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真實說——不受後有智(三)

第118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

延續上個單元,我們繼續第二十四點,《增壹阿含》卷1有這樣的偈語:【於大眾中集此法,即時阿難昇乎座;彌勒稱善快哉說,諸法義合宜配之。更有諸法宜分部,世尊所說各各異;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覩諸法。】在這上面的這些偈句裡面,很清楚地有談到了菩薩,有提到了大乘,甚至還說到了六度——就是六波羅蜜。由此可證,在四阿含裡面的《增壹阿含》尚且都清楚地記載了這樣的菩薩、大乘、六度;然而,在四阿含當中卻沒有清楚地告訴我們:如何修六度?換句話說,沒有修這一個究竟到彼岸、究竟證得大乘無後有智的方法。由此可知,阿含必定不是成佛之道。

底下還有偈語:【諸法甚深論空理,難明難了不可觀,將來後進懷狐疑,此菩薩德不應棄。阿難自陳有是念:菩薩之行愚不信,除諸羅漢信解脫,爾乃有信無猶豫。】這裡在小乘的《增壹阿含》卷1就已經清楚告訴了我們,大乘所說的甚深、所談論的空理,不是小乘人所能夠實證了知;然而「除諸羅漢信解脫,爾乃有信無猶豫」:雖然這些小乘的阿羅漢,他沒有辦法實證,然而如果他真實地實證了小乘的四果,乃至只是小乘的信解脫,甚至只是斷我見,他都不會對於二轉法輪、三轉法輪所說的如來藏、第八識、空性心,乃至是有性心,這樣甚深的空理會產生猶豫而來毀謗大乘非佛說。

第二十五、《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記載了在人壽八萬歲的時候,彌勒菩薩將要成佛,那時候的轉輪聖王叫作儴伽,就是螺(海螺的螺的意思);而又在《中阿含》〈王相應品說本經〉裡面,尊者阿夷哆他自己說到了,在 彌勒佛的時候,他就是那個轉輪聖王螺(也就是儴伽),卻被 佛所呵斥了,佛在呵斥了阿夷哆尊者之後,又叫阿難把這個金縷織成的袈裟(金縷織成衣)拿來,而當眾傳授給 彌勒菩薩,並跟 彌勒菩薩說:【彌勒!汝從如來取此金縷織成之衣,施佛法眾。所以者何?彌勒!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世間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中阿含經》卷13)還有《增壹阿含》卷11也寫明記載了:【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後。】照說 彌勒發心在前,可是 釋尊卻是成佛在前,是因為 釋尊的精進力勇猛的關係,使得 彌勒菩薩在祂之後成佛。

依於上面的《長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的記載,我們可以清楚地證知:彌勒菩薩是下一尊佛,而不是任何的聲聞弟子大阿羅漢。而由此也可以證知:佛祂的天眼明,還有宿命明(宿住隨念智明)能夠了知過去跟現在與未來,祂必定不可能像坊間的《佛法概論》所說的:所謂的佛法中,世尊所演說的這些輪迴、因果的概念;所謂有地獄,這一些都是沿襲,乃至抄襲自古代婆羅門教。這是絕對的謗佛之說。因為最簡單的,單單是這一個欲界天人的最底下一天的四天王天天人的壽命就已經九百多萬歲,遠遠超過了古印度文明所謂的大概頂多是公元前的兩千五百多年,乃至吠陀時期的公元前的一千五百多年;所以,那樣子的謗佛之說,千萬我們不要盲目瞎從。

既然 彌勒菩薩已經作為一個樞紐而來貫通小乘與大乘,底下我們又要來引用以前曾經說過的,現在就大致上地簡略來提一下。《成唯識論》卷3:【又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聖慈氏就是 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這裡記載了七個原因:

一、先不記故。換句話說,佛並沒有像祂預記(預先授記弟子們)說,將來世當有什麼可怖畏之事,可對正法有危害之事,而來預記說大乘經不是祂所說,而是外道所說,所以大乘當然是佛說。

