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意涵(一)

第64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實導師所寫的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在前面一個單元中,我們舉述了《以佛法研究佛法》書中不如理作意的部分加以闡述,說明不僅四阿含中處處說到有阿賴耶識,在極多的大乘經典中,更是處處說有阿賴耶識;並且舉出 世尊聖教來證明,阿賴耶識才是生死流轉的主體;如果否定了七八二識的存在,就無法使因果相續,當然也就沒有有情眾生的生死流轉了。因為意識覺知心只有一世,在今生中陰身入胎以後就斷滅了,不能去到下一世;因此,不論是意識心、意識細心,都是不能執持往至下一世的心體;唯有第八阿賴耶識,才是有情眾生生死相續的主體。

有了以上的瞭解,從這個單元開始,我們將以 世親菩薩所寫的《大乘百法明門論》中的偈,來說明為什麼第八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要闡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首偈是如何說的,偈曰:「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大乘百法明門論》)這首偈的意思概要的說,是指三界中的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無漏有為法,都因八識心王而有;乃至無漏無為法,也是因八識心王而顯;如果離開八識心王,就沒有一切法可得,所以說萬法唯識。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無漏法,既然都是因為八識心王而有、而顯,八識心王又是依第八識及無明而出現於三界,而無明業種以及上煩惱隨眠,也是由各自有情的第八識所執持,而藉緣變現色身及山河大地,因此說三界唯心。也就是說,三界唯依第八識心而有,依第八識心而變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各位菩薩,以上簡單說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意思,讓大家先建立一個粗略的概念。菩薩們如果能夠確實瞭解「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那麼修學三乘佛法,就不會落入我見、邊見等錯誤見解之中。接下來我們就依據論文的次第,來說明其中的詳細意涵。

論曰:「一切最勝故」。為什麼說一切最勝故呢?意思是說八識心王乃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沒有八識心王,就沒有十方三世的一切萬法。所謂八識心王就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以及阿賴耶識。《成唯識論》卷一云:「識,謂了別。」(《成唯識論》卷一)也就是說,這八個識都具有了別的功能。在這八種識中,第八識稱之為心,第七識稱之為意,前六識則稱之為識,而這八個識均為一心所含攝,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一切有情一心之中都同樣包含了八個識,而這八個識的功能各不相同,彼此和合運作如似一心,因而使得一切有情能夠在世間造作諸業、酬償業果。

各位菩薩,為了使大家對「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有進一步的認識,我們就先以欲界的人間為例來作說明。人間的有情必須有阿賴耶識及意根末那識入胎,然後執持受精卵,藉著母血供給之四大,漸漸變現五色根,這五色根包含了五勝義根大腦;然後隨著五色根的漸漸圓滿,就令意根能夠接觸法塵,然後生起意識;意識生起之後,就令前五識俱起或漸起,如是而具足八識。如果不是八識心王具足的話,就不能具足領受人間的六塵境界,就稱之為殘障者。意思是說,一般的人間有情都是八識心王具足的。

介紹過欲界的人間有情之後,我們再來談談色界天的情形。色界四禪天的境界,必須有第八識所變現的色界天身,然後六、七、八識在等至位中安住,才會有色界四禪天的等至境界。也就是說,必須有第八識所變現的色界天身,而後八、七、六識及眼識、耳識、身識,共同在等持位中現行運作,才會有色界天人的法會,以及一切的身口意行。假使沒有眼、耳、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六個識,就無法具足色界天的一切境界。

至於無色界天境界,則必須有意識安住其境,才會有無色界天境界現前,也才有無色界的有情存在。然而意識在這四天中已經非常微細,稱之為意識細心;乃至於非想非非想定天的意識,名為意識極細心,也都是不離於意根而存在。如果離開第七識意根,意識便無法現起;因為意識要依意根觸無色界天境界法塵,而後才能現起,是以意根為根的緣故。然而意根不是自在的心,無法執持無色界天的異熟果種,必須要依第八阿賴耶識才能現行運為。因此說無色界天不能離於六、七、八識而有,必須依於六、七、八識之現行、運為,才能有無色界天有情及無色界天的境界存在。

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人間境界、色界天境界、無色界天境界的狀況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沒有八識心王,就無法成立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傍生及餓鬼道有情,也都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眼等八識乃是三界萬法之王,三界萬法都是由於八識心的緣故而輾轉生起,所以我們稱八識為「心王」,也因此而說「一切最勝故」,有漏法如是,無漏法亦復如是。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四聖法界中「佛法界」的情形。譬如最後身菩薩在人間成佛以後,其身口意行都已經是純無漏了,但卻仍然是有為法,稱之為無漏有為法。這種無漏有為法同樣必須八識心王具足現行運為,佛世尊才能在人間托缽、飲食、嚐味、嗅香乃至度眾說法,所以說佛地的八識心王,仍然是「一切最勝故」。

又譬如菩薩阿羅漢和俱解脫阿羅漢入了滅盡定,此時前六識俱滅,離見聞覺知,猶如眠熟、悶絕而無息脈,狀若死亡。然而《阿含經》佛說:「滅盡定中有不離身識,身不爛壞,識不離身。」意思是說:在滅盡定當中,仍然有不離身的識,所以有根身才不會爛壞。也就是說,在滅盡定當中,仍然有七、八二識存在,這仍然是不離於八識心王啊。

