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正受 (三) / 修定是悟後起修之基礎 (一)

第73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詳細說明了「福德」與「功德」的差別和分際以後,相信各位一定很清楚的可以了解什麼是「福德」、什麼是「功德」。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行布施或造各種善業的時候,能夠隨緣、隨分努力去做,但是不去執著可以獲得什麼樣的果報,那麼就可以獲得無量的功德。

譬如《金剛經》中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就是說,布施的時候,如果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能夠遠離這四相,不去執著布施的福德,那就可以獲得解脫於「貪」的功德,所以說自己能夠真實獲得受用的才能稱為功德。

這位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因為有了前面所說的「見地正受」、「定的正受」以及「解脫正受」的緣故,所以他對於「功德」與「福德」的不同,他是「已知已見」,一切都能了然於胸,從此就不會再有任何的疑惑了。各位菩薩,這就是第七個解脫功德正受。

接下來說明第八個解脫功德正受。第八個解脫功德正受是說,「這些功德正受非於悟後一時具足」。前面我們介紹了許多悟後的功德受用,但是這些功德受用並不是在開悟的當下,就能夠一下子就全部都具足,而是要在開悟以後的歷緣對境、日常生活當中,經由不斷的觀察、思惟、整理,然後這些功德受用才會一點一滴的出現。因此悟後必須要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思惟、整理以及保任的過程,尤其是必須在世間和一切有緣眾生互動的過程當中,所引發的各種順境、逆境以及不順不逆的境界當中,我們必須要以自己所悟的見地,不斷的加以思惟、整理、檢討、改進,該增進的要增進,該修除的要修除,然後這些功德受用才能在漫長的修道過程當中,漸漸的顯發出來。因此,我們說開悟的人所具有的功德並不是在悟的當下便能一時具足,而是要在悟後起修的過程當中,也許經過一年、兩年,乃至慢的話要五年、十年才能夠漸漸的具足圓滿。

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我們是以聲聞自了漢的心態來參禪,假使在僥倖悟入以後,就會急著想要斷盡一念無明而取證涅槃,而不肯如實的發大心來行菩薩道,不肯以自己所證得的正法來布施給眾生,也不肯在一切歷緣對境當中去利樂有情。如果是這樣的心態,那麼要除性障就很困難了,當然以上所說有關悟後的各種功德受用便很難一一的出現了。因此,不管您現在是已悟或者未悟,對於這一點請您務必特別留意,一定要捨棄這種聲聞種性的心態,而發起菩薩的大心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永無窮盡,這才是一切菩薩所當為啊!各位菩薩,以上我們所介紹的是有關解脫正受的知見,提供您作為修行的參考。

經過前面幾集,我們詳細介紹了實相念佛人所得的功德正受之後,相信各位對於明心見性者,所能安住的境界相、以及明心見性以後有些什麼樣的智慧會出現、乃至可以獲得什麼樣的功德受用,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所以我們可以總結來說,「實相念佛」也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菩薩的大法,也是大乘佛法的入道之門。也就是說,在明心見性以後,才能開始進入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然後必須歷經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道過程以後,當一切的福德與智慧都圓滿具足的時候,才能夠成就究竟佛道。因此,並不是「一悟即至佛地」,不是明心見性之後馬上就能成佛了。除了最後身菩薩以外,其他的菩薩都必須在明心見性以後,一方面要不斷的在歷緣對境當中消除性障,來淨化如來藏當中所含藏的染污種子;另一方面則需要不斷的深入的思惟、整理來增長般若智慧;同時還必須在利樂有情上面不斷的努力,這樣子才能夠培植廣大的福德資糧。菩薩們如果能夠這樣多管齊下、努力不懈,就能夠使證悟的功德漸漸的顯發出來,乃至圓滿具足,成就佛地功德。

各位菩薩,第八章第三節,有關「實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的單元,我們就介紹到這裡。接下來,我們繼續要來說明第九章,也就是有關開悟明心以後的「後續修行」,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有關第九章「後續修行」的部分,我們把它分成兩部分來為大家作介紹。第一部分是「修定是悟後起修之基礎」;第二部分是「理事相融的菩薩萬行」。

