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如何自利利他?(二)

第68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同修會所推出一系列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裡面有很多子題,今天繼續這個子題「菩薩如何自利利他」。

前一集已談到什麼是菩提、什麼是菩提道、菩提道函蓋哪些範圍,今天繼續談第二個部分:為什麼佛菩提比二乘菩提殊勝?在談這個題目之前,一定要先瞭解三乘行者所觀行的對象以後,就會知道為什麼佛菩提比二乘菩提更殊勝了。首先談的是聲聞菩提,所謂的聲聞菩提就是學人聽聞佛的音聲開示,悟了四聖諦等理,因而斷了見惑、思惑,死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也就是說:聲聞是以四聖諦為主旨,四念處為觀行法門,八正道為實行方法,因而斷了三縛結,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消失了。由於聲聞聽聞佛的音聲開示,觀察蘊處界以及覺悟蘊處界真實虛妄,而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捨壽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故名聲聞菩提。由此可知,聲聞僅是聽聞佛的音聲法教,因而斷了煩惱的現行,但沒有斷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也不斷無始無明隨眠;由於畏懼未來受生之苦,也畏懼未來受生後,因為無明再度現起而造下惡業,再一次罔受生死輪迴之苦,因此於捨壽後心得決定絕不改易,願意自我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不再三界現身意,於未捨壽前證得有餘涅槃,像這樣的人,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在內,名為定性聲聞人。雖然定性聲聞人畏懼生死輪迴苦,可是他相信 佛語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不是捨壽後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因此於此生此世很精進的修行,將我見、我執、我所執斷盡,於捨壽後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聲聞人於內知道有個無餘涅槃本際存在,所以入無餘涅槃不是斷滅空,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於外知道蘊處界虛妄,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而入無餘涅槃。從這裡可以了知,聲聞行者所觀行的對象是蘊處界,知道蘊處界真實虛妄,所以將我見、我執、我所執滅盡後,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

所謂的緣覺菩提,就是指緣覺專精思惟十因緣、十二因緣,了知自他有情的蘊處界虛妄,將自己的見惑、思惑斷盡,於捨壽後如同聲聞人一樣,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入無餘涅槃,不再三界現身意的人,於未捨壽前證有餘涅槃。由於緣覺覺悟十因緣、十二因緣,證得蘊處界虛妄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名為緣覺菩提。雖然名為緣覺,但仍出生於有佛的世界,依佛所說的法教,於十因緣、十二因緣詳細作觀察,因而斷了三縛結成初果人,乃至斷五上分結成為四果人,本質仍然是聲聞人,也就是聽聞佛的音聲開示而悟入緣覺菩提。

此外還有一種名為獨覺,乃是出現於無佛世界,自己觀察因緣法,了知蘊處界虛妄而悟道,成為辟支佛。於捨壽後與聲聞、緣覺一樣,入無餘涅槃,永不再三界現身意,名為獨覺菩提。從這裡可以了知,緣覺所觀行的對象是蘊處界,知道蘊處界真實虛妄,所以將我見、我執、我所執滅盡,於捨壽後如同聲聞人一樣,入無餘涅槃。

所謂的佛菩提,就是菩薩必須經歷菩薩五十二階位,從十信位開始,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最後才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也就是說:菩薩從初發菩提心開始,其中經歷修學佛菩提道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在七住明心,證得佛所說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而發起了總相智的般若智慧,不僅成為佛所說的真實義菩薩,而且也知道蘊處界真實虛妄,然後菩薩轉依所證真如清淨的體性進修別相智,到了十迴向位滿心前,可以證得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菩薩雖然於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不入無餘涅槃,為了無生法忍的智慧,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於出生五蘊身以後,繼續進修地上菩薩的道種智,一直到十地滿心,成為受職菩薩後轉入等覺位。於等覺位已經沒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學,所欠缺的僅是福德而已,所以整整一百劫中專門修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因此於百劫中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統統布施出去。

