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2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這個單元要進入的是:聲聞菩提的概說。我們前面已經對佛法的整個概論,作了一個簡單的說明;那何謂佛法呢?佛法必須要函蓋佛菩提道與解脫道;解脫道函蓋了二乘菩提,也就是緣覺菩提與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的部分,我們後面會作詳細說明;那我們今天要進入的是聲聞菩提,要對聲聞菩提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何謂聲聞?何謂菩提?又什麼是聲聞菩提?所謂聲聞,就是聞 佛的音聲說法,或聞已證解脫之聖弟子的音聲說法。說什麼法呢?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意涵……。也就是,透過對聞 佛的音聲,或是聞已證解脫之聖弟子的音聲,說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諸法,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乃至於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等十八界諸法,乃至於說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入處的聲聞解脫道的法,這就是聲聞之義。
那什麼叫作菩提呢?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覺悟有三種的覺悟:一個是佛菩提的覺悟,另一個是對於緣覺菩提的覺悟,第三個就是聲聞菩提的覺悟。我們這裡先說的是聲聞菩提,所以是說這個覺悟聲聞菩提所悟的內容。聲聞菩提所悟的內容,就是一切有情的蘊、處、界都沒有真實我。也就是說,聲聞學人透過對於蘊處界的思惟觀行,而證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沒有一個真實的蘊處界我存在,這樣子而證悟聲聞菩提。所以,所謂聲聞菩提,就是經由聽聞 佛或是聖弟子的音聲說法,而覺悟一切有情的蘊處界沒有真實我,進而斷我見、我執,成就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稱為聲聞菩提。所以,所謂「聲聞」就是透過 佛或是已證解脫之聖弟子的音聲說法,來覺悟二乘的人無我,來證悟沒有蘊處界我的這個法,這個就是聲聞菩提。
那聲聞菩提的修證,與行者的利鈍或五蓋的深淺它是有關係的。那是有什麼樣的關係呢?為什麼聲聞菩提的修證,與行者的利鈍和他的五蓋的深淺會有關係呢?這個關係又分為哪幾種狀況呢?
第一種,如果是屬於鈍根的人,他聞 佛或聖弟子說法以後,但是他不能如實解義;或者在聽聞 佛或聖弟子說法完了以後,必須要在靜處思惟,而且必須進一步分析辨正,如是理解以及確認 佛所說的蘊處界空,進而斷我見或我執,以至於證聲聞菩提。這個是說鈍根人,必須要經過 佛或是聖弟子說法完畢以後,因為沒有辦法即時瞭解 佛或是聖弟子所說這樣子的義理,所以必須要在聽聞 佛或聖弟子說的法以後,在靜處思惟乃至詳細地思惟,詳細地分析辨正;要這樣子的理解,這樣子的確認 佛所說的蘊處界空,才有辦法斷除我見與我執,來證聲聞菩提。
另一種是五蓋深重的人。什麼是五蓋呢?五蓋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還有疑蓋。五蓋深重的人,不但必須要聞法思惟,而且必須在聞法思惟以後,在歷緣對境當中藉著聞、思所得慧作種種的觀行,以至於斷我見、我所執乃至於斷我執,得證聲聞菩提,這個是五蓋深重的人。所以,五蓋深重的人,除了聞法思惟,而且必須在聞法思惟以後、必須要在歷緣對境當中,也就是說在行住坐臥各種境界當中,藉著聞、思所得的這個智慧,來作種種的觀行;透過這樣子聞、思所得的智慧作種種的觀行,才有辦法進斷對我所執還有我執的執著,這樣子才有辦法證得聲聞菩提。
另外一種是慧強而無蓋者,也就是說慧力比較強,而且他是沒有五蓋的,或他的五蓋是比較薄的。是這種人的話,就必須要聞 佛或聖弟子大略地說明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的道理,他馬上就可以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不必再經過詳細的思惟。聞說法音聲而證解脫果,並不是由自己的自覺、自悟,所以說名為「聲聞」菩提;因為他是聽 佛音聲或聽聞得解脫之聖弟子的音聲而獲得的解脫,這個與獨覺他因為觀察十二因緣、觀察十因緣法而自覺自悟,這個是不一樣的。〔編案:獨覺是往昔已曾值遇諸佛菩薩聞熏解脫道之正法、種諸善根,而後於無佛之世取證獨覺辟支佛果。〕
