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佛法非支離

第13集
由正偉法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題目是:完整的佛法。在聽過各個老師所說明的三乘菩提的內涵後,如果各位菩薩連續聽聞的話,就會知道其實佛法的範圍和內涵,是非常的廣泛;因為非常的廣泛,我們在概略性的介紹過程中,希望大家能夠仔細的聽聞、思惟、整理,然後能夠如法的實證,去現前觀察、實證,能夠「法隨法行」。所以 佛在經典裡講: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惟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

在這個部分,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是:完整的佛法。既然講到完整的佛法,那,難道有不完整的佛法嗎?是!我們時常會有些誤會,(誤會之後佛法)就變得不完整了。舉例來講,如果我們一個人被砍下一隻手,那就變成不完整的人了;可是佛法也一樣,如果把佛法支離破碎,只講某些局部就(說是)代表整個全部,用世間法的話講,就是「以偏概全」,那就不是完整的佛法了。完整的佛法就是說,它是完整而沒有缺漏的,而且是真實不虛妄的;因為完整而沒有缺漏,所以才能達到完整的佛法。

那我們來解釋看看!聽過那麼多的課程說明,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舉例來講,我們時常在市面上聽到人講:「學佛要做什麼呢?心善良就好了,幹嗎還要學佛呢?」那,心善良就是完整的佛法嗎?不完全。為什麼?因為心善良,卻並不清楚佛法該有的智慧,也並不清楚自己該累積的福德是什麼樣子,所以說,「心善良」不是完整的佛法,它只是佛法當中一個小部分。如果把這個「心善良」當成是完整的佛法,那就是誤會了。

那另外有的人說:「那好啦!那我說好話啦!做好事啦!存好心啦!」這個就是完整的佛法嗎?實際上也不是!我們用智慧來判讀:如果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但是沒有智慧做揀擇,被惡知識所誤導;因為惡知識的誤導,結果你雖然心善良,雖然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因為你的知見錯誤,人家給你一個錯誤的教導。我們大家誰希望自己被誤導呢?沒有一個人希望自己被誤導!所以說我們(應該)時常捫心自問:「我難道希望被誤導嗎?」一定每個人都說不願意。既然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被誤導,那該怎麼做呢?我們要去了解佛法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完整的佛法是什麼。佛法是智慧的法門,因為透過智慧的揀擇而能夠如實的現前觀察,判斷是非對錯而不落入表相當中來做一些情緒上的判斷,這個才是有智慧的揀擇。

完整的佛法是什麼?有人說:「完整的佛法,很單純啊!就是要行菩薩道啊!去利益眾生啊。」這樣講是有道理的,因為 佛在經典上也是講說要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可是行菩薩道、利益眾生有哪些(內容)呢?有人就會把利益眾生的事侷限在譬如「我去慈濟眾生啊!去救護眾生的貧苦啦、生病啦、災難啦、風災啦!或者造橋鋪路啊!甚至收集捐款、來募款啊!」這個就是完整的佛法嗎?實際上不是,因為這只叫作前資糧的方便。為什麼只叫作前資糧的方便?修集而救護眾生本來就是一個國家政府該做的啊,政府該做的事我們去幫忙,這只是一個菩薩行者該有的行誼;可是該有的行誼就是佛法全部的內涵嗎?實際上不是!實際上全部內涵是什麼?就是最後要達到佛的究竟果位,能夠有佛具足的功德。佛有福德的具足,還有智慧的具足,這樣才能夠達到成佛的目標,才叫作佛法。如果只是把慈濟眾生、救護貧苦,然後救災救難、造橋鋪路,把這樣的行善當做是完整的佛法,那就是誤會了,那就是以偏概全,其實他是支離了佛法。

