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相不滅的真相

第092集
由 正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

上一集我們談到有位法師提出滅相不滅的說法,這樣的主張是錯誤的,因為滅相滅了就滅了,就是空無了,不可能不滅,所以這樣的滅相不滅的主張,就會讓阿羅漢五蘊名色滅盡的涅槃成為斷滅空了,就與斷見外道所說相同,完全不符合 佛說涅槃常住的道理了。如果有人試著為這位法師辯解,認為這位法師是引用《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的說法來作解釋,但其實這位法師也是誤會曲解了經文內容。他是如何錯解《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的意涵,我們接著舉出《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的內容如下:

【「世尊!菩薩前心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心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前心後心,各各不俱;後心前心,亦各不俱。世尊!若前心後心不俱者,菩薩諸善根,云何得增長?」「須菩提!於意云何?如然燈時,為初焰燒炷,為後焰燒?」「世尊!非初焰燒,亦不離初焰;非後焰燒,亦不離後焰。」「須菩提!於意云何?是炷燃不?」「世尊!是炷實燃。」「須菩提!菩薩亦如是。非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初心;非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後心得。」「世尊!是因緣法甚深。菩薩非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初心得;非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後心,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裡講的初心與後心主要是指稱意識心(廣義來說包括前五識與意根共七個識),由於意識心的初心與後心不能同時俱有,一定是初心滅了,才有後心的生起,前後心都是生滅心,不能同時俱有,那這樣菩薩前後的善根如何能增長,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這裡 佛陀舉示如燈炷與燈焰的譬喻,就是說明必須有燈炷的實際存在,才有燈焰的前焰與後焰相續出現,前焰滅了,如果沒有燈炷的存在,就永滅了,就不會再有後焰的生起了。所以,菩薩的意識初心與後心,雖然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因為有第八識真如心不即不離意識,才能讓意識初心與後心之種子可以不斷生起現行,現行以後又回熏種子,第八識真如心並將此修行熏修清淨的種子儲存記憶下來,如此修行才能功不唐捐,可以最後圓成佛道。這樣的因緣法是甚深極甚深的,如果沒有第八識真如心作為因緣法的根本心來出生意識,並作為意識的初、後心的連結,則初心與後心生滅各不相干,如何能有連結?既不能連結,修行即成斷滅,佛道將永不可成了。

這位法師因為不相信有第七識與第八識,認為此二識乃是部派佛教之演變發展過程,而由佛滅後數百年的弟子所創造:先建立第七識,後建立第八識。所以,這位法師主張此二識唯名建立,非是可證之法,主張 佛在四阿含中只說六識,未曾說七、八識,所以他在《佛法概論》說:【佛教後期,發展為七識說,八識說,九識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哪裡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09。)這位法師只相信有六識,否定第七識與第八識,因此當他依六識論的見解想要套到《般若經》中,就會死於句下了,因為《般若經》中有時所說的心是指虛妄心前七識,這裡主要指意識心;有時《般若經》中說的心又是指涉實相心第八識,又稱為「真如」、「如」等。而當他依六識論的見解來解讀《般若經》,就會產生許多嚴重的誤解了。

我們繼續看接下來的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若心已滅,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若心生是滅相不?」「世尊!是滅相。」「須菩提!於意云何?是滅相,法當滅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須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如甚深不?」「世尊!是如甚深。」「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如即是心不?」「不也,世尊!」「須菩提!離如是心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汝見如不?」「不也,世尊!」】(《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

我們先語譯經文的內容如下:佛陀問須菩提:「須菩提!你認為如何?若意識心滅了,還會再生起嗎?」須菩提回答:「不會再生起了,世尊!」佛陀又問須菩提:「須菩提!你的看法如何?若意識心生起是否就有滅相?」須菩提回答:「世尊!意識心一旦生起就會有滅相。」佛陀又繼續問須菩提:「須菩提!你認為如何?這個意識心滅相的法是否就滅了呢?」須菩提回答:「不是這樣的,世尊!」佛陀又問須菩提:「須菩提!你的看法如何?意識心是像真如心那樣的如如而住嗎?」須菩提答:「不是這樣的,意識心雖是像真如心那樣的如如而住,是由於意識心被真如心所出生,攝歸真如心來看,意識心也是真如心的一部分,所以也可說是像真如心那樣的如如而住。」佛陀又繼續問須菩提:「須菩提!你認為如何?真如心就是意識心嗎?」須菩提回答:「不是這樣的,世尊!」佛陀又問須菩提:「須菩提!你的看法如何?離開真如心有意識心嗎?」須菩提回答:「不是這樣的,世尊!」佛陀又繼續問須菩提:「須菩提!你看見真如心了嗎?」須菩提回答:「不是這樣的,世尊!」

