眷屬共同在一起共事生活,不能說偏獨於自己,只是自己享用、自己樂受,或者說讓親人自己在苦受中,不能夠解脫、不能夠脫離,應該要隨時讓自己有在世間的什麼樣的一個快樂的事情要跟家人同享。如果說家人有痛苦的事情、痛苦的苦受,應該要來幫他們解除,讓他們能夠得到安慰以及攝受。隨時要來對於家人以及僮僕隨時賞賜,不讓他們有飢餓或者受寒的時候。如果說家人僮僕有做錯事情的時候,不用打罵以及鞭打的方法,讓他們受苦,應當要柔軟語,來鼓勵勉勵教導他們。假設說家人,以及眷屬僮僕生病了,應當要給予瞻視治療,隨著他們的病痛所需要,所缺少的要為他們去尋求,讓他們能夠病痛解除。對於世間的事情,世間的善惡之事,以及為人處事的進退的道理,都應該要教導他們。如果說家裡的子女在適婚時期,對於婚姻的對象,應該要去為他們尋求適當的對象,不要因為是家裡的僮僕,就隨隨便便地去讓他們有一個卑下對象,就把他婚配出去。

另外說在家實義菩薩要教導在家菩薩如來五部經典,如來的五部經典指的就是大乘的五部經典:般若部、華嚴部、大集部、寶積部、涅槃部,這五部大乘經典,因為它能夠顯示大乘法,究竟了義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同時也一定要教導在家菩薩,般若中道無我的真實義,以及菩薩修道所行的這些法要——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的法要,以及諸佛如來甚深的境界。對於般若中道無我的真實義,特別就是在家實義菩薩,一定要不斷地為在家菩薩來教導,讓他們能夠熏習,因為般若中道的無我,與一般解脫道的無我,以及外道的無我,這個差別非常大。外道的無我都是落在斷見,或者是常見中,斷見、常見都是不離開意識的境界,以意識常住或者說意識會斷滅,而把祂認知為是無我,以為是真實不滅的。二乘解脫道的無我的智慧,它指的是五蘊的無常、苦、空,而沒有真實我不能常住,這樣子的無我智慧,它不是真實的,而是在這種現象界、生滅有為法上面,察覺到不是真實法不能常住,而有的這個無我智慧。但是般若中道無我的真實義,指的就是五蘊十八界的實相,出生五蘊十八界的實相心,也就是自心如來-如來藏,祂本身出生五蘊十八界的法的時候,在運行一切法的過程中,從來不反觀自我,從來不覺知自我的存在,祂的無我指的是這個部分;因為不反觀自我,從來不覺知自我的存在,所以祂能夠隨順一切因緣,而現行一切法,能夠隨順眾生的業緣,而現一切法;能夠隨順眾生心,而隨著眾生心現一切法。所以般若中道的無我真實義,在家的實義菩薩一定要不斷地為在家弟子來解說,讓他在般若中道中,也就是佛法中,真正的無我的義理裡面,能夠建立正知正見,乃至最後能夠實證自心如來-如來藏,也就是第八識—現在名稱為阿賴耶識。這個識跟著祂所出生的七個識,總共八個識的運行過程裡面,祂的這個法的無我的道理,也就是真如無我的道理,這樣的真實義,不同於二乘解脫道所證的五蘊無常苦空的這種無我,不同於外道們的—斷見常見的無我—以意識為境界的無我,因為這個是修證佛菩提道上面,最重要的道理、最重要的一個根本,也就是法的對錯一個關鍵點。所以說一定要讓在家弟子來熏習,以及建立般若中道無我的真實義。

另外在華嚴部、大集部、寶積部、涅槃部,裡面也一定要來教導這些在家弟子們說:菩薩修道所行的法要有哪些?菩薩修道所需要的次第,總共有幾個次第?菩薩修道需要經過的時劫,以及菩薩修道所要修集的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這些種種都要讓在家菩薩弟子能夠熏習,以及建立正知正見,乃至能夠思惟、領受以後,如說而行,進入佛法中的正修行中;同時也要為在家弟子們來說明諸佛如來甚深的境界,因為這些境界都是已經等覺、妙覺菩薩所不可思議的,更別說是地上菩薩,更別說是三賢位菩薩能夠是思量、思議的,更別說是一般的凡夫。一定要這樣來介紹如來的五部經典,而且要教導 如來五部經典,讓在家弟子能夠瞭解到大乘法的究竟了義、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

所以 佛陀特地來說,要教導在家弟子如來五部經典。

另外如果在家實義菩薩在教導在家弟子的過程裡面,如果看見有在家菩薩弟子互相離間、毀壞感情的時候,為人師的菩薩應當要進行調解、勸和,讓在家弟子們能夠和合,然後再以四攝法為方便,讓他們能夠增長善心,而不計前嫌。

另外在經文中,佛陀繼續這樣說:「一切出家內外諸道,隨意供養,終不選擇。何以故?先以施攝,後當調故;以六和敬,而教詔之。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常當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為福德;見他作時,心生歡喜,是則名為不放逸法。在家菩薩,若能教誨在家菩薩如是事者,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這段經文裡面 佛陀說,一切的出家內外諸道,不管是佛門中的出家人,或者是外道中的出家人,他有以清淨心去修,這些想要清淨自我的身口意業者,祂是說在佛門中真正能夠修清淨解脫法者,要告訴這些在家弟子們,要隨意供養,不要選擇只是供養佛門中的出家修行人,為什麼呢?因為 佛陀在這裡特地說,對於佛門中的修行人,因為是屬於三寶,所以應該供養;對於外道修行人,為什麼也要不要選擇,碰到就供養呢?因為能夠以布施先來攝受他們的生活所需,當這些外道受到供養的時候,就會生起歡喜心,就會與這位在家菩薩結下善緣;將來有因緣的時候,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善緣,因為曾經有過這樣接受布施的因緣,能夠接引他進入佛法中建立正知正見,然後能夠進入正修行。所以 佛陀特地說,要「先以施攝,後當調教」,也就是說在這個情況之下,應該要想到菩薩基本上就是要能夠接引一切有緣的,都能夠進入佛法中來受用三寶的利益。

