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07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繼續跟各位說明的是「華嚴宗在佛法中的定位」。
那何謂華嚴宗呢?華嚴宗是因為《華嚴經》為宗,因為經名而立名;因為以《華嚴經》這樣子的經名,所以立名為華嚴宗。而華嚴宗的沿革是如何而來的呢?華嚴宗的諸祖、各祖師,還有他的相關著作,是說了哪些東西呢?
華嚴宗的初祖是杜順禪師,杜順禪師是南北朝的時候陳隋年間,他因為總括了華嚴妙旨,所以造《法界觀》一卷,也造了《五教止觀》一卷;他專宗《華嚴經》,所以從這邊慢慢的成為一宗。也就是說,華嚴宗在中土這邊的開始,其實是從初祖杜順法師;他因為總括了華嚴妙旨而造《法界觀》還有《五教止觀》,因為專宗《華嚴經》,所以因為這樣子慢慢的成為研究的一個方向,就變成華嚴宗。
那二祖智儼、三祖法藏、四祖清涼澄觀、五祖圭峰宗密,都各有他的著作。而二祖智儼他通華嚴十地相,造了《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十卷,也造了《華嚴五十要問答》二卷,也造了《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四卷;而且他會集了他的師父杜順法師所說的這個法,而寫成《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這個是二祖智儼法師他所作的相關的著作。
而三祖法藏法師,他所作的是什麼呢?他作了《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也造了《華嚴經一乘教義分齊章》四卷,也造了《華嚴經旨歸》一卷,又造了《華嚴策林》一卷,又造了《華嚴經問答》二卷,又寫了《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卷,又寫了《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法藏法師所寫的這些著作,其實數量是最多的。法藏法師綜合了杜順禪師還有智儼法師,所以造了這樣子的著作。法藏法師因為集華嚴的教義於大成,所以華嚴宗的教義其實是在法藏法師的這個階段集於大成的。
那法藏法師的後面有誰呢?法藏法師的後面,有清涼澄觀法師。清涼澄觀法師他作「大疏」及「演義鈔」。據傳一直到賢首歿後,有靜法慧苑者,他是違背師說,作《刊定記》三十卷。也就是說,靜慧法師他其實是違背了華嚴宗的宗旨,他違背了華嚴宗諸祖師的說法,作了《刊定記》三十卷。但是,後來清涼澄觀知道這樣子的一個過誤,所以作了「大疏」及「演義鈔」以駁正靜法慧苑的說法,而恢復了華嚴宗的正統,所以成就了第四祖,他就是成為第四祖,所以第四祖所指的就是清涼澄觀。
清涼澄觀以後還有哪一位呢?清涼澄觀以後是清涼澄觀的弟子;清涼澄觀的弟子他接續清涼澄觀的衣缽盛弘華嚴,而著有《禪源諸詮集都序》,也注有《華嚴法界觀門》,還有注有《原人論》,還有注《盂蘭盆經疏》,還注《圓覺經疏》。
這個華嚴宗一直到明清兩代都還有弘揚者,從杜順禪師一直到明清都還陸陸續續有人弘揚。可是華嚴宗的各個祖師,有證悟的人,也有錯悟的人。為什麼清涼澄觀會對於靜慧這些錯誤的說法會作刊定?很顯然就是他的說法其實就是違背了宗旨,違背了宗門,所以他作了刊定。還有華嚴宗的這些祖師如圭峰宗密,其實他是以意識心為真如的;也就是說清涼澄觀的弟子圭峰宗密,他是以意識心為真如,他是一個錯悟者。可是,我們在這裏不是要評論什麼人有開悟,什麼人沒有開悟;我們不是依著華嚴宗自己的教判,要來談論它在佛法中的定位;而是要依著華嚴宗這個宗旨的歸向,依著華嚴宗所歸向的《華嚴經》的意旨,來大概說明華嚴宗在佛法中的定位。
那華嚴宗在佛法中的定位是怎麼樣的一個說明呢?華嚴宗在佛法中的定位有哪些重要性呢?我們先來說明一下《華嚴經》的妙旨。《華嚴經》所說的,是在說什麼呢?《華嚴經》的全名又叫作《大方廣佛華嚴經》。那什麼叫作「大方廣」呢?「大方廣」指的就是,「內自心地無量三昧,外至十方佛土世界,小而無內,外而無際,森羅萬象,無所不包」。那「華嚴」所說的呢,就是「萬德莊嚴具諸菩薩行,果德圓滿如眾色蓮華悉皆具足」。