二、本俱行。這一點簡單來說,依我們前面引用的,在阿含當中已經記載了,所謂的大乘,所謂的菩薩,所謂的四攝、六度,這樣的種種名稱,乃至三乘菩提都具足有了,當然可以證明大乘經、小乘經本來就是應該要同時都存在的。

第三、非餘境故。這所說的是因為大乘經所說甚深微妙,不是外道、甚至也不是小乘的這一些有學、無學者所能夠了知,所以 佛沒有直接為這些特別是定性的這些小乘人演說,不能依此而來錯謗說大乘經不是佛說。

第四、應極成故。這是指有一些人認為不是 釋迦牟尼佛所說,他輾轉、婉轉地說是古佛、是以前的佛所說,而要來迴避(或是說來迴護也可以)大乘佛經真是佛說。既然是佛說,不管是前佛、不管是未來之佛所說,應當都一樣,因為所證同樣都是一切種智,都是無上究竟正等正覺;依此來說,也應該都是要能夠承認「應極成」大乘是佛說。

第五、有無有故。這裡講的就是說,如果只有聲聞乘,只有緣覺乘,只有小乘,而沒有成佛之道的大乘這些佛菩薩,那這一些定性聲聞人,他必定證得無學果之後都入滅了,未來世哪還有這一些善知識,來為這一些修學二乘菩提的人講說二乘菩提呢?所以,有大乘才會有小乘存在的可能,如果沒有大乘,如果大乘非佛說,如果大乘契經不是 佛親口所說,能夠成就佛道,那麼小乘也應該不存在。

六、能對治故。這裡說的是不僅是小乘所說能夠來斷除煩惱障,能夠來解脫三界的煩惱,依大乘所說,不管是二轉、三轉法輪都一樣也能夠幫助我們斷我見,而且不只是斷除掉相應於分段生死的煩惱障,還能夠在成為地上菩薩之後,地地斷除煩惱障的種子隨眠,乃至能夠在七住位證得明心總相智之後,依於證得一切種子識而慢慢地上修別相智,乃至成為地上菩薩,地地來分除所知障相應的一切種子習氣。

第七、義異文。換句話說,舉例簡單來講:小乘說我,小乘也說涅槃無我;大乘有說我,也說是無我。小乘也有說空,可是小乘的空只是要空除掉這些生滅相—這些人、我、眾生相—相應的三界的煩惱現行。大乘也說空,可是大乘的空不只是要來空除掉遍計執性相應的生滅相,它還要依於清淨分的「依他起法」是從這一個「圓成實性心」所出生,要依於證得圓成實性心才能夠知道祂如何出生蘊處界萬法,乃至成就一切諸法—所謂的直接、間接、輾轉出生萬法—一切萬法都從如來藏這個真實心所出生,一切萬法都統攝歸於這個法身佛如來藏。依於這樣的說法,大乘也說空,小乘也說空,可是同樣都是空,或是同樣都是我,同樣都是無我,這樣子的語言文字雖然貌似相似,可是它背後真正的道理卻是大小乘有極大的不同。譬如來講,如來藏是真實我,而如來藏卻又沒有我性,沒有我愛執藏性,沒有意識相應的執著六塵、分別了知六塵這樣子的一個習性,沒有這些七轉識的煩惱習性,沒有凡夫地的這一些根本惑、隨惑相應的住於清淨涅槃——本來自性涅槃的這個如來藏。您說祂是「真我」,也是;您說祂是「無我」,也是,可是這樣的道理,卻沒有辦法跟小乘智慧比較卑淺的這些聲聞人乃至緣覺人而來說明這樣子的道理。所以這就是所謂的七、義異文。

