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宗通(六)

第19集
由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 平實導師的著作《宗通與說通》裡面宗通傳到人間的過程。

上一次我們講到 玄奘法師祂的禪定境界,弟子們讚揚祂到達了三禪,因為四禪滅卻了意識心,所以對於菩薩的攝眾不一定合適進入四禪。說 玄奘法師「巡遊于十地」,是說 奘師已經入地了,是地上的大菩薩,而且祂的知見已經直達十地;在《成唯識論》裡面我們也看到了,奘師個人的智慧其實已經在三地以上。因為 奘師不但親證了真如如來藏,得到了宗通,而且已經得到了盡智,也就是相當於解脫道的慧解脫阿羅漢,也就是永伏性障如阿羅漢,這也就是禪宗的過牢關;再加上勇猛發起了《華嚴經》中所說的十無盡願意樂,所以得到了諸佛的加被,發起了大乘照明三昧,過了十迴向位,而成為歡喜地的菩薩;所以祂真正地超越了六塵妄識的境界,所以說祂能體會 世尊宗門心法,專長「獨步」於 佛在《法華經》中所說的一佛乘,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五時一味」,所以祂「會一乘之旨」。因為五時法教、化法四教、化儀四法全部都通,初地的唯識種智無所不通;所以 奘師可以隨著眾生不同的根機,給予他們最適當的教法,因此說它叫「隨機化物」。所以判教能夠完全的符合 佛意跟事實,就是 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的法教;只是祂們說的如來藏種智這個義理太深太難,在祂們往生以後,雖然著作都還在,但是已經無人能會了。

到了現代竟然還有法師不承認如來藏宗門,執著著無因的緣起性空,誹謗大乘佛法非佛說;像這樣子一闡提的出家人,還被人家高推為佛法中的「導師」,然後說這樣的人是繼 玄奘之後中國最重要的「大師」。沒有喝過 世尊五時法乳的凡夫,甚至不相信 世尊、根本不是 世尊真正的弟子,卻披著佛門僧寶的外衣,住在佛寺,吃著佛糧,然後壞佛正法;這就像是把一個小偷引到家裡面來,然後跟大家講說「這個小偷就是這一家的主人」,如此的荒謬!然而現在臺灣的佛教界實況就正是如此。

所以各位說說看,我們該不該出來護持 佛陀的正法?該不該告訴大家這一些人不是佛門的主人,而是外來的小偷?所以各位就可以體會,當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以來,始終弘揚的就是 佛陀的法乳;法教有五時之分,但始終就是一味,就是宗門如來藏正義,這一點從來沒有任何的改變。

這樣子,我們為各位簡單地介紹了 佛在世時說法的順序,也就是五時三教的內容了。接下來可能會有人說:世尊說法只以如來藏一味說,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只能學到二乘解脫道,而不能理解大乘的妙理;有的人可以理解到般若之教,有的人可以進修唯識種智甚深之法,有的大菩薩可以一開始就直接聽受《華嚴經》?為什麼同樣是在 佛座下學法,彼此的相差會這麼大?乃至於同樣都是四果阿羅漢的證境,彼此之間卻也有天差地別的不同?我們來說一個佛經當中最奇特也是很難以思議的故事,各位就會瞭解。

各位覺得一位阿羅漢堪作「人天之師」,是「天人應供」,供養他有無量無邊的福德;那這一個阿羅漢自己的福德是不是也應該很大?如果我說,有阿羅漢尚且一生潦倒,沒有一天不挨餓,這一輩子沒有吃過一餐飽飯,所以根本也不會有餘力學習大乘法——各位相信嗎?我們來看一個令人淚流不止的故事。

在拘薩羅國中有一個小漁村,村民有一千人,裡面有一位婁沙迦,在過去生中,他因為貪著利養、心多嫉妒,而且欺騙過一位阿羅漢;所以今生自從婁沙迦的母親開始受胎起,族人開始出海捕魚就沒有任何的收穫。套句現代的話,比較粗俗的話來講就是「帶賽」。村民就一天比一天窮,接二連三的發生事故。漁夫們發現了不太對,大家就講好,把村民分成兩群,各自出海去捕魚;結果有一組豐收,可是婁沙迦父母所在的那一組卻是毫無所獲。再把這個衰弱的這五百個人這一組,又分成兩組去出海……後來用這個方法就發現了,只要有婁沙迦的這一組,就一定是一無所獲。所以代表是婁沙迦這個家庭有問題,所以村民就把婁沙迦的父母這一家把他驅逐出去。等到婁沙迦能夠走路的時候,母親就交給他一個碗,跟他說:「苦命的孩子啊!你向別人乞食去吧!」從此之後,婁沙迦的父母也不見了。