那還有另外一種狀況,如果這個慧強而無蓋的人,他原來已修證了四禪八定的話,修證四禪八定對三界有愛已經完全降伏──五蓋已經伏除了;剩下什麼東西呢?只剩下因為我見還沒有斷除的緣故,所以就沒有辦法實證解脫。這種人,只要聞 佛或聖弟子大略地對他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的道理,他不用經過深入的思惟,馬上就能夠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兼具慧解脫及滅盡定的緣故,所以又稱名為俱解脫阿羅漢。
另外一種情形是慧劣蓋輕的人,也就是說慧力比較羸劣,但是五蓋比較微薄的人。這種人的修行狀況是怎麼樣的一個修行狀況呢?這種人,他不但需要聞 佛大概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的道理,而且必須要聖弟子為其詳細地分析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然後才能夠通達,通達之後才能夠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所以,慧劣蓋輕的人,他不但需要聞 佛略說蘊處界空的諸法,而且必須要經過聖弟子為其詳細分析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諸法;這在阿含部裡面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慧比較羸劣的人,經過 佛略說蘊處界諸法以後,尚須經過像舍利弗、目犍連等諸大阿羅漢,為他們再詳細地分析四聖諦還有十二因緣、八正道等這樣子的正理;然後還必須要再獨處一個靜處(阿蘭若處),在阿蘭若靜處思惟,經過長時間(經過時、日、月、年)一一通達以後,才能夠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
另外一種情形是慧強而蓋重者。什麼是慧強而蓋重者呢?就是慧力比較強而且這個五蓋比較深重的人(五蓋深重的人其實就是性障比較深重的人),這樣子的人他在聞法以後,雖然馬上證了聲聞菩提,我見馬上就跟著斷了;這個是因為他慧力強的緣故,所以他能夠在聞蘊處界諸法空以後,馬上證聲聞菩提,我見馬上斷掉。但是,因為性障還有深重習氣的緣故而我執不斷,所以只能夠證聲聞的初果;因為性障習氣深重的緣故,所以有可能停留在聲聞初果很長的一段時間。那要如何轉進呢?必須要在覺證後,也就是說證悟了聲聞初果以後,必須要歷緣對境修除我所執還有我執,必須要在歷緣對境當中去修除對我所的執著,還有對於五蘊我的執著,這樣子慢慢熏習增長,清淨種種的有漏法種,慢慢讓貪瞋漸漸地淡薄乃至於斷除;然後發起初禪,漸次斷除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
五下分結所斷除的內涵,就是我見、戒禁取見還有疑見,還有欲貪、瞋恚;這個就稱為五下分結,五下分結斷盡就證三果。〔案:三果斷五下分結:貪、瞋、我見(身見)、戒禁取見、疑見。〕五上分結所含攝的內涵有哪幾個呢?五上分結是對於色界的愛,還有無色界的愛,乃至於掉舉還有慢、無明(靜慮上的慢,還有掉舉、無明的貪著);如果連這個也斷除掉的話,這個就是斷盡了五上分結。〔案:四果斷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癡。〕斷了五下分結乃至斷了五上分結以後,就能夠成就慧解脫的阿羅漢果;若證了四果以後,能夠再加修四禪八定還有八背捨,就能夠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
就如我們前面這樣子大概地跟各位說明,聲聞菩提的覺證,必須要聽聞善知識之音聲的說法,而後悟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空相,這樣子才能夠算證得解脫果,這樣子證得解脫果就叫作聲聞菩提。因為他是聞 佛音聲,或是說聞解脫的聖弟子說法的音聲,而覺悟了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空,而斷了十八界的我(斷了十八界是真實我的這樣子的一個對於我的執著),所以證得了聲聞菩提,這個就是聲聞菩提的內涵。
聲聞菩提裡面我們所要說的,其實是 佛對於四聖諦還有八正道——對於聲聞解脫道這個部分的修行所詳細的說明,而要從這邊去闡述聲聞菩提如何修證的一個內涵;所以,我們現在就正式的來為各位說明四聖諦的道理。
在進入到四聖諦的道理之前,我們有幾個問題先要跟各位來探討的。就是說:釋迦世尊是在什麼時候說四聖諦呢?祂是對誰說四聖諦呢?什麼是四聖諦?為何四聖諦稱為諦呢?四聖諦有什麼重要呢?為何阿含中說世間一切善法皆為四聖諦所攝?最後我們還要探討,二乘菩提當中的四聖諦,跟大乘菩提當中的四聖諦,有怎麼樣的差異呢?我們就一個一個問題來說明、來探討。
