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32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講到說菩提的四個種子,也就是說能夠發生菩提芽種的話,如何能夠藉這四個種子的力量,然後來播種、來發生菩提芽,最後成就佛果?
當一位菩薩他開始在這個世間跟眾生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發生說他到底要如何從我和我所中,去尋求一個菩提法與世間法的一個平衡?而 佛陀就直接說:你對於個人的財物必須要不要貪著,乃至於他人的財物,當然是更加不能夠貪著。在這個我所上的追求是眾生所難免的,菩薩既然重新投胎到這個三界有之間,你就遇到同樣的事情。因為你必須要讓自己不虞匱乏,能夠在世間能夠安立,才能方便講經說法,或是方便傳達 佛陀的意旨;所以你也會跟世間人一樣,在世間經商或是工作,或是作種種的作務以換取適當的報酬。
那其中就會牽涉到說,你對於錢財方面是抱持著怎樣的想法,因此要從這一點來看菩薩行。如果說非常的慳吝又貪著,這樣的話就違背這個菩提心的長養,這樣是沒有辦法成就未來的佛果。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清楚的瞭解到說:自己對於財物的方面那種執取是與生俱來的,是因為經過非常多世的這些熏習陶養。所以要去看到底財物的本身它是什麼?然後從這個地方將自己慳吝的心能夠解除,所以對治的方法就是要布施;如果說不能夠作到很完美的布施也沒有關係,就是要有布施的心意。那如何能夠作呢?就是對於自己的錢財,作一個適當的管理。而去想說:這個錢財我到下輩子還可能繼續要用它,那我如何把今世的錢財,能夠變成未來世的錢財?那又想:死亡的時候這個錢財都帶不去,任何東西也帶不走;既然是如此,哪一種方法能夠帶走呢?能夠方便來作這個傳遞到未來輩子。
佛陀有說:你就是將這些作為財施,財施對於許多眾生來說是很重要的。菩薩摩訶薩在世間以及許許多多的地方,來攝受眾生的時候,往往是先用財施。因為財物的布施可以使眾生不虞匱乏,這時候就方便,就可以讓他們可以在現場再聽聞佛法的一些簡單意旨,最後而有因緣可以在佛法中作三歸依。所以這點是菩薩摩訶薩在世間上,必須要作的一個方便,並不是說錢財本身就是不好。所以透過這樣的方便,這個是十方世界的菩薩,往往都是如此來行這個佛菩提道。所以菩薩應該廣有福德,因為你廣有福德的話,人家才會想說我學佛,這個未來生我可以富足、我可以得利。那如果是今生因為一些資財並不具足,這時候你就要顯出另外一種德行,就是讓自己的戒行、讓自己的行誼能夠突顯出來;讓眾生能夠瞭解知道說:學佛人他真的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他是可以靠近的,靠近他的話不會有傷害,因為他沒有害你的心。所以這也是布施的一種。為什麼呢?因為布施它的函蓋面很廣,它從一切的心理上,都也是算在布施的內涵,物質上也是,乃至於出過這心靈物質,一切世間法之上的出世間法,這樣的出世間法布施,也是布施的內涵。
所以 佛陀透過這一點,先說我們不要貪愛自己的財物,然後來方便開演布施波羅蜜。所以我們要透過這樣的精神來簡擇自己:最粗重的這個貪愛,如果斷除不了,應該要怎麼?這世間人有時候對這個地方的執著很深,那就要開始養成布施的習慣。布施的習慣它可以透過一天一天,然後日積月累來作。譬如說:你拿一個錢筒,然後把自己想要布施的那個地方,就把那個錢財或是什麼東西把它放進去;然後平常對於家中的物品,也作一些妥善的管理。什麼叫作妥善管理?就是說對於自己的積聚的東西,不需要的就不要一直放;即使它看起來好像有價值,但實際上你已經用不著了,甚至這一輩子都用不到它了;它雖然買來時候是很有價值,可是這時候以及到未來這輩子過完,它都不會再被利用到;與其如此,那是不是應該將這個東西給更需要的人?當然,是不是有更需要的人我們並不清楚,因此可以透過現代化的種種方便,將這個東西來布施給周遭的親友等等,所以這些也都是對治自己慳吝的心的一個好的方式。