各位菩薩,我們在前面說過:「實相念佛、明心見性」是菩薩的大法,也是成佛之道的入道之門。但是菩薩們由於心性和願力各不相同,所以在明心見性以後,大致上會有兩種不同的趣向產生。第一種菩薩,他由於悲心廣大的緣故,所以發願要常住世間、利樂有情、自度度他直到成佛。另外一種菩薩,則是發願在今生捨壽以後,要求生極樂世界,而這一世則在往生之前,也願意隨緣隨分度化有緣的眾生。這樣的菩薩雖然發願往生極樂,但是由於已經親證實相的緣故,所以他也一樣永遠不會離開佛菩提道。一般來說,我們往生之後,到了極樂世界,就可以跟隨 彌陀世尊以及諸大菩薩繼續進修定慧之學。等到定慧增上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仍然還是會回到娑婆世界來,或者由佛菩薩安排轉生到他方世界繼續行菩薩道,繼續來廣度眾生。為什麼這樣呢?因為親證實相、明心見性是菩薩的大法,它和聲聞、緣覺所修的解脫道不一樣,解脫道的修行是以出離三界生死苦為主要的目標,而親證實相的菩薩則是以「成佛」為終極目標。因此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也必定永遠不會離開佛菩提道的修行,因為唯有不斷的行菩薩行、修菩薩道,才能次第的邁向究竟成佛之道。這些已經親證實相的菩薩們,他們在親證之後,一方面會依「道共戒」的功德而安住,另一方面則仍舊會依照「果地無相念佛」的方法,也就是專心繫念 無量壽佛,並且發願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根據經典中的記載,求生極樂世界的菩薩,在捨報之前的一個星期,一定會獲得 彌陀世尊預先來安慰、告知,要在一星期以後捨壽;而在一週之後,這位菩薩就能夠安詳捨報,坐金剛臺,上品上生。

如果是一個精進的實相念佛人,在往生極樂以前,除了隨緣度眾以外,應當要繼續加修觀想念佛法門,或者要加修禪定功夫。這是為什麼呢?可能有人心裡面會這樣想:「我既然要往生極樂世界了,為什麼還要修學觀想念佛和修學禪定功夫呢?」各位菩薩,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說,可以避免佛菩薩加持、等候接引我們的辛苦;第二個原因是說,往生極樂以後的果報,可以因為我們這樣加行而不斷的可以增上。所以我們說,親證實相念佛的菩薩在往生極樂以後,雖然同樣都是可以上品上生,但是這其中有人可以得初地,有人得二地、三地,乃至五地、七地,各人所得的果位各不相同。這當中的差別就在於各人的善根不同,因此福德資糧、禪定功夫、性障以及智慧也就各不相同,所以才會有種種不同的差別法相產生。

假使有人說:「四禪是小乘人所修的聲聞法,我們念佛人修的是大乘法,所以不適合修四禪的功夫,因此我們不用修四禪。」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麼其實是對佛法的修行法道沒有辦法如實了知所造成。為什麼呢?因為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我們仍然是要追隨 彌陀世尊以及諸大菩薩繼續修學四禪八定、無量百千三昧、百法明門、千法明門,乃至億萬法明門呢!所以並不是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就沒事可做了,還是有無量無邊的妙法等著我們繼續去修學。因此我們說,菩薩在往生之前,應該要隨緣隨分修學禪定功夫,或者觀想念佛來增進自己在道業上的資糧。各位菩薩,第一節我們就作以上的說明。

接下來我們繼續進行第二節的解說。第二節:「有大心的實相念佛人應修各種禪定三昧」。一個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如果發了大願心,想要效法 大勢至菩薩,常常在這娑婆世界廣度念佛人歸於淨土的話,那麼就應當在度眾之前要仔細的思惟:「當我這一期五陰壽盡,四大分離的時候,我應該如何才能捨離這個色身呢?我又應該要如何才能正知入胎、正知住胎、正知出胎呢?」這樣仔細思惟過後,我們就會知道,應當要繼續修學四禪的功夫,以及要繼續修學「五神通」。什麼叫作五神通呢?所謂五神通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以及宿命通。這五種神通是通外道,而另外有第六通叫作「漏盡通」,漏盡通則是只有修學三乘菩提的佛子才能獲得。也就是說,漏盡通即是證得實相念佛的境界,所以說它不共外道。

