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修證念佛三昧者宜知 (二)

第76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在上一堂課,講到你要尋求的真實善知識應該要具備哪些條件。

接下來是第四個條件,他「要有助念佛人親見自性彌陀之意願」。也就是說,他雖然是親證了自性彌陀,實證了念佛三昧,可是他的心量不大,他只是想要為自己的道業而著墨,並沒有那個心想要幫助別人;他實證了念佛三昧以後,自己就躲到叢林裡面去自己修自己,為自己的道業去努力。沒有這個意願的話,你去求他也沒有用,因為他還不能發起慈悲心,還不能慈念這些念佛人的苦,還不能慈念這些不能實證念佛三昧這個苦。所以真實善知識,他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慈悲心,能夠慈念眾生在受苦——不能實證解脫,不能實證實相,要求正法、沒有正法的時候那是很苦的。所以說,真實善知識他要有助念佛人親見自性彌陀的意願,沒有意願說什麼也沒有用。這是第四點的要件。

第五個要件就是說,真實善知識他要「能夠勘驗體究念佛人所證是真是假」。真實善知識假如說他自己是有實證念佛三昧,可是他卻是一副濫好人的心態,不敢去得罪別人,他想說:「去說別人悟錯了,那不就是得罪別人了嗎?」所以什麼人來求他勘驗都說:「你是對的!你是對的!那個人也是對的!」那麼這樣的人就不能當真實善知識,因為真實善知識得要具有「擇法眼」。擇法眼就是說,到底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哪個是實相法,哪個是虛相法;哪個是生死法,哪個是不生不死的法——這樣的擇法眼都不能具備的話,如何當真實善知識呢?怎麼去引導別人、教導別人呢?所以說要能夠勘驗體究念佛人所證:到底是還是落在我見中,落在這個生死法中;還是他只差一點需要你的助緣;還是說他現在缺乏什麼樣的條件;或者說他所證的是真,可是智慧發不起,你要如何攝受他,讓他能夠具足信心,自己能夠承擔。所以真實善知識,要有這種勘驗的能力——要知道什麼時候給體究念佛的人什麼東西,也不能太早下手,他因緣不到也不能提早下手;人家因緣到了,你也不能說把你所知道的東西掌握在手裡不放出來,不教他,不讓他能夠生起智慧。所以要能勘驗體究念佛人所證真偽,這個得要具足有禪門差別智的功夫,而且不能當作濫好人,就是說不怕得罪別人。因為既然學人一心想要求證實相,求證念佛三昧,求見自性彌陀,就表示說,他所要求的不是你的濫慈悲,不是你的和事佬心態。所以這個真實善知識得要有這樣的心態跟能力。

最後一點就是說,真實善知識自己要「能夠發起道種智來攝受跟他學的念佛人」。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自己僅是親證念佛三昧,僅是親見自性彌陀,只到這裡為止,那麼他當然是有能力來幫助別人——用他自己所學的次第、方法來幫助別人,也同樣的能夠證得念佛三昧,親見自性彌陀;可是當跟你學的人都跟你一樣的時候,那你還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嗎?別人都跟你一樣,你要教別人什麼呢?所以真實善知識,自己要能夠發起道種智的。道種智的意涵就是說,證得念佛三昧只是開門而已,那麼這個門裡面到底有哪些寶藏?你要怎麼樣去認識這些寶藏?道種智就是,在你所證的自性彌陀祂所含藏的一切種,你要能夠知道:這些一切種的功能、功德在哪裡?要怎麼樣去發起,怎麼樣讓它們能夠現起、顯示出來?為什麼現在不能發起、不能顯示,遮障在哪裡?這個真實善知識要具備這樣的一個道種智的能力,才能夠攝受念佛人不但能夠實證念佛三昧,還能夠在道業增進,這樣才是一位真實善知識所要具備的一些條件。

那麼在知道真實善知識的這些利益以及所應該具備條件以後,我們對於為人師者或者修學者,我們勸他:「你都要謹慎的!」在哪裡?在口業上。也就是說要「善遮口業,後免障道」。那麼有以下幾點來說明:

