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9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經過前面幾集「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節目有關因果問題的說明,得到結論是:不管神、上帝或老母娘,都不是因果法則的掌控者,因果法則是超越一切有情的,不是任何單一的個人(包括諸佛)所能掌控的。但因果法則的根源不在虛空,不是虛空中的能量。各個有情眾生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才是唯一能執持眾生各自業種及無明種,去到來生酬償因果的心,祂才是有情生命的本源、萬法的根源,才是因果法則賴以成立而運作不輟的所依。
而如來藏——賴耶識心體於六塵境界都無了別,也不於六塵、身根、器世間起任何執著,是無覆無記性的心體,所以能夠一體收藏眾生過去生造作善惡業、無記業的種子不漏失;並且帶著這些種子,從過去生來到今生,然後就按著法界中的因果法則,依著這些業種的種類、性質,為這個有情造就了相應的身根、器世間等正報、依報,以酬償一期的因果;今生捨報後,阿賴耶識又帶著尚未報償完畢的過去業種以及今生新造的業種,一起去到來生,又再為這個有情造就了相應的身根、器世間等正報、依報,酬償另一期的因果,就這樣子令因果報償不爽。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產生疑問:「善惡業種既然都由每一個眾生各自的如來藏一體收藏,然後帶到來生受報償,而且沒有報盡之前,業種永不消失;那與主張眾生現世所受的苦樂報,完全是依著過去世造作的善惡業來決定的宿作因論外道,或世間人所稱的宿命論,又有什麼不同呢?」其實佛法中講因果,都是說「因緣果報」,而不是單純的說「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因,如是果,是對沒有修行的一切眾生而說;對於在佛道中修行的學佛人,則應該說:因果不離因緣。因為一切世間的各種法、相、事、物都是因緣生滅,眾生業力所感的因,加上眾緣和合的緣,而成就了今日的世界;當緣散壞時,一切的現象也就隨之變化。因此每一個眾生因果報償的過程中,也都不離一切的緣,所謂「緣起緣滅」,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凡事都是不離緣起之法,所以稱為緣生。
而因果報償中,只有因不能生果,只有緣也不能生果,必須因緣和合才能生果。因,是指如來藏中所執藏過去造作的善惡業種及無明種;種,就是種子,又稱為界,它就是能生果等等其他法的功能差別;緣,則是今生所遇到的善惡緣。例如稻子,它是以種子為因,泥土、雨水、空氣、陽光、肥料以及農夫的耕作等為緣,必須經過這種種的因緣的和合,才能生長出稻穀果實來。可以說:因是產生結果的內在直接原因,緣則是資助因的外在間接條件,所以又有內因外緣、親因疏緣的關係。
因緣果報之中有善因惡因、有善緣惡緣及善果與惡果六種狀況,每一種又因為因和緣、善和惡的大小程度,千差萬別不同。譬如說:善因惡因、善緣惡緣有所不同,善因大,惡因小,善因小,惡因大;善因先,惡因後,善因後惡因先;或者純善無惡,或者純惡無善;或者說善因而遇善緣,善因而遇惡緣;惡因而遇善緣,惡因又遇到惡緣;或者說善因大惡緣小,善因大惡緣大;惡因大善緣小,惡因大善緣大。看看有這麼多的不同!或者所造善因惡因已經經過多劫,那當然與所造的善因惡因近在十百千生之內,也會有所不同;或者所造的惡因,已經多世懺悔迴向而漸漸消亡,或者不生懺悔反而世世增益習性;或者所造的善因,不執著要受福報,世世增益迴向菩提;或者每造了善因就執著福報,不能迴向菩提,貪受外緣五欲的享樂,而把善因享盡了。這其中的關係錯綜複雜,就會引發各種無法逆料的不同的果報。所以說因緣果報不可思、不可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
