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外道見

第109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六十二外道見」這方面的內涵,因為概略瞭解外道的知見,可以避免我們被錯誤的知見誤導,另外也能夠讓我們對於正法之珍貴性能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一開始我們來看在《識蘊真義》一書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自古以來,諸方大師與諸學人,常有如斯等事:即是經中所說「非道見道,道見非道」。意謂新學菩薩往往於非道而見為正道,或於正道而見為非道。】(《識蘊真義》,佛教正覺同修會,頁338。)也就是說,要瞭解正確的佛法修行之道,是不容易的事,一定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導。這從上述「非道見道,道見非道」的開示中便可以了知,因此其實任何人,如果他是信受正法的,而且他在修學的是正確的成佛之道,也就是修學的理路與方法是正確的,那真的是要讚歎他是善根福德深厚的,尤其在末法時期,這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大般涅槃經》卷23中開示:【云何菩薩遠離五事?所謂五見。何等為五?一者身見,二者邊見,三者邪見,四者戒取,五者見取。因是五見,生六十二見。因是諸見,生死不絕,是故菩薩防護不近。】也就是說,惡見五利使包括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與見取見,能夠引生各種外道的邪見;而這些邪見,可以把它概略區分為六十二種。由於有這些錯誤種種的知見,因此令眾生不停地輪轉於三界生死;所以,如果能夠對於這六十二種外道見有概略的瞭解,那我們就可以大致掌握外道邪見的狀況,並且如上述聖教中之開示,就能夠「防護不近」。

接下來,我們先來看這六十二種外道見產生的原因。在《瑜伽師地論》卷87中聖 彌勒菩薩開示:【又此一切諸惡見趣,由六因緣而得建立:一、由因緣故,二、由依教故,三、由依靜慮故,四、由依世故,五、由依諸見故,六、由生處故。】也就是說,這些種種錯誤的知見的產生,或者被建立而主張的原因,可以分作六類:

第一類稱為「由因緣」。意思就是說,這一切惡見的產生,都是因為有我見的關係,也就是對於「我」或「自我生命」的理解是否正確是一個關鍵。如果無法正確瞭解,便會落入我見之中,從而引生許多的錯誤知見出來。因此我見的斷除,無論是在二乘菩提或大乘菩提中,都是必須的,否則落入我見之中必定難以避免地產生種種的惡見出來。所以在《成唯識論》卷9中開示:【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這裡面也開示「薩迦耶見而為上首」,也就是身見,它是位居在根本煩惱與隨煩惱中的首位。可見得對治我見、身見的重要性了。這裡把根本煩惱依三界及四諦所斷而細分為一百二十八種,同時還有其他屬於根本煩惱等流的隨煩惱。這些都是對於不是真我的生滅變異法產生遍計執著,以為是有真實不壞的體性之實我而衍生出來的。

第二類稱為「由依教」,也就是惡見產生的原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受到邪教導的緣故。這有時候是因為初學者的基本知見尚不具足,因此容易受惡知識所誤導,或是因為缺乏思慧的關係,或者是名師崇拜等因素。因此,如果修學大乘法,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否有跟善知識結善緣,或者有發了修學大乘法的深願。譬如在〈正覺發願文〉中,其中有一段非常值得大家參考:【願我修學大乘理,不遇聲聞緣覺師;願我得遇菩薩僧,受學大乘第一義。】因此我們在修學過程中應該多親近善知識及與眾多菩薩結善緣。而如果不幸受了邪教導,有先入為主而接受了許多的惡見,那將會使自己與染汙慧相應,也就是了別慧成為染汙性,那想要轉變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因此這也是大家所需要特別留意的。另外上述發願文中也強調要「得遇菩薩僧」,這樣才能順利修學大乘法,而非只是修學二乘菩提。

第三類稱為「由依靜慮」,也就是因為修學禪定以及靜心思惟有偏差的關係而產生種種的惡見。其中有些是因為修學禪定而引發宿命通或天眼通,使他能夠看到或了知一些事情,但是因為缺乏正知見或者所觀有侷限性的關係,而作了錯誤的推斷,因而引發惡見。譬如有些外道有禪定證量配合宿命通觀察,他發現大梵天王在其宿命通之範圍內都是一直存在的,但他不曉得一切五陰都是生滅變異之法,因而產生了「大梵天是常住不壞」的誤解。因此之故,大家就可以瞭解正知見及智慧的重要性了,單純藉由這個禪定或神通而產生之了知或知見並不可靠;所以,三明六通大阿羅漢之「宿命明」跟「天眼明」,與外道之「宿命通」、「天眼通」是不一樣的,前者可以同時了知道理及現象,而後者只能觀察現象而已。

