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提道之階段差別(五)

第55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幾集中我們談到了,成佛之道大略可以分為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和大波羅蜜多等三個階段。遠波羅蜜多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修行,由於這個階段距離佛地仍然十分遙遠,所以稱為遠波羅蜜多,而這其中三賢位的修行是攸關成佛之道成敗的關鍵所在。希望菩薩們能夠藉由聞熏「佛菩提道之階段差別」單元,深種未來圓滿三賢位修證之因緣。

今天我們將要接續上一集,開始來說明三賢位中有關十迴向位的修道內涵。菩薩經過長劫的修行,成就了前面所說的十信、十住、十行的所有佛事以後,因為已經完全成功的轉依如來藏的精明真實心性,所以遠離了無量劫來所殘留的種種過失,這時心地已經變得非常純淨了;菩薩修行到了這個地步,當然就應該要出世弘法度眾生了。

《楞嚴經》卷八云:「當度眾生,滅除度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這個階段所說的出世度眾生,是說菩薩要先滅除自己的得度之相,也要教導眾生滅除得度之相;就像《華嚴經》初迴向位中所說,「這個階位的菩薩要如日中天,照滅眾生的一切黑暗與無明」,所以應當要救護眾生遠離眾生相,不但如此,還要教導眾生滅除得度之相。

為什麼還要教導眾生滅除度相呢?那是因為,眾生在悟得佛菩提以後,心中往往會有「我解脫了,我證得涅槃」的心相出現;如果還有這種心相出現的話,那就無法實得解脫而入涅槃。譬如《金剛經》說:「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意思是說,阿羅漢們很清楚知道,所謂解脫就是把自我滅盡無餘,既然把自己滅盡無餘以後,十八界全都滅了,沒有絲毫的自我存在,是真正的無我,那麼這時還有誰得度呢?因為沒有誰得度了呀!因此,阿羅漢如果自稱是阿羅漢,那他就不是阿羅漢了。《般若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菩薩修行到了初迴向位時,不但滅除了自己的得度之相,也應該要度眾生離開眾生相,不能再躲著不出來度眾生了。因為十迴向位的菩薩已經完全沒有私心,心性已經清淨了,不會再求眾生的利養與恭敬,所以應該出來度眾生;不但要出來度眾生,同時也要度眾生親證解脫以後,再把度相滅掉。其實真正得度的人是沒有度相的,因為十八界我全都滅掉了。活著的時候也知道「將來入涅槃是要滅盡十八界自我」的,那時還有誰得度呢?完全沒有自我得度了,沒有度相了才能叫作得度;所以沒有得度之相的人,才是真正得度之人。這就是大乘佛法實相般若的道理所在。菩薩們得要像這樣子修行,才是真正證得涅槃路的人。

然而,菩薩所證得的涅槃路,必須是從無為心而入,不是從有為心而入。所謂無為心是指第八識如來藏,有為心則是指前六識以及意根。如來藏無始以來,本來就是無為性,只有祂才是真正的無為心;所有菩薩都依這個如來藏無為心來修證佛菩提道,所以應該「迴無為心向涅槃路」。也就是說,菩薩一樣要在斷除我執上面來用心,然後再生起最後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生;藉著故意再起的最後一分思惑,滋潤未來世再度受生的種子。菩薩像這樣子不斷的度化眾生,教導眾生,度到無生無死的解脫彼岸以後,還得要進一步把得度之相給滅除掉,教導眾生應該依止無為心的如來藏,迴向諸佛的涅槃路。能夠這樣如實而行時,就是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的初迴向位菩薩了。

當菩薩完成初迴向位的修證以後,當然就要繼續轉入第二迴向位。

《楞嚴經》卷八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所謂「壞其所壞」的意思是說:譬如參禪人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可以現前觀察離念靈知心的出生,首先必須要由如來藏所含藏的離念靈知心種子,還要有意根,以及要有一念無明煩惱種子為所緣,再加上五色根為緣,離念靈知心才能出現。得要有這麼多的藉緣,再加上如來藏為因,才能使離念靈知心出生,因此,離念靈知心是輾轉而生的生滅法,不是本來就在的常住法。如果把五色根毀壞了,六塵就不能現起,這時離念靈知心就會壞掉,所以離念靈知心是可壞之法。既然是可壞之法,善知識就應該先幫助眾生壞其可壞,也就是說,應該教導眾生遠離、不再認定「離念靈知意識是常住法」,才能完成壞其可壞,然後才能遠離諸離。換句話說,善知識在幫助眾生開悟之前,一定得先要壞其可壞,讓眾生不再認取意識為常住法,這樣才能在悟後生起抉擇的智慧,於佛菩提也才能不會退轉。