那也有的人會講說:「既然是這樣的話,完整的佛法是什麼?那好!我看佛像好像都要盤腿而坐啊!那我打坐修定,我努力的修禪定啊!我努力的斷除自己的五蓋啊!修除自己禪定所有的障礙,能夠成就次第禪觀,透過證得欲界定,證得色界定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證得四空定的四個境界,這樣子是不是完整的佛法?」我們來看,諸佛、菩薩宣講佛法,我們剛剛講是智慧的法門,那禪定有智慧嗎?它只有別境的智慧,它只有對禪定境界相的智慧,它並沒有解脫的智慧;為什麼這樣說呢?你看 佛的經典時常有講:有很多人證得欲界定,證得色界定,甚至證得無色界定,捨壽以後往生到天界,不管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當天福享盡的時候,一樣下墮下來繼續輪迴生死。為什麼?因為禪定是通世間法,它還是屬於世間有漏有為的法,它沒有智慧:沒有解脫的智慧,更沒有佛菩提智。所以,有的人把打坐修定當做是完整的佛法,那也是誤會。

那有人說:「我不打坐修定,打坐修定是工具,我訓練到自己一念不生,不起任何妄想,一念不生。」可是真的一念不生嗎?如果有人說他一念不生,可是他一念不生竟也知道你來了,那到底有起念還是沒起念呢?如果他沒有起念,他怎麼知道你來呢?這就表示他一定有起念,只是說他不知道他有起念,連自己有起念都不知道,怎麼會是一念不生呢?有人又說:「那好啦!我打坐入了定境當中,不了別五塵境界,甚至不了別六塵境界,完全的無記,那這樣是一念不生,總是一念不生吧?」是一念不生!可是這樣的一念不生相不相應於智慧的法門?如果一念不生的話,你如何去抉擇是非對錯?你如何去抉擇善惡染淨呢?所以顯然智慧本身有一個抉擇的功能在那裡;因為有這個抉擇功能在,你透過你所現前觀察的境界,你能夠現前的抉擇這些所現前的境界,而能斷除對於這個境界所不知、所錯計的無明,這個才是智慧的體性還有德用啊!所以說,如果你是一念不生的話,那就不是智慧的法門,那當然你要成就最後的究竟的智慧圓滿更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如果把一念不生當做是完整的佛法,那也是誤會。

更有人不僅是誤會,而且顛倒,還把五陰的覺受當成佛的境界;譬如說(藏傳佛教)男女欲的樂受,或者五陰的覺受落入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甚至識受陰的這個過程當中,而繼續輪迴生死,把這個當成證得解脫智慧,其實是誤會大了。那不僅是誤會,而且是顛倒,這也不是完整的佛法。

那完整的佛法是什麼?我說,二乘人證得解脫三界生死,了生脫死就是完整的佛法嗎?我們用智慧來分析。可是我們看一個經典的記載,佛在入滅的時候,有一千兩百五十個阿羅漢─甚至更多的阿羅漢─這些阿羅漢們哪一個敢自稱成佛?沒有一個阿羅漢自稱成佛啊!只有佛成佛,阿羅漢只證得阿羅漢而已,他只證得解脫的果位而已,那顯然阿羅漢不是佛;那表示說,顯然佛遠勝過阿羅漢甚多的功德,不管從智慧、從福德(方面來講),所以怎樣才是完整的佛法呢?不只是了生脫死、解脫於三界生死,所以二乘聖人所說的法也不是完整的佛法。

真正完整的佛法是怎樣?就要究竟的成佛,能夠函蓋三乘菩提,因為佛菩提是函蓋三乘菩提的。佛來這個世界一大事因緣,就是要開、示、悟、入佛所知所見,就是 佛讓每一個有緣眾生都能夠最後的究竟成就佛道,這樣子才是一個完整而究竟的、了義的佛法;而不是只單獨的把聲聞菩提,把緣覺菩提,甚至把世間法,甚至把外道法,甚至把顛倒錯計的法,把世間行善的法當成完整佛法,那樣就誤會了。所以說成佛,有的人是說三乘菩提圓滿,有的人把世間法也演繹加進來說有五乘的佛法,就是把人乘、天乘、再加上聲聞乘、緣覺乘、還有佛菩提道的佛乘,從這裡來說有五乘。那我們來看這五乘的內涵有沒有差別,來做個區隔。

