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從這一集開始,正覺教團準備為各位介紹平實導師在西元兩千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叫作《宗通與說通》。這本書的內容比較深一點,但我們會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跟各位解說,歡迎大家能夠持續地收看。
首先我們來看這本書《宗通與說通》,它有一個副書名叫作「成佛之道」。為什麼這本書的副書名要列為成佛之道呢?那就是因為平實導師當時出來弘法之後,就發現佛教界與佛學界有一個看法,就是說把解脫道當成是佛菩提道。可是這樣的見解是不正確的,因為他們認為佛陀所成就的佛果跟阿羅漢是一樣的,跟二乘所證的阿羅漢果是一樣的,最多就是成就辟支佛果;也就是說,他們是認為佛陀最多就是一個獨覺而已。所以因為這個緣故,就把成佛之道變成只是二乘人所實證的一個內容,可是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成佛之道就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變成只是「聲聞之道」或者是「緣覺之道」。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平實導師就寫了這一本《宗通與說通》,並且把它亦名叫作「成佛之道」。
譬如說在當時的環境裡面有一本書叫作《成佛之道》,它裡面就這樣子說著:「太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關於太虛大師他所說的三個結構我們不必去探討它,這本《成佛之道》的內容就是根據「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的結構來寫成的。而且他說它裡面的內容是跟《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是完全相符合的。
而且這本書《成佛之道》它還繼續說:「一般以為:四諦與緣起,是小乘法。不知大乘的『甚深諸佛法』,也都是『由是而顯示』出來的。約偏重的意義說:小乘法著重於苦與集的說明;大乘法著重於滅與道,特別是滅的說明。」也就是說,《成佛之道》這本書認為:小乘是比較偏重在四聖諦裡面的苦聖諦、集聖諦來作說明的,大乘只是在說明四聖諦裡面的滅諦以及道諦而已。可是這樣的內容並不是正確,為什麼?因為他所說的成佛之道就等於是完全相同,就是說,大乘法所修的也是四聖諦,小乘所修的也是四聖諦,所以說就是把解脫道當成是佛菩提道。
而且他是解說他的成佛之道的這個內容,是跟《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是相同的,因為他是依據這樣的內容而寫成的。而《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它的下士道說明就是三歸,然後要相信業果因緣等等;它的中士道所說就是對於苦集諦這兩諦的思惟;所以說它等於是把後面的滅諦跟道諦就歸於上士道的內容。所以《成佛之道》這本書所說的內容,事實上確實是跟《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結構是相符合的。可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它會把四聖諦裡面的苦聖諦跟集聖諦兩諦當成是中士道,然後把後面兩諦滅諦跟道諦放在上士道;事實上它有一個目的,也就是說他們這本書是認為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修學完成之後,事實上還要進入宗喀巴所說的另外一本書就是《密宗道次第廣論》的修學。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說的內容就是只有四聖諦;可是四聖諦是不能使人成佛的,所以宗喀巴他還要寫作《密宗道次第廣論》來作為成佛之道,它的意涵是這樣子的。
那《成佛之道》這本書的作者,事實上他也對於《密宗道次第廣論》進行了潤色,所以他也知道說《菩提道次第廣論》跟《密宗道次第廣論》彼此之間的關係。而且因為他是根據《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來寫成《成佛之道》的,所以說從這樣子我們可以知道,《成佛之道》跟《菩提道次第廣論》它所說的基本的結構是完全一樣的;而《菩提道次第廣論》它的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後面的《密宗道次第廣論》所修的雙身法而作準備。至於《成佛之道》所說的結構跟《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說的內容結構是一樣,那它是不是有在為雙身法來作準備呢?這個我們就不得而知,因為它裡面沒有作這樣的解說。可是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當時確實是有這一些說法,對於佛陀所成就的成佛之道的內容,是把解脫道當成是佛菩提道這樣來認識的;可是這樣子並不是符合佛法真正的意涵。
