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悲之方便

第25集
由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節目。

我們依照 佛陀菩薩《優婆塞戒經》,以及參考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書中的開示內容,來爲大家說明這勝妙的道理。今天我們將從 佛陀在〈解脫品〉第4的開示內容來說明:解脫與福德之間的關聯。同時也說明:ㄧ個想要修學解脫道的人,他所應該有的福德,也就是修行六波羅蜜,與解脫證果之間的關聯。

我們來看經典怎麼說,經典上說:「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知是人得ㄧ切法體諸解脫分。」 善生言!「世尊!所言體者,云何為體?」「善男子!謂身口意,是身口意從方便得。方便有二:ㄧ者耳聞、二者思惟。復有三種:ㄧ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聞。」 佛陀在這個地方爲我們說明:如果有ㄧ個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夠修習悲心的話,應當要知道這個人可以得到ㄧ切法體種種的解脫分。這個時候,善生菩薩就爲大眾來請問佛陀,請問佛陀:「佛!您說ㄧ切法之體,這個解脫分是以什麼為體呢?」佛就爲大眾開示說:ㄧ切法的體,講的是身口意,而身口意是從方便法中去獲得。這裡的體不是講萬法的本體。而是把ㄧ切法,都各自細分為許多法,而每ㄧ個法都有各自的體。這裡說ㄧ切法體諸解脫分,是說ㄧ切法,當然包括解脫。從ㄧ切法中證得解脫,這個解脫是以什麼為體呢?是以身口意為體,如果沒有身口意來修行的話,ㄧ切法中的解脫分就證不到了。因為沒有身口意,就無法住於解脫境界中,無法了知解脫的境界,是滅除身口意;所以得要有身口意的存在,才能現觀解脫境界、才能了知解脫境界、才能具有解脫的智慧、才能了知入住無餘涅槃的方法。所以說:如果想要證解脫,要先把自己全都否定,再把自己對自己的執著都滅盡,才能證得有餘涅槃,才能成為阿羅漢而證得究竟的解脫道的解脫。

但是有人就誤會了,就認為自殺就是解脫;可是ㄧ般人的自殺,只是換ㄧ個五陰,轉入中陰身罷了!還是要再去投胎、再去出生。所以自殺了,實際上他沒有解脫,自殺以後還得要再去投胎。那要怎樣才能證得解脫呢?必須要證得解脫慧,具足解脫慧;要生起解脫慧以後,你取證解脫果的時候,才是證得解脫。這樣分證解脫果,證得解脫以後,其實只是把自己的我見、我執去斷除。要斷除我見我執,就要靠你的身口意,少了這三法就無法斷我見我執,就證不了解脫初果,乃至證不了解脫四果。所以說,ㄧ切法體諸解脫分,都是以身口意為體;但是身口意所證的解脫分,不能無因自有,不是憑空而有,所以要從種種方便中得。要藉著身口意的修行,才能證得解脫分,所以說解脫分是以身口意為體;但是從身口意取證解脫果的時候,卻要有方便才能夠證得。這時有兩種:第ㄧ個叫作耳聞,第二個叫作思惟。也就是說解脫果的證得,必須要先建立解脫的知見,如果沒有人傳授你解脫的正確知見,就無法獲得解脫智慧的實證,沒有辦法去作觀行、思惟,而能夠取證。

所以,首先必須要先能夠耳聞,耳聞當然包括是閱讀。第二個方便法是說什麼呢?就是要思惟。因為你聽善知識講的法,聽來的法並不是你自己的法,對你來說那只是知見;聽法的時候好像是接受了,但在你自己深心之中,常常並沒有接受。表面看來是接受,實際上你的意根沒有接受;自己光是想要斷我見,但是你的意根卻不肯接受。所以聽聞佛法以後,還需要經過思惟整理,必須要如理作意的思惟──要如理作意,不是光思惟。是如理作意的思惟以後,你的意根才會接受;意根接受以後,你的我見才算是斷除。真正的斷除。我見斷除了,那一定是有斷除三縛結的功德,成為聲聞初果人,這就叫作「思所得慧、思所成慧」。解脫道上ㄧ樣也有「聞、思、修」,有聞慧、思慧、以及修慧。思所得慧完成以後,你有了正確的智慧。有了正慧,但只是斷見,你斷見解而已,還得要加上修慧來斷執著──「斷執」。斷「我見」只是聞思,聞後如理作意的思惟以後,就可以取證斷「我見」的解脫慧。但是「我執」的部分,是修所斷的煩惱,得要在斷我見以後,進修而取證二果、三果、四果的功德。這是在聞思以後,以證得斷我見的智慧,然後轉依在歷緣對境之中,你這樣去思惟、這樣去觀察,這樣去斷除對於自我、以及自我所的執著。這個斷執著的這個部分,就是修所得慧;靠這個修所得慧而發起二果、三果、四果所證的解脫慧。由此可知,ㄧ定要有耳聞,以及思惟這二個方便法,才能發起解脫分,而獲得修慧與證果。但是這二個方便,都要靠身口意實行才能成就,所以說解脫分以身口意為體。

