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惡法則(一)——修念佛心增長悲慧

第126集
由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今天要和大家略談的題目是:息惡法則(一)-修念佛心增長悲慧。

我們學佛了,對佛法有信心,所以發了菩提願、受了菩薩戒。在前面聽了諸位親教師用心地教授、殷勤地囑咐,在聆聽學習時都能信受無疑;也決定自己要依之而行來清淨自己的身口意行,正向三乘菩提,發利樂眾生永無止盡的成佛大願,這個是相當要自我肯定和讚歎的。因為在這五濁世間,能順佛心、正信大乘三寶,那是稀有難得的眾生。如《金剛經》中 佛陀親言:「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對大乘經教章句、成佛之道能生信心那不是小事,當今世上又有幾人?許多號稱是佛教團體,但都將佛法世俗化、世間事業化、外道化、世間學問化;甚至呼應性力派傳承的喇嘛教,將佛法內涵與名相,說成欲界最低下層次男女婬欲法,所以修行的導向,不但背離了出三界的三乘菩提方針,更增長了無明下墮的勢力。因此 佛陀住世時 就預為讚歎:能正信大乘常住三寶的學人,真是非常難能可貴,當為讚歎。

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講「息惡品」,為什麼要講息惡呢?就是我們雖然知道學戒很好,我們也想辦法要把戒持清淨,但是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情:「我很想把戒持好,但是我還是有很多的因緣,讓我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妄想雜念。」所以在《阿含經》當中,有講到一件事情,就是許多的比丘們,他們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們發現一件事:當他們要打坐、要修定的時候,妄想雜念一大堆,而且還有一些惡心所會起行。所謂的惡心所,不外貪、瞋、愛、染這些的心念起行。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塵,一打坐,那些鏡頭又不斷地湧上來,所以他們會請教 佛陀,這該怎麼辦呢?佛陀就教了他們五種方法,這五種方法,我們可以拿來作參考。佛陀說:「如果我們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學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這五種方法,來讓我們的這些惡念止息,我們的心就能夠安住;能夠安住就能夠定下來,定下來就可以進修禪定。」

佛陀說的第一個方法叫作「念善相應」。念善相應就是我們的心去安住在善法之中,或者是我們安住在憶佛的念當中,或者我們的心安住在清淨無為的這樣的清淨心當中。佛陀說把心安住在善的這一念,祂舉的例子說:「好像木工師,他們要切割木頭的時候,會拿一條墨線,用那條墨線為準則來切割木頭,那樣的木頭就可以切得很正。」同樣的道理,用這個例子來說:我們如果心,常常都住在善念當中,那麼如果有惡念起來的時候,就跟善念會相牴觸,那個時候惡念就可以止息,惡念一止息,我們的心就能夠安住下來,安住下來就可以修定。

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光想著憶佛念、光想著善念,也有可能惡念的勢力太強了,有的時候那樣的一個勢力的強度,讓我們的善念沒有辦法產生對治。佛陀就教了第二個方法,說去「念惡有災患」。什麼叫作念惡有災患呢?就是我們去看,我們現在如果說一直把我的心安住在這個惡念中,如果我一直安念在這個惡念中,這個惡念就會產生逼惱,產生逼惱,我就沒有辦法安住下來修定,沒有辦法安住下來思惟法義,這樣我就不可能去證果,不可能得到涅槃。佛陀在這個部分,祂舉的例子就是說:「好像有一個年輕人,他長得非常的端正可愛。他洗好了澡穿著非常潔白乾淨的衣服,身上還塗得香香的,把鬍鬚、頭髮統統都把它刮得很乾淨,所以看起來非常的整潔莊嚴;但是這個時候呢,拿死掉的蛇、死掉的動物,而且那個蛇啊、動物啊屍體都已經爛壞,而且有臭味腫脹,把這個東西放在那個少年人的脖子上。那個時候呢,少年人對那樣的一個放在脖子上的東西,當然會非常的嫌惡,想要趕快把牠丟掉。」佛陀意思就是說,我們對待惡念就要像這個樣子,好像是一個掛在脖子上的惡臭爛壞的死屍,想要趕快把它扔掉;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我們就可以對治我們的惡念,讓我們的惡念不起行。

可是如果說這樣子還不行,佛陀又出了第三招。祂說第三個方法叫作「不念此念」。什麼叫作不念此念呢?就是不去管這個念,如果有這個惡念起來的時候,我們根本不去看它、不去管它,我們繼續把自己的心安住在我自己要修的定學上面。佛陀舉的這個例子,祂說:「好像一個人他是有眼睛嘛,外面有光明照的時候,眼睛張開了我們就可以看到外面的色塵。那個時候,我們如果把眼睛閉起來,或者我們把身體轉開,我們就不用看到外面的那些色塵了。」佛陀就說:「你說這樣子,如果我們把眼睛閉起來,或者把身體轉開,那我們前面那個色塵看得到嗎?」比丘們回答:「當然看不到!」佛陀說這就叫作不念此念,當我們有這個惡念的時候,我們就把這個意念轉開,不去管它,它起來就讓它起來,它走開就讓它走開;如果這個樣子的話,也可以讓惡念止息,這又是一個方法。