人天乘乃至佛乘,這五乘是依據什麼方式來分類的呢?基本上就是從世間法、出世間法,還有世、出世間法來做說明和分類的。也就是說,完整佛法的兩個主要道,就是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透過這兩個主要道,再加上世間的法來分成五乘。如果我們把世間法排除在外的話(因為世間法通凡夫、通異生嘛!)完整的佛法分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因為人乘、天乘是通世間法的,如果你持五戒不犯的話,就可以保住未來世人身;如果你加修十善業去利益眾生的話,你還可以往生天界而成就天乘。佛法是函蓋世間法的,所以佛法的菩薩道當中也要具足世間應有的資糧;可是聲聞和緣覺就不是這樣的,聲聞和緣覺的目標是為了求取解脫於三界生死,所以他純修出世間法,純修解脫的法,他就實證出世間法。

可是菩薩不是這樣,菩薩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是要跟眾生在一起。攝受眾生也就是攝受佛土,在這個過程當中來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成就自己的佛道,走完自己的成佛之道,來圓滿這一個普賢行。所以說,完整的佛法是具足世間法,也即人、天乘;出世間法,也即聲聞、緣覺乘;世、出世間法,也即佛菩提乘。這個才是完整而非支離的佛法。如果是支離片段的話,那就不能成就於完整的佛法;所以有的人把緣覺乘所說的蘊處界一切法空、緣起性空,當作究竟的(而且說是全部的)佛法:「一切反正就是空嘛!佛法也是空啊!」這就是誤會了。那就是把佛法支離,而作成學術研究啊!或作成知識上的口說而已,而沒有腳踏實地的去實證。所以說,完整的佛法一定是三乘菩提具足圓滿而不可分家,如果背離了三乘菩提的任何一個部分,那就不是完整的佛法。

有的人說:「我獨修大乘,我根本不屑修二乘法,我不必證得解脫。」可是實際上,菩薩還是有證得解脫喔!可是他證得解脫卻故意留一分思惑,而在人間去利益眾生,因為他要留惑潤生。所以我們在聲聞的《阿含經》裡,也有提到八識的論證,佛在聖教當中有提到八識論,不是只有誤會聲聞、緣覺乘的(凡夫僧所說的)六識論。現在很多人誤會聲聞法,誤會緣覺法,以為(《阿含經》中說的)只有六識,只有眼、耳、鼻、舌、 身、意六識,把第七識、第八識否定,這個就不是完整的佛法。他把聲聞乘的局部(當做了完整的佛法),甚至連二乘法都不具足;因為他沒有具足八識論,他只有六識論;而六識只有一世的生滅,如何能夠成就佛法呢?佛法是三大無量數劫最後能夠成就佛道的,所以一定有一個法界的所依、有一個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實,來實現這個因果的律則,所以說完整的佛法是三乘菩提不可分家。絕對不可把三乘菩提的某一部分拿來當成完整的佛法,絕對是唯一佛乘而細分出來的三乘菩提的具足圓滿。

完整的佛法,第一個要注意的是,三乘菩提不可分家;第二個要注意的就是戒定慧不可分家而獨修,不可只修戒定慧三無漏學當中的某一個,而以為能成就佛道,當作完整的佛法。舉例來講,有的人說:「只要持戒圓滿就可以成就佛道。」可是事實不是這樣。佛明明在經典中講「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卷6 既然是三無漏學,就不是有漏喔!如果你所謂的戒定慧,是跟有漏法相應的,譬如說,是跟世間有漏的,甚至外道(雙身法)男女淫觸啊!或者是氣功的那些五受陰的境界相應的話,那就是有漏,叫三有漏學,不叫作三無漏學。