世間的人當有了許多的財物以後,他另外一種積聚,就是想要把這個東西變得更好、更美,然而卻要花上更多的金錢。這時候就要去思惟:我平常那些用不著的東西已經很多了,它們對我來說根本就是一個雜物,只是佔據了我的空間;如果在這種寸土寸金的都會區,一個倉庫的管理,毎年也需要管理的費用。那我一直把它擺在我的家裏,作為一個昂貴的倉庫,我這樣算是很有理性的作法嗎?因此菩薩從這點去思惟,乃至於說昂貴的東西,他會再去判斷說:我如果買這昂貴的東西的話,我是不是會擔心它會被失竊?或是擔心它會不會損害?或會不會我每天都用得著?結果他發現他每天用得著的,都是一些適合他自己的,而且價值也不是那麼昂貴的東西。他就想:原來我並不是完全需要那種東西、昂貴的物品。所以菩薩就能夠從這地方自己去體認,而不是透過別人來說明。當他擁有大量衣物的時候,他會去想說那我是不是應該把它們從衣櫃裏面拿出來,然後把它鋪在地上,然後一個一個整理,看他能夠拿出多少來與眾生方便來結緣!現在的社會上,我們可以看到說能夠這樣作的人越來越多,因此菩薩就應該來方便對治在我所的慳貪;這種我所的慳貪是會一直隨伴著菩薩在三界法中,直到某一個時節因緣才能夠脫離。佛陀當初對於我所的管理,我們都聽到了這個戒法,或是比丘的行誼等等,我們常聽的是三衣一缽,就是三件衣服、一個缽器。透過這種我所的滅除,或是我所不再擴大的情況下,可以讓菩提分法可以增長,讓菩提芽種不再被這些所束縛;因為財物本身它終有一天會失去的,而透過布施法反而可以長養,這就是不可思議。
如果今天有一隻小動物,牠跑到跟前來,來跟你要東西,牠算是非常的可憐,這樣的話,你如果給牠一點點的食物,將來這個食物就會得到百倍報。如果說我們去拿同樣的、尊貴的這樣的心意來供養佛,佛說這樣的報更是不得了。所以財物本身它必須要有存在的利用價值,多餘的東西實際上對我們這一生是沒有幫助的。透過這樣的判別、省思,你就不用在家裏一直積聚許許多多的東西;能夠用多少,實際上都有一個時節因緣,你節省它也幫不了自己的忙,也幫不了誰的忙。所以對於財物要作種種的思惟,這個是現代的菩薩應該要來作的。
再來就是要不惜身命,為什麼呢?世間人所最珍貴的,珍貴的就是他這條性命。可是在菩薩法中,關心的一件事情是:既然我把家裏面的東西,都已經整理好了,這些東西都有它的用處,不再是沒有用的,這樣饒益我的心行,那我還要追求什麼?佛說你應該想辦法讓我的佛法,能夠繼續常留於世間啊!不然你為什麼要當菩薩呢?因此他就會想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哪一個法才是我真實應該來追求的?就發現在末法時期,凡是大師們所說的法,這些世間所謂的大師說的法,都不是大師法,都是僭越了大師的名號,僭越了大師的真正的名聲。在 佛陀時代,佛陀才是大師,因此漫山遍野的出家、在家的人,乃至於說別的宗教,他們都會主張說我這裏才有真正的法,甚至他們也主張,外道也主張他們所擁有真實的佛法。在這種勢力懸殊的情況下,正法的勢力勢必受到極大的壓迫,我們會看到說佛法好像很難維持下去;包括以前在元朝,那時候的皇帝他信受男女雙身法,就認為這樣的法才是真實的法;到了清朝也有皇帝是作這樣的信受。因此正法想要久住,就必須有賴於大眾是不是能夠體認到這一點。
因此菩薩行門之中應當以正法為上,如果法都不存在了,我們存在這個世間也沒有用。尤其我們是有胎昧的菩薩,在這種胎昧存在的時候,你對於法的掌握度是很低的;除非有龍天護法他們一直存在,然後佛菩薩的加持。可是之所以存在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佛法還要繼續留於世間。如果當末法一萬年過去了,佛法不會再于世間安住了,這時候就沒有必要有那麼多的護法菩薩出現于世間,然後來暗地協助於這些有胎昧的人──我們可以說有胎昧的菩薩,來繼續久住於世間。所以我們來看到這一點就可以瞭解,既然那時候如果法都不在了,我們只能夠繼續往其他的世界,或去往其他的天下,或去往其他的地方來繼續追求佛法。佛有說屆時有一位菩薩他會來引導大家,因此你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往生兜率陀天,在兩個淨土世界裏面你都可以安住。
