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覺知(下)

第112集
由 正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單元。這個單元我們繼續將為諸位說明「見聞覺知心」的不同。

我們可以從某些法師或居士所「悟」的離念靈知心,也就是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之間短暫的離念靈知心,也是仍然未脫離六塵中的覺知性,也仍然未遠離五別境心所法之了別性,仍然是意識心。假如說「是時極短剎那間,後念未起,故未了別」,這也是誤會之說。因為此際雖未了別,只是由於意識心從一個境界中轉移注意力,才剛接觸另一個境界時,乃為率爾初心,尚無次一剎那境界相可供比對分別,也就是說不能分別;要到第二剎那境界現前,進入尋求心時,已有第二剎那的境界相可與第一剎那境界相比對分別,然後才能於第三剎那時了知新接觸的境界相;此時了知結束了,立即已經是進入第三剎那心的境界中,名為決定心。而此率爾初心、尋求次心、決定後心,皆是意識覺知心的前後分位,但是對於不知者,會誤以為只有一個剎那而已,一般人是沒有能力看見三個剎那中的覺知心仍然是同一個意識心,故第一剎那的覺知心雖然無法分別,但仍然是意識分別心,只是因為境界有限,而暫時無法了別而已,不是不能分別的意識心,故不因其極短暫時間的不能了別,就說祂不是意識心。由此故知:覺知心在轉移所注意境界而改變其念時,於前念滅已、後念未起之間的率爾心,雖然並無了別,只是無法了別,並非其心體本性不作了別者,所以說極短暫的離念靈知心,仍然是意識心。

我們以下略說五種理,可以明白真實義理:一者、是能分別之心故;二者、真正無分別心是前後皆無分别,永不改易其性故;三者、有斷滅之法,不可能是無分別心故;四者、意識覺知心是剎那生滅,有生有滅之法故;五者、須依他法方能生起、存在、運作故。我們再略述以下說明,首述其一、覺知心在第一刹那雖不分別,其實並非祂的心性不想分别或不能分別,而是覺知心初起時雖想分別,而無可供分別比對之另一境界,故尚未能生起分別功能;要等待第二剎那尋求心時,已有可供比對之第二剎那境界相能與第一剎那境界相比對,由此了知轉移注意對象後之新境界為何物,方知新注意的境界相為何事、何物。此第二剎那時之覺知心既名尋求心,當知就是欲分別、能分別之心也;當知若非欲分別之心,則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焉得名之為尋求心?第三剎那時,既已了知新境界相,是故心得決定,故於一切種智中,說此第三剎那覺知心為意識心之決定心;也就是說,分別已經完成,故說已得決定:定知新事物的境界相。

同一心而依前後分位施設為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當然屬於同一覺知心,而且是能夠分別,怎麼可以說是為無分別心呢?然而有些居士的觀念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間,也就是無分別心」的說法,這種說法非如實理,因為彼所說離念靈知的短暫覺知心,已分明顯示此一個意識心的分別體性故,必有前後三剎那的心相大不相同,也必定須有六塵的塵相方能存在故。若學人稍有動中定力,心細之時即可驗證知道此一覺知心,必定有如是三剎那的心相大不相同。由此證實:此一境界相中的第一剎那覺知心,雖然尚未分別,然而第二剎那已作分別,第三剎那已經分別完成,故此確定有分別之心,不是無分別之心也。總因覺知心的心行是非常快速,而一般修行人大多都沒有動中定力,又無真善知識為他們開示其中義理,故不能了知此一覺知心本是有分別心。

其二、真正無分別心是前後皆無分別,永不改易其性。第八識如來藏自無始劫以來,恆常都不分別六塵,故無此五種的了別六塵境界的心所法,故非有分別心。然而覺知心意識一旦現起,則必定會有六塵中的境界相產生分別,絕對不是常時無分別者;某些老居士所說:「前後念中(也就是說他們的念中間)短暫一剎那間的覺知心,即是無分別心」者,這是不符合聖教。也就是所謂的第一剎那間雖不分別,只是不能分別而不是沒有分別性,並已經起心尋求而想要分別其所接觸的新境界相,已經在第二剎那尋求之時,而作比對分別,才能夠於接觸新境界相的第三剎那時完成分別——終於心得決定,了知新境界相為是哪種事、何種物。既然只是極短暫時間內不能分別,而仍然保有分別性,並且長時皆住於分別中,有違背「無分別心永不分別」的聖教,這是誤解錯會無分別心,也是誤將意識覺知心錯認為第八識如來藏。像這樣則是墮於意識境界相中,我見並沒有斷除,仍然只是凡夫眾生,未能預入聖流——也就是尚未成就聲聞初果的分證解脫境界。

