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要和大家談談〈三乘菩提與三士道〉第三集,這個題目有一個子題叫作「兼談『以解脫道來取代佛菩提道的過失』」。

上一集之中提到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卷3之中,有人對於其施設的另外一種三士道產生了質疑,他就加以說明。宗喀巴怎麼回答質疑呢?第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問題來了,首先,既然是要「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之後,才能夠稱為上士,那麼到底某甲最初起的是什麼心?若起的是上士夫之心,那麼為什麼又要叫某甲退回去,反而起中、下士夫之心?若是說某乙最初起的是下士夫之心,那也沒有「自許我是大士」之問題;若是說某乙最初起的是中士夫之心,那麼前面兩個的問題都會面臨到。其次,宗喀巴在此處的「三士道」,又會變成說只要「起心」,而完全不用親自去利樂有情以及實證種種的法,這與他主張「只要知見上知道『眾生皆無自性』,那就是佛法上的修證」,正是有異曲同工之謬,因為否定阿賴耶識的前提之下,是連斷我見都是不可能的,同時這接著又會引生下面的問題。其三,在有萬法所依的阿賴耶識前提之下,佛菩薩早就金口開示有聲聞種性、獨覺種性、佛種性、無種性;為何宗喀巴反而在否定 世尊的開示,以否定阿賴耶識的前提下,虛妄建立了下、中、上士夫心呢?這表示宗喀巴其實正是自己所說的有增上慢的人;而否定阿賴耶識的緣故,乃至是有情眾生都無法施設,更何況有下、中、上士夫之差別呢?

從三乘菩提之實證而言,二乘人證得蘊處界無我,菩薩也證得蘊處界無我,並且又依於如來藏的無我性,證得法界實相的人、法無我,乃至是滅盡所知障而究竟成佛。雖說所依止的法是不同,但三乘菩提不論哪一乘,都是在有萬法所依的阿賴耶識的前提之下才能證「無我」之法;又因為悲心的緣故,見到眾生停留在某一個階位而不知道該繼續前進,所以才在事相上施設了上、中、下,用來策勵眾生繼續前進。怎麼反而在否定了三乘菩提之所依而建立虛妄的三士道呢?同時於《法華經》之中,世尊自說其過去世為常不輕菩薩,尚且不輕於佛門四眾。

當宗喀巴在否定萬法所依的阿賴耶識前提之下,是不可能有三乘菩提之中的證量,怎麼反而會虛妄建立了三士道,而又把自己高舉於三士道之上,其實正是因為宗喀巴「不受持讀誦此經」而具足增上慢的緣故。為什麼說他具足增上慢?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卷9之中有這麼一段文字:【第二者,次說於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次應為授殊勝歸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這明擺就是在說「四歸依」,是把歸依上師擺在歸依佛、法、僧三寶之前,卻又要說自己是佛教的一分子;假如他所說的「三士道」真的是成就佛道的內涵,如今又說「次應」為授殊勝三歸依,那不就是把自己高舉於三士道之上嗎?然而,在三界之中示現,只有佛才可以稱為世尊,換句話說,佛才是佛門中最尊貴的本師;那麼密宗既然是把上師擺在佛寶之前,就表示說上師的證量是比佛還高,所以正應該要宣示自己不是佛教密宗,而應該要正名叫作「上師教」才對呀!然而密教的喇嘛為什麼又要說自己所說的是佛法呢?其實他們就只是要假借佛法的名相,欺騙佛教中的善心人士的廣大資源罷了,這就好有一比叫作在佛教的動脈上吸血的外道,卻反過來說其所修證是高於 世尊的,真的應該說是大言不慚,這其實是喇嘛們「既要吹噓自己的證量,同時也要破壞正法」。