但是會不會又有人不適用呢?沒關係!佛陀又開示第四個方法,第四個方法叫作「思行漸減念」。這個方法跟剛才的方法不一樣,剛才的方法是避開不理它;這個方法是正對著它,然後跟剛才前面所說的,看這一個惡念的過患也有點不一樣。也就是說,自己讓自己的這一個惡念,用心念讓它漸漸的淡下來,用舉例來說我們比較容易懂。佛陀說:「就好像有一個人在走路,他走得很快很快,於是我們就起一個念說:『我幹嘛走那麼快?我可以慢慢地走啊!』用這樣的一個念頭告訴我們自己,於是腳步就放慢了;當腳步放慢的時候,就說:『我幹嘛要慢慢地走?我可以坐下來休息啊!』這樣一講的時候,這個念頭又止息住了一些,惡念又止息了。當坐下來的時候呢,覺得又能夠止息一些,又可以喘一口氣,所以又說:『我幹嘛要坐?我可以躺下來啊!』於是這個人就躺下來了,當躺下來的時候全身就放鬆了。」我們對待我們的惡念,有時候也可以這樣。當我們覺得我們的惡念很強盛的時候,就問自己:「我幹嘛要去想這些呢?我可以不要這麼緊張這件事情嘛!」當我們發現好像我們的氣息比較緩下來了,念頭也比較鬆下來了,我們再慢慢地告訴自己:「我們不要抓著它呀!我們把它放掉。然後我們把我們的心念安住在這個定學上不是很好嗎?或是安住在法義的思惟上不是很好嗎?」好像自己在勸自己一樣,一步一步地下來,讓我們的惡念止息。

好!講了四種了,是不是能夠就把我們的惡念止息掉呢?或許有些人還是沒有辦法,沒關係!佛陀又教了第五種方法,第五種方法叫作「以心修心」。針對前面的四種方法,如果還沒有辦法,佛陀就說:「好吧!那這樣子你們就把你們的牙齒,上牙齒跟下牙齒就這麼咬著、併著,然後用舌頭逼著我們的上齶,這叫作以心修心,然後來降伏這樣的惡念,讓這個惡念不起行。」佛陀舉的例子就說,好像兩個大力士,抓著一個瘦弱的人,強迫這個瘦弱的人要降伏;所以當我們兩齶牙齒上下牙相對著,用我們的舌頭抵著我們的上齶的時候,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惡念,漸漸的止息。

以上五種方法,可以隨著您試著去用用看!當惡念止息的時候,你可以安住在憶佛的善念當中。如果不行,那麼你就可以想,您先想:「這個惡念要幹什麼?它並不能夠給你有任何的幫助啊!」如果還不行呢,你可以不去理這個惡念,或者像跑步的人,讓自己的惡念緩下來;要不然你就乾脆坐下來,嘴巴閉著舌抵上齶,強迫自己把心定下來不要在這個惡念當中。這一個是 佛陀在教弟子們,當我們在修禪定的時候,有惡念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的去對治。

當然止息惡念,佛陀教的方法有非常的多,例如可以以慈悲心、或者是以因緣觀、以不淨觀,是非常非常的多。因為 佛陀都看著眾生的因緣,以他的心性來告訴他。在菩薩《優婆塞戒經》當中,在講到我們要怎麼樣止息我們的惡念的時候,佛陀是依這一個人他是要發菩薩大願的。要發菩薩大願,這個心應該時時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惡念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止息我們的惡念呢?在這一件事情上 佛陀說:「你可以去思惟 佛陀有種種的殊勝,你可以用念佛。」這一個念佛的方法,是和我們以前所學習的念佛方法是不一樣的。怎麼說是不一樣呢?因為我們以前的念佛方法,我們學到的都是持名唸佛,所謂的持名唸佛,就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的唸下去。但是這一次《優婆塞戒經》當中,善生他向 佛陀請問說:「我們受了戒,我們也想要好好地學戒,但是有很多惡因緣的纏繞;這些惡因緣的纏繞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自己的貪瞋癡還沒有辦法清淨,一個方面是外緣-外面還有惡緣。」所以善生菩薩就幫我們跟 佛請問,有貪瞋癡跟外面的惡緣相應起,這時候有兩種狀況:一種狀況是自己的貪瞋癡現起,主動去攀緣外境;另外一種是外面的境界太可愛了,讓我們沒有辦法安住在清淨的戒律當中。所以這就是內外的不二因緣,這個時候我們真的很難把戒持好。

