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集智慧資糧

第28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我們解說了(初住位到五住位)菩薩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這一集我們要繼續解說的是菩薩修集見道,所需要的智慧資糧的內容。菩薩因為調柔心性以後,並能接受善知識的教導,來聽聞菩薩藏妙法,能夠緣於菩薩藏妙法,善於修學來引發靜慮的功德,發起出世間的智慧。那麼在六住位菩薩所修學智慧的內容,是以熏習相似般若為主,來熏習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十八界的知見。

在四聖諦所建立的知見是這樣的:菩薩知道五蘊的出生就是苦,因為有五蘊的出生,所以才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而五蘊本身:色蘊就是四大所成的色身,四大一向是變異無常的。而受蘊指的就是眼根觸色塵,耳根觸聲塵,鼻根觸香塵,舌根觸味塵,以及身根觸觸塵,意根觸法塵,觸這六塵所生的受,那麼觸這六塵所生的受也是無常變異的。想蘊指的就是,六根觸六塵中所生的種種想,種種想也是變異無常的;變異無常,所以對於六塵能夠不斷了知。行蘊指的就是六根觸六塵,這中間不斷地生起要造作的心,(譬如)在色塵中貪愛要造作,在聲塵中貪愛要造作,生起種種造作的心念,也是無常變異的。還有識蘊,識蘊基本上就是指,眼根觸色塵所生的眼識,乃至耳根觸聲塵所生的耳識,(根觸塵所生的)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那麼這六個識就是依止於無常的五色根而現起的,六識本身是剎那變異的,不是常住的;依止於無常的五根所生起的(六識),一定也是無常變異。

所以經由觀察五蘊都是無常的道理,佛說無常就是苦!因為無常本身是不能長住,那麼不能常住,有生必有滅,有生必有死,所以無常本身就是跟生死之苦連在一起的。那麼了知這個五蘊以後,知道這樣子就是苦聖諦!如果不能了知五蘊是無常、是虛妄不實,就會生起顛倒想,去執著五蘊為我以及我所!因為執著五蘊為我以及我所,所造作的一切業,就是繫縛在三界的煩惱!因為有繫縛在三界的煩惱,所以在三界中生死不斷,那這個就是苦集諦。

要滅生死之苦,一定要斷除繫縛在三界的貪愛;貪愛滅了,五蘊自然就不生!所以貪愛滅了五蘊不生,就能到達苦的邊際!到達苦的邊際,就能解脫於三界之苦。可是到達苦的邊際,佛說是安隱、清涼、真實!五蘊滅盡了卻是斷滅,所以不是安隱的,五蘊有一絲法存在,比如說:意識心存在他也不是清涼的,因為意識心是生死之法,是生死之法就是有生死之苦,所以不是清涼的!五蘊本身都不是真實的,意識心也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幻的,所以五蘊的存在或斷滅,都不是安隱、清涼、真實!佛卻說到達苦的邊際是安隱清涼真實,表示這(五蘊滅盡後的涅槃)是指有一個法,本身就是安隱、清涼、真實,是涅槃的本際,祂就是如來藏!能夠了解這個道理,那就是苦滅諦的道理。

而要滅苦的方法,就是要按照 佛所教導的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正見就是你一定要具備苦聖諦的知見,以及苦集諦的知見,以及苦滅諦的知見,而遵照 佛的教導,來思惟這些法是苦,要如何滅苦?如何是我見?我見是在三界生死之因,如何滅除這在三界生死之因來正思惟!能夠正思惟以後就能夠再依止佛戒,在身口意行中能夠斷除造作繫縛在三界的業;同時能夠發起正精進,正精進以後能夠念念憶持:如何是苦?如何要滅除這個苦?要安住於無我,安住於真實法就是真實清涼,這樣的話必定能夠解脫於生死之苦。這就是苦滅道諦。