第四類稱為「依世故」,這是說因為與時間有關的觀察而產生的誤計。譬如,大家所熟知的「五現見涅槃」,因為能夠處於欲界定或者四種根本禪定之中,誤以為一念不生或住於禪定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之涅槃。而不知道這些都是與意識相應之法,無論是意識本身或意識所住之定境,皆是生滅變異無法久住,因此是屬於「計後際」的執著。而五現見涅槃都是意識心所住的境界,這時意識心都還是存在的,因此稱為「現」;而事實上無餘涅槃之中十八界皆滅盡,不可能有意識心還住在定境之中。那這裡的「計前際」的執著也是類似的道理,因為這些都稱為「依世故」。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對於三世時間的觀察不夠完整,以及缺乏正知見所致。

第五類稱為「由依諸見」,主要是指有些眾生會執著色蘊為我,其餘非色蘊的四蘊為我所,而不知道色法是有生滅性的,不可能是真實不壞的自我。事實上在現代也有許多人主張心識是由色法所出生的,這當然違背了「色不能生心」的基本知見;而另外有些人執著心才是我,認為色身壞了,心只是換一個色身而已。譬如,一般人會認為能知的靈魂不滅,或意識心可以到未來世等,就是屬於這種見解;也有人認為我是包括心與色的,也就是名與色,執著我必須要有完整的五蘊;因此,無論是哪一種執著,事實上都是落在蘊處界生滅法之中,都屬於與我見相應,而不是可以究竟依靠的不生滅之「真我」。

第六類稱為「由生處」,也就是眾生依其所出生之處所,因為所處生存環境的關係,會相應種種的知見。譬如在各種禪定境界,能夠引發及接受不同的知見,或者譬如出生在地獄的眾生,他們就會認為生命是苦的,與「一向有苦」之想相應;而如果出生在初禪到三禪天,則與「一向有樂」之想相應。相對的,出生在人間的富裕家庭,或者是欲界天,則多分是在受樂的環境之下,通常被五欲境界所染著,與佛道較不容易相應,因此有人說「富貴學道難」,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一生都過得安穩快樂者,通常比較難瞭解生命之苦而想尋求解脫,因此除非他是有智慧的,否則是比較不容易觀察苦諦的道理。

以上我們先由惡見的六種原因略作探討,瞭解之後,我們接著來看這六十二種外道見的分類。在《大毘婆沙論》卷199中開示:【六十二見趣者,……前際分別見有十八者,謂四遍常論、四一分常論、二無因生論、四有邊等論、四不死矯亂論。後際分別見有四十四者,謂十六有想論、八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七斷滅論、五現法涅槃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99)也就是六十二種外道見可以分為十類,每一類又各有幾種,加起來就總共有六十二種。這裡面無論是計著「遍常論或一分常論」都是計著生滅法為常,因此很明顯的是錯誤的。而諸位也都知道計著「無因生論」是錯誤的,因為諸法不會無因而生,如果無因而能生諸法,那就要天下大亂了。因此所有之蘊處界等法都是有因有緣而出生;而如來藏卻是自在之法、本來存在之本住法、無生法。

接下來是「有邊等論」,這是依於禪定來對於世間作觀察。譬如,外道如果作上下之觀察,只能觀察四禪天至無間地獄的範圍,因此就認為世間是有邊的;而如果向四邊作觀察,則無法達到邊際,因此認為世間是無邊的。這些一方面是因為不曉得器世間是共業有情的如來藏依共業種子所出生,包括眾生的五陰世間也是因為所造諸業而有差異,而且也有相對應之成住壞空或生老病死的現象;另一方面,其禪定或神通有限,因此這世間並非一定是他們所觀察到的那樣。

第五類是「不死矯亂論」。當然這也是不對的,這主要是因為外道執著想要生天不死,當有人來問他法義的時候,因為擔心自己錯說而落入邪說,或不知而說落入妄語,因此怕影響將來之生天;或者懼怕他人知道自己無知,或者是因為所證尚未心得決定而不願意正面回答他人的問題;因此當別人來請問他法義的時候,他就藉故而不願正面回答,或者採用反問對方的方式等等。因為這些不死矯亂論都是沒有辦法正面面對問題,對於自、他都沒有任何利益,正確的作法是如果真的不懂,就要趕快尋求善知識的指導,以便能夠正確修學而有所成就。同時我們必須要瞭解單純生天是不能解脫的,唯有成就斷我見或證悟實相,才能達到或者成就「解脫天」或者「第一義天」。

第六、第七類與第八類是屬於「有想論、無想論、非有想非無想論」,主要是計著自我未來世是有想、無想或是非有想非無想等等。事實上到底是有想、無想或者是非非想等等,主要是要看他的意識心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有現起證自證分。譬如生無想天或入無想定,他的意識心如果不出現,就稱為無想;如果離開無想天或出了無想定,那就成為有想;因此,並非一定是其執著之有想或無想等等,這些主要都是因為對於五陰之不同執著,而引生出不同的知見出來。