這就是我們對於我們存在於三界有一個認知:菩薩不是因為自己樂於生死,是因為在生死中我們可以找到這個真如,發起第一義諦裏面的所有的體性;這個是沒有辦法由等等的這些其他的差別法、其他的外道法,或是直接滅盡而能夠瞭解的。所以必須要在這個三界中,作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情,然後透過這些因緣來面對自己的境界,也可以修除自己的煩惱以及性障,所以說必須要不畏懼生死。因為我們總是有一個時節因緣,會面臨到說:是法的存在重要?還是我生命的存在重要?菩薩在這個時節因緣的時候,就沒有辦法猶豫;即使你在猶豫,猶豫到一個時節,你經過慎思明辨之後,你還會了解說:眾生能夠學佛是一個偶然性,即使我們也都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是應該來思惟說,眾生好不容易有機會可以舔嘗到一點佛法,轉眼間這個佛法就要消失了,我是不是能夠幫上什麼忙?對我們來說,已經得到解脫分的菩薩,這一點他根本不用憂慮,因為他自己有他自己的法身慧命已經開始存在,已經開始點燃他的慧命,他不需要去擔憂自己的生死問題。因為在三界中存在的,是如來藏所出生的一個道器色身,這個色身只是一個道的器皿、道的工具,並不是道的實際,實際是這真實法如來藏。
因此菩薩瞭解這之後,他在解脫分上,他開始將三界法的生死當作是他必須履盡的一個義務,所以他不太需要來擔憂自己什麼時候會死。當即使他被醫生宣判說你還有幾個月好活,他就想:那我就應該走了。以前會裏面有一個菩薩,他被醫生宣判說已經不用再處理了。這個菩薩非常的有意思,他就在當時的醫院呢,不斷的開演這些佛法;後來這家非常大的醫院就開始傳,傳到許多它裏面的那些義工,跟其他的還有護士人員或等等,都來聽他說法。因為我們知道,正法實際上要久住於世間是很難的,所以即使說你生了重病,還是可以方便來開演佛法,因為佛法的存續遠比我們生命重要。而不是去擔心自己還有幾個月可以活下去。
再來我們來說到,在這過程中第三個菩提種子,就說你要忍受這一切的侮辱。因為眾生通常他有他自己的習氣與根性,他並不知道說得證解脫分法的菩薩,他還是示現或是出生這個道器而已,他跟一般的眾生在生活起居上,似乎沒有什麼差別的。他只會認為這菩薩就是跟我一樣是個人,他不會認為說用菩薩眼光來說,實際上菩薩可以不用待在這個世間的。因為你得證這個解脫分,十方的淨土你都可以去,而且你都可以安住;因為你知道生死是什麼,你知道生死的憂患是什麼,你知道沒有生死的地方是什麼。可是一般的人不會清楚的。所以菩薩在面對這樣的一些情況,就要想到說會受到打罵、侮辱,這並沒有挫折菩薩的自省,因為眾生的根性本來就是如此;尤其這是娑婆世界,許許多多的眾生,從無始以來就是非常的剛強,他們往往在三惡道中流離,即使是 地藏菩薩一次一次救出來,他們又一次一次墮回到三惡道中。所以對於眾生根性的瞭解以後,就可以來思量說:我是不是應該成就菩提分法的第四個種子?是不是應該憐湣眾生?應該悲湣大眾有情是好不容易才當一次人,未來生因為沒有接觸到佛法,他們很快就墮入三惡道,他們本來呢就是一個難以救度的人。所以不可以以眾生的這樣的觀點,來跟眾生一般見識,應該以佛法的悲心來看待,要如何能夠施設方便,讓他們能夠跟佛法來結緣。譬如說你看到有一個行乞的人,他可能跟佛法是無緣的,這時候你應該帶著笑臉,然後用很誠懇的眼睛看著對方來跟他說:「你是不是可以念一句阿彌陀佛?那你念的話我這個錢財、這些錢就布施給你。」這個就是佛法中的方便。然後當他答應以後念一聲佛號,你把錢給他以後,還要帶著笑臉然後跟他說:「阿彌陀佛!」如是與眾生來結緣,如是在三界中慢慢次第成就諸等救度眾生的因緣。
好!我們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