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46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要對「第四節、三乘無學都應該迴向第一義諦」的修學做一個總結。
也就是說,為什麼三乘的無學,不管是聲聞阿羅漢或者是緣覺辟支佛,乃至大乘的通教菩薩,都應該要迴向第一義諦的修學呢?那就是因為 佛陀的本懷,並不是要讓二乘人入無餘涅槃的。也就是 佛陀當時在宣說二乘的四聖諦還有十二因緣法,事實上目的是要讓眾生能夠實證解脫,讓眾生對於 佛陀的教法能夠生起信心,能夠知道,「佛陀確實是真正的成佛,所以我應該接受 佛陀的所有的教法」。是因為這個目的,而建立了「聲聞」跟「緣覺」。可是,雖然聲聞、緣覺有能力入了無餘涅槃,因為他是已經證得無學果,他可以入無餘涅槃;可是入無餘涅槃對於 佛陀所宣說的佛教這個成佛之道,並不是符合祂的本懷;因為 佛陀所建立的佛教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可是聲聞、緣覺如果成就了無學果,入了無餘涅槃,他成佛之道就中斷了,就不是符合 佛陀原來宣說這些教法的本懷。
同樣的,大乘的通教菩薩雖然他也是證得了無學果,他有能力入無餘涅槃,可是他因為悲心的緣故而不入無餘涅槃。可是如果他因為前面所說的不具足受學第一義諦的因緣,也就是他對於善知識的外相過於執著,他依人而不依法,他對於大乘菩薩的摧邪顯正不能安忍,而不願跟善知識結法緣,他也沒辦法邁向成佛之道。所以大乘的通教菩薩他也要思惟到這個道理:「為什麼我老是只能修學到四聖諦、十二因緣?」應該要反省一下:「我對於 佛陀所說的第八識阿賴耶識,為什麼我一直不能實證?我為什麼一直不能實證十因緣裏面『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裏面的入胎識呢?我為什麼修學四聖諦,我能夠入無餘涅槃,可是我對無餘涅槃的本際是什麼法,我不能了知呢?」
也就是說,三乘的無學都應該要思惟到這個道理。也就是說二乘人他所要入的無餘涅槃的本際是如何呢?如果他不知道——他是一定不知道的,他應該反省到「為什麼我不能知道」,而應該讓自己迴向於大乘。通教菩薩他應該要思惟到:「我為什麼只有修學二乘法的因緣?那一定是因為我對於修學大乘法的因緣不具足,那什麼是我的過失呢?」他就應該要反省到:「因為我對於大乘菩薩僧,他是不依於身相而依於證量的這個事實,沒有正確地認知,所以產生了障礙,而這個障礙也會讓自己永遠不能成佛。」因為如果大乘的通教菩薩,他修學大乘第一義諦法的因緣永遠不成熟,他就永遠不能成佛;因為他永遠被他錯誤的知見所障礙。所以通教菩薩有了悲心之後,應該要思惟如何能夠具足修學大乘第一義諦法的因緣,那是他一定要重視的一個課題。只有當他把這個課題思惟清楚,有所突破的時候,能夠親近大善知識——大乘的勝義僧,他才真正能夠在大乘法裏面真正的邁向成佛之道。這樣子他才能夠在成佛的法道裏面迅速地前進,否則就停滯不前,停滯不前那就違反了 佛陀教導一切眾生能夠成佛的本懷。所以第四節總結的意思就是如此。
接著我們來介紹「第五節、為已悟菩薩說應修一切種智」。也就是一個已經悟了第八識,乃至逐漸發起了別相智,等於說實證了第八識擁有了總相智之後,逐漸發起了別相智之後,事實上還應該要修學一切種智。所以一位宗通與說通兩者具足的大善知識,他一定會為已經悟的菩薩來宣說:他應該繼續修學一切種智。因為如果一個大善知識沒有那個能力的話,那一定不是大善知識。可是如果一位已經實證,能夠對於宗門通達,又能夠對於教門通達的大善知識,當他帶領了菩薩僧團,他一定能夠為已悟的菩薩來指導他們:「你應該再往一切種智的方向來修學。這樣的話才是對你有幫助的,這樣你才能夠繼續的邁向成佛之道。」這個大善知識一定有這個悲心,也有這個能力來宣說一切種智的內容。