譬如:眾生需要眼睛,就將眼睛布施出去;眾生需要手、足、性命,就將手、足、性命統統布施出去,一一滿足眾生所需。這樣整整一百個大劫,修集福德圓滿後,上升天上成為妙覺菩薩,於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於是誕生人間,在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於夜後分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證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也就是圓成一切種智的佛陀。依著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像這樣的菩薩,經歷了五十二階位而成佛的菩薩法,名為佛菩提道。這樣的佛菩提道所經歷的時間,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像二乘人,利根的人僅此一世,就可以入無餘涅槃,這也是菩薩不可思議的地方。

從這裡可以了知,菩薩所觀行的對象是真如,不是蘊處界,菩薩於證得真如以後,不僅發起了般若智慧,而且也了知蘊處界虛妄。綜合上面所說,可以歸納下列三點:第一點、二乘人所觀察的對象是蘊處界,菩薩所觀察的對象是真如,兩者大不相同。第二點、二乘人僅有解脫德,也就是了知蘊處界虛妄的功德,由於二乘人了知蘊處界虛妄,所以最快一生、一世,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於捨壽後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從此在三界消失了、不見了;菩薩則不然,不僅有解脫德,也有法身德、般若德,也就是菩薩親證真如所發起的功德,以及菩薩親證真如以後,有了般若智慧的功德,然後菩薩依此三德去進修,最後得以圓成一切種智。這分明告訴大眾,三乘同有解脫德,三乘所不共的就是法身德及般若德。第三點、二乘僅證得兩種涅槃,那就是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菩薩則不然,不僅證得二乘的兩種涅槃,還證得二乘人所不能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

由上面說明可知,三乘有共道及不共道,共道的部分就是解脫德,不共道的部分就是法身德及般若德;其中法身德包括二乘人所不能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般若德包括了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告訴大眾,佛菩提比二乘菩提殊勝,此外還有很多地方是二乘人所不能斷的,唯有菩薩能斷。譬如:二乘人僅斷分段生死,菩薩不僅斷分段生死,而且還斷變易生死。二乘人僅斷煩惱現行,菩薩不僅斷煩惱現行,而且還斷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二乘人福德窄而淺、菩薩的福德深且廣;二乘異生性窄,菩薩異生性寬且廣;二乘人與眾生結的緣淺,菩薩與眾生結的緣深等等。這些不共二乘的地方,由於時間有限無法一一說明,如果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想知道詳細內容,正覺同修會曾製作一系列的電視弘法節目,名為「三乘菩提概說」,於上一季播出,同時也放在正覺同修會的網站,歡迎各位菩薩前往瀏覽收看,在此不多說了。

接下來談第三個部分,佛曾開示:如果離開菩提,就沒有菩提之法道;離開菩提之法道,就沒有菩提;菩提之法道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菩提之法道。從 佛這一段開示,不知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有沒有發現,這樣說法似曾相見,或許有一些菩薩已經有所警覺,可是又說不出來究竟與哪些經典相似,不是嗎?要回答以前,先解說 佛的開示:如果菩薩離開所證的菩提,也就是真如,就沒有佛菩提的種種法道。這是因為菩薩所修學佛菩提的法道,都是從真如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法,為菩薩的七轉識所熏習、所轉變,因而改易菩提所含藏的染污種子,未來才有可能成就大菩提果。如果不是有這個菩提,還會有佛菩提的法道嗎?顯然沒有嘛!所以 佛才會開示:菩薩離開所證的菩提,當然沒有佛菩提的種種法道。佛又開示:如果菩薩離開佛菩提的法道,無法證得佛所說的菩提。這是因為佛菩提的種種法道,都是從菩提出生,既然離開佛菩提的法道,怎麼有可能證得菩提呢?所以 佛才會開示,菩薩離開佛菩提的法道,無法證得菩提。接著佛又開示:菩提之法道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菩提之法道。有很多學佛人對於 佛這段開示不能了知,死於這句話下。