因此一般人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佛門內卻不這樣說,因為過去生的因與緣有所不同,果報就不可思議,因緣有差別,就會產生不同的果報。像《大寶積經》卷57中,有偈頌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57)所造的業尚未消失的情況下,因緣際會時必定要受報。但是假使某人的業原本是惡因,例如開車不慎撞死人,然而他並不逃避,除了賠償亡者眷屬外,並與亡者結法緣為亡者助念與超渡,使亡者因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亡者到了西方滿心歡喜,而到達不退位之後,必定心存感恩而想要報恩,結果是惡業淨緣而成就了淨果,都是因為緣的不同,而造成了果報的變化。所以經典中說:「一切法因緣生」。
中國古時儒家有主張人性本善及人性本惡的爭執。可是佛法以為,人性的善惡是因為多生以來千差萬別的熏習,加上後來所遇到善惡、染淨諸緣的差異,而產生了無數種不同的根器、不同表現的人。既然各人過去熏習造作的種子不同,今生善惡緣又千差萬別,大的善因加上小的惡緣,不致變壞;大的善因加上大的惡緣,可能稍微會變壞;小的善因加上小的惡緣,可能善惡兼半;如果小的善因遇上大的惡緣,必定變壞;如果是大的惡因加上大的惡緣,那可說壞到底,沒得救了!並不是純然以過去的因——就是造作熏習的種子,來判定人性的善惡,而是要考量後來遭遇的緣是善是惡、是染是淨。所以在這部《優婆塞戒經》後面卷7中,有一段 佛陀開示的經文說:「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時定者,所謂現在,次生後世。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眾生行業,有輕有重、有遠有近,隨其因緣先後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優婆塞戒經》卷7)甚至於說:「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壞極重之業。」(《優婆塞戒經》卷7)都是在說明過去造作的業因並不是不能改變的,如果遇到善知識,能夠修道修善,乃至能夠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藉著善心與智慧的因緣力,不僅能夠轉重業為輕,輕業不受,甚至於能夠壞極重之業。由此可知,佛教雖然極為重視因果,但卻不像世間宿命論者,主張人生的境遇都是依著預定的命運發生,不是人力所能變更;佛教則認為一切的業報,或者說人生的命運,是可以透過種種善心與智慧的修行,來加以改變的。
這樣了知了佛法中講因緣果報的道理之後,我們知道,原則上有果就一定有因。可是「因」又有二個大類,分為生因和了因。什麼是生因?什麼是了因呢?在《大般涅槃經》卷28中,有聖教開示:「善男子!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燈能了物,故名了因。」(《大般涅槃經》卷28)在 窺基大師註解他師父 玄奘菩薩翻譯的《因明入正理論》,所撰寫的《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也有說:「因有二種:一生、二了。如種生芽,能起用故,名為生因。…非如生因,由能起用;如燈照物,能顯果故,名為了因。」(《因明入正理論疏》卷1)意思就是說:能生起結果作用的就是生因,譬如種子有能生芽的作用,說種子是芽的生因;不像生因有能生起結果的作用,只能夠像燈照物一般,讓結果更加顯著明了的,就是了因。
我們先從世間法中因緣果報的角度來說,例如說:造了一個業,這個業造了,就是未來世果報現前的因,就是說這個業造完了,就是未來果的生因。但是未來果報要成就,還得要有未來世受果的緣來配合,當未來世的緣成熟時,就能讓往世造業的這件事進一步往成就果報的方向趨進,這時成熟的緣就成為往世造業這個生因的了因;因為還不是往世所造業這個生因的果報,只是生因完成之後,在成就果報前加入的緣,藉著這個緣的資助,就能讓未來果成就;這個緣雖然不是生因的果,但有幫助了結生因的作用,對果報的成就又給予資助之力,讓未來果更加顯著明了,所以就稱為了因。