宗喀巴的第二個答覆說:「為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菩提道次第廣論》卷3)在否定阿賴耶識的前提之下,下、中、上士夫的建立已經是虛妄,更不要說什麼「廣益」的虛偽的話了。然而他說:「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這又是有極大的過失,為什麼這麼說?在這裡只能權宜地先依於宗喀巴中、上士夫的建立,而說那就是二乘人與菩薩眾。先來看看二乘人,同樣都是斷我見、我所、我執,就只談阿羅漢的狀況、辟支佛的狀況,就可以比類而知了。定性二乘人之所修證,其結果會是什麼?《阿含經》中說到阿羅漢的證境的時候,常常會有這麼樣的詞句,也就是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既然 世尊金口所宣說定性阿羅漢是「不受後有」,宗喀巴為什麼說還要「希求增上生」?那麼請問定性聲聞阿羅漢捨報以後要生到哪裡去?入無餘依涅槃去了;入無餘依涅槃可以說「得增上生」嗎?稍微有一點佛法知見的人,至少都還可以說得出來,那叫作「無生」,怎麼反而是「至尊」的宗喀巴,卻是連最基本的解脫道知見都沒有呢?宗喀巴說解脫道的目的是要求增上生,那麼請問:求「有生」之法,有何解脫可言啊?竟然還合在一起說是「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

即便說宗喀巴能夠從下界之中回來解釋說:「中士夫裡面不是還有初、二、三果人嗎?」但我說那也只是狡辯,即使前三果人容有下一生,那也是為了求無生,而不是為了求「增上生」啊!因為解脫道之法的趣向就是無生啊!不會是要求增上生啊!因為,一旦又有「生」的法出現,必然要會面臨「死」的法,求「增上生」的結果就是生死相續,那不是解脫道之法。佛所開示的解脫道的法明明是「滅度」,而宗喀巴卻教人要「生度」啊!那這不是外道法,又是什麼?更何況二乘人不只有前面三果,阿羅漢、辟支佛也在其中,都不會求增上生了。他施設了「增上」二字,只是自曝其短而已,因為增上二字有一個通俗的意涵,就叫作「更加」嘛!如前所說,更加有生只會導致更加有死,那就只會更遠離於解脫,當然就不會是更殊勝的生了。

那麼這一句話於菩薩來說又有什麼過失呢?這得要先從菩薩的初地來說,這樣子說的原因,是因為初地的菩薩必須也要有一個功德,叫作「降伏性障如阿羅漢」。換句話說,初地的菩薩是有能力可以斷分段生死而出離三界的;然而為了要潤未來生,所以或者是「留惑潤生」,或者是先證阿羅漢而「起惑潤生」,繼續再取得未來世的五蘊身而利樂有情並上求佛道。雖然說的是潤未來生,但是因為已經證「人、法無我」的緣故,其實是「無生、無不生」;乃至是經歷兩大阿僧祇劫之後圓成了佛道,變易生死也斷了,則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這樣子的修證,怎麼還可以說是求增上生?定性的二乘人斷了分段生死而趣向無生,都已經不可以說是求增上生了,更何況說初地以上的菩薩,其解脫的智慧是遠勝於二乘聖者的,當然更不可以說是求增上生了。

但是前面的說法,並不表示說初地以下的菩薩都不適用,因為菩薩在因地常常會隨著諸佛、諸大菩薩修學佛法,而一定也會曾經熏習過。世尊早就在《大法鼓經》卷1一開始的第一段就開示說:【有「有」則有苦樂,無「有」則無苦樂,是故離苦樂,則是涅槃第一之樂。】而菩薩雖然一世又一世都還沒有辦法離開三界有,但總是已經在往這個方向前進。所以,宗喀巴所說的「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是有很大的過失的。因為希求得增上生就是有,有「有」則會有苦樂而不是解脫了;既然是這樣子,怎麼可以硬生生地就說「人天法就是下士道,解脫道的法就是中士道,只有佛菩提道才是上士道」。因為宗喀巴的「上士道」根本沒有辦法使有情成就佛道,只會讓眾生下墮三惡道而已;因為,佛菩薩早就已經金口開示過聲聞等四種的種性,不需要宗喀巴在否定阿賴耶識的前提,再來建立虛妄的三士道。又因為宗喀巴在否定阿賴耶識的同時,三世因果、人天之法都已經沒有辦法建立,那麼何來後世善趣圓滿的人天善法呢?更何況說還能夠建立解脫道、佛菩提道呢?這樣子就可以知道宗喀巴所說的三士道,純粹是虛妄的外道法;不管宗喀巴所建立之改變前或者是改變後的三士道,根本都是戲論一場!