其實 佛這句話是告訴大眾,菩提之法道都是從菩提,也就是從真如,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所以菩提之法道,乃是菩提的局部體性,也是菩提的一部分,攝屬於菩提。這個道理猶如海與海浪的關係一樣,海譬喻為菩提,海浪譬喻為菩提之法道,海與海浪本來是兩個法,不是一個法,故名非一;可是海浪是從海出生的,本來就是海的局部體性,攝屬於海的一部分,不能離開海而有海浪,是同一個法,故名非異,所以海與海浪名為非一非異。菩提與菩提之法道也是這樣,菩提之法道不能離開菩提而有,與菩提非一非異。如果大眾瞭解非一非異的關係以後,就會知道菩提之法道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菩提之法道的道理了。知道這個道理以後,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就會很清楚知道,有哪些經典與上面所說的一樣,不會再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了。

後學就舉大眾耳熟能詳的兩部經,《心經》與《金剛經》來說明,譬如《心經》佛開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說明如下:色法都是從空性心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法,是空性心的局部體性,攝屬於空性心的一部分,所以說色不異於空,亦名非異。如果菩薩不藉這個色法來顯示空性心之所在,菩薩是無法找到空性心的,所以說空不異於色,亦名非一。接著佛又開示:色法的全部就是空性心的局部體性,因為色法不能離開空性心而有,離開空性心無有色法存在,所以非異;又空性心藉著所出生的色法,可以讓眾生發現祂的存在,是兩個不同的法,所以非一,合起來名為非一非異。既然色法與空性心的關係是非一非異,其他的四蘊-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與空性心非一非異。

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當你聽到這樣說法以後,就會懂得《心經》所說的真實理,說穿了那是在說空相與空性心兩者之間的關係。空相乃是空性心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法,與空性心分屬不同的法,所以是兩個法,故名非一;雖然空相與空性心非一,可是空相是從空性心出生的,是空性心的局部體性,本來就是空性心的一部分,離開空性心沒有空相存在的道理,故名非異。合此非一與非異,名為非一非異,這也是經中所說,不一不異的道理。接著 佛又開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佛這段開示也是在講,空相與空性心之間的關係,空性心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空相乃是空性心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法相,本身是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的法,如果將它攝歸於空性心,空相當然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由此可知《心經》所談的乃是空相與空性心兩者之間,非一非異的關係。同樣的道理,《金剛經》也是在詮釋空相與空性心,非一非異的關係。

很多學佛人都知道《金剛經》有一個共通的公式,那就是:所謂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譬如: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這裡所謂的佛法,當然不是指用語言文字所表示出來的佛法,而是指空性心,這樣的佛法才是 佛所說的佛法。為什麼?因為用語言文字所表示出來的佛法,乃是依附語言文字所顯現出來的一種表徵,用來指陳空性心的所在,並不是空性心本身,是空相,是生滅不已的虛妄法,不是常住法。這個道理就好像以手指月一樣,並不是手指頭就是月亮,應該順著手指頭所指的方向去找月亮才是。以此類推《金剛經》所說的道理,也都是在詮釋空相與空性心,非一非異的道理,尤其是以空性心為主軸來說的。知道這個道理以後,《金剛經》你就通了,不會有所迷惑,就算惡知識想要迷惑你、扭轉你,不僅不為之所動,而且你也知道,這個惡知識根本不懂佛法,不是嗎?二轉法輪的《心經》、《金剛經》等經既如是,三轉法輪的經典亦復如是,有很多是用空相與空性心,兩者之間的關係來說的。如果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能夠掌握這兩個重點,相信你的佛法知見一定有很大的進步,而且你也會相信自己已經在佛菩提的道路上已大步邁進,而且進步非常神速,已遠遠超過一般的學佛人。

說到這裡,時間剛好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