我們從《大般涅槃經》所舉的例子就容易瞭解了,在《大般涅槃經》卷28中,有聖教這樣開示:「煩惱諸結,是名生因;眾生父母,是名了因。如穀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糞等,是名了因。」(《大般涅槃經》卷28)這是說:由於對欲界境界貪愛執著的我執煩惱繫縛,而使眾生不得出離欲界,這是眾生捨報後再來欲界受生受欲界果報的生因;然而,如果沒有藉父母為緣,眾生縱使繫縛於欲界,還是無法出生,來了結這個欲界生因;反之,有了父母為緣——就是遇到有緣父母和合,然後入母胎,藉父精母血就能漸漸依著過去生所造業種去出生五根,直到有了欲界的五陰,就有了欲界的正報身,所以父母這個緣,就是眾生了結欲界果報的了因。就如同稻的種子是出生稻秧結穗成穀的生因,但是沒有泥土、水及糞肥等這些的助緣作為了因,稻種是永遠不可能成長結穗的一樣。
我們再從因明學,也就是論究萬物生起之因的知識學問的角度來說,譬如,說法者說法的目的,是在使聽法者能夠瞭解,進而能夠實證,這時說法者就必須援引種種的理由來啟發聽者的智慧,使他能夠領悟,這就是生因;如果聽法者在說法者的啟示下,加上他自己的思惟作用,終於有所領悟了,這就叫作了因。例如,當你決定來正覺同修會聽 平實導師解說解脫道的法理,這個決定心就是生因;來到正覺講堂遇到 導師說法,你就可以聽法,這就是了因——了掉你想來聽法的這個生因;聞法之時當下就斷了我見,斷我見可以說是你決定來聽法這個生因的果。但是這個聞法而斷我見的果,也是未來斷我執的生因。在未來數年或者一、二十年後,或者在未來世中,因此而斷了我執,那麼今天的聞法就是生因;未來重新聽聞正確的解脫道法義,當下斷了我執而證四果時,那時聽法的事情就成為了因;證果解脫的事相,就成為果報。再從 平實導師來講,造作這件說法之事是生因,你聽了,了達而斷我見了,這就是了因;又由於 平實導師說法度你的這個生因,未來世你還將會再遇到 平實導師,再成為他的弟子,那時相遇就是了因。由此可見,在因明學中講生因和了因,是從說者與聽者相對的角度上來分別的。
生因和了因雖然都稱為因,但二者卻具有明顯的先後關係,這個關係有些類似因果關係,因此 窺基大師在《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中他就說:「了因唯是生因果,而非生因因。」(《因明入正理論疏》卷1)就是從先後次序來說,了因可以是生因的結果,而不是生因的原因;生因則是了因的原因,而不是了因的結果。所以這二者之間,有著以生因為主,生因是了因產生的前提的關係。譬如說,過去世造作了什麼事或遇到什麼事,這是生因;到了今生遇到因緣成熟而受果報,遇到這個因緣就是了因。所以有時說因時,說有二個因,是說過去世的生因,現在世的了因,導致現在得到什麼果報,二個因就是生因與了因。
既然知道生因與了因的差別,所以《優婆塞戒經》中記載了:善生菩薩在聽聞 世尊教誨應該要發起勤求無上正等正覺的無上菩提心,並聽聞了 世尊解說眾生發起菩提心的種種緣由之後,當然就向 世尊請問:「佛說的最初發菩提心的因,是生因還是了因呢?」因為在佛道上面發菩提心,也是有生因、有了因的。譬如說,聽聞佛陀說發菩提心的緣由後,這是生因完成了;但是當弟子後來真的在佛前發了心,這已經是了因了;前面的聽聞發菩提心因緣,就變成後來發心的生因;二者有互相的關聯,所以是相對待的。
這一集節目中,我們先說明了佛法中的因緣果報的道理,也解說了生因與了因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至於發菩提心的生因與了因,到底什麼是生因?什麼是了因?我們就留待下一集節目當中,再為大家詳細的來說明。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