聲聞聖者,他們以斷我見得出世間智慧為主,從初果的斷我見乃至能夠薄貪瞋癡以及能夠斷三縛結,能夠斷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乃至解脫,這都是因為有了慧解脫以後才能夠心解脫!所以,若只是單純的世間禪定,他是不能證得解脫的!因為單純的世間禪定,他就是意識的境界。同時聲聞聖者也知道,不是以五蘊斷滅為涅槃,不是以五蘊滅了不再出生為涅槃,因為五蘊滅了不再出生(只是斷滅空),不是清涼、不是真實的法!所以,他們敢滅了自我,而不落於斷滅之中,就是因為知道有一個涅槃的本際真實(存在而)清涼,這個就是指阿羅漢為什麼能夠於內、於外不恐怖的道理!

同時菩薩還要修學十二因緣法。菩薩修學十二因緣法所建立的正知正見是這樣的:菩薩知道緣覺聖者以十因緣為根本來觀察,觀察十因緣之首的入胎識,出生了名色;出生了名色以後才有六入,才有觸以及受這樣的異熟果報!因為有了這個異熟果報以後,因為無明才對於受生起了貪愛;生起了貪愛以後,生起追求之心;生起追求之心,所以去造作繫縛在三界的種種業行,而有後有的出生。那麼了知了十二因緣法一定是以這個十因緣法為根本,所以才有十二因緣法的流轉,以及十二因緣法的還滅。

菩薩知道:緣覺聖者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他知道因為無明:不知道名色(現在世的名色,過去世的名色,未來世的名色),都是這個入胎識所生的,因為不知道這樣子叫作無明!也不知道由這個入胎識所出生的名色、六入、觸、受本身就是苦果!而不知道它是苦果,卻在這苦果上受用貪愛,這也是無明!所以緣覺聖者能夠斷除這樣的無明以後,開始修學清淨的離開三界的繫縛之行!所以以斷我見為首以後,身口意行諸方面都是造作清淨,以無我為中心來修學!同時不會再長養生起後有諸行以後,六識的種子就不再長養了!因為六識種子的長養,就是因為以五蘊為首來受用六塵,受用六塵的過程裡面,讓六識的種子不斷地在長養!所以六識種子不長養的時候,名色的種子也不長養;名色種子不長養,六入也不長養,觸、受也不長養,就這樣斷除了對名色的貪愛,就不再造作後有!沒有貪愛就不再造作後有,所以可以還滅十二因緣。

緣覺聖者雖然還滅十二因緣(捨壽時要滅盡五蘊),可是他卻知道,有一個入胎識不滅!可是緣覺聖者本身,並沒有證得入胎識。雖然他沒有證得入胎識,可是他知道有一個入胎識不滅,所以他捨報入無餘涅槃,也不是以十二因緣的一一有支滅了為涅槃。因為十二因緣一一有支滅了,等於是緣起性空的現象!所以緣覺聖者知道十二因緣本身緣生緣滅的緣起性空,只是一種現象,而涅槃的本際卻不是緣起性空,而是入胎識!所以緣覺聖者捨報入無餘涅槃,涅槃本際就是入胎識不再出生名色以後的自住境界。

(菩薩都知道緣覺聖者的這些所證)接著菩薩還要熏習(大乘法中對)五蘊十八界的知見。菩薩了知五蘊十八界都是如來藏的種子功能,由如來藏藉眾緣出生了五蘊十八界!所以菩薩要了知五蘊法的內容是哪些?十八界法的內容是哪些?還要一一確認五蘊十八界都是因緣所生法。譬如五蘊中的色蘊,色蘊是藉四大為緣所出生的;受蘊是藉五根觸五塵來領受觸的內容所出生的;想蘊是藉五根觸五塵以後,去了知觸的內容,以及了知五塵的內容,所以才有想;行蘊是因為五根觸五塵以後,對五根觸五塵的內容以及受的內容,去作意生起作主,所以才有思,要去造作才有思;那麼識蘊是藉由五根觸五塵、意根觸法塵生起了意識(及五識),所以都是要藉由因與緣才能出生的!從十八界來說,十八界裡面的六根中的五根,五根本身是色法,所以剛剛已經說了。