第二十六、我們除了上面所說的之外,我們還要回到所謂的「算數行相」、所謂的「盡所有性」再來總括而來證明一定有這個不生不滅法第八識、涅槃本際存在。由此反證,這個在四阿含當中沒有明講的第八識如來藏,才是真正你要證得大乘不受後有智,要成就佛地一切種智、四智圓明之所依,甚至也是眾生輪轉生死、二乘證得解脫、乃至佛地證得究竟佛地真如之所依。

所謂的「算數行相」,簡單來說就如同之前我們引用阿含所說的,修學佛法一開始,你一定要先把生滅法的範疇完全如實的掌握。五蘊、六處或是十二入(內六處、外六處、十二入),還有十八界,不管你依哪一個範疇而來瞭解整個生滅法,你都必須要依於《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所說的「算數行相」還有「稱量行相」而來完成。不管三乘哪一乘的佛弟子,所要對於生滅法的如實了知,而這樣的如實了知,在算數行相的層次來說,換句話說,對於生滅法如果以五蘊來講,你必須了知它只到極其窮有、到其邊際,就只有五蘊沒有第六蘊,同樣的也沒有第十三處,或是說第七入,也沒有第十九界。

依於這樣子的道理,生滅法完全了知了,你就一定要能夠確認。佛在四阿含也清楚講過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寂滅就是要滅掉蘊處界諸生滅法的運行,而才能夠證得的寂滅(涅槃),這是小乘的將生止滅的寂滅。然而真實的寂滅,卻是直指三轉法輪所說的如來藏真實心,祂在您蘊處界、還在您凡夫位當中熾然現行的時候,祂本來就不生不滅,祂本就遠離六塵,卻又能夠出生六塵;而這樣子的如來藏,才是真實的大乘成佛之道之所依,也是您在四阿含當中沒有辦法找到 佛如實詳盡演說的——如同佛(《申恕林經》)所說的「這是大樹林,整片大樹林的樹葉」,佛祂是沒有辦法為定性聲聞人演說,必須時節因緣、根器成熟,他願意迴小向大,那 佛才為他們來作演說。

當您了知了這樣的蘊處界的「算數行相」,了知它的「盡所有性」、它的「邊際」之後,您可以很簡單的,譬如說以最容易理解的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來作分析的話,我們先不講剛剛之前或許有說過了,造就了相應於殺盜淫妄酒的惡業種子,或是造就了相應於六度萬行這些善業的種子,請問:這些種子,它(因—種子)種下了,是不是一定就現世得報?當然未必。也不一定下一世生世就得報——生報,也有可能隔了幾百千萬劫,才會有所謂的後報、後後報。那問題來了,不管善業的種子或惡業的種子,如果你以十八界來作分析,已經了知沒有第十九界,生滅法就只在這裡,而且十八界滅盡才叫作真正的無餘涅槃,那請問一下:既然生滅法只有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那您如果造就了一個殺人的惡業,這個惡業的種子還沒有對現之前,它要儲存在六根、六塵、六識哪一界呢?很清楚的,六塵、六識都是可斷滅之法,六根裡面前五根(浮塵根、勝義根)這些色法,也不可能記持這些善惡業種子到未來世;而意根,小乘鈍根人來說,他只是把前六識滅掉之後,因緣滅之後它還會引起後一期、後一剎那的六識,而以這樣子稱為「等無間意」,他們對於所謂的恆行意與根本煩惱四惑相俱的這一個意根根本都還不如實知;而且既然蘊處界滅掉、十八界都滅掉、生滅法都滅盡無餘才能夠入涅槃,那這一個意根也必定是要滅—即使意根,你強說祂能夠儲存善惡業種,等到定性聲聞人入無餘涅槃,也必定得滅盡—你還是逃不掉把佛法變成入涅槃就是等同於斷滅見外道的這樣子謗佛之說。