我們可以從律部裡面所說的內容來稍微解說一下,解脫道所實證的內涵一定是跟成佛之道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解脫道它只是「聲聞之道」或者是說「緣覺之道」,它不可能是「成佛之道」。
譬如說,我們看律部裡面《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六裡面說:
【世尊說此四諦法時,阿若憍陳如證諸漏盡,心得解脫。四人於此法中,離諸塵垢,證清淨眼。爾時世間中有二應供,一是世尊,二是憍陳如。……爾時世尊說此法時,彼四人等聞此法已,心得解脫,證阿羅漢果。是時世間有六阿羅漢,佛為第一。】(《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六)
從這個律部所記載,它說明的是佛陀度五比丘,然後首先證得阿羅漢果的是憍陳如,接著後面四位次第而證;特別說當時世間有六位阿羅漢,可是佛為第一。所以顯然這裡又說了阿羅漢,又說佛,而且說佛是第一,並沒有說有六位佛陀在世間;因為如果說解脫道就等於佛菩提道的話,這個律部應該說當時世間應該就有六位佛陀,而且應該是佛佛平等;因為阿羅漢道它不是無上的,因為佛是等正覺,所以說當然會有佛是第一,因為佛陀是超越阿羅漢。而阿羅漢呢?阿羅漢是有上,所以阿羅漢有所謂的慧解脫、有俱解脫乃至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可是不管他是慧解脫或者是俱解脫,或者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事實上他都不是佛陀;因為佛陀所實證的佛菩提道是超越了聲聞,所以說佛為第一。如果說阿羅漢就是佛的話,那應該說當時的世間有六位佛陀,而且是佛佛平等,因為佛陀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既然諸佛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諸佛之間就沒有所謂誰第一的問題,而是佛佛平等。所以從律部這個記載就可以知道,阿羅漢跟佛陀所實證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所以說世間有六阿羅漢,可是佛為第一。事實上所宣說的就是解脫道不可能等於佛菩提道,而且是佛菩提道超勝於解脫道,是超勝於二乘的;因為佛陀所實證的佛菩提道是大乘,大乘才是成佛之道,二乘解脫道並不是成佛之道。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宗通與說通》這本書它的副書名就叫作「成佛之道」。
平實導師當時採取的策略並不是破斥其他的書籍,而是直接把成佛之道的內容把它寫出來,各位就可以憑著這本《宗通與說通》的內容,來跟其他有在敘說成佛之道的這個內容的書,可以作一個比較,各位就可以知道說什麼叫作成佛之道。
我們接著來看看這本書的書背,它寫著這本書的一些內容。它說:「本書闡釋證悟者應有之見地,及通達宗門者所具之說通相。並宣示宗通之實質內涵及悟後進修佛地功德之法道與次第,故又名成佛之道。」也就是說這本書並沒有直接把成佛之道的五十二位階,把它一一階用這種方式來解說,因為成佛之道的五十二階位,跟二乘人所實證的四果或者是說五果來說是不一樣的。成佛之道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的這五十二位階的修行,如果我們一一來寫的話,那太繁複了;所以平實導師就以《宗通與說通》的內涵,來跟大家解說。也就是,直接來宣示說佛菩提道所要修證的內容,就是要先明心見性,要先開悟,而且要能夠通達宗門。通達宗門的意思就是說,對於宗門也就是禪宗所證悟的第一關、第二關、第三關能夠完全來了知,這樣子才是對於宗門的通達。而這個三關,第一關的明心開悟,跟第二關的眼見佛性,乃至第三關的過牢關,它所實證的內容全部都是圍繞在第八識如來藏心的實證來建立的。所以這本書所要闡釋的就是:真悟者如果說他實證了宗門的三關,他所應該具有的見地是什麼呢?是什麼樣的內容?因為這樣見地就可以讓這個菩薩能夠對於成佛的法道能夠逐漸了知,所以才稱為大乘的見道;因為已經見到佛菩提道,而且同時也見到佛菩提道跟聲聞之道、跟緣覺之道的不同。至於詳細的內容就由後面的正覺教團的諸親教師來跟各位解說。