有一天舍利弗尊者經過,看到了婁沙迦大概七八歲的樣子,蹲在一個富有人家門口的水槽前面;古時候,前面的水槽就是用來養馬的。婁沙迦蹲在水槽前面,像一隻鳥一樣,啄食著地上的飯粒。舍利弗就說:「孩子啊!你住哪邊?難道你沒有父母嗎?」婁沙迦說:「以前父母對我說:『孩子!我們被你累死了!』從此之後,我就再也沒見過他們了。」舍利弗就問:「那孩子,你願意出家嗎?」婁沙迦就說:「像我這樣不幸的人,有誰願意收容我呢?」然後舍利弗就把這個小孩帶回僧團,讓他出家。雖然婁沙迦出家了,可是因為業報所感,他的缽裡面只要放入一湯匙的粥,旁人就會看到這個缽裡面的粥已經滿出來了,所以就不會再給他東西了,因此婁沙迦從來沒有吃飽過。縱使如此,婁沙迦在舍利弗的教導之下,證得了阿羅漢果。

當婁沙迦世緣將盡,舍利弗尊者知道,然後就想:「我今天應該讓婁沙迦吃一頓飽飯。」於是舍利弗尊者就親自帶著他到舍衛國裡面去托缽,可是卻毫無所得。尊者就只好叫婁沙迦先回去,沒想到婁沙迦一離開,舍利弗馬上就化緣化到了食物,趕快叫人送去給婁沙迦吃;沒想到那個人竟然在半路上,自己把食物給吃掉了,所以婁沙迦還是吃不到。舍利弗回來以後,就問他說:「你吃過了嗎?」這位婁沙迦心性也很好,他不說他沒吃,他說:「尊者,我以後再吃吧!」舍利弗聽到了,雖然已經過了中午吃飯的時間,可是尊者仍然再次的進入王宮,然後去化緣,托得了很好的甘食回來。但是,婁沙迦尊者他知道,他沒有辦法吃;所以他只是向尊者禮敬,卻不願意開口吃。舍利弗就說:「這樣子吧,我用手拿著缽放在這裡,你就坐在我旁邊吃吧。因為如果缽離開了我的手,恐怕東西會不見,你就吃不到了。」就這樣子,仗著舍利弗的功德神力,婁沙迦終於得到飽食一頓。當天晚上,婁沙迦就永摒苦惱,永遠離開三界進入涅槃了。

所以,今天我們不論是在凡夫位,還是在菩薩五十二階位當中的任何一階,福德的培養是永遠不能停止的。平實導師常說:「只要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智慧的修學可以很快,但是福德的累積就困難了。偏偏菩薩的每一個階位都一定要有相對應的福德,這一點要求遠比二乘法要嚴格得多,所以菩薩要成就的佛果,祂必須是福慧兩足尊。所以福德累積到什麼地步,智慧的證悟才有可能到什麼地步。」這一點我們要謹記在心!

現在很多的法師大德都說:「大乘法是後來才有的。」甚至直接講說大乘非佛說,說如來藏是外道神我的見解。那我們就來談一談,世尊從一開始出世弘法,在佛教的最初期,在《阿含經》中就已經明說的宗通如來藏。雖然 世尊在佛經中常常批評婆羅門教、《吠陀經》、六師外道不如理之處,而且佛法的基本就是強調「無我」;但是如果說萬法皆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滅盡了一切卻又說不是斷滅,那到底要追求的是什麼呢?所以,佛弟子其實始終沒有離開過對於萬法本源,也就是外道所說的「梵」的追求;這個追求真正的「我」,就是佛弟子最初的發心,也是最終的目標。世尊在初轉法輪的《阿含經》裡面,就已經明白地開示了在五蘊法,也就是名法跟色法之外,還有一個本識,這個本識就是每個人出生之前來投胎的入胎識。

【(世尊說:)「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長阿含經》卷十)

各位想一想,一個胎兒是由受精卵開始的,在受精卵的時候,這一個受精卵精子來自于爸爸、卵子來自于媽媽,那請問胎兒的部分在哪裡?他自己的部分在哪裡?也就是說,在一開始的時候,胎兒還沒有色法,當然也就不會有受想行識的名。由於本識開始執持這一顆受精卵,所以才會開始作細胞分裂,一個細胞變兩個,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漸漸地這個孩子長大;可是也還沒有五官,腦子也還沒有發育好,所以胎兒的名與色都不具足。眼識是依於眼根而有的,耳識是依於耳根而有……意識是意法為緣而生;還沒有長出大腦的受精卵,就不會有意識,因為意識的所依根是大腦。所以,在最初能夠入胎的識,祂不是五蘊當中的識陰。