色法本身是四大聚合所成的,可是意根呢?意根是心法!意根這個心法是因為我執而現行的,所以六根本身也是因緣所生法!六識一定要六根不壞,才能藉由六根觸六塵而現起。譬如說眼識一定要藉眼根觸色塵才能現起,眼根毀壞了─眼根的扶塵根、勝義根毀壞了─眼識就不能現起!那其他五識也是一樣,所以可以知道:六識也是因緣所生法!那麼其中的六塵─十八界中的六塵界─菩薩了知這六塵界,阿羅漢捨報滅了十八界以後所滅的十八界裡面的六塵界,指的不是山河大地的六塵!因為阿羅漢捨報滅了十八界,他並沒有滅了(五蘊外的)山河大地的六塵界!而且(阿羅漢所滅的五蘊中的)這個六塵界本身,需要藉根塵相觸,才有六識能夠生起區分別。所以由這個道理,菩薩了知十八界的六塵界本身,是如來藏具足能夠現起六塵界的功能,而不是真的指外面的六塵界。

外六塵界呢,山河大地外六塵界,只是藉個緣讓六根能觸六塵,而能夠生起六識來分別!所以菩薩要斷我見,必定要這樣的一一如實來建立正知正見,來思惟現前觀察五陰十八界一一法都是因緣所生法,沒有一法是真實有自體的,沒有一法它是真實常住的。這樣來如實思惟觀行,來觀察五蘊的虛妄不實,來斷除我見。同時菩薩還要建立如來藏與所生五蘊的差別體性的知見!因為五蘊是如來藏所出生,其中的色蘊是色法,是四大所成,可是如來藏卻是心法,不是色法;受蘊是六根觸六塵,領受六塵的內容,可是如來藏不領受六塵;想蘊是了知六塵的內涵以及了知觸的內涵,可是如來藏卻不分別六塵、不了知六塵;這個行蘊是在六塵中生起造作之心、生起作主之心,可是如來藏卻於六塵中不作主;同時識蘊本身祂是專門在六根觸六塵的時候,在六塵中現起的見聞覺知,也就是六識本身是一向在六塵中分別、在六塵見聞覺知的!

如來藏本身卻不在六塵中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同時如來藏也不作主!菩薩一定要建立這樣的正知正見,也知道如來藏永遠隨順祂所生的七轉識,永遠是以祂的真如無我法性在運行的。菩薩這樣的建立正知正見以後,(而且)福德因緣具足;福德因緣具足時能夠用禪法來參禪,禪法參禪中一念相應,找到了自己如來藏的所在!經過善知識方便善巧的攝受,讓他能夠生起般若實相智,同時能夠現前觀察五蘊真的是如來藏所生,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而五蘊是如來藏所生,卻是不能常住,卻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沒有自己(本來就在)的自體─沒有自己常住的自性─有生又有滅,這個有生有滅的現象就是五蘊的空相。可是菩薩卻知道:五蘊的空相是立足於般若空性(如來藏),而不落入斷滅。所謂的般若空性指的就是如來藏,祂能藉眾緣出生五蘊十八界,可是如來藏本身的法性,卻不被六道各個有情哪一類有情的五陰十八界所遮障、所繫縛、所染污,仍然維持祂的真如無我法性。同時如來藏祂能夠隨順眾生,能夠與五蘊十八界同時同處運行。對於五蘊十八界從來不生起一絲我執我見的念頭,所以這樣的一個不落於三界有、不落於三界無的般若空性,含攝了所出生五蘊的空相,這才是菩薩證得如來藏所獲得的般若實相智慧。

那麼在七住位,明心見道親證實相般若,同時就能棄捨對五蘊(即是真我)所生的我見!棄捨對五蘊所生的我見,而能夠轉依如來藏的真如無我法性,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能不能轉依!能夠轉依的時候就能夠轉依如來藏的真如無我法性,而於日常生活、饒益有情中,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經常生起慚愧心、經常生起謙下心、經常生起知恩報恩的心,而來追隨善知識護持正法。可是假如不能轉依的時候,就會回到五蘊的我見以及我所的貪愛上面!一切的身口意行就會與我執的貪瞋癡煩惱相應,而不能安住於如來藏的本來無生,就會退於七住位,不能安住於七住位而不退!所以,能不能轉依,是七住位菩薩能不能安住而不退的最重要關鍵點。