其三、有斷滅之法不可能是無分別心故。有某位老居士說「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時的覺知心」是有斷滅性的法性,非真實心。佛所開示的無分別心,是開始從無量劫前,後至無量劫後,乃至成佛之後盡未來際,皆是永不斷滅的體性,迥異離念靈知的覺知心意識!這位某某老居士所說的短暫剎那的覺知心,於五位中必斷,非是常住的心,絕非真實心。行者可以自我檢驗:於眠熟位中、於悶絕位中必斷;亦可觀察老人、重病、有大神通者,若住於悶絕位中,意識必定間斷;亦可觀察病人死已,進入正死位中必斷;也可以隨於聖教,觀察諸阿羅漢滅盡定時,意識覺知心必定斷滅;也可以依聖教而知,或依自己的親證無想定而知:進入四禪後之無想定中的意識覺知心必定斷滅。

既然是可以被外緣所滅,或由境界力而必斷滅的法,怎麼可以狡辯為常住的無分別心呢?若有人去認取像這樣離念靈知心為常住心為 佛所說的無分別心者,即是未斷我見的凡夫;以「離念靈知」作為常住不壞的法,其實仍然是意識;又認為離念靈知心的「心數法」—見性、聞性乃至知覺性—即是佛性,皆是以意識和意識的「心數法」作為常恆不壞的我,全部落在我見之中,未離意識境界,都沒有證得第八識如來藏,都是悟錯了的人。

離念靈知心也是有為法,因為祂是與見聞覺知相應,那就是意識;既然意識的見聞覺知與六塵相應,當然祂是有相的法,也就是有了知相。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法就是「無我」,就是無真實不壞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沒有真實不壞的「我」,依附於蘊處界而有的離念靈知心,祂當然也是有相的有為法,當然是虛妄法。

其四、如前所舉離念靈知心,必須前後三剎那間之比對瞭解所觸的境界相,方能決定了知所觸境界相,當知即是經由意識種子剎那生滅,方能成為其分別的事物與功能性。此是 佛在《楞伽經》中所開示,也是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在根本論中所開示的,一切佛弟子對此皆無異見、異說,唯有藏密黃教宗喀巴及索達吉……等古今喇嘛才會對此產生異見、異說,而極力爭執說意識心體不是念念生滅,不是種子剎那流注所成的心。一切聖教中都說「意識心是由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剎那剎那流注生滅,才能起其了知、分別之作用,才能運作其所相應的五遍行與五別境心所法」;既是剎那剎那不斷地由如來藏中流注種子,像是這樣不斷地由意識種子的流注生滅,而成就其分別、了知的事功者,當知即是生滅法。

剎那剎那不斷生滅流注的離念靈知心,由於流注速度極為快速,眾生不能覺知其剎那生滅。就像是《楞伽經》中 佛所說意識心的剎那生滅「如急流水,流急不覺」,是故凡夫眾生執著離念靈知心,誤以為是從來都不生滅,誤以為是不會有剎那生滅的常住心體;就如您所見瀑布急川,看似無間,但是都是由前後水滴形成而無間斷,由此可知離念靈知心就像是這樣。所以,由此可知仍是生滅法,絕非實相心體;再者,由其剎那流注不斷,才能成就分別六塵的事功者,亦可證明其生滅流注性,然因篇幅有限故,於此不作宣示。

其五、意識覺知心是依於他法為緣才能生起。剛才前面所說的意識覺知心離念靈知,於五位中必定斷滅。但離念靈知心為何必定會斷滅?必有其道理,因為此心是依藉他緣而生的有生法。為何是有生之法而又依他起性呢?也就是說離念靈知心必須假借因與緣,才能從如來藏中現起。此處所言必須假借因與緣之「假借諸緣」部分,是未悟般若的學人可以如實現觀的;至於假借「如來藏因」才能生起的事相,則未悟般若、未證如來藏的凡夫與二乘聖人不能了知、不能現觀。是故僅就假借諸緣部分而先作解說,能令一切大師與學人同作此一觀行而斷我見,普皆證得聲聞初果。