另外還有三種方便,第一的方便是從惠施開始。由於想要取證解脫果,就必須假借身口意,來修習解脫知見與思惟觀行。爲什麼說:修證解脫道也得要修布施呢?這就是因為衆生的根性各各不同。有的眾生在許多方面聞思修都已經作得很好,但是他始終沒辦法取證解脫果,因為他很慳貪;因為他貪於「我所」,把財物看得很重。 佛陀就告訴他說:那你要去斷貪,專修捨──要捨棄一切財物,就可以成為阿羅漢。他就把所有財產布施出去,然後他再去面見 佛,他就跟 佛稟白說:我已經把一切都捨去了,可是我還沒有證得阿羅漢啊!這時候 佛陀就說:善來比丘!他當下就成就了阿羅漢,只要ㄧ句話就解決了!

第二個方便就是持戒。因為有的人得要持戒,才能夠證得法要;他必須持戒,是因為他自己主觀太強,人家給他的建議他什麼都不聽,一概否認。他的見取見太重;這種見取見重,怎麼可能成為阿羅漢呢?所以太主觀,是修行上很大的障礙。主觀不強的人,你只要引經據典,或者如理作意的說明告訴他,他聽了馬上就改了;可是主觀強的人,你引經據典、如理作意的告訴他,他仍然不會改正,仍然堅持他自己的邪見,照樣要曲解經論而對你狡辯。而主觀不強的人,如果你不是引經據典如理作意的告訴他、他不接受,因為他接受的是如理作意。但是主觀不強的人,如果你如理作意的告訴他,把他錯誤的原因說明清楚了,他就改正了。所以說主觀太強的人,他是因為見取見的緣故,所產生的障礙。這樣的情形,他的瞋心同樣也會很重;瞋心重的人,就沒有辦法持戒而不瞋。這時候,如果你因為用善巧方便,乃至用佛陀的聖教告訴他:應該要好好持戒。他的五戒持守的很清淨的話,都不越軌,表示他的瞋心就這樣不久、就可以慢慢的去斷除;能夠一分一分的斷除,能夠如實持戒,他的瞋最後一定能夠斷除。有的人知見上沒有問題,也如實、如理思惟過了,可是就是主觀太強,斷不掉。主觀斷不掉,把五利使中的見取見來執取,他認為自己的見解就比人高,但實質上卻沒有;這就是見取見尚未斷除。但是見取見和救護眾生的破邪顯正,心態是不ㄧ樣,作法也不ㄧ樣;而見取見是說:明明人家的見解是對的,可是他想要表現比人家行,想要壓過別人。結果自己是邪見,他是以比高下的心態來作,而不是幫助眾生提升見地、導正知見,這樣的人當然沒有辦法證得二果。所以佛就說:你這樣的人只要把瞋斷除了,去持戒,你就可以解脫了。他就很努力的去斷瞋,斷了瞋以後,就不再有見取見存在,就成為阿羅漢。

我們看第三個方便就是多聞,這是得到解脫慧最重要、最重要一個入手處。但是多聞也要看你所親近的善知識,他自己有沒有解脫的證量以及見地。如果那個善知識,他自己連我見都沒斷,他自己都還是凡夫的見解,他所教導你取證解脫,你多聞再多他的開示,也都沒有用。所以多聞是有一個前提的,就是說:多聞正確的知見,多聞正知以及正見的解脫慧。所以阿含部的經典當中, 佛在很多經典一再重複的解說五陰虛妄的道理。他的目的就是讓弟子們能夠多聞幾遍。爲什麼知見要一再重複的講呢?就是因為眾生其實是需要多聞熏習,才能夠慢慢成就他的聞慧進入到思慧。所以有些法講一遍,體會可能不夠,你得要講兩遍的時候,眾生才會體會;有時候講了十遍,眾生改不了,你得要講一百遍,眾生才有可能改;有的時候講了一百遍,眾生仍然無法信受到心裡面,那有的時候,乃至可能要講上ㄧ千遍,他就相信了。這就是多聞的功德。多聞固然重要,它的目的是要讓你熏習。在這個過程當中,剛開始你的意識接受,可是末那卻不接受;可是熏習久了以後,對於裡面的義理,有了深細的體驗以及領納以後,你的意根開始轉變了,慢慢的接受。熏習的目的就是要讓意根能夠轉變,也是讓我們的意識可以更深入的瞭解更深細的法要,而能夠瞭解裡面當中的真實義,解脫慧是這樣的道理。佛菩提智的實相智慧,也是ㄧ樣的道理,其實都不離開四個字,就是「聞、思、修、證」,都不能離開這四個法;可是這四個法,都不能離開身口意而單獨存在。因此說:惠施、持戒和多聞,正是身口意的體,身口意是解脫分的體。這樣就知道解脫分的證得,要藉著身口意來「聞思修」,所以解脫分是以身口意為體;而身口意的發起解脫分,卻不可能自已獲得,得要藉著多聞與熏習才能獲得。所以解脫者的身口意,是以多聞熏習為體。