第九類是屬於「斷滅論」。這當然是錯誤的,如果接受這種邊見,所有的修行便成為無意義的事了。因為即使假設他修證到最高位階,依據斷滅見的主張,他將來還是會滅壞的;而實際上是沒有眾生會接受斷滅見的,主張斷滅論者,有可能是他還沒有想清楚,而事實上斷滅論者深心之中還是屬於常見論者。

第十類是「現法涅槃論」,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述的「五現見涅槃」。主張意識心還在的時候,並且住在禪定境界的時候是涅槃,這當然是完全違背無餘涅槃的正知見。

以上大略介紹這十類的外道見,如果把它簡化,可以再區分為兩大類,就是「前際分別見」跟「後際分別見」;這是從產生這些錯誤的知見的時候,所觀察的法是屬於過去、現在或未來而來作區分,本質上還是一樣,都是屬於錯誤的觀察結果。

而我們也要知道,雖然六十二種外道見全部都是錯誤,然而卻顯示了想要瞭解生命實相或者解脫生死,是所有修行者,乃至古今哲學家想要追求或瞭解的,甚至投入一生的心血在上面。因此這顯示了對於自我生命正確的瞭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想要追求生命的實相。所以諸位就可以確信,在大多數人都還落在錯誤的知見,或者還在摸索的階段,而您已經能夠信受與修學正法,這是多麼幸福與不容易的事;所以,大家都要以殷重心來看待與修學正法,因為它們是極為珍貴的。

而有這麼多的錯誤知見,造成修學之路真的是危機重重,稍一不慎信受錯誤的知見,便有可能斷送了法身慧命。因此在選擇想要跟隨的善知識,就要非常小心謹慎,包括自己一定要靜下心來作一些基本的法義抉擇,絕對不要盲從,以為人多就是好的,或者急於速成、想要跳躍式的成就,那正好落入陷阱之中。

在聖教中也開示說,許多眾生把大梵天王誤認為是創造世界與眾生的造物主,而 世尊也特別針對這件事情向大梵天王連續提出了二十五個問題;而由大梵天王的回答,也顯示了眾生與世界並不是大梵天王所造。譬如《大悲經》卷1中開示:【佛言:「梵天!如是,春、秋、冬、夏時節,於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梵天言:「不也,世尊!」】也就是既然你創造了世界,那應該這個春夏秋冬四季也是你所創造的,或者是你設計的,那你就應該能夠解釋為何及如何創造四季的道理。當然大梵天王只能很誠實地回答說四季不是他創造的。

同樣的,在《大悲經》卷1中開示:【佛言:「梵天!如四姓人端正、醜陋,貧窮、巨富,福德多少,善戒、惡戒,善慧、惡慧。梵天!於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梵天言:「不也,世尊!」】也就是既然你創造了眾生,那麼眾生的種種差別也應該是你創造的、是你所設計的,那你就應該能解釋為何及如何創造種種眾生之差別的道理。當然大梵天王也只能很誠實地回答說眾生的差異不是他創造的。

其他在《大悲經》中 佛世尊尚問了其他二十三個問題,諸位可以自行查閱恭讀。也就是說,如果某人認為自己的說法或主張的知見是正確的,那他應該能夠解說更進一步的道理,或回答進一步的問題,否則他的主張便有可能是錯誤的,或自己想像的。而《大悲經》中的開示也給我們作了一個示範:要去抉擇法義,千萬不要名師崇拜,一定要善護自己的法身慧命。當然隨後大梵天王也很有智慧,有恭請 佛世尊開示正確的道理,世尊就開示說:「這些器世間的現象與眾生的種種差別,都是因為眾生所造作而產生之業力的關係,而呈顯出來的。」因此上面聖教的開示,剛好也提醒我們:修學者一定要思惟及抉擇法義,這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而常常作法義的抉擇,就成為一種習慣,能夠使未來世也可以有這樣的習慣繼續作法義抉擇,因此能夠遠離假名善知識的籠罩。

我們作幾個簡單的結論:第一點、從六十二外道見的內涵以及產生這些外道見的六種原因,可以讓我們概略地瞭解種種的錯誤知見形成的原因,因此能夠遠離「非道見道,道見非道」。第二點、要判斷外道知見之落處並非想像的困難,只要跟隨善知識便能夠逐漸建立抉擇法義的能力,而這當中最重要的便是要修學八識論的正理。而許多錯誤的知見,通常是經不起初步的檢驗,或者甚至以世間邏輯都可以判定其錯誤,因此修學人對自己應該要有信心。第三點、錯誤的知見,因為是誤解或虛妄想而產生的,因此有許多的種類,加上現代傳播的發達,因此修學者便很容易接觸到;而相對的,這也顯示了信受及修學正法的極為珍貴之處。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