我們接下來要跟各位來講解一下這本書「自序」的部分。在自序的部分,平實導師剛開始有提到,他跟諸方大師,有一些條件之下是沒有辦法跟一些大師來對話的,為什麼呢?因為所證不一樣;而且諸方大師所落的一些墮處 平實導師都瞭解,可是 平實導師所實證的內涵,譬如說第八識如來藏的內容、眼見佛性的內容乃至牢關所實證的內容,諸方大師都不知道——既然所知不同,如何能夠對話呢?而且諸方大師有一定的地位,對於 平實導師出來弘法,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一個法師、一個菩薩僧,是不願意對話的。因為這緣故,所以 平實導師也無意於攀緣這些大師,所以彼此是很難對話。而且在這一本書,也就是《宗通與說通》出版的這一年,事實上 導師也同時出版了《楞伽經詳解》的第三輯;而且從這第三輯開始,平實導師對於諸方大師的落處,就直接提出他們的名字而加以解說來摧邪顯正,可是也是因為這樣子,就引起了一些人的評論。
平實導師為什麼要舉名來作破斥呢?那就是因為很多法義——很多人並不瞭解某某大師他說了哪些事情;所以以前作了一些破斥,可是破斥之後並沒有收到很大的效果;因為很多人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會作這個破斥,然後這個破斥的內容物件是誰呢還是不知道,所以還是有很多人被誤導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 平實導師就只好在《楞伽經詳解》第三輯之後,就開始具名來破斥。也因為這樣子引起一些人的煩惱,因為對於名師的崇拜產生煩惱,也對 平實導師作了種種的一些人身的攻擊,而不是在作法義辨正。所以 平實導師就在這個地方提出來,希望大家能夠回到法義的論證,而不是作人身攻擊。因為法義辨正才是真正對大家有利的,因為佛菩提道或是解脫道所實證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這個才是依法不依人;而不應該依於名師的大名聲,而不管佛法真正的內容。
平實導師接著就提到說,為什麼他要作這些破斥?就是希望能夠荷擔如來家業,能夠護持「批判之佛教」。因為佛法本身是具有正知見的,而且是對於法界的實相,對於解脫所證的內涵,它是有一個客觀的定義的,而且是符合事實的;因為它是具有這種智慧性,所以當然就有是非之分。所以在佛教中,事實上是有批判的精神,而這個批判的精神的目的,就是要讓佛教的法能夠清淨,對於整個佛教的戒行能夠清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一切的眾生能夠邁向解脫,然後實證實相的智慧。
除此之外,書中有提到一位先生叫作前現代禪的張志成副宗長。這位先生他在1999年曾經在網路上寫出一篇文章來評論平實導師,說平實導師沒辦法跟諸方大師對話;也評論說平實導師他對於「阿含」跟「中觀」有所貶抑,也就是指責平實導師否認了「阿含」、否認了「中觀」。可是事實上平實導師並沒有否認「阿含」,也沒有否認「中觀」;所以平實導師後來就寫了《阿含正義》這些書,也歡迎大家去閱讀。而且平實導師對於中觀,是對於應成派的中觀——六識論的應成派中觀提出辨正;因為應成派中觀所說的六識論並不符合佛教所說的八識論,是因為這樣而提出評論。可是依於八識論所說的中觀,也就是般若的實證,平實導師他是支持的;而且也是站在八識論的中觀,來對六識論的中觀提出了評論。是因為對於法的見解不同而進行評論,而不是只是立場上的問題,而是說佛法的實證根本的內容是如何,這是最關鍵的地方。所以說,平實導師並沒有否認「阿含」,也沒有否認正確的「中觀」。
張志成先生他是前現代禪的副宗長,而現代禪在2003年李元松老師捨壽之後就已經解散了;而李元松老師他當時在捨壽前寫了一封給佛教界的一個懺悔文,懺悔說他對於以前的增上慢表示懺悔。對於他這樣的精神,我們在這裡也表達對他的一種尊敬。因為對實證的內容是應該要正確的,如果不正確而有大妄語的現象時,應該要學習李元松老師這種依法不依人的精神來對自己懺悔,來對大眾懺悔,來更正法義的錯誤,這樣才是大丈夫所為啊!也是所有佛弟子所欽佩的地方。張志成先生是李元松老師的學生,所以他也秉持著依法不依人的精神,在現代禪結束之後,解散之後,他就開始來尋覓真正的佛法。因為李老師已經無法依靠,所以他就開始來尋覓,那到底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呢?什麼是李老師原來想要探求解脫、探求實相的智慧的內容呢?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張志成先生他就開始來尋覓了,而終於在2005年接觸到正覺同修會。
關於這部分的內容,因為我們時間已經到了,所以我們先暫時說到這邊。我們下節再為各位繼續來說明。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