菩薩能夠轉依如來藏,來內門廣修福德,能夠於生活中、於修學中、於護持正法中,能夠追隨善知識,來護持正法、廣修福德之餘,同時追隨善知識修集智慧!修集智慧的方式是,由善知識來教導熏習種智,繼續修集福德資糧!在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資糧的同時,仍然繼續修學動中定力─繼續修學動中定力讓自己能夠到達欲界定以上的定力─還不必發起初禪!但是只要有欲界定以上的定力,同時有福德智慧具足,在這三個層次具足的同時,受到善知識的方便善巧指引,能夠眼見佛性!以父母所生眼親見──在山河大地親見自己的佛性,可是山河大地卻不是有自己的佛性。同時能夠在眾生身上看到自己的佛性,也能夠看見眾生身上的眾生佛性。在領受佛性的真實清淨之時,能夠現觀自己的身心如幻、世界如幻,能夠完成如幻觀!這個時候的菩薩能夠勝解,如來藏心的真空與妙有,所以完成了十住位的修證。

在住位,從初住位到十住位的修證裡面,開悟是最重要的實證;如果不能開悟,就不能進內門來修學,就不能進內門來修集福德,就不能轉依如來藏的無我,就不能趣向真實波羅蜜多。這個情況之下,就是符合六祖慧能大師(的師父弘忍大師)所說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但是要能夠到達真正的開悟,首要還是以親近真實善知識為基礎。因為只有真實善知識,能夠接引你、能夠開導你「什麼是真正的正法」,能夠讓你長養善根、攝取善根。

因為我們前面說過,所謂的善根一定是趣向第一義的功能;你自己要能趣向第一義的功能,就要第一個先培植福德,先調柔心性,長養自己對正法的信心。因為第一義正法本身不同於意識心的見聞覺知,不同於世間法世間禪定的境界法。如果不能建立正知正見,以意識心為首去修學,一定會落入意識心的境界,以及思惟想像中。所以只有真實的善知識能夠引導你往能夠見道的路上走,所以見道的路上,菩薩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修集見道所需要的智慧資糧,從初住位、二住、三住、四住、五住,到六住位修集智慧、修集般若;那麼在這個修集過程裡面,以調柔心性為主;心性調柔了,才能夠受大法!心性不能調柔,就不能受這個第一義無上大法。受大法以後,能夠降伏自己的我的見解;我的見解能夠降伏了,才能信受有一個真實法,祂是涅槃本際,祂是本來不生的,祂是二乘阿羅漢證得涅槃以後所不知道的法,祂就是成佛所依止的法。這個成佛所依止的法,卻是眾生本來具有的;是眾生本來具有的,可是卻是因為顛倒想生起了我見我執,導致一直落在無明中,落在顛倒中而不自知。

所以首要要修學「五蘊本身是無常的」,如果不能修學「五蘊法內容函蓋了自己的意識覺知心,而意識覺知心的自我卻不是真實的」(就無法證第一義諦)。要運用意識覺知心來修道,而自己的意識覺知心卻不是真的;真的法是另外一個心,與意識覺知心同時同處存在,每一世都沒有棄捨你自己。所以在建立正知正見的過程裡面,第一個要能夠知道:五蘊真實是無常,無常本身就是苦。你要離苦,你一定要有智慧,發起智慧以後來修學真實清涼的法!真實清涼的法就是能夠出生五蘊十八界的法,祂就是你學佛開悟所要證的標的;祂是心,祂是眾生本來具有的。那麼這個十住位的修學,我們就先說到這裡。下一集將由正偉老師再為大家解說十行位菩薩應該修證的內容。


點擊數: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