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理無明(四)

第072集
由 正子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演述的主題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勝鬘經講記》為藍本,依勝鬘夫人與 世尊的對答內涵,證明唯一佛乘是如來示現降生人間宣說佛法的標的。

我們繼續上一集所說,佛世尊教誡獨子羅睺羅要珍惜學法的因緣。我們再說一次經文,經文如是說:【聽法之功,雖於今身不能得道,五道受身多所利益。如我前說,般若智慧,亦名甘露,亦名良藥,亦名橋梁,亦名大船,汝不聞乎?】(《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世尊教誡羅睺羅說:我們的五陰色身無常,不要再懈怠了。羅睺羅推託,說自己年幼聽不懂佛法,聽了也沒有利益,徒勞無功。經文中 世尊還舉示自己無量劫前,由於罪業因緣,墮落三惡道受苦報,卻因為往昔曾經熏聞佛法,屢屢於惡道中受苦時,不自覺地生起愧悔之心,再加上般若力的功德,而能快速脫離惡道出生為人,繼而超劫精進,成就佛道。

所以,世尊懇切地開示這部經文。經文中還說:【至今成佛,皆由般若智慧方便,斷除一切結習因緣,成等正覺。】(《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經中的意思是說:世尊如今能夠成佛,都是緣於般若智慧所產生的方便力,懂得依於般若進修,能斷滅、去除繫縛有情於世間的一切不淨結使因緣,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說,世尊憶念往昔從初發意,想要修菩提行,以至於成就大涅槃的這段長時劫,屢屢與善知識——例如 彌勒菩薩、舍利弗尊者等,為了求法的緣故,世世勤奮精進,不顧身命代價地尋訪明師,親近供養、隨學奉侍,而且如說修行,深入精研而得以親證佛法,獲得勝妙的智慧。由於智慧力的緣故,每每於五道中受生時都能隨順因緣,有善巧方便,以佛法開導教化無量有緣眾生,令大眾得以離苦。世尊至今已經成佛,都是因為有般若智慧所引發的方便力,逐次斷除一切的結使、習氣,而成等正覺;同時也依於如來的無上智慧,於娑婆國土教化一切有情眾生,要讓我們脫離三界世間苦。所以 世尊開示說:般若智慧又有另外四個名稱,稱作甘露、良藥、橋梁、大船,就是這個原因啊!所以說,菩薩發菩提心,想成就佛道、饒益大眾,不是為自我而執著於三界的五欲境界,不是一般所說的執著,而是心得決定。

瞭解般若對發心菩薩的重要性之後,再說願意繼續廣行菩薩道的發心聖者,若再度出生於人間或天上,他們雖然都還沒有斷除、或者都還沒有斷盡無始無明住地,但是他們處在無始無明住地中,而造作出來的所有業,都是無漏業——都是無漏性的有為法。比方說二乘無學,捨壽前的托缽、說法,或者是諸地菩薩世世受生而修集福德、弘揚正法,都是無漏業,目的全都是為了滿足成佛所需的資糧,不是為了貪著世間法而造的業;這是有前提的,所作善業與淨業,都是依於無始無明住地而造作的無漏有為法,無關於三界生死的有記業,不會導致輪轉生死。

各位菩薩!我們為了成就佛地的果德,必須世世不斷地賺取世間財,然後用來布施、利樂眾生、弘揚正法,這都要造身口意業;並且還要有身、口、意在無生法忍的修證上繼續努力,這也是造業。因此,為了成佛而造作的身口意行全都是無漏業;而這些無漏業的出現,屬於無漏業因。這期間所要修斷的無始無明上煩惱,又稱為塵沙惑,其數無量無邊,隨著我們的修證差異而漸漸現前,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斷盡,是佛地所斷。所以勝鬘夫人說:【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另外,還有學員認為:當我們已經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已經說了;為什麼還需要重複在佛前發願?說過就完成了嗎?這樣問聽起來似乎有道理,針對這個疑問,我們再恭讀一句相關的經文。經文如是說:「眾生若無菩提芽種,諸佛不現世間。」(《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1)經文意思是說:「若有情眾生不具備成就佛菩提的芽種,諸佛世尊就不會在世間示現成佛。」經中譬喻說:就好比世間的樹木,如果沒有樹芽可以播種,日後也就不會有樹身長出來;若沒有樹幹、樹身為基礎,也不會有樹枝、樹葉,隨著季節開花,再結出豐碩的果實。所以說,諸佛世尊示現人間,就是因於有情眾生皆具有菩提芽種,未來皆可孕育成佛。

若 世尊不到人間示現,開示法要,眾生如何得聞佛法,而得以出離三界呢?經文中又繼續舉出一個燃燒火炷炷心的譬喻:「如同一盞燈,得要燃燒炷心才能發光,然而整盞燈的照明作用,卻不是僅僅依賴那第一剎那的火焰而能完成;可是若沒有這第一剎那的燃燒,也無法有後續的火焰相繼出生,以導致最後剎那的燃盡發光。由於這樣的道理,可以瞭解火焰是基於前、後、還有中間的每一剎那,相繼的焰焰燃燒而成就燈心能夠燒盡、發亮的功德。」

當我們發起菩提心,醞釀了如來藏中的菩提種子之後,就如同經文中炷心的譬喻。經文如是說:【菩提亦爾,非緣初心成佛,亦非後心,前後中間相續心故而能成佛。何以故?剎那剎那菩提心故而成佛道。】(《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1)經文的意思是:「如同要能成就佛菩提一樣的道理,不是依於最初發起的菩提心而能成佛,也不是依於最後剎那的心成佛;而是仰賴於初發心、最後心,以及中間相續不斷的念念之心的緣故,而能成佛。如何這麼說呢?這是由於菩提心的種子剎那剎那持續流注不停的緣故,歷緣對境之中,一分一分修斷無始無明的上煩惱,漸次修除如來藏中不染汙的無量無數的無知,才能圓滿究竟佛道的功德。」就像樹芽種下土壤之後,並沒有立即生出果實,需要時間,以及陽光、雨水、肥料的灌溉滋潤,才能逐漸成長茁壯。所以我們發菩提心,以及在佛前發願迴向,都是在茁壯菩提的善法種,不是世間的執著啊!