那「大方廣」為什麼說是「內自心地無量三昧」呢?這個指的是從佛地或是說從因地來講我們這個自心如來藏,也就是說,不管華嚴宗也好,或是禪宗也好,都必須證悟這個自心如來藏,以這個自心如來藏為入門的開始;這個自心如來藏是「內自心地無量三昧」,也就是說,這個如來藏本身祂就具足了無量三昧,祂本身就是在定中,祂本身不需要修定而具足了無量三昧。而「外至十方佛土世界」,這個如來藏本身含攝所有三界六塵萬法,三界六塵萬法全部都是從祂這邊出生的;每一個眾生所出生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樣子的三界六塵萬法,全部都是自心所出生的,所以祂外至十方世界,「森羅萬象,無所不包」。而這個十方佛土世界是由誰來成就的呢?這個十方佛土世界,是因為佛的願力再加上跟佛願力相應的這些眾生,這些眾生因為共業的業力所共同成就的,也就是說因為這個共業的業力,共同成就了這樣子的十方世界佛土;而這個十方世界佛土是依於如來藏心所成就的,沒有這個自心如來藏的話,就沒有十方世界的佛土成就。而這個如來藏心,「小而無內,外而無際,森羅萬象,無所不包」,所以祂叫作「大方廣」;無所不至,所以是叫作「大方廣」。
那「華嚴」的意思就是說,菩薩證悟了如來藏以後,因為進入了佛菩提道的修學,進入了佛菩提道的修學,所以進入了菩薩道的萬德莊嚴。進入菩薩道的萬德莊嚴,必須要經歷了菩薩的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於十地的果位,乃至於等覺、妙覺,成就圓滿的佛果;這樣子的一個成就佛果的果位,祂是萬德莊嚴的。那這個萬德莊嚴的這樣子的菩薩行,必須要具足菩薩的六度萬行,乃至於具足菩薩十度萬行,地地修行、地地增上,才能夠圓滿果德如眾色蓮花,這樣子才有辦法具足的。因為這樣子萬德莊嚴,佛菩提道菩薩行的果德圓滿成就佛果,這樣子就像眾色蓮花具足圓滿,所以它叫作「華嚴」。
所以,「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華嚴所指的不外乎就是在指從自心如來藏證悟開始,進入了佛道地地果位的修行;所以華嚴顯示的其實是成佛之道,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證的次第,它從十信凡夫位開始,一直到究竟佛地的修證。而且它是為後時三乘教法方便敷演,也就是說,華嚴是 佛成佛的時候,以二十一天的時間,在菩提樹下為有緣的天人眾所說的佛法,這個其實是一時頓說的佛法。也就是說其實它是頓教,但是也是始教,但是它所說的佛法其實也含攝圓教佛法;因為 佛在這個時候其實已經一時頓說了,已經把一切佛法全部都是開演出來了,為了就是要讓後面三乘的教法,就是聲聞、緣覺乃至於大乘別教的教法,能夠方便的開演,能夠方便的宣說。所以華嚴所宣示的是以如來藏的因地果地,來具足宣說;所以華嚴宗所示的是兼攝三乘解脫果,華嚴宗顯示藏識法界的無盡緣起。
華嚴宗顯示藏識法界的無盡緣起,其實這個無盡的緣起,這個華嚴的法界緣起,華嚴的一真法界的緣起,其實是因為含攝「業感緣起」,也含攝「賴耶緣起」,也含攝了「真如緣起」。因為有阿賴耶識執持業種,所以才會有業感緣起;因為阿賴耶識執持著這些業種,因為修行,地地的轉依、地地的轉進,所以這個就叫作真如緣起。那業感緣起與賴耶緣起跟真如緣起,我們在前面的老師已經詳細的說明過了;但是這一部分,其實是攝屬在華嚴一真法界的法界緣起裏面的重要的一個道理。
那華嚴所宣示的果地究竟成佛的佛菩提果圓滿功德,華嚴宣示的佛果的果地是究竟成佛的佛菩提果圓滿,而三身應化、四土圓成。也就是說,透過證悟了如來藏以後,證悟了如來藏以後,乃至於依著如來藏地地的修行,進入佛菩提道的修行,那這樣子能夠了知賴耶緣起的真正的道理。而業感緣起其實是含攝在三界九地裏面的各各眾生,其實都是屬於業感緣起,因為業感其實有善業也有惡業;但是業感其實如果沒有如來藏執持這些業種的話,就沒有所謂的業感緣起。那因為有如來藏執持這些業種,再加上佛菩提道的修行能夠轉易這些種子,所以能夠成就真如緣起,才能夠成就佛果的三身應化,能夠成就佛地的四種圓成,也就是說這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還有常寂光淨土。