接著再來看看其他的過失。而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之中所說的人間邪淫的惡法姑且不談它,單就一般的人天善法來說;既然說「下士道的法是中、上士道所共有的,中士道的法是上士道共有的」,所以就表示說中士道的學人也修人天之法,那麼當中士道的學人在修人天法的時候,你能夠說「這個中士道的人所修的人天法,不是下士道所共有的」嗎?同樣的道理,當上士道的學人在修解脫道之法,你能夠說「這個上士道的人所修的解脫法,不是中士道所共有的」嗎?而當上士道的人在修學人天法的時候,你能夠說「這個上士道的人所修的人天法,不是中士道、下士道所共有的」嗎?那麼這樣子一來,又要如何區分上、中、下呢?對啊!假如能夠的話,我們就應該要問一問宗喀巴:「你所說的一般人天法,與二乘人、菩薩所修的人天法,那區別到底是在哪裡呢?」因為,若是沒有區分的話,當宗喀巴在說「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的時候,雖說其「共下士道」,是下士道的法與中、上士道所共有的,但這同時也指出了中士道的法,也是有一部分是與下士道共同的,而上士道法也是有一部分與下士道、中士道所相共的,那這樣子一來何來不共的上士道呢?再者,定性聲聞中慧解脫的阿羅漢以及頂級的三果人,也不一定要具足四禪八定啊!但是捨報之時,或者是中陰身現起之時,一樣也可以入無餘依涅槃啊!那麼又會變成下士道之法中仍然是有中士道之所不共的,又為什麼說那是下士之法呢?然而,在否定萬法所依阿賴耶識的前提之下,不管世俗諦或者勝義諦都沒有辦法實證的。所以宗喀巴等,就只能依於世間的聰明才智,以及其具足的增上慢,而建立了虛妄的三士道,他是沒有辦法回答前面所提的質疑的。

但是在萬法所依的阿賴耶識之中,五乘佛法的區分是說:學人所修的法,或者是可以讓他保有來世的人天果報;行者所證的法,或者是可以斷分段生死而有出三界的結果;乃至是進一步也斷變易生死而可以成就佛道;這其間是不應該硬生生地就區分其下、中、上的,因為五乘佛法其實都離不開阿賴耶識的。那麼假如把這一些都匯歸到阿賴耶識,那你倒說說看:到底哪ㄧ個法是下、哪一個法是中、哪一個法是上呢?而正是依於阿賴耶識的緣故,五乘的佛法才得以建立、三乘菩提才得以區分。

一般來說,人天之善法對二乘人、菩薩而言,也是應該隨分修學的;解脫道的實證,菩薩也應該隨著菩薩的階位而去修證,但不具足取證的。單就人天善法中的禪定來說,外道們修證之後沉溺於其境界;而二乘人以斷我見的見地為基礎,修證禪定的目地是為了要出三界,所以雖然修證了初禪,以斷我見的見地為基礎,知道初禪之中仍是有「有」的,就背捨了其境界,乃至完成了八背捨而背捨了四禪八定,就出三界了;既然是出了三界,當然就不會取著禪定的境界了;所以,二乘人也要證禪定,但是其親證的心境、作意,卻是不共外道之所修證的。

但是時間到了,且待第四集分曉,今天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