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

第111集
由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談的題目是: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

相信稍微有接觸佛法的人大約都知道,釋迦世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娑婆,示現「八相成道」。祂出生的時候稱為悉達多太子,在成年之後就出家修道;祂先後跟兩位仙人修學四禪八定,祂一學就能夠證得,在證得之後就知道這個不是究竟之法,就把它捨棄了;之後,祂又跟外道修學苦行,日食一麻一麥,這樣過了六年還是沒有辦法悟道,祂知道苦行也沒有辦法成就道業,所以也捨棄了;後來才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明心見性而成佛。這就是世尊祂出家修道成佛的大略過程。

另外,大家應該也都有接觸到世尊所施設的表相正法,譬如各佛寺、道場、精舍有正受三壇大戒的比丘或者比丘尼在住持,身披如來衣即具有僧寶的資格,另外再加上木雕石刻的佛像,以及收藏的三乘佛法經典,就具備了「住持三寶」之法,這是一切佛門學人都應該隨緣供養的。這樣看來,好像不剃髮出家就無法修學成道。

但是,我們再看看寺廟當中所供奉的諸大菩薩,除了地藏王菩薩之外,譬如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乃至彌勒菩薩、維摩詰大士等,卻都是現在家相的;祂們頭戴天冠、身著寶衣、胸佩瓔珞,身有種種的寶物莊嚴,和出家僧迥然不同。另外,在《華嚴經》中善財大士五十三參的善知識當中,也只有五位是現出家相,其餘則都是現在家相。那到底是不是一定要出家才能夠修學佛道呢?就讓我們來看看,世尊在經典當中是怎麼開示的。

基本上,出家可以分為二種:第一種身出家,第二種心出家。所謂的身出家是,上別父母、下離妻子,剃除鬚髮、著衣持缽,受比丘或者比丘尼戒,住於道場之中而離開了世俗之家,所以稱為出世俗家;而心出家呢則指的是,修清淨心而遠離五欲的境界。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當中,世尊有說:如果有人雖然身出家,現出家相,但是他的心中卻仍然貪著欲染的境界而不肯放捨,像這樣子的人不能夠稱他是真出家;但是,另外如果有淨信男或者是淨信女,雖然身住在俗家之中,但是只要發起了無上菩提心,以大慈悲來饒益一切的眾生,像這樣子來修行就可以稱為是真出家。

因此,依於這樣的定義,出家大約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身出家,心不出家;第二種,心出家,身不出家;第三種,身心都出家;第四種,身心都不出家。我們來解說一下:

第一種:「身出家,心不出家」。就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當中所提到的六群比丘,世尊曾經為惡性重大的六群比丘來說教誡法,而告訴他們說:「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船筏。」如果出家卻不護持禁戒,反而貪著世間之樂,毀壞佛戒,失去了正見,進入了邪見之林,則會引導無量人一同墮入大深坑。像這樣的比丘是不能稱為出家的,而只是外表像似出家人,心卻常在家,這樣的人是沒有出離俗家煩惱的,所以說他們是身出家,卻心不出家的人。

我們再來看第二種:「心出家,可是身不出家」。這是說有些菩薩或者聲聞人,已經有了佛法二乘菩提或者是大乘菩提的實證,雖然他身未出家,但是卻有智慧能夠遠離世間法。譬如世尊在這同一部經典當中,稱讚維摩詰菩薩摩訶薩說:「像維摩詰大菩薩這樣子的白衣居士,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已經具備無量無邊的功德,將會在來世的時候萬行圓滿,超過三界,證得大菩提。」祂並且說:「這樣來修心即是真沙門,是真出家。」像維摩詰大士這樣子,就稱為在家的出家人,也就是說,即使是身未出家的居士,只要依照真實佛法來修心,就可以稱他是真比丘、真出家。這並不是依他表相上是否有剃髮著染衣來作為衡量的標準的。