我們來看看 平實導師在這裏面所說的道理,祂說:這一切種智事實上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所蘊藏的一切種子,而且了知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的智慧,就叫作一切種智。而成佛就是對於一切種智的內容完全了知,而這個了知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知,這樣才是真正的成佛。所以,不管是我們世間所修學的世俗法,不管是我們以前所修學的物理學、化學種種世間種種色法之法,或是心法,乃至心理學等等,祂都能夠完全了知的;乃至這個世界如何創生、如何滅,所有的一切事情,佛陀都是了知的,這樣才是說是了知了第八識如來藏的一切種智;如果對這些事情不能了知,那就不能稱為一切種智。可是修學佛法不是從世間法裏面下手,而是要從法界的根源,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的實證,從這裏下手,從根源下手。從根源下手,對於枝微末節的現象界就能夠逐漸地了知,這個才是真正的修學下手的次第跟下手之處。
一切種智裏面所說的種子,說「第八識如來藏含藏一切種子」,那什麼叫作種子呢?種子又名界,又名為功能差別。這怎麼說呢?種子,譬如說一顆種子,它能夠生長而最後成長為一棵大樹或是一棵植物,它會有根,也會有莖,也會有樹枝,也會有葉,也會有花,也會有果。一顆種子裏面,原來是一小顆種子,可是為什麼最後會有根、會有莖、會有花、會有果,那就是因為這個種子雖然是小小的一顆,可是在這小小的一顆裏面,事實上它就有它的功能;而這個功能在發揮出來之後,就成為有根、有莖、有枝、有花、有果了。這個就是說,種子本身它就有這個界限。譬如,我們說根跟莖不同,就是因為它有界限;我們說莖跟花跟果有種種不同,所以我們可以個別來說它,就是因為它的功能不同,所以我們就區別了。因為區別就叫作界,所以根有根的界、莖有莖的界、葉子有葉的界、花有花的界、果有果的界,所以它們之間是有界限的,所以我們能夠區別它。同時它也是功能差別。為什麼要有根呢?就因為根有它在泥土裏面吸收養分、水分的這種功能,莖有它傳輸養分的功能,葉有接受陽光、吐納空氣等等的功能,花它有吸引昆蟲然後進行授粉等等的功能,最後果可以結成之後能夠繼續繁殖更多的同類的物種,所以它有種種的功能;而這些功能彼此不同,所以它就是功能差別。
以種子也叫作界,它也叫作功能差別。所以這幾個名相它的意義是互相通的,我們也要從這個角度來瞭解,什麼叫作一切種的智慧,叫作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所說的都是圍繞著第八識如來藏的功能性而說的。因為蘊處界對於沒有實證般若的眾生來說,他認為蘊處界有功能,它有自性。可是從一個實證的菩薩的眼光來看,蘊處界它本身沒什麼功能,因為它的功能性都是由於如來藏提供種種的功能性,祂才令蘊處界能夠繼續運作;所以一切的功能差別事實上都是這第八識如來藏所蘊含的,才令一切世間的現象具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諸羅萬象。
這第八識如來藏祂所含藏的一切種,祂的功能性有哪一些呢?事實上從《成唯識論》裏面,事實上第八識中的一切種、一切功能、一切界,事實上粗分成三大類,這個三大類就叫作「初能變」,還有「第二能變」,還有「第三能變」。為什麼要作這個分類呢?因為這個功能性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只有這樣子才能夠區別出來在法界裏面祂運作的彼此之間相關的事情,而且這也顯示出「八識論」的真正的本質。譬如說第一能變識,就是初能變,初能變說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祂本身的一種能變性,祂的功能性;第二能變所說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祂能夠變現出意根的這種功能性;第三能變所說的就是第八識祂能夠變生六識還有種種其他諸法的這種功能性。所以,一切諸法都是由如來藏的初能變、第二能變、第三能變種種互相的運作,所變現出來的過程跟結果。