第一點:「莫著名相,毀謗修證。」因為從念佛法門而入的參禪人,以念佛法門為方便實證念佛三昧者,他可能都沒有涉獵許多教典,對於教典名相、唯識學名相,他可能都還不會說。那麼可是呢,他也不知道什麼是「菩薩須陀洹」——「菩薩須陀洹」這個名稱是什麼他可能不知道——但是他自己卻可以自住於這個實相,自住於般若實相解脫的境界。因為自性彌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不是以這些研究教相、研究教典的人所知道的一些名相所堆砌出來的——並不是名相可以堆砌出來就能夠知道什麼是自性彌陀。所以對於一些(研究佛學學術的)佛學學術研究的、禪學研究的、唯識學研究的人,千萬要注意這一點,不能夠輕視從念佛法門而證念佛三昧的這個菩薩,因為自己不能比擬他所證的內容是什麼。如果說,因為起慢心而輕易地去毀謗念佛人、毀謗念佛三昧、毀謗無相念佛,那麼這樣所造的口業就會遮障自己未來的道業,會讓自己善根遮止,不能發起善根。因為表示說對於念佛法門不能深信,對於念佛法門所得的智慧不能深信,那麼當然信根、信力就減損。所以,千萬不要著於名相,而輕易地毀謗修證、毀謗念佛人的修證。

第二點:「不以神通考驗修證」。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的阿羅漢、辟支佛,以他們的俱解脫的智慧力以及神通力,都不能知道證得自性彌陀菩薩的「舉足下足」之事。因為證得自性彌陀的這種般若實相智是不可思不可議的!以這個辟支佛、阿羅漢的這種俱解脫的智慧力跟神通力都不能知道——就是一屋子的辟支佛也不能知道!就好像一個生來就眼盲的人,不能知道這個屋子不能見到這屋子裡面的亮、屋子裡面的光。那麼擠滿了一屋子的生來就眼盲的人,當然也都是一樣,不能見到這屋子的光一樣。所以,以俱解脫的這個阿羅漢、辟支佛都不能知道的事,他們有這個智慧力跟神通力都不能知道的事,更何況是一般的鬼神通以及世間禪定證得的五通?所以說,不能以「是否有證得神通」來檢驗修證,說:「你要有證得神通,才表示你有證得這個實相、有開悟,有親見自性彌陀。」這樣的話,就表示自己以這樣的標準來選擇的話,表示自己是離親證念佛三昧是愈來愈遠,因為自己的所知所見完全在世俗的神通上著墨。所以,千萬不要以是否有神通來考驗修證。

第三點,是「念佛人不要毀謗他宗的修行人」。念佛法門廣義的說可以含攝一切佛法中修行,它是能夠圓滿通達的。念佛法門可以圓滿通達,可是有的念佛人卻自己很少去閱讀經藏,因為很少閱讀教典,卻輕易來信受錯解教典、那這個樣的人呢誤會了以後所作的毀謗。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選擇本願念佛法門」做例子來解說。選擇本願念佛法門,他們僅僅選擇了 彌陀世尊「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那麼這「第十八願」的內容是這樣的: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佛說無量壽經》卷一)

這十八願的內容,你如果要去信這一條十八願的經文,應該從頭到尾都要信受!可是選擇本願念佛呢?他把最後的「唯除五逆、毀謗正法」省略掉不說,然後將這第十八願的一半,等於相當於最重要的但書,把它去除以後,把它推崇為 彌陀世尊的本願,然後去排除其他願裡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的這樣的修行人。因為在「上品上生」所說的就是在「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這些人,這些菩薩修聖道門的人;修諸功德,要來閱讀大乘方廣經典。那麼修這些上品上生的聖道門的菩薩被他們否定、排除了,說:「這樣的人他們是彌陀世尊所棄捨的人,不是彌陀世尊所攝受的人。」這樣的話,不是等於在否定了 釋迦世尊跟 彌陀世尊嗎?因為 世尊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有「九品往生」,三輩九品往生說得多清楚!上品往生者不就是在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嗎?那麼這樣的否定修聖道門人,說是修雜行,說不是 彌陀世尊所攝受的人,來毀謗修聖道人這樣的行為,就等於是在毀謗 釋迦世尊,毀謗 彌陀世尊啊!