以上所說的是佛以及入滅盡定聖者無漏有為法的情形,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有漏法的無想定。凡夫們的佛弟子入於禪定之中,由於不解三乘菩提的緣故,僅能斷除意識心我見,而無法斷除身見;因為害怕斷滅,所以不捨色界天身,因此就以斷滅覺知心我作為涅槃;於是就在四禪位中滅除了覺知心我,在定中息脈俱斷,以為是入了無餘涅槃,然而實際上卻是入了無想定。同樣的,在人間證得無想定的外道也是一樣,以這定中無息無脈、無見聞覺知、狀若死人的狀態,以為是入涅槃,然而實際上同樣是無想定。世尊開示說,在此無想定中,仍然有不離身識,識不離身,所以身不爛壞;因此說無想定中仍然有七、八二識存在。然而這種無想定的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境界,因為在入定三個月、五個月以後,仍將因為忽然生起一念,想要了知色身壞了沒有,而再度現起意識心等六個識,這時又將重新墮於人間的六塵境界之中了。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三界的一切身、覺境界,都是不得離於八識心王而有;如果離開了八識心王,連六根都不可能出生,何況會有命根存在呢?沒有六根,沒有命根,又如何能出生萬法呢?所以說八識心王乃是一切法中之最勝者,因為三界一切法都是依八識心王而得以出生,八識心王乃是一切法之所依。也就是說,由於有八識心王,所以才有三界一切法的出生;如果沒有八識心王,就沒有十方三世之一切萬法了;如果沒有八識心王,也就沒有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有漏法如是,無漏法亦復如是。因此說眼等八識乃是三界萬法之王,三界萬法都由於八識心的緣故而得以輾轉生起,所以八識叫作心王,因此稱之為「一切最勝故。」

介紹過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以後,我們繼續來說明「與此相應故」。所謂「與此相應故」是說,八識心王與此五十一心所法,或多分、或少分相應,各不相同。這五十一個心所法可以分為六類:第一類稱為遍行心所法,有五個法,也就是觸、作意、受、想、思。第二類是別境心所,也有五個法,就是欲、勝解、念、定和慧。第三類則稱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和不害。第四類則稱為煩惱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貪、瞋、癡、慢、疑和惡見。第五類則是隨煩惱心所法,有二十個法,又可以分為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和大隨煩惱等三種。小隨煩惱有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和慳等十種;中隨煩惱則有無慚、無愧等兩種;大隨煩惱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亂、惛沈、掉舉等八種。第六類則稱為不定心所法,有四個法,包括悔、眠、尋和伺。

那什麼叫作心所法呢?所謂心所法就是指心所有法,也就是心王所有的法,簡稱為心所,又稱為心數法;在五位百法中居第二位,也就是指八識心王所相應之法。

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心所與心王之間的關係。根據 窺基大師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中說,所謂心所有法者,具有三義:一,恆依心起。也就是心王生起時,心所同時俱起;心王若無時,心所決定不生。二,與心相應。心王和心所,所依同,所緣同,行相相似,起同時,因此它們彼此才能相應。第三,繫屬於心。以心王為主,心所繫屬之,心王有自在力,為心所之所依。也就是說,由於心王與心所之間具有以上的三種關係,所以才名之為心所。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心所有法的意涵,以及心所法可以分為六類,總共五十一個心所法。接下來我們就來略說一下,這六大類心所法的大致情形。

第一類是遍行心所。什麼叫作遍行呢?所謂遍行,遍就是周遍、無處不至的意思;行是心行,也就是能緣之心,遊履於所緣之境;合起來說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也就是說,心若生時,這五個心所相應俱起,因此稱為遍行。遍行總共有五法,也就是觸、作意、受、想、思。這個遍行五法,遍行於三界六道,遍行於四聖六凡,遍行於八識心王之一一識,遍行於一切時而未曾間斷,遍行於一切善法、染法、無記法中,所以稱為遍行法。除了出世定的滅盡定中滅除意根之受、想二法以外,其餘一切定中都是七、八二識具足五遍行法。這五法乃是八識心王之體性,由八識心王生,非離八識心王而有這五遍行法單獨現行運為,因此說五遍行法與八識心王相應。

介紹完五遍行之後,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心所有法的第二類,也就是別境心所法。別境有五法,包括欲、勝解、念、定和慧。什麼叫作別境呢?別境的意思是說,這五個心所,所緣的境各各不同,不像遍行心所都是同緣一境,因此稱為別境。譬如:欲心所,緣所樂境;勝解心所,緣決定境;念心所,緣曾所習境;定心所,緣所觀境;慧心所,則緣於前四境,以揀擇為性。這能夠讓人了別六塵境界相的五個心所法,並不是遍一切識都相應,所以不名遍行;不遍一切時現行運為,所以不名遍行;在眠熟、悶絕、二無心定,乃至正死位等五位中,斷而不現,所以不名遍行。這五種別境心所法,與意識完全相應;五別境心所法中的每一法,都有少分或多分功能和前五識相應;最後一個慧心所的部分,少分與末那相應;前四個欲、勝解、念、定,則與意根完全不相應。意識則是與每一個別境心所法都相應,所以覺知心的祂不但有五遍行,也有五別境心所法相應;所以祂能作很廣大的了別,也能作很微細、連貫的思惟與整理;如果想要讓祂只注意一點點,祂也可以,這就是祂的特性。意識雖然是虛妄法,但是也是我們修行要用祂來修學佛法、親證實相的重要關鍵。

非常謝謝菩薩們的收看,今天就說到這裏,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點擊數: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