菩薩在度眾生壞其可壞之後,還要教導眾生「遠離諸離」,能夠這樣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啊!菩薩在完成初迴向位的功德以後,如果想要再往前進修,一定要遠離所有應當要遠離的惡法,以及要捨離一切應該捨離的三界垢染諸法。然而,什麼是菩薩應該要遠離的惡法呢?那就是說,凡是三界中的法都是菩薩所應該遠離的,這樣才能往上升至第二迴向位中。譬如還在六住位中的參禪人也是一樣,如果離不開三界中的無常法、生滅法,想要找到常住法如來藏,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壞其可壞,遠離諸離」這個知見,既可以作為初迴向位菩薩進修的法道,同時也可以當作凡夫證悟菩提時的重要知見。

菩薩由於發願世世受生於人間,繼續邁向佛地,永遠不入無餘涅槃;所以在入地前,應該要實證無餘涅槃以後再迴心大乘,故意再生起最後一分思惑,藉以滋潤未來世再度受生之用;或者成為四果向以後,已經有能力在捨報時取證無餘涅槃,卻繼續保留最後一分思惑而不斷除,藉此得以繼續受生於人間,世世勤行菩薩道,自度度他,利樂有情,永無窮盡。所以,還是應該要先壞其可壞,才能生出離開三界的智慧功德;當再度受生於人間時,就必須遠離諸離,避免再度落入意識覺知心的自我執著之中,這樣才能完成第二迴向位的不壞迴向功德。

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三迴向位的「等一切佛迴向」。

《楞嚴經》卷八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這段經文所說的本覺的「湛然」,是指如來藏中的種子已經開始轉變為清淨了,而不是指意識覺知心變清淨,這樣才可以說是本覺湛然。因為意識的覺是有生之覺,是入胎受生以後才有的妄生妄滅之覺,不像如來藏的覺是本來就在的無生無滅的覺。然而,即使證得如來藏了,還得要悟後進修一段時間,才能使種子比以前清淨。換句話說,即使已經開悟明心了,如果如來藏裡面所含藏的種子還沒有清淨,那仍然不是湛然。

這裡為什麼要講本覺的湛然呢?那是因為悟後想要進修到初地時,必須要先除掉如來藏中煩惱障的現行,也就是要先除掉異生性。如果沒有除掉異生性的現行,就進不了初地,始終都會繼續留在三賢位的內凡外聖階位之中;所以才說本覺必須要湛然。如來藏的本覺固然在因地時就已經是清淨性了,但是祂所含藏的種子卻是有染污性的;所以仍然會有異生性種子現行的時候,當然不能叫作湛然。

也就是說,從七住位開悟明心的功德漸漸發起之後,就能漸漸修除煩惱障的現行;一直修到第三迴向位時,如來藏心中所含藏的異生性種子已經不會現行了,所以稱為「覺齊佛覺」。這時的覺知心已經類似諸佛的覺知心,顯現在外時則已經全都是清淨性了。如果覺知心還沒有轉變為究竟清淨,就請不要隨便向人家宣稱自己已經成佛了;覺知心如果還沒有斷除煩惱障的現行如阿羅漢一般,也請不要對任何人宣稱自己已經成為初地菩薩了;因為這樣就會成為未證言證、未得言得的大妄語人!這個部分,請菩薩們要特別小心謹慎才好。

從以上說明我們就知道:如果本覺還沒有湛然,覺知心顯現在外時不能成為類似諸佛那樣清淨的體性,就不是「等一切佛迴向」的菩薩。除此之外,在這第三迴向位所要作的修行,還必須心心念念把本覺湛然的功德,迴向一切佛的智慧樂、三昧樂等功德,還要迴向一切佛的五根、五力、一切種智圓滿,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之中全都要如此迴向,才能成就「等一切佛迴向」的功德。