另外還要以六和敬來教詔,在家的實義菩薩要教導在家菩薩弟子,怎麼樣用六和敬共同互相來共事?六和敬指的就是,身口意和、見和、戒和、利和。身口意和的部分指的是身口意和而不相爭。在身業方面:應該於正法要尊重禮敬如理修行,這個部分就是說,大家的身業方面,共同對於正法要尊重禮敬,要依據正法所說的如理來修行,在身業方面應當要這樣子。在口業方面:大家要不惡口、不兩舌,所說的應該就是調和語,沒有違逆與諍議,這是在口業上面要能夠和合。在意業方面:大家的心要常常憐憫眾生,沒有違背菩薩本性,因為修佛菩提道種當菩薩,當了菩薩了以後,就是一定要經常想到要長養慈悲心、要能夠憐憫眾生,所以這個部分是身口意和的部分。

對於見和的部分,指的就是見和同解;見和同解指的就是,在這個大乘法中要知道,大乘的解脫、二乘的解脫,這個部分的法要,是有其共與不共之處的。所謂共同之處就是,二乘解脫道它所謂所證的無我—就是五蘊的無常、苦、空,所以沒有真實我、不是真實我,依於這樣子來斷我見,接續來斷三界愛、斷我執,這個部分是與大乘解脫所共同有的法義。而大乘所證的解脫,有不共二乘的部分是在於大乘所證的大乘人無我、大乘無生法忍、大乘無生忍,這個部分是不同於二乘解脫的。因為大乘所證的解脫所依據的法是實證了自心如來—自心如來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來解脫的法要以及本來無我、真如無我的法性。這樣的一個解脫的法要,因為大乘的菩薩實證了以後,依止於自心如來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來斷除對於誤解五蘊是真實我的這個見解能夠斷除,因為他實證了真實法以後,就能夠知道五蘊基本上都是由真實法如來藏所出生,沒有一法是真實的,所以實證了真實法,必定能夠斷除五蘊我是真實的見解;同時轉依了自心如來真如無我,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這種解脫,然後來降伏我執,接著進而去斷除、降伏一念無明,進而去斷除無始無明,這是大乘的解脫。為什麼不共於二乘呢?因為二乘人,他並沒有實證涅槃本際-自心如來他的如來藏,他只有去現觀他的五蘊是無常、苦、空的,不是真實的、不能常住的,他是因為貪愛這個不真實法,所以才會有三界中的生死。所以就這兩個大乘的解脫、二乘的解脫的法要,對於菩薩而言,一定要共同的見解,依止這樣的共同的見解以後,就表示在六和敬裡面,就是見和同解,因為這二個所謂的大乘解脫與二乘解脫,是佛法中一個非常根本、非常基礎的義理,所以這個部分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共識,以及共同的勝解。

另外第二項是戒和同奉,也就是說在家菩薩要奉持佛戒的五戒,或者是菩薩戒。對於佛所制的戒的內涵,菩薩應該要依循,共同來遵奉 佛陀的教導。在戒方面不能有戒禁取見,或者是外道的見取見,依循其他佛戒以外的戒來作為依循,如果這樣的話就表示,在戒就不和合了。所以戒方面,一定要依循 佛所制的戒,共同來遵循、共同來遵奉。

第三個利和同均,這個部分指的就是,進入了正信的佛法中,修學真正的佛菩提道法,在正法本身因為法是正真、真實,只要能夠建立正知正見,只要能夠如說而行,是都能夠實證的。對於這個部分,也就是在家實義菩薩,也是一樣要把這些法要來為了這些在家弟子們解說,讓大家都能夠在正法的實證法門上,能夠獲得實證的利益,這就是利和同均。所以應該要行六和敬,在菩薩僧團中融合無爭。

另外講到,如果在家弟子有求財物,或者是經營工商、務農,或者是作公務員為王奉事者,就是在世間求取資生的財物,應當要至心如法而作,盡心盡力地作;獲得財物以後要如法守護,如法守護在生活所需以及供養父母妻子等等以外,如果還有積蓄、還有盈餘,應該要樂為福德,這個部分為什麼要教導在家弟子樂為福德呢?因為在經典中曾經這麼說,家裡如果有錢財,但是不能布施的人,這樣的人就稱為是守財奴,就好像什麼呢?好像一顆有毒的樹上,雖然開花結果,可是因為花果都有毒,沒有人敢去受用;就好像一口井很深,水很甘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繩子很短,井深繩短,就沒有辦法取用到井水的甘甜,沒有辦法讓這個水繼續源源不絕地受用。經典中說,如果是這樣的有財不施,就像這樣子一樣,就像有毒的樹不能受用花果實,甘甜的井水,不能取得井水來受用一樣。同時經典中 佛陀也常常說到,慳本身就是貧窮的因,所以因為這樣子,當菩薩的當然要避開貧窮,讓自己在世間能夠隨時有福德,讓這個福德能成為菩薩行菩薩行的資糧。所以一定要教導在家弟子樂為福德;而且如果看到他人歡喜布施、樂於布施植福的時候不能心生嫉妒,一定要心生歡喜、要隨喜讚歎,所以 佛陀說「見他作時,心生歡喜」,這樣的話,要讓這個菩薩們能夠樂於修福,同時樂於修隨喜讚歎的這個法。這個部分就是佛陀說的,在家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的不放逸法部分。

今天就先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點擊數: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