我們除了思惟前面所介紹的各種功德正受以外,還要再思惟:「我應該要如何才能斷盡五下分結,使得後有的種子永斷而不取證無餘涅槃呢?」還要思惟:「我要如何才能真實的廣度一切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呢?」在這樣不斷反覆、深入的思惟之後,就會知道我應該要繼續深入的思惟、修學廣義的念佛行門以及唯心淨土法門。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深入的去修學這些法門呢?首先,我們可以依過去所修的念佛定來繼續修四禪的功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以果地無相念佛的方法繼續深入的修行,一樣可以修到四禪的境界。或者我們也可以用修止觀的方法來修四禪、四空定。假使能夠這樣不斷進修的話,那麼我們就能夠安住在唯心淨土的境界之中,而又能夠不捨念佛,這就叫作「念佛心」。

菩薩因為能夠深入的修學四禪八定、觀想念佛以及「觀、鍊、熏、修」等各種禪定三昧的緣故,所以就可以獲得這些三昧所引生的功德力,就能夠繼續深入的去探究無漏的智慧,進而就能夠發起解脫的功德受用。也因為這些功德所產生的威德力,所以可以使得菩薩發起廣大的悲心,繼續進修「四無量心」以及「五神通」等法門,乃至修學「六神通」,而不會想要去獲取欲界天、色界天天主的有為果報。當菩薩有了這些大威勢以後,就能夠生生世世常住世間,利樂有情,永無窮盡。

各位菩薩,在這裡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觀、鍊、熏、修」等四種禪定。所謂「觀禪」:譬如說九想觀、不淨觀、大不淨觀、一切處觀、白骨觀,乃至淨土觀經中的十三觀,這都叫作「觀禪」。而「鍊禪」則是指九次第定,也就是從未到地定轉進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就稱為「九次第定」。那什麼叫作「熏禪」呢?熏禪則是指「獅子奮迅三昧」。所謂獅子奮迅三昧是說,十方三世諸佛要入涅槃的時候,都是用獅子奮迅三昧而入涅槃,這就稱為「熏禪」。

各位菩薩,您想知道諸佛是如何入涅槃的嗎?諸佛入涅槃是從初禪開始,不會從別的地方開始——這是因為「諸佛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也就是說,諸佛隨時隨地都在初禪裡面——然後從初禪進入二禪,轉入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然後再退回無所有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再從初禪到二禪、三禪、四禪,於是諸佛就在四禪入涅槃。也就是說十方三世諸佛都同樣是這樣入涅槃的。乃至將來各位菩薩成佛捨報的時候,也是要用獅子奮迅三昧而入涅槃,因此必須把九次第定練得非常的純熟,然後才能用獅子奮迅三昧入涅槃。當然這種境界就絕對不是一般凡夫異生所能想像啊。

而所謂的「修禪」,又稱為「超越三昧」。所謂超越三昧是說從初禪進入,卻從四禪出定;或者從非想非非想處入定,卻從初禪出定;或者是從二禪入定,卻從無所有處出定,這樣跳來跳去超越,就叫作「修禪」。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觀、鍊、熏、修」等四種禪定大致的情形。這「觀、鍊、熏、修」四種禪定修好了以後,五種神通會在我們修其它各種禪定三昧的過程裡面,自己就會自然的發起。假使還沒有發起五種神通,那麼在四禪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專門來修學神通,因為在四禪當中修神通可以隨修隨得;或者我們在修觀禪的時候,也會自然的發起神通來。

另外還有一種叫作「漏盡通」,什麼叫作漏盡通呢?菩薩在明心見性的時候,所得的「無生智」就是屬於漏盡通。但是這時候還不具足,因為還沒有獲得「盡智」。所謂「盡智」,就是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意思是說,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後,由於煩惱還沒有完全斷盡,所以還要繼續修除煩惱,直到所有的煩惱完全斷盡為止,才能獲得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這就稱為盡智。

菩薩在修得四禪以後,應該要繼續修「四無量心」,也就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合稱為四無量心。但是我們在修四無量心的時候,一定要建立一個知見,那就是不是以希求梵天天主的果報來修四無量心,而是應該以修集菩薩慈、悲、喜、捨的心量來修這四無量心,否則他們就會來阻礙我們、障礙我們,沒有辦法修成這四無量心。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只能說到這裡。下一集中再繼續為各位說明「後續的修行」,歡迎您到時繼續收看!

謝謝您!

阿彌陀佛!


點擊數: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