以上所介紹的是第三迴向位的修道內涵和修道重點。各位菩薩,在說明過第一、第二、第三迴向位之後,我們繼續進入第四迴向位。

《楞嚴經》卷八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這段經文意思是說:行者由於如來藏中的種子已經轉變為清淨,於是必須更進一步,努力淨化到分段生死的煩惱障現行不會再出現,這時如來藏中精明而真實的體性就會發明出來;此時,菩薩所安住的境界就猶如佛地一般。這裡所說的「地如佛地」,不是「地同佛地」。意思是說,菩薩心心念念都這樣子迴向:「願我以悟後不斷進修到此地步的所有善根功德,產生力量而能到達一切處所,就好像諸法實際的如來藏心一般無處不到;將一切功德迴向:能到一切世間、能到一切三有、能到一切眾生處、能到一切剎土、能到一切法處、能到一切虛空等。」能夠這樣迴向自己所得的功德能到達一切處,始終不曾改變,這才是已經到達「至一切處迴向」的階位之中。這時菩薩的心境與智慧,就如同佛地一般令人敬仰,就成為進入「至一切處迴向」的第四迴向位菩薩。

菩薩在圓滿四迴向位功德以後,繼續向第五迴向位邁進。

《楞嚴經》卷八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剛剛進入第五迴向位的菩薩摩訶薩,由於勤修悔過的圓滿善根,所以遠離了一切業障,並且隨喜一切有情善根以及諸佛的功德;接著繼續觀察三世如來所廣行之普賢行,其實是涉入於三世的十方界之中,所以說「世界如來互相涉入」。

「世界」和「如來」互相涉入,一般人不容易瞭解,總是依文解義以為「十方世界都在如來身中」;特別是當他讀到《華嚴經》中所說「善財童子遊普賢身中不盡」時,總是會誤以為,普賢菩薩色身無邊廣大,所以善財童子才遊不盡。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普賢身的意思是說:每一位菩薩,都要歷經三大無量數劫,行無盡的菩薩行,這就是普賢行;而「普賢身」講的是,三大阿僧祇劫行無量的菩薩行,整個過程中所經歷的三世十方法界,就是普賢身的境界,其實也就是如來藏的境界。而整個如來藏其實是遊不盡的,所以普賢身當然也就遊不盡了;一直要到究竟成佛時,才可以說是已經遊盡普賢身了。然而即使成佛了,也還是在自己的普賢身中廣度眾生,並沒有離開自己的如來藏之外而能廣度眾生。當我們瞭解這些道理的時候,「世界」與「如來」不就是互相涉入嗎?

我們再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由於娑婆世界所有的眾生自心如來藏感應,而生成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那麼這個娑婆世界,是不是跟這裡一切眾生的自心如來也是互相涉入呢?是啊!顯然也是互相涉入的。當菩薩們破參以後,開始修學一切種智,能夠親自現前觀察到這一些現象,這時就可以了知「世界」和「如來」是互相涉入的。能夠這樣現前觀察的時候,還有什麼可以罣礙的呢?死了以後還會去到哪裡呢?其實還是在自己的如來藏中,並沒有來去啊!所以,無量生死以後,還是住在自心如來的世界中,並沒有到他方世界去。所以,「自心如來」與「世界」是互相涉入的。

又譬如有人說:「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不就是去了嗎?」其實仍然沒有去,因為還是在自己的自心如來境界當中。當我們這樣現前觀察時,真的是「去則一定去,生則實無生」,哪裡還有往生去極樂呢?然而,卻也是已經不在娑婆世界中了。能夠這樣如實思惟、現前觀察的結果,證實都是在自己的如來藏中,心中當然就沒有罣礙了!然後才能夠成為「無盡功德藏」,成為第五迴向位的菩薩。

所謂「無盡功德藏」的意思是說:譬如我們可以在每一個毛孔中看見無量諸佛;又譬如我們能夠進入無量諸法功德藏中,平等的觀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或者能夠受持「無盡功德藏」,對正法受持不忘。乃至於迴向能夠具足「十力、四無所畏」等一切功德藏,迴向能夠具足菩薩所修諸行,迴向能夠成為十地法王,迴向最後能夠獲得一切種智。能夠這樣如實的迴向,才是第五迴向位的菩薩摩訶薩。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初迴向位到第五迴向位菩薩的修道內涵。不知道您是否因此而對佛菩提道生起了欣羨嚮往之心呢?

今天我們的時間就到這裡,下一集將繼續為您介紹後續的修行。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