再來看第三種是「身心都出家」,譬如像地藏王菩薩,或者是已經實證三乘菩提的出家眾,都是這樣。

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家」,指的就是一般的世間凡夫。

所以我們依世尊的定義,出家與否並不是指表相上是否有剃除鬚髮、著染衣的身出家為標準;而是以能夠依著佛陀的聖教,發無上菩提心,以大慈悲來饒益一切有情,並且修學三乘菩提成就佛道,作為真出家的標準。

但是,目前在台灣以及其他有表相佛法存在的地區,普遍都有偏邪錯誤的觀念,認為:現比丘、比丘尼相的出家二眾就代表住持三寶、表相三寶當中的僧寶,所以是遠遠高出在家二眾的。所以,絕大多數身出家的法師就宣揚說:「出家修行才是解脫生死的最佳途徑。」甚至有某個佛門外道團體當中,有身出家的法師說:「在家人是一壺永遠燒不開的水,不出家修行是無法成就佛道的。」

但是,佛陀對於僧寶的解說卻不是這樣子。例如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當中,世尊開示說,僧寶有三種:

第一種是「第一義僧 「,就是所謂諸佛如來的無為法身。這個萬法的根源呢,永遠都是如法而住、無形無色、不可睹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燒害、不可思議,祂是一切眾生最好的福田;但是,雖然貴為福田,祂們卻是無所受取,祂們的諸功德法也是常不變異。因為這樣子,所以名為第一義僧。

再來說第二種僧寶,指的就是三賢十地的賢聖菩薩,以及辟支佛、聲聞四向四果等等,這些已經在三乘菩提上有實證的聖者。由世尊的這段開示我們可以知道,若得見道入三賢十地,雖然現在家相,也名為菩薩,也名為僧,合名菩薩僧,這是因為他們已經證得三乘菩提的緣故。

再來看第三種僧寶,稱為「福田僧」,就是所謂比丘、比丘尼等。他們如果有受持禁戒,而且具有多聞智慧,這樣的話,他們就能夠給有情安隱快樂,所以可以稱為第三種僧寶。

世尊又說:這三種僧寶,一切有情應當要如何歸依呢?世尊說:當然是應該要歸依萬法根源的第一義諦如來藏這個無為僧寶。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第一義諦無為僧寶是無為常住僧的緣故,而這個僧寶祂是無漏無為、不變不異而可以自證之法;所以,歸依如是無漏僧寶,能夠滅除有情的一切苦,也祈願有情都終將獲得如是無漏的功德,在得到這個法後,就能夠開演三乘佛法來度脫有情。

我們由上述佛陀的聖教,就應當要將修學佛道的最重要目標放在如何實證第一義諦,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依於這個第一義諦如來藏,才有佛法的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實證可說;而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實證,也和是否身出家是沒有絕對的關係的。

如果是聲聞的解脫道的修行,身出家確實是比較容易達成的;因為當只有世俗諦的解脫智慧,但是還沒有第一義諦的佛菩提智慧之前,直接遠離世間五欲,是比較容易成就二乘解脫果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阿含經》當中所記載的,以出家比丘的修行記錄比較多。而在二轉法輪《般若經》的記載當中,菩薩道中的般若總相智的修學,大部分仍是以須菩提、舍利弗等大阿羅漢比丘僧為主。但是到了三轉法輪地上菩薩修學道種智的過程當中呢,主角卻大多是在家菩薩。

為什麼菩薩到了初地以後,大多現在家相呢?這主要是為了想要斷習氣種子隨眠。習氣的種子是最難斷的,現行比較容易斷;如果能夠精進修行的話,一生就可以把煩惱的現行斷盡;但是習氣種子卻很難在短時間內斷除清淨,是要歷經兩大阿僧祇劫才能夠完全斷盡。如果出家了能夠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就應該效法菩薩行,而不要執著僧衣;並且在出家以後,應當要以菩薩僧來自居,不以聲聞僧自居,那麼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我們應當要知道,諸地菩薩、等覺菩薩大多示現在家相,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這都是因為往昔無量世以來,在出家學法、修法、證法之後,很容易名聞四方而廣受世間人的恭敬,所以就很難修除對名聞以及恭敬的貪愛;為了要遠離並且斷盡對於名聞恭敬的貪愛,所以大菩薩常常會故意示現在家相,讓自己一世一世下來,逐漸習慣於不受恭敬也沒有大名聲的默默無聞境界。要這樣子,才能夠讓追求世間名聲以及恭敬的習氣種子漸漸消除甚至斷除,這樣子才能夠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大菩薩常會故意捨離僧衣而現在家相來護持正法,但是卻不受信眾的供養,不受眾生的恭敬,也不求名聲廣傳。