三無漏學就具足戒定慧:因攝心而持戒──攝心為戒,因持戒而生心得決定,因定而發起智慧,所以完整的佛法是具足戒定慧三學的而不可獨修、偏頗。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還要注意他的內涵、還有次第:戒的內涵是什麼,定的內涵是什麼,還有慧的內涵是什麼?還有它修證的次第。如果我們沒有戒,而說有定、有慧,那個是自欺欺人;因為戒是 佛根據法界的事實,為了保護弟子和佛弟子,還有未來信受佛法的人,能夠讓他們順利修學佛法而施設的;讓眾生依據戒律而不會淪墮、下墮,能夠成就功德法。所以戒律不是綁人,戒律是在作保護,是告訴眾生說:如果你不遵守這個戒律的律則而造作惡業,而(會有)下墮於三途之苦,所以有戒或沒有戒很重要。如果你沒有戒的實證,而說不用持戒就可以實證禪定或者實證智慧的法門,那其實是自欺欺人;因為他所成就的定和慧是什麼?就是邪定還有惡慧。它是有漏有取的,而 不是無漏的智慧、無漏的禪定;所以說,三無漏學的戒是無漏戒,而不是世間外道的有漏戒。

那我們講啊:有戒就一定能成佛嗎?也不是啊!你有沒有成就定該有的 功德呢?定該有的功德是什麼?有人說:「定就是禪定啊!」其實定不完全是禪定,定還有一部分主要是說對於法的驗證、實證以後,而心得決定沒有猶豫、沒有懷疑;而且心不散亂,沒有到處攀緣;等於說你因為心得決定,所以你對於你的所修、所行、所知,能夠確定而無誤;因為這樣的確定而無誤,所以你不是猶豫的境界,而是勝解,你如實的勝解而沒有一分的猶豫;因為沒有「猶豫」這個無明,所以說你可以心得決定,能夠坦坦蕩蕩、紮紮實實,一步一腳印的來完成後面該有的菩薩道。

可是有戒又有定,就能夠成就佛道嗎,成就完整的佛道嗎?不是!還得要三無漏學的第三個,就要成就無漏慧。要成就無漏慧,就必須要能夠證得解脫慧與佛菩提慧:解脫慧就是解脫於煩惱──解脫於(三界)無明,解脫於障難,解脫於三界的生死,能夠自主的解脫而不受後有輪迴生死苦的逼迫,成就了解脫慧。這個解脫慧,有通二乘(的部分),當然也有大乘獨有的解脫慧;這是要成就的無漏慧中的一個部分,是屬於二主要道當中的解脫道的部分。另外還要成就的無漏慧的部分,是要有法界實相心、佛菩提的智慧─實證法界實相心而有的般若總相智、別相智─成就中觀的般若智慧。

因為有了這個般若智慧,入了內門以後,而廣修菩薩內門的無量萬行以後,然後一步一步的進修,能夠進入到實證修道位─進入到初地─證得無生法忍;證得無生法忍以後,就能夠一步一步的往佛地邁進,這個部分就是回歸到我們最原先講的「一切以智慧為先導」。可是一切以智慧為先導,就要檢查我們是不是依據 佛所開示的四依法來行;如果我們是依人不依法──依據某個人的說法而去信受的話,那就是落入迷信和仰信的階段,那就是沒有依法而是依人──依據個人的喜好而去判斷,那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什麼呢?是 佛講四依法的「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因為是這樣子,而不落入迷信、仰信的階段,而能夠實證於法界的實相心,成就了另外一分的無漏慧;因為是這樣子,所以成就了具足圓滿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所以說,完整的佛法是什麼?是戒定慧不可分家,而且是三乘菩提不可分家,而且具足實證,如此才是具足圓滿。我們今天時間到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點擊數: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