釋迦世尊在什麼時候說四聖諦?是對誰說呢?釋迦世尊在證道以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的時候,度憍陳如等五比丘,在那個時候,世尊就為五比丘說四聖諦──苦、集、滅、道,這樣子的四聖諦的法;所以,佛世尊在證道以後,初轉法輪就是說四聖諦,說四聖諦的對象就是對五比丘說,四聖諦的內涵就是苦、集、滅、道。不但如此,釋迦世尊在化緣將圓滿的時候,也就是即將入大般涅槃的時候,在《遺教經》當中三度對大眾唱(對大眾說):若對於苦、集、滅、道等四聖諦還有疑問的人,可以趕快發問。所以,佛從初證道以後說四聖諦,從初證道對憍陳如等五比丘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一直到 佛化緣將圓滿的時候,都是諄諄的教誨,還三度地對大眾、對四眾弟子三度地詢問: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如果有疑問的人,可以趕快的發問。從這邊就可以看出來,四聖諦在佛法中它的重要性了。
那什麼是四聖諦呢?那為什麼又稱為諦呢?所謂的四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還有道諦,所以「苦、集、滅、道」這個就是稱為四聖諦。那為什麼這個四聖諦稱為「諦」呢?四聖諦這個「諦」的道理是在什麼地方呢?諦,它就是真義,是實義,是如義,是不顛倒義、絕虛妄義;諦,它是真實的義理,它是如法的義理,它是不顛倒的義理。所以《瑜伽師地論》卷27裡面這麼說:
苦諦苦義,乃至道諦道義;是如是實,非不如實;是無顛倒,非是顛倒,故名為諦。又彼自相,無有虛誑;及見彼故,無倒覺轉,是故名諦。 1
這個是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如是開示。這樣子的開示是在說明什麼樣的道理呢?這個就是在說:所謂的四聖諦,就是聖者所見之真理的意思。
所以,《瑜伽師地論》裡面又說:
唯諸聖者於是諸諦,同謂為諦,如實了知,如實觀見。一切愚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是故諸諦唯名聖諦。 2
所以 彌勒菩薩在這邊說,這個四聖諦只有諸聖者能夠見這諸聖諦。「同謂為諦」,也就是說:諸聖者如實地了知苦諦,還有苦集諦,還有苦集滅諦,還有苦集滅道諦,這樣子的一個真理,已經如實了知、如實觀見;如果不是如實了知、不是如實觀見的這些凡夫、這些愚人,他並不如實知,並不如實見,所以就不能稱為聖諦。所以,所謂「聖諦」的意思就是,聖者所如實了知的這個苦、集、滅、道真正的義理。
四聖諦有什麼重要呢?四聖諦是聖者所見的(所見的真理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從前面 彌勒菩薩的開示,就是在說明「四聖諦就是聖者所見的真理」的義理;諦者,是真義、實義、如義、不顛倒義、絕虛妄義。所以,佛一再地開示諸比丘,要他們不斷地修習四聖諦,如果能夠真正的理解四聖諦,而且能夠實踐八正道,就能夠經由四聖諦還有八正道,來建立阿羅漢的解脫知見,還有一切的聖行,因此而證得了聖果;所以 佛世尊在《雜阿含經》中,說及四聖諦的部分一共有一百五十經之多。
為何《阿含經》中說,世間一切善法都是四聖諦所含攝呢?我們這裡來看一下《中阿含經》卷7《象跡喻經》裡面如是說:
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若有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攝受一切眾善法故。諸賢!猶如諸畜之跡,象跡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跡者最廣大故。如是,諸賢!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苦滅、苦滅道聖諦。」 3
所以,從這一段經文來看,我們可以知道,為何《阿含經》中說「世間一切善法皆為四聖諦所攝」,因為我們從二乘菩提來說,一切法都攝入四聖諦之中,一切法都是不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諸法;如果離開蘊、處、界就無一切法可說,由蘊、處、界的具足才輾轉出生一切法。所以,從二乘菩提來說,一切法都是攝入四聖諦當中,一切法都離不開色、受、想、行、識,一切法都離不開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處,乃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識,這樣子加起來總共是十八界的法;如果離開了蘊處界諸法,而來談這樣子的一切法,就沒有四聖諦可言,所以這個是具足一切善法之說。
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暫時跟大家分享到這邊。下一集再繼續跟各位分享四聖諦的內容。
阿彌陀佛!
1. 《瑜伽師地論》卷27,《大正藏》冊30,頁434,下23-24。
2. 《瑜伽師地論》卷27,《大正藏》冊30,頁434,下26-29。
3. 《中阿含經》卷7,《大正藏》冊10,頁464,中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