所以我們說,一心想要求生極樂世界的念佛人,雖然你很少閱讀經教,可是有三部經典你一定要讀,這就是所謂的「淨土三經」。第一部是《佛說阿彌陀經》,第二部《佛說無量壽經》,第三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三部經典完全沒有矛盾,沒有互相矛盾!而且 釋迦世尊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更是詳細細說了 彌陀世尊所成就的極樂世界,祂所攝受的一切九品往生的這些念佛人,都不離開法界的因果律則。那麼能夠深信 佛所細說的因果律則,是念佛人最基礎要有一分的這個信根。所以念佛人千萬要小心,不要隨著錯解經論的知識,因為誤會而來毀謗他宗的修行人!要知道,念佛法門是能夠圓滿通達、含攝一切修行法門的。縱使說自己只是一心念佛,縱使說自己是對經教不太懂,可這三部經總是要讀的。

那麼第四點呢:「他宗修行人勿毀謗念佛人」。也就是說,有一些參禪人,僅憑著自己一知半解的參禪知見,就來毀謗「無相念佛」,來質疑「無相念佛」。他怎麼質疑呢?他說:「第一義中無一法可得,為何在心中還要生起憶佛、念佛之念呢?經中不是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嗎?」用這樣的方式來質疑。那麼這樣質疑的人呢,就是對第一義諦法的知見嚴重不足,同時對經中 佛所用譬喻的開示完全誤解了。

為什麼說他是對於「第一義諦法」的知見嚴重不足呢?所謂「第一義諦中無一法可得」,指的就是「第一義諦心」能藉眾緣出生有情的五蘊十八界萬法,可是卻不受萬法所繫縛,不染著於萬法,所以說祂「無一法可得」。祂藉眾緣所生的有情的五陰十八界諸法,卻都是無常變異的,都是緣起性空、沒有自性、終歸壞滅、不能常住的法。雖然說祂所藉眾緣出生的五陰十八界諸法不能常住,但是這些種子功能都是祂本來具足含藏的。因為這樣的道理,所以才說「第一義中無一法可得」。而這裡所說的第一義諦心是第八識如來藏,不是意識心!意識心呢?祂是能憶佛、想佛、念佛的;意識心是第八識如來藏藉五根觸五塵、意根觸法塵所生起的。意識心能生起念佛的心,意識心得念佛定,意識心生起一念想要求生極樂世界,或者意識心體究念佛,或者祂能夠證得念佛三昧進入實相念佛——這個是意識心。但是意識心卻不是第一義諦心。所以說「第一義諦心中無一法可得」,指的就是說由第八識如來藏為主來看待祂所生的萬法,但是憶佛想佛的卻仍然是意識心。所以第八識藉五根觸五塵、意根觸法塵生起了意識心,由意識心來成就念佛三昧、證得自性彌陀時候,第八識如來藏——第一義諦心仍然是無一法可得啊。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祂並不憶念祂所出生的意識心,祂不憶念萬法,祂不染著萬法。所以對於這個道理,能夠知道以後,就不會來質疑說:「第一義諦中無一法可得,為何還要生起憶佛、想佛的念呢?」會這樣質疑的人,就是想要用意識心來修成不起念的第八識心——第一義諦心、如來藏。這個就是他知見不足,嚴重的缺乏知見的關係。

那為何他又說「以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來質疑無相念佛法門,我們說他是對經中 佛所用譬喻的開示完全誤解?想要修學解脫道,脫離三界生死的話,就要用 佛的開示,以 佛所開示的「三十七道品」為船筏來使用——運用 佛所開示的「三十七道品」來修道,斷我見、斷我執,最後脫離生死之苦。那麼我們說,這個證得解脫道的人他必定要運用「八聖道」(八聖道指的就是,要有正見、正思惟、要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用這個八聖道當作工具來修學解脫道,才能從這個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那麼當然要運用「船筏」。你還沒有解脫生死,還沒有到達解脫的彼岸,你如何說你要棄捨這個「船筏」呢?「船筏」的譬喻就是說,你應該要以「八聖道」為「船筏」來修解脫道,你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這個部分還有下文,我們下一節再為大家解說。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