所以,佛就問弟子說:「如果說本識不入住母胎的話,受精卵會繼續發育下去產生名色嗎?」那當然是不會的!然後 佛又問:「如果本識入了胎,可是沒有作用,受精卵就不會卵裂,不會發育,也就不會發育出名色;如果本識入了胎,可是住到一半本識又走了,那這個胎兒就會敗壞,還能夠繼續增長胎兒的名色法嗎?」當然也不行!所以,佛就作了一個結論:「阿難!如果沒有這個本識,還會有我們的五蘊身嗎?」那當然是不會的!

從這個地方就已經看出,在我們的五蘊名色尚未形成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本識在住持我們的胎兒身,所以胎兒才能漸漸地發育,然後成熟。大腦長好了,才能長出意識;五根長好了,才能出生眼耳鼻舌身五識;到這個時候,寶寶就會越來越躁動不安,最後就是出胎的時候到了。出胎以後本識還是在背後控制著我們的名色嗎?乃至於此生結束的時候,也是本識在控制嗎?同樣的,也是在初轉法輪的阿含時期,佛陀更加明白地為弟子說明了。佛說:

【心法起則起、法滅而則滅,興衰如雨雹,轉轉不自識。識神走五道,無一處不更,捨身復受身,如輪轉著地。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為廬,形壞神不亡。】(《法句經》卷二)

佛陀在這裡又再一次的提到,在我們住母胎之前,在胎兒的名法和色法尚未開始存在之前,有一個能夠入胎的本識又叫作「識神」;因為祂不是識蘊中的妄識,所以特別把祂叫作識神,祂獨立於這個身體名與色之外。識神能夠行走於眼耳鼻舌身的五道之上,祂不是五識的一部分,可是祂卻通於五識,祂是五蘊法背後的主宰;五識在運作、五蘊身在運作的時候,這個識神也在運作行走,所以叫作「無一處不更」。祂也可以獨立行走,從上一世進入這一世,由這一世進入下一世;眾生之所以出生,就是因為識神受生,眾生會死亡就是因為識神捨身;祂就是輪迴之輪,可以輪轉不息。佛陀甚至直接為我們說明了,這個識神住在我們的身中,識神走了身體雖然會壞,但是這個識神本身是不亡滅的。這樣子,佛說得夠不夠明白了呢?

世尊說寂滅,是以五陰十八界的名色之法為前提,能滅的是名色法、五陰法、十八界法;而在名色之外另有入胎識常住不滅,另有識神能夠捨身受生,兩者是不相違背的。這一點從 佛陀一開始說法,在《阿含經》中就已經確立了法則。例如,佛說: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緣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如是,緣耳、鼻、舌、身、意,緣意及法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如是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雜阿含經》卷三)

佛說:【什麼叫作五蘊的蘊集,色法的蘊集,受想行識的蘊集呢?比方說,因為有了眼根和色法,眼識才會出生;根塵識三者和合所以有了觸,有了觸就會有受,有受就會有愛;然後就這樣子輾轉地各種大苦的蘊集就出生了,這是名與色的蘊集。也就像這樣子,緣於耳鼻舌身而生識,緣於意根跟法塵而生意識,然後生大苦蘊集,這就是名色之集,是受想行識的蘊集。】

明白了苦的蘊集,那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摧壞苦的蘊集呢?佛說: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緣眼乃至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意及法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愛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雜阿含經》卷三)

怎麼樣能夠息滅五蘊的蘊集呢?也就是怎麼樣能夠解脫於五蘊名色而入涅槃呢?前面說到,緣於眼根色塵而生眼識,五蘊之法都是這樣子,由根塵識三事和合然後出生觸,由觸生受等等;如果觸滅了,受也不存在了,然後大苦聚也就滅了;就這樣子,耳鼻舌身也是如此,意法為緣生的意識也是如此,根塵識三和合生觸,觸滅則受滅、愛滅,乃至於大苦蘊集滅,這就是色滅,受、想、行、識滅。

所以,世尊在二乘道裡面所說的滅,是指要把五蘊的蘊集給滅掉,不是滅那個入胎識;因為入胎識祂是比我們的五蘊身更早,我們這一生的五蘊還沒有出生,入胎識就已經來投胎了。

今天的課程,我們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邊。下一次再繼續為各位演講下面的部分。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