各位觀眾!講到這裡,您可能會以為真如心不可證、也不可見,但其實第八識真如心雖然無形無相卻可以親證,親證以後就可以現觀,看見祂的真實性與如如性;因此,須菩提回答背後的意思是真如心無所見,由於須菩提轉依了真如心,所以須菩提回答說無所見。這段經文如果從八識論來解釋,道理就通了,但如果像這位法師依六識論的錯誤邪見,想要以意識思惟來研究《般若經》,必定處處滯礙,錯誤百出。

因為意識心滅了就不會再生起了,意識心之所以前滅後生相續而善根增長、圓成佛道,是因為有一個常恆相續的第八識真如心存在。雖然意識心一旦生起就會有滅相,但這意識心滅相不滅而會再出生,是因為有常恆相續的第八識真如心存在,才有意識心的滅相不滅的現象存在,所以說「亦如是如如住」;但意識心本身如果離開第八識真如心單獨來看,卻不是常住的,所以須菩提回答 世尊說:「意識心的滅相卻不是常住的。」然而意識心在第八識真如心的表面不斷地生生滅滅,所以又說非常非滅;但是,如果否定有常恆相續的第八識真如心,那這意識心的滅相不滅就成為斷滅空了。就譬如必須有燈炷的存在才有燈焰的前焰與後焰相續出現,前焰滅了,如果沒有燈炷的存在就永滅了,就不會再有後焰的生起了;這裡的燈炷就譬如為第八識真如,燈焰就譬喻為意識心。又例如將第八識比喻為鏡體,意識心比喻為影像,那必須有第八識鏡體的存在,才有意識心影像的生滅不已;如果否定鏡體的存在,而說鏡像可以滅相不滅,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鏡體不在,影像將永滅,滅就滅了,就不存在了,就成為空無,永遠不會再生起了,就不可說滅相不滅了。

所以,這位法師將意識心的滅相不滅稱為真如,稱為非斷非常的中道義,其實是落入斷滅空,根本就誤會曲解了《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的意思。意識心是生滅心,有生必有滅,當意識心滅時,這滅相就滅了,就成為斷滅空了,沒有所謂滅相不滅的道理;必須有不生不滅第八識真如心的存在,才有意識心的再度生起,才顯示有滅相不滅的現象出現。至於《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中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如甚深不?」「世尊!是如甚深。」「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如即是心不?」「不也,世尊!」「須菩提!離如是心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汝見如不?」「不也,世尊!」】

這段經文就是在說明第八識真如心與意識心不即不離的關係,第八識真如心甚深極甚深,極難證得,所以眾生對祂往往充滿了誤會。第八識真如心不是意識心,但也不離意識心,因為意識心由第八識真如心所出生,離開第八識真如心就沒有意識心,所以說第八識真如心與意識不即不離;正因為有第八識真如心與意識如燈炷與燈焰不即不離的關係,才有意識心不斷地生滅,而顯現似有滅相不滅的現象。但第八識真如心體本無所見,於是須菩提依所證第八識真如心體本無所見,所以回答 世尊說無所見。

這位法師將 佛所引如燈燒炷的譬喻,說是「緣起理趣極為甚深」。那他對於甚深緣起又是如何說呢?這位法師在他的著作《空之探究》中說:【甚深緣起是「非常非滅」的緣起,而在十八空中,「非常非滅,本性爾故」,表示了一切法的空性。非常非滅,也就是假名而沒有自性的,……可見般若的正觀,是通達一切法非常非滅(不落二邊)而空的。】(《空之探究》,正聞出版社,1989年5月四版,頁172~173。)十八空有內空、外空、內外空等等十八空,都是以非常非滅的空性第八識真如心為根本因,乃至依第八識真如心才能出生以及顯現各種空相,當將十八空都匯歸於第八識真如心,才可以說十八空為「非常非滅,本性爾故」;但是,如果將緣起法的非常非滅的根本因第八識真如心否定,十八空就成為戲論了。但是一般眾生乃至佛教大師都無法證得第八識真如心,所以說緣起甚深極甚深,沒有證悟的人是無法意識思惟推測來論斷緣起法的。