那 佛說《華嚴經》,佛為什麼要說《華嚴經》呢?佛說《華嚴經》的因緣是?為什麼 佛在前面的二十一天裏面就先開顯《華嚴經》呢?因為 佛在佛菩提道場,對諸天以二十一天時間,說華嚴的莊嚴,是為了要杜絕後面的人謗佛說「佛法是次第說,佛是次第成佛」。其實現在有一些佛學研究者就已經有這樣子說了,說「大乘佛法是後面的人才慢慢圓滿的」。那其實大乘佛法,佛在這個二十一天的時候,說華嚴的時候,就已經全部都已經把它說完了;所以這個就是為了要杜絕這些人誹謗佛法。這個其實在部派佛教的時候,就已經有這種人了。所以《華嚴經》它是攝屬在五時三教的第一時裏面,所以又叫作始教,也叫作頓教。這個是 佛在菩提道場裏面,為了度這些人天眾,其實最主要是為了要杜絕後面的人會去謗「佛是次第成佛,佛法是次第圓成的」。但是很可惜,佛雖然是這樣子的教示,但是還是有人陷入這樣子的一個狀況裏面。所以我們不應該單單以《華嚴經》的宗旨、華嚴經旨來立宗;應該將華嚴宗旨遍攝諸宗派,懸示於一切宗派內。
華嚴宗也不可自外於佛教諸宗派。為什麼呢?因為《華嚴經》的宗旨其實是攝盡了一切宗派的教法,它是具足顯示成佛之道。而華嚴是令所有的行者能夠了知佛果內涵,還有修證的次第;而華嚴是佛教中一切宗派行者所應當知解、所應當修證的;而華嚴是讓我們了知佛果內涵還有修證次第。證入華嚴一真法界,可除狂密、狂禪還有誤會般若的弊病。華嚴宗的行者如果了知一真法界,其實就是證悟同於禪宗所說的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的話,就能夠了知佛果的內涵,也能夠逐漸了知修證的次第;不至於說「一悟即至佛地」,不至於像狂密一樣,到處「活佛」滿天飛,不會說「活佛的證量跟佛一樣,甚至於超勝於佛」。所以華嚴宗其實如果真正的證入了一真法界,同於禪宗所悟的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的話,是可以除掉狂密與狂禪誤會般若的這樣子的一個弊病。
而華嚴宗其實也不可自外於佛教諸宗派。因為華嚴宗其實本身跟佛教的各個宗派都是一樣,各派各宗要真正進入佛法的修學,都是必須要悟入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所以華嚴宗應該跟俱舍宗、禪宗、三論宗、唯識宗、律宗、淨土宗合併為一佛教,不應該分宗分派。因為華嚴宗所攝的這些修學佛法,華嚴的宗旨所攝的這些修學佛菩提道的一個次第,這佛菩提道的修學次第的前提,是以一真法界的證悟為前提,所以華嚴宗所證的跟其他宗派所證的完全一樣。所以,華嚴宗也不可自外於佛教諸宗諸派,也不能離於佛法二主要道。如果離開這兩個主要道,就沒有華嚴宗的宗旨可言,所以華嚴宗也不能離開佛法的這兩個主要道。
而這兩個主要道——佛法的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其實都是從一真法界的海印三昧裏面所悟入的。所謂的海印三昧所指的就是無量三昧的如來藏海。華嚴宗的無量三昧都必須依止著這樣子的一個一真法界的海印三昧,才有辦法悟入這樣子的無量三昧。所以,如果不能夠如實了知二乘菩提的十八界空,就不能證知解脫果,也不能夠會通解脫道;如果不能證知領受自心藏識,那就不能入佛菩提道的修學之門。如果離開這兩種佛法二主要道的修學,而說有華嚴宗旨,可作華嚴三昧觀、華嚴普賢觀、華嚴唯識觀等等的觀門,則無有是處。因為如果離開佛菩提道的修學而說「華嚴宗的修學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超勝於其他各宗的,一真法界是最殊勝的,一真法界是比任何各宗各派都更超絕、更殊勝的」,這個其實是誤會了華嚴宗的宗旨。
一真法界之所以殊勝,一真法界之所以能夠超勝於其他的各宗各派,其實是因為一真法界祂本身就是我們悟入的這個佛心,我們所悟入的這個真心如來藏。依著這個真心如來藏,所以能夠入到這個佛菩提道的修學裏面,能夠次第的完成佛菩提道的修學的證果。所以一真法界之所以殊勝,是因為這個樣子才是殊勝的。但是祂的殊勝一樣是不離於各宗各派證悟如來藏心,乃至於依著如來藏心次第修學的殊勝,所有的殊勝全部都是匯歸這個如來藏;所以祂就叫作無上法,祂就叫作微妙法。依止著這個無上微妙法,依止著這個無上法,依止著這個微妙法,所以能夠入於佛菩提道的修證與次第,乃至於成就佛果。
所以,華嚴宗其實是不應該分宗分派的,因為華嚴宗還是以證悟如來藏為宗旨的,所以華嚴宗是不應該分宗分派的。華嚴宗的修學法門只是一個方便的修習的一個名相,真正的修習的理地還是以證悟如來藏為主。
那今天時間已經到了,跟各位分享到這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