或許有人也好奇,是否人人都本自具有菩提心性呢?不是喔!是要經由熏習而引發。依據 佛世尊經典所說,凡是有人能夠發起菩提心,是非常珍貴而且稀有難得,如同寶珠中的如意寶。如來於《大般涅槃經》中開示:大菩薩們如何能夠觀察眾生的善根根性尊卑呢?大略可將群眾分為兩類:一類是信受三寶,另一類則不然;信受三寶者堪稱為善者。而這些善者之中又可分為兩類:一種是會常常親近寺廟與菩薩,另一種則不然;在常常願意親近寺廟的善者之中,又可分為兩類:一種願意以恭敬心禮拜佛菩薩,另一種則不然;而願意禮拜佛菩薩的善者之中,又可分為願意聽法的眾生,以及不願聽聞佛法者;那願意聽聞佛法的善者之中,我們可以觀察出:有的人屬於至心聽法,另外的並不是至心聽;而在至心聽法的善者眾之中,有一類人於聞法之後,肯用心思惟法義,另一類人聽完就算了;那些願意思惟法義的善者之中,又有一類人願意如說修行,另一類則不願付諸實行。那在如說修行的善者之中,有一類是希求聲聞解脫道,這些大眾不能夠饒益、安樂其他一切在苦惱中的眾生;然而另一類卻是迴向大乘的無上智慧,祈願得以利益、安樂大眾,這就是珍貴的菩薩種性;像這樣子能夠饒益多人的菩薩,如來稱歎是最善妙、最上等的根性。

世尊於經文中如是說:【如諸寶中,如意寶珠最為勝妙,如諸味中甘露最上,如是菩薩於人天中最勝最上,不可譬喻。】(《大般涅槃經》卷15)世尊於經中開示:「如同各種珍寶之中,如意寶珠屬於最殊勝美妙的;就好比各種飲食之中,甘露屬於最上好的美味;就像這樣子,發心菩薩的心性,在人天眾之中屬於最殊勝、最無上的,是無法作譬喻類比的。」換言之,菩薩種性珍貴,是經歷一系列的長期淬鍊過程,從信受三寶開始,持續親近、隨學善知識,願意至心聞熏正法、思惟法義,爾後還願意如說修行,不斷地除煩惱垢穢;這都是經由一世一世再返回人間,廣結善緣,落實六度波羅蜜的功德;始自最初發心,直到成就無上佛道,以饒益大眾,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解脫為標的。所以 世尊讚歎:菩薩種性珍貴,是最善妙的上上根性。

各位菩薩!我們分享了這一段經文之後,是否會感念自己過去無量世的五陰身呢?畢竟這些過程我們都共同走過,不僅僅是這一世啊!或許有人也會想:「那我都符合這些經文所提的內容啊!也去寺廟,也供養禮拜上師,也如說修行,不難啊!我都有作到啊!」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再恭讀根本論 彌勒菩薩的開示,經論如是說:【福德資糧者,謂由此故於今獲得隨順資具豐饒財寶,遇真福田為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瑜伽師地論》卷29)論中的意思是說:「所謂的福德資糧,是說依於這個福德,讓修行者能夠獲得足夠隨順自己長劫修行所需的豐饒資財與器具可以使用;還要能夠值遇有功德的真福田,作為自己的善知識;同時也能夠遠離各種障礙修行的因緣,可以精勤的長劫如說修行。」也就是說,菩薩行道一定要有福德作資糧,因為這是三大阿僧祇劫的期間,要廣結善法緣,落實六度波羅蜜;同時最重要的:一定要值遇真正有證量的、實修的善知識的教誡引導,才能如說修行,不會誤入歧途。

我們作個總結,勝鬘夫人談佛法中煩惱的兩大類:一念無明、無始無明。一念無明的內涵包括了我見和我執,而我見就是一念無明的根本,導致念念生起境界中的煩惱,迷於事相的無明;無始無明簡約地說,就是迷理無明,我們無始劫以來,都無知於法界的真實相,而這個實相就是二乘涅槃中所依的本際;大乘菩薩行者下手實修的目的,是在探究萬法的根源,而探究到究竟圓滿的階段,就是成佛。在大乘法中,一念無明又稱為四住地煩惱。勝鬘夫人開示:有愛數四住地的內涵,不同於無始無明住地的內涵,並且還包括在無始無明的住地之內。同時有愛數四住地煩惱,是二乘解脫聖者所修斷的標的,只須斷我見、斷我執,就能解脫於三界生死入涅槃;而無始無明住地的內涵,是依於諸佛的菩提智才能究竟斷盡的,還必須是要有禪宗的開悟明心;進了這個門檻,才能如實地到大乘佛菩提的修道位上,如說修行,一分一分地次第斷盡無始無明。

如果各位菩薩覺得今天的分享還意猶未盡的話,可以上網請購《勝鬘經講記》,自己重複地閱讀,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我們分享到此。敬祝各位菩薩: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點擊數: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