我們再看經典上繼續說:「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從三方便得解脫分,是三方便有定數不?』」這是說:善生聽到了佛陀這樣開示,就問佛陀!佛!您說:從這三個方便法去證得解脫分;但是這三種方便法有沒有定數?到底什麼是定數?比方說:惠施與布施,就是有恩惠、有智慧布施予眾生。如果有定數那就很簡單,可是沒有定數才困難。實質上有定數是不難,但是實際沒有定數。比方說:你想要得到初果,說有定數十萬塊,你想要得到二果五十萬,想要得到三果一百萬,四果二百萬,這叫有定數。但是解脫分的實證,問題並不是這樣有定數的。這樣定數化的佛法,是把佛法世俗化了,實質還不能證得解脫分;因為從解脫道來講,你必須要能夠斷除我見,及斷除我所的執著,然後藉著布施,作為斷我所執及斷我見的基礎。並不是這三個方便法有一定的定數,就可以讓你證得初果的解脫,也不是有一個定數,而讓你證得阿羅漢四果;雖然證果與布施有很大的關聯,但不可以說它有定數。同樣的道理,持戒、多聞也是ㄧ樣的道理,都是沒有定數的。

而善生菩薩聽到佛陀上面的開示以後,所以他就爲初機學人提出這個問題:請問這些方便法是不是有定數?如果有定數那就好解決。如果證果基礎的行善是有定數,就顯現一個事實:佛法沒有什麼好稀奇的。不稀奇了!結果變成有錢人一定可以得到生死的解脫,那窮苦的人就不能得到生死解脫。可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但是這樣子有定數的說法,是違背佛法的真實義。因此,佛陀就舉例說明來答覆善生的問題說:「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於ㄧ時中,以一把麵施一乞兒,能得『如』見解脫分法。」佛陀這裡的開示點,其實已經點岀了關鍵,都是因為一切眾生的心,各自不相同的這個緣故,所以有的人極力行善,而能生起解脫分法;有的人極力行善,卻不能生起解脫分法。甚至有的人只有行少許的善,卻能生起解脫分法;也有的人不曾行善,而只熟讀一偈,便生起解脫分法。佛答覆說:修證解脫分的人,都可以從三個方便上面來證得解脫分,但不ㄧ定有定數。爲什麼呢?佛先舉例說:有的人在無量世,以無量的財寶布施給無量的人。記得哦!無量的財寶布施給無量的人,可是始終無法證得解脫分。

譬如 佛陀在經中有說,自己在因地無量世,供養過無量無邊的佛,而且都是作廣大的供養,但是這些諸佛卻不爲他授記他何時可以成佛;他當過無量世的轉輪聖王,可是始終都沒有一尊佛爲他授記成佛。一直到了燃燈佛的時候,才爲他授記,。授記:你未來世多久以後成為佛,佛號叫釋迦牟尼;你的國土是娑婆世界,正法住世有多久,像法、末法各有多久;你的聲聞弟子有多少、菩薩弟子有多少人。這個時候才被授記。但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這是因為那個時候,已經證得解脫分了。如果沒有證得解脫分的實證,縱然無量世中,以無量的財施無量人,仍然不得解脫,仍然得不到諸佛的授記。所以有的人於無量世,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來行布施而不得解脫分法,正是因為我見沒有斷的緣故。如果是無慧而又加上自己的瞋心不斷的話,那就更難發起了解脫分。但是有的人正好相反,他只是這ㄧ世曾以一把麵去布施給行乞的乞丐,結果就可以得到如見的解脫分法。如見就是說:不落於一切法空的斷滅見解的解脫分。如果不是如見,如果是不如,那就沒有如;不如的解脫分,就是落於斷滅境界的解脫道。譬如六識論者,就是屬於這一類不如的外道。因此說:得如的解脫就表示,所證的解脫不是斷滅境界。這樣證得如的正見解脫分,那才是真正的解脫道。所以有的人ㄧ世之中,就只是那麼ㄧ次,以一把麵布施給行乞的人,他就獲得了解脫分法;但是有的人卻是在無量世以來,都以無量的財來布施給無量的人,卻不得解脫分法。

佛陀又再舉一個例子說:布施是如此,持戒也是ㄧ樣的道理。經典上說「:有人乃於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得解脫分法。」有的人曾經在無量佛所,每一次遇到有佛出現在人間時,都曾在佛前親自受戒,這些都是上品戒,因為諸佛所傳,戒體一定是非常的殊勝,可惜的是!他仍然不得解脫分法;因為他沒有解脫慧中的聞慧、思慧等等法,所以不得解脫分法。可是有的人只有在佛前一日一夜受八關齋戒,或者受了沙彌八戒,就能獲得解脫分法。一個人是在無量世中,於無量佛所親受無量戒,而仍然不得解脫分;另外一個人則是只有一次受持一日夜的八關齋戒,就獲得解脫分,這是差異非常大的。所以說,實證解脫分法是要真正的能夠斷我見、段我執。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的節目就到了這裡。歡迎大家繼續的收看,我們剩下的內容,將於下一節課繼續為大家說明,請個位菩薩同一時間繼續準時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