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14集
由正偉老師開示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阿彌陀佛!
現在大家所收看的節目是「三乘菩提概說」。
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說到,真正研究印度哲學的這些學者們,他們一致都認為說,佛教裏面的各種教法元素,絕大部分在古印度當中都已經出現過了。所以甚至於比較極端的會說,佛教並沒有超越之前《吠陀經》的哲學。我們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在之前的吠陀哲學當中,已經有如此多的東西它跟佛法的內容是非常相近的,這是為什麼呢?上一次也說到,那是因為有許多的菩薩們,他們在 佛陀降生人間之前就先來到人世,為 佛陀未來的弘法作準備,把基礎給打好。這些比 佛更先來到人世的菩薩們,包括了 佛陀成佛前曾經教授 佛陀禪定的兩位老師,或者像是勸告阿闍世王要歸依 佛陀的御醫耆婆,他們都不是佛教徒,而是所謂的外道的修行者;可是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的因緣,卻是不折不扣的菩薩作為。
比 佛陀更早就出現在這個地方的菩薩們,他們把佛法的如來藏第一義諦,用隱覆的方式廣傳出去,弘傳到整個印度社會;即使是販夫走卒也都知道,每天要禮敬那個無形無相,卻又無所不在的大梵。這種先讓印度的人們熏習似是而非的佛法概念,目的就是為了要植入眾生相似佛法的種子。這些都是菩薩的密行,其實很不容易了知。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把眾生的習性,從無知的凡夫位提升上來,得要先讓眾生熏習相似之法。因為眾生的習性一定會落在斷或常的兩邊,所以得要讓眾生先在相似法中去熟悉明瞭斷常兩邊,然後才能朝向真正的中道前進,也就是立向了朝向真如如來藏的一個總的方向與目標。眾生的習性,必須要把錯誤的部分,一樣一樣的予以導正,最後才能信受正確的道理。
接下來悉達多太子終於在無憂樹下出世了,一出生就七步金蓮——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浴佛節所灌沐的這個如來童子造型的由來。值得我們留心的是,這可是 世尊在人世第一次公開地說法,而且所說的就是第一義諦的大事因緣,同時也告訴了——顯示給周圍無量的菩薩眾生說:「我是世尊,我來了。」只是能體會 世尊用心的人不多。然後 世尊就像一般人的小孩子一樣,就這樣子成長。父親淨飯王帶來了阿私陀仙人,為太子看相,要作預言。阿私陀仙就是Lersi,現在的泰國,還存在這種阿私陀仙人後代的傳承。這一位阿私陀仙,他是一位外道沙門的修行人,可以來往天界與人間之間,這是說代表了他的禪定修持相當的好;但是仙人自己卻知道,他所修的東西不究竟,不能得到解脫。所以,當仙人預言了太子將會成為 佛陀之後,仙人自己反而哭了起來了;因為他知道自己老了,沒有辦法活到 世尊出世弘法的時候了,所以終究是得不到 世尊的解脫教法了,因此難過的哭了起來。這也可以佐證我們前面所說的,有無量的有緣弟子,早就已經在這個世界等待 佛陀的出世。
然後 佛陀一天一天的長大,見到了生、老、病、死,所以決定要出家修行。出家之後主要跟隨了阿藍迦藍、鬱頭藍弗兩位老師,也很快的,佛陀達到了老師們所教授的目標。但是 佛陀發現,那些都只是禪定而不是解脫。最後 佛陀在菩提迦耶的樹下苦行六年,目的是要顯示給眾生看,外道所重視的苦行,並不能夠達到解脫。六年之後,在尼連禪河中沐浴之後呢,接受了牧羊女乳糜的供養,採用中道的正法繼續參究。最後在菩提樹下,夜半時分用手按地的時候,親證了這個真如如來藏,於是大圓鏡智以及上品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得以俱時現起。然後又在天剛亮的時候——曙光將現之時,目睹西方明星而眼見佛性,所以成所作智也現起了;就這樣子成就了世間、出世間最無上的四智圓明,也就是究竟的佛果。
接下來 佛的弘法可劃分為五時三教,是說 世尊的一生在人間說法的內容,分為三類,又叫三教,前後共有五個時段,所以合稱為五時三教;因此,在《涅槃經》裏面說為五時,而《解深密經》裏面說為三時,兩者是同樣的意思。
那麼 佛一生的說法,分成哪五個時期呢?它們分別是:華嚴時、阿含鹿苑時、方等般若時、唯識種智時跟法華涅槃時。
在《涅槃經》裏面說到,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之後,黑暗的世間就有了光明。世尊首先為這一些來自於他方世界的菩薩摩訶薩們,開始說《華嚴經》。這些大菩薩們,像是 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等等的大菩薩,祂們知道 釋迦世尊即將要成佛了,所以從他方無量的世界前來這個地方,護持以及聽聞 世尊的說法。世尊在華嚴時的說法,從人間說到天上,共有七處八會——人間三處,天上四處,總共八次的這個法會。所以,普通的佛弟子並沒有辦法參與聽聞華嚴時的教法。