當然善生菩薩幫我們請問 佛陀,佛陀是無量劫以前就曾經走過這樣的路。俗話說:「欲知山中路,先問過來人。」能有因緣值遇已得身證並示現成佛的大善知識,那是多大的福報啊!不恭敬請問怎麼行?我們真要感謝善生菩薩為我們的提問。我們先來看一下,內外不淨的因緣是什麼樣的樣貌?我們再來看 佛陀怎麼說。因為我們自心相應起那些內外不淨的惡因緣,主要我們會受用在其中、苦在其中,但是我們卻沒有辦法周延地去看一下它。它的一個狀況,就是我們的貪瞋癡煩惱習,它會主動地去著於外境引發不善的身口意行,或者是因為外境的惡緣,引發我們自心、惡心相應的這一種身口意行;所以在這一種情況之下,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的惡業就起來了。善生菩薩恐懼新學的菩薩受了戒以後,內心的貪瞋癡惡緣種子又會跟外面的惡緣和合,而這種惡緣的因緣將會使我們忘失了菩提心、還有持戒的這一種無作戒體,所以他就幫我們向 佛陀請教了。

佛陀說:「善男子!菩薩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是人應當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也就是說,如果菩薩遇到這些不好的、不淨的因緣,他應該修習念佛心。如果能夠至誠心的來修習念佛心,他不但可以離開、遠離那些邪惡不淨的因緣,也因為心都是和 佛相應的,都是在熏習 佛的功德法要,所以可以增長自己慈悲的相應智慧。佛陀祂真的是開示了很好的辦法,這辦法跟前面的我們一開始講的五種不同的是:把自己放在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當中,心裡想著佛;如果我們心裡想的都是非常清淨莊嚴的佛,自然對照之下,這些貪瞋癡的不淨因緣,就顯得非常的不堪。我們如果心裡時常念著 佛的各種功德法要,我們自己也會起慚愧心:佛陀祂為我們辛苦了這麼多,而且祂已經成就佛地的功德,而我還在這個五濁惡世流轉。所以會增長這樣的一個慚愧心,引發自己積極向正道的心行。更因為學習了 佛陀的慈悲心,也能夠引發自己慈悲種子的增長。

所謂的「悲慧」,因為 世尊有特別開示悲慧,我們先看「悲」這個字,悲就是「非」、「心」兩個字合起來的,我們經常聽到說:悲就是拔苦,但是什麼叫作拔苦呢?菩薩為什麼是大悲呢?因為他可以看到,眾生他現在所行的事是非心、是逆於心的。所謂的逆於心,就是他現在所作的事,是逆於正道的,不是合於正道的;也就是說,他現在所作的事是下墮的,會是墮落的,所以會有苦。也就是菩薩如果真正的拔苦,他可以清楚地看到眾生他現在的身口意行、他現在的所為,只有為他將來會帶來不可愛的異熟果報。所以真正的大悲,並不是說我們去救濟他的貧苦、我們去幫他洗洗澡、幫他蓋蓋房子,而是要把他的身口意行當中的邪念拔除,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悲;要教他真正向善的方法、解脫的方法,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悲。所以一個菩薩,他在跟眾生接觸的時候,他會以悲慧來作前導;他能夠知道眾生心所起行的是正向還是苦向,也是因為能夠去相應眾生他現在所行,以後的果報可能是什麼樣的方法,所以會發大心來救護眾生。

所以平實導師他曾經說,他說他:「弘法的過程,對眾生絕對都不會疾言厲色,也都不會惡口;但是破邪顯正就銳利無比了。為什麼呢?因為在這一個因緣時節,如果不下猛藥可就來不及了。」平實導師以前,剛開始弘法的時候,他並不想要說:哪一個法有錯,哪一個法修學了反而不會造成三乘菩提的增上,反而是屬於世俗法、反而是下墮法。可是幾年下來都沒有效果,眾生根本不知道要遠離邪惡的知見,那些被誤導的人他也不肯作一點點的改正。所以平實導師就必須要一本書又一本書,再仔細地把它寫出來,乃至於要指名道姓地說什麼樣的人他所說的法是錯的,避免這些人繼續誤導眾生!這樣的一個手法雖然比較激烈一點,但是相對地悲心也是相當的重,所以本質上還是慈悲。因為如果不是悲慧,獨自一個人以一個居士的身分,在整個佛教界與各大法師相對應為敵,那樣的一個處境是多麼的孤單!所以菩薩他很清楚自己是以救護眾生回歸正見的這樣的心力,來從事弘法利生的作業。所以平實導師說:「如果大家能夠以救護眾生的心,我們現在看到現在這樣子作,以後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回頭再來看的時候,我們會知道我們這樣作是非常值得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跟大家講,我們如果有惡念的時候,應該是要以念佛心以增長悲慧來止息我們的惡念;以念佛心以增長悲慧來止息自己的惡念,這樣我們就可以,正向三乘菩提持戒清淨。今天就談到這裡。

祝願您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自得心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