這位法師因為沒有證得非常非滅的第八識真如心,所以說出「非常非滅,也就是假名而沒有自性的」這樣離譜的話,將非常非滅第八識真如心說為「假名而沒有自性」,但是第八識真如心並非像龜毛兔角,龜毛兔角實際上不存在,只是人們假名而建立的虛設法,而第八識真如心是真實存在的非常非滅法,具有出生萬法的種種自性。般若正觀便是依證得第八識真如心而現觀第八識真如心的心體常住不滅,卻含藏五蘊名色等生滅種子,所以說非常非滅;第八識真如心於六塵不了別故,所以沒有人、我、眾生相,所以是空性;這樣的般若正觀,才是通達一切法非常非滅(不落兩邊)而空的,並不是這位法師所說的般若是假名而沒有自性的空無想像之法。

所以,這位法師所說的「滅相不滅即是真如」,問題是滅相到底是真實法還是虛妄法?其實滅相只是意識心中生起的一個概念而已,只是意識心中的一個觀念;當意識滅了以後,這個滅相的觀念還能存在嗎?已經不存在了、斷滅了。可是真實的涅槃,當名色滅了以後,祂還是在,祂繼續涅槃,仍然是真實法,這樣才能夠說涅槃是一味、是等味、是解脫味。所以二乘法的涅槃不能夠說是有三德祕藏的,因為是將滅止生,不是實相法。將滅止生的變異法,絕對不是究竟涅槃,因為連涅槃的實際都觀察不到。涅槃的實際若觀察不到,怎能知道三德的義理呢?

譬如法身德,既然沒有證得法身,怎能有法身德?般若德,是依如來藏為諸法的法身、為法界的實相,是依如來藏而有無量的中道義,這樣來說般若智慧。可是這位法師既然沒有證得如來藏,怎能有般若智慧?怎能說他有般若德?解脫德,說句不客氣的話,他完全沒有證解脫,連二乘解脫都無法稍稍證得,何況大乘解脫?因為大乘法中的證解脫,是要現觀涅槃實際的;而二乘聖人是把自己滅掉以後,自己消滅而不存在了才叫作解脫,那其實是方便說解脫,不是正確的、究竟的解脫。因為二乘聖人已經滅掉自己了,自己不在了,有什麼解脫可說呢?菩薩卻不是,菩薩是現前觀見自己仍在輪迴中,但是也看見自己住在如來藏中,而如來藏已經是解脫的,所以自己是住在解脫中、住在涅槃中的。

菩薩這樣看:我再怎麼輪迴,都是解脫的啊!因為解脫是現前可以觀見的,現前可以體驗的,也可以在同樣證得解脫的人之間,互相可以溝通討論,而且永遠是法同一味,這樣才叫作大乘法中的真解脫,真正的解脫德是這樣實證與現觀的。而阿羅漢死前,沒有看見自己解脫在何處,他只知道自己滅了以後沒有生死痛苦而有解脫;可是他自己滅了以後,解脫又在哪裡?還是不知道。那這樣看來,他有沒有證解脫呢?說句老實話,他並沒有住在解脫境界中,所以從實際理地來看,阿羅漢仍然未證解脫。

各位觀眾!請問:二乘涅槃的解脫,既沒有法身德,也沒有般若德,也沒有究竟的解脫德,請問他們的三德祕藏在哪裡呢?「在呀!就在他們的如來藏。」問題是他們都沒有證。所以,你證得如來藏以後,聽我們說這個法,心裡一定這樣想:真過癮!可是阿羅漢、辟支佛聽了以後,可真是苦惱無狀、煩惱萬端,因為他們沒有三德祕藏。三德的祕藏就是如來藏,只要證得如來藏了,三德的祕藏,你就把握在手裡了。只有這樣,才能夠叫作常住的涅槃。二乘聖人將滅止生的涅槃法,從來都不知道解脫的境界,怎麼能夠說他們有三德祕藏?因此,這位法師「以滅止生,將滅相真如認作涅槃」的說法,是絕對錯誤的。

時間的關係,我們為大家說明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