在《華嚴經》裏面,佛從凡夫位開始講起,菩薩的十信位、三賢位、十地、等覺、妙覺,把佛道的次第完完全全地演說了一遍;將整個的佛道,也就是把 世尊接下來這一生要說的法,全部都演說了一遍,無所遺漏。這是顯示 佛陀是從一開始就已經具足了一切的智慧,並不是後來才慢慢圓滿的。華嚴時的教法顯示了佛法的大富大貴,並不是像二乘佛法那樣子將滅止生,那樣的貧窮的佛法;也顯示出 世尊從無量劫以來修行所累積不可思議的這些大福德,佛陀實為三界中福德與智慧皆具足的教主,是阿羅漢們所無法相提並論的。
在《涅槃經》上說到,佛陀的出世就像陽光升起,它能夠趕走了整夜的黑暗;所以,佛陀此時演說《華嚴經》,就像是太陽剛剛升起,大地還是黑暗一片,天邊微微的露出曙光。可是這樣子最初的曙光,它只能夠高高的照在最高的高山山頂上。意思是說,只有菩薩摩訶薩才能夠得聞,也代表了《華嚴經》不是一般小根小器的人能夠信受的。因為整部《華嚴經》中,完完全全都是以真如如來藏作為主軸,來貫穿 佛在七處八會的說法,從凡夫地說到妙覺地,都是依止於真如如來藏。
在華嚴時之後叫作鹿苑阿含時。佛回到了人間,在鹿野苑找到了曾經跟隨祂的五位比丘們,開始為他們說法,建立了最早的聲聞僧團,然後僧團就越來越蓬勃。在十二年當中這一段時間,佛說《阿含經》《法句經》等等,主要說的是二乘的教法,說四聖諦,說十二因緣,又叫作藏教——三藏之敎,也就是初轉法輪。
這一些最早的經典,主要闡述的內容就是二乘菩提的解脫道。世尊在這一段時間,盡可能的讓所有的弟子都能夠快速地斷除三縛結成就初果,然後就能夠進修二、三、四果,最後能夠成就阿羅漢。經過 世尊刻意安排的說法引導之後,弟子也普遍的得到了初果乃至於四果的證量,於是自己就知道了,未來一定能夠趣入涅槃;所以,對於佛、對於法、對於僧團,都生起了具足的信心,也就是心量變大了。在這個時期,世尊也已經開始密意說、隱覆說有本際,有真如如來藏。
接下來第三時是般若方等時,世尊演述了般若諸經,像是《大般若經》《思益梵天經》《金光明經》《金剛經》《心經》等等。世尊就開始依著清淨真如,說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所以自性涅槃;也就是以隱覆說、祕密說,轉無上正法輪,以說「空」來貫穿整個般若時。但是,「空」並不是空無一物的斷滅,空是空有不二,因為有一個真如真實而如如不動。在般若時中,世尊開示了真如實相,也就是自體的總相智,以及在自體所顯現出來的種種的個別的法相,也就是別相智。般若時期中,原本的二乘人開始轉變了自己的心量,陸陸續續地發起了成佛的大心,開始勇於求學佛菩提道,而不再只是滿足於二乘的解脫道;所以,能夠在 佛的引導之下,漸漸的一位又一位的證悟了如來藏。
此時所有的佛弟子一起聽聞般若教法,但是各自依著自己的因緣,得到了自己的見解。譬如,大乘的菩薩知道,佛在般若經裏面所說的空,就是本心、如來藏、空性;可是二乘的人聽聞了之後,認為空就是二乘人所證的寂滅空相。所以,這個般若時的教法,它是通於三乘人的,因此又被叫作通教,這就是二轉法輪。
接下來唯識種智時,也就是三轉法輪。經過了二轉法輪的時期,有因緣的弟子一個又一個的,漸漸地都能夠實證了真如如來藏,進入了大乘的見道位了;所以 佛就開始演說《解深密經》《勝鬘經》《楞伽經》等等,主要是攝受這些已經證悟的弟子悟後起修道種智。讓這一些弟子,除了依於真如自體的總相智、別相智之外,還能夠繼續地進修如來藏中過恆河沙數一切種子的智慧,所以叫作一切種智;也就是修行到菩薩摩訶薩——地上菩薩以後,所應該修證的智慧內容。這些唯識種智的經典,是依著一切法無自性的如來藏,說真如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說自性涅槃無自性之性,顯示了了義的法相,轉正法輪;依如來藏中過恆河沙數的種子各個的功能差別,說五法三自性,說七種性自性,等等自心藏識的智慧。三轉法輪的教法它只針對菩薩,主要是悟後起修的菩薩,所以它不攝受二乘小根器的人;兩者是有差別的、不一樣的,所以又被叫作別教。
最後是法華涅槃時。這是到了 佛即將入滅之前的那一段時間,諸經三藏 佛已經完全地演說圓滿,所以就依照著 佛的常法,在最後的階段開始演說《法華經》;這也代表了 世尊入滅的日子近了。依著真如如來藏自性功能差別,更依著佛地不可思議的種種智慧、威德與無法思量的神通遊戲,完整地說出了佛地的境界,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法教;大暢 佛之本懷,說眾生一發心就已經到佛地等等;更演示出了諸方佛土無量菩薩,以及文佛殊勝三身事業等等。所以聽到這個地方,有增上慢的二乘人,也就是未悟言悟、未證言證,這一些懷著慢心的佛弟子們,有五千人當場退席不肯聽受;而 世尊也默然不作阻止,因為《法華經》它本來就不是這一些未悟言悟增上慢人所能信受的。《法華經》的說法,完完全全就在說真如如來藏,說如來藏體,說用,說性,說相;凡有說者無不圓滿者,完全依照著如來藏本來成佛的圓滿體性來說,所以又被叫作圓教。
在這個五時當中教法的種類,最初的華嚴時,它是函蓋了一切後來所有說法的內容;然後最後的法華時,則是專門在成佛的果地真如如來藏上來說的。所以,佛說法的階段,總的合起來雖然是五個時段,但是 佛說法的內容,卻是三類三教。五時的教法看起來是五種法教、三種類別,但其實它們統統都是用同一種「牛乳」,用如來藏這一種法乳來作成的;所差別的只是在這個牛乳越提煉就越純,越煉就越香。所以五時教法,事實上都是同一個法乳,同一個滋味,所以又叫作「五時一味」。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報告到這邊。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