某老居士所說尚無定力者之前念已過、後念未起間的短暫離念靈知心,或像定力佳者之長時間離念靈知,都是從因與緣之和合而生的法。先由聖教量來說,也就是 世尊於四阿含諸經中處處開示說:「眼、色為緣生眼識……,乃至意、法為緣生意識。」有時又說:「一切粗細意識,皆意、法為緣生。」此乃佛門四眾皆無異議之原始佛法聖教。從現實事相中的現前觀察也都可以證明:我們離念靈知正是因為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出生者,即是依於他法方能出生的心,符合聖教所說的意識心體的自性。依聖教所說,當知離念靈知心即是意識心,墮於如是意識心中者,當知皆是我見未斷的凡夫。

再從理證上來說,一切大師與學人皆可現前觀察到:離念靈知心若離五色根,或五色根毀壞,或極羸劣時,離念靈知心即不得現起。由此可知,離念靈知非唯一,須藉意根與法塵為緣,尚須藉未壞的、功能正常的五色根,才能從如來藏中生起而在人間運作。既然離念靈知心須藉種種外緣作為俱有依,才能從如來藏中現起;或像未悟者所說的從意根觸法塵中現起,非由如來藏中現起,當知皆是有生之法;若是有生之法,當知離念靈知心必有斷滅時——意識消失時,離念靈知心一定會隨之消失、不能現起運作。

離念靈知心的俱有依是意根與六塵(或者是定中的定境法塵),如果沒有這兩種俱有依,離念靈知心就不能存在。所以,很顯然的離念靈知心就是意識心,絕對不是真心。離念靈知心斷滅,譬如眠熟、悶絕等五無心位;又當知必有暫斷時,譬如正死位;亦當知必有永斷而無復起時,譬如入胎位五根未具之時。離念靈知心必須以阿賴耶識、意根、五色根作為俱有依,才有可能出生的,本身正是所生法、生滅法。我們都可以現前觀察到:若意根因為五色根受影響,譬如過量麻醉劑、過量安眠藥的影響,而不能接觸法塵、不能正常運作時,意識心—離念靈知心—即不得現起,何況運作呢?又像是極度疲勞而眠熟時,縱使大聲呼喚之也不能醒覺,其實有念靈知及離念靈知悉斷,故知離念靈知也是有滅之法;要等待身體疲勞消除之後,才能自行醒覺,或由外聲影響而醒覺,由此可見離念靈知心就是意識心。由於離念靈知心之夜夜必斷、常常暫斷,並且必須依於意根、法塵、五色根為緣方能生起;緣若不具足時,則不能生起、現行、存在。由此證知:離念靈知亦是依他起性的有斷法,有斷法則非實相心,也剛好正符合了意識心的自性。

大乘了義佛法很難弘揚,難以弘揚的原因是因為大乘般若的修證非常困難,不像二乘法容易。光是見道就已經很困難了,悟後起修的「成佛修道次第」的內涵更難以了知,更別說是成佛了。菩薩修學佛法所要親證的就是這個「實相心、般若心」,這個心就是菩薩心。在大品、小品《般若經》說:「菩薩心、不念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非心心。」這一些心說得不夠,又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說:菩薩有個無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您的意識,也就是離念靈知心,能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啊?我告訴諸位:「不能!」為什麼?因為離念靈知心一旦現前,就必定有所住,除非您這個意識心斷了不現前。因為意識只要一現前,就一定和六塵相應,就算是打坐入定,坐入了二禪等至位之中,離開了欲界的五塵,但還是有定境中的法塵相應;既有定境法塵相應,就是有所住啊!住於定境的法塵中嘛!仍然有意識覺知心能覺知及分別定境;既然能覺知分別定境法塵,所以能住在定境中,那就是有所住的心,不是無住心。

在二乘法中只要有親證解脫道的善知識指導,幾乎是每個人都可以藉意識的思惟,在身、口、意當中去體證、去現觀十八界法虛妄,因此而斷除我們對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相的錯誤執取,不會將蘊處界法中的某一法,譬如離念靈知心,誤認為實有。可是大乘法卻不是只有講二乘法的蘊處界的空相,除了二乘所講的「空相」以外,也講「空性」,空性就是我們大家都有的真如正理的本體——我個人有這個理體,您身上也有這個真如本性,這個叫作「空性」。佛在經中說:為了對治眾生執著世間有,所以說如來藏是空性。本來如來藏應依祂圓滿具足諸法的體性而叫作「空有性」,因為祂一方面具足了空性,這個空性就是體如虛空;而且祂的體性永遠都是清淨性,本來就在無生無死的涅槃之中,全無三界有的自性,當然應該說祂是空性心;因為祂根本不與三界有等煩惱法相應,三界有都由祂出生,因此應該說如來藏的自性是空有性,也就是圓滿具足空性與有性。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一集解說。

祝願福慧增長、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