而所謂示現在家相,也並非是因為不能夠捨離貪欲、名聞、眷屬、財富;而是因為親證一切種智妙法的人,都需要在這樣子的境界當中來修學、來實證。如果離開了世俗煩惱的境界,就很難發起一切種智的親證因緣,那麼就無法證得一切種智的妙法了。而且,這同時也是為了斷除微細的習氣種子,因為現在家相就會有許多的逆增上緣,所以可以很容易一地一地的來修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

另外,現在到了末法時代,我們看到普遍的現象是,出家眾有時候反而難有好好修學佛法的自由;一天到晚有忙不完的法事,有的忙著趕經懺,有的忙著招攬、招呼信眾,有的則是忙著勸募,有的是忙著修建佛寺,師父所立的規矩、限制一大堆,所以常常幾乎沒有個人的時間來努力修學。反而常常是在家眾,比較能夠依照自己的時間以及個人的特質,來選擇適合自己修學的法門以及道場。尤其是如前面所說的,修行已經有相當層次的菩薩,大多會選擇在家修行,因為這樣更能夠快速的修除習氣,成就道種智。

我們應該要知道,《華嚴經》當中善財大士五十三參,證悟的在家菩薩是遠遠多於出家菩薩的,而且地上菩薩以及等覺菩薩大多也都示現在家身。而且,現在末法時代的正法,也同樣都在於在家菩薩數當中。如果說身出家的僧寶想要改變這個現狀的話,那麼就應當要奮發圖強,努力提升出家僧團的證量,這才是比較正確的方式。

可惜的是,台灣佛教的出家僧寶,在這近二十年來常常存有一種心態,認為「我是僧寶,你是在家信徒,我是你所歸依的上師,所以你應該要完全聽命於我」。像這樣的心態其實並不利於出家二眾的修行道業,反而常常會障礙修除自己性障,反而不利於提升修行的層次,也不利於佛教未來的發展。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如果不能夠修除自己這些不正確的心態,那麼將會使自己的性障難以消除;如果不能夠消除煩惱障的種種煩惱,那麼就會使得僧團的解脫道證量不能夠提升。所以我們應該要這樣子想:如果不是在家居士的努力護持,哪有今天台灣佛教興盛的表象呢?如果不是在家居士的努力護持,今天台灣哪能有這麼多出家僧寶來住持佛法呢?所以說,在家以及出家等四眾弟子,就好像唇齒相依一般,是不應該彼此相輕的。

況且,佛教未來的發展,是有賴於出家以及在家等四眾來共同發展。如果單單寄望於出家眾,很容易就會使得出家眾偏向在個人崇拜上來用心,這樣子很容易會讓佛教全面走向常見化以及世俗化的。而如果能夠使在家、出家兩方面平衡發展的話,便可以由一方來導正走向歧路的另外一方,這樣才能夠讓佛教的未來,有較為健康的生存以及弘傳的空間。如果真能夠這樣,才是現今以及未來佛教四眾弟子的福氣啊!

所以,出家眾應當要努力修除聲聞僧的心態,更應當要努力奮發精進、求證正法,乃至於進而求證道種智來提升證量;才有能力荷擔起如來家業,才能使得目前出家僧寶在法義修證上的衰敗現象得到改善,才能夠使得出家僧團振衰起敝,回復僧寶的尊貴本質。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的談論就到這裡結束。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下一次我們要談論的題目是:佛教徒相信祈禱的功能嗎?歡迎各位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