由此可證,大乘才真正的提到了能夠持種的這個阿陀那識、這個阿賴耶識、這個一切種子識。玄奘大師在這《八識規矩頌》當中所說到的「受熏」、「持種」,而能夠出生眾生的有根身還有器世間兩種世間,這樣子兩種世間也是相對於我們後面將要引用《勝鬘經》所說到的世間還有一切智,而這樣子的大乘成佛之道所依的一切種子識。我們底下還要來依據在小乘說完了之後,再來依據大乘當中有一些不正確的說法,也要來仿照前面的小乘的方式,我們要來證成:大乘的第八識如來藏,真正是成佛乃至是眾生輪轉生死之所依;而大乘佛經,確實是佛口親說。

這裡我們一樣還是先要來引用某一個日本的學者(這當然也只是一個學者,不是實證之人),這個辛嶋靜志日本學者,在他所寫的這一篇論文:〈誰創造了大乘經典——大眾部與方等經典〉這一篇論文當中,他說到了:「就會像今天大多數學者那樣,以為梵文寫本就是『原典』,由此判斷較梵本更為古老的漢譯或中亞等地區出土的古梵文寫本斷片讀法是『錯誤』的。而事實是,這些梵文寫本多寫於11世紀後,而現代梵文版本皆以問世晚至此的梵文寫本作為基礎。」(〈誰創造了大乘經典──大眾部與方等經典〉,《佛光學報》新3卷第1期。)換句話說,不管是獨崇小乘的巴利三藏,或是獨崇現在的(所謂新出土的)梵文寫本,而以茲要來質疑,譬如說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諸多大乘經論,這樣子的作法很明顯地都是有落於愚癡之嫌。

講到 玄奘大師,我們無妨再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是有趣,卻也是令人覺得悲哀。在《續高僧傳》卷第35「釋法沖」這一個條目裡面記載了:【又三藏玄奘不許講舊所翻經,沖曰:「君依舊經出家,若不許弘舊經者,君可還俗,更依新翻經出家,方許君此意。」奘聞遂止。斯亦命代弘經護法強禦之士,不可及也。】《續高僧傳》這一段講的,真的是顛倒、愚癡,哪有人出家是依經文出家的?佛世的時候,小乘出家按照小乘經的記載,先且不論大乘經是如何出家,您要受具足戒的話,佛說得很清楚,您只要符合沒有犯了這樣子的諸障難;換句話說,沒有這樣子所謂的殺父、殺母……諸多的惡業不通懺,只是懺悔而來能夠受聲聞戒的,那弟子眾們就可以幫他傳授三歸依;而他只要自稱其名,然後自稱盡一形壽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然後再傳授給他戒,三歸之後傳授給他(五)戒,乃至之上的沙彌十戒,乃至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從來沒有說要依於佛經。

所謂的不管是新譯或舊譯佛經出家,釋法沖這樣的講法,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而且反過來講,不只是過去有這樣子的釋法沖,現在世的話,有一些人又依於他主張二轉法輪般若系,錯以緣起性空為般若空,而來指責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三轉法輪唯識經典,他或有或無地而來引用我們前面說過的,用這一個現代的梵文的經典,來質疑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經文是不是有所過失。問題在於,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4清楚地記載了:【時戒賢論師遣法師為眾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後面又說到了:【……法師又以《中》、《百》論旨唯破遍計所執,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師子光不能善悟,見《論》稱一切無所得,謂《瑜伽》所立圓成實等亦皆須遣,所以每形於言。法師為和會二宗言不相違背,乃著《會宗論》三千頌。《論》成,呈戒賢及大眾,無不稱善,並共宣行。】

這裡清楚地講到了,玄奘大師能以當時的梵文,流利地在佛法有所實證的百千大眾面前,為眾演說《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先不講實證,這樣子的語文能力,是現今當世的那些還要依靠梵漢辭典或是說梵和辭典,才能夠來研究所謂的新舊譯的這些佛典,這樣的學者能夠比擬於萬一的嗎?他們可以愚癡地毀謗 玄奘大師嗎?當然是不可以的。

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們就先演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點擊數: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