所以要了知第八識如來藏的一切種的功能,就是要從這三種能變來加以了知、加以認識。如果沒有實證,他就直接來閱讀《成唯識論》,他一定不能正確瞭解什麼是初能變、什麼是第二能變、什麼是第三能變。因為初能變所說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心體的本身所獨特具有的這種功能性。可是一切沒有實證第八識,也就是他對於第二轉法輪般若經的內容他不能了知的話,他就不能了知初能變性這個初能變的功能,到底所指為何;因為 佛陀在說初能變的時候,也是要說現象界裏面的某些現象來說,這個是屬於初能變識祂的功能。可是,也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有一些沒有實證第八識的一些聲聞人或是佛門外道,就錯以為「那 佛陀所說的第八識這個初能變,因為我沒有證得,所以說那個部分可能是假施設,可能是後來的大乘菩薩自己所寫的。」因為他認為那是部派佛教之後,乃至有的是站在「六識論的中觀」的這種立場來否定,「這個初能變所說的阿賴耶識,祂的阿賴耶性也是會滅,既然阿賴耶識也會有滅的時候,那這個也是虛妄的。」他就誤會了,唯識裏面的第八識或是整個唯識所說的內容,統統叫作虛妄唯識。
可是事實上第八識阿賴耶識,祂的阿賴耶識滅,只是把阿賴耶識這個心體的某一個功能性——阿賴耶性把它滅除,可是這個心體並沒有滅除。因為當第八識如來藏祂的阿賴耶性滅除,滅除完之後祂就轉成叫作異熟識——改稱異熟識,可是祂的心體依然不變。就像一個小孩子,當他還年紀很小,跑跑跳跳,可是粗重的沒辦法做,智力還沒辦法發展,那個時候我們說他叫作小孩;可是當他逐漸長成,成長為大人的時候,我們就不再稱他小孩,我們說他是大人;可是這個小孩跟這大人,他是同一個體、同一個體性,是同一個人,我們不能說「他是小孩子,小孩子已經滅了,所以這個滅了就是沒有了」。那這個滅了之後,後面的這個大人如何能夠存在呢?所以,主張唯識的八識認為它是虛妄唯識,顯然他是沒有對唯識有正確的認識。
因為唯識所說,事實上它有所謂的「真實有」的部分,也就是說第八識如來藏祂的真實存在,依於祂的能變性變現出種種的三界萬法,可是三界萬法跟如來藏本身是不同的。因為如來藏祂有種種的功能性,能夠變現出一切法,能夠變現出眾生的五根身還有器世界;可是眾生的五根身跟器世間與如來藏本體它是不同的。所以眾生的五根身跟器世間它是生滅不已,可是第八識的心體祂跟山河大地、跟眾生的五根身,祂是和合運作的;所以祂並不歸屬於蘊處界,也不歸屬於器世間,也不歸屬於五根身,祂是另外獨存的。所以聲聞、緣覺他所入的無餘涅槃,就依這個第八識、依於阿賴耶識的心體;也就是聲聞緣覺他斷我執之後,轉成異熟識之後,他所入的無餘涅槃,事實上就是異熟識;也就是阿賴耶識的心體,這個部分是永遠不滅的,祂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唯識不是只有虛妄的部分,事實上它有「真實唯識門」的,不是只有「虛妄唯識門」。所以對於唯識、對於如來藏一切種的功能,要能夠以這樣的觀點來觀察,才能夠符合實際。
這裏就有說到初能變,這初能變說的就是阿賴耶識祂自身所含藏的「異熟果」的種子。異熟果就是我們眾生在三界流轉種種五陰的因果,所顯現出來的五根身、器世間種種的內容,就叫作異熟果。而這異熟果是因為如來藏所含藏的種子裏面,祂有有漏的法種跟無漏的法種。
那什麼叫作有漏的法種,什麼是無漏的法種呢?有漏,漏的意思是說,有一個器皿,如果它破掉了,那它不能把水裝滿;即使它不斷的裝東西進去,可是它都會漏失掉。譬如說福德、功德,如果他有煩惱,這個功德、福德就不斷的漏失;就好比一個容器它破掉了,它裏面所裝的東西就一直不斷地漏失。所以漏的意思就是煩惱,就是無明。所以因為有漏,這個漏在我們的生活裏面,我們可以來觀察:什麼是有漏呢?有漏指的就是一些煩惱,譬如說貪的煩惱,所以有漏法種就是說如來藏有含藏著讓眾生產生貪的這種功能性,所以這個部分就叫有漏法種。另外還有一個部分是無漏的法種,也就是眾生除了有貪愛一切法這種貪的功能性之外,事實上也有不貪的。譬如說世間人有貪於財物的人,那是因為如來藏有這個功能性,所以有這個有漏的法種;可是在眾生中,也有不貪財的眾生,有些人非常耿直,分文不取,這個就是祂的功能性。為什麼祂能夠有這個功能性,就是因為如來藏含藏有這樣子的功能性,讓他能夠不貪。所以不貪就是所謂的無漏,因為他不會漏失他的法財,不會漏失他的福德,所以那就是無漏的部分。
那對於有漏跟無漏的法種部分,因為時間已到,所以我們就先介紹到這邊。下一集我們再繼續介紹後面的內容。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