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四攝法之精神

第020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勝鬘經》中有關〈菩薩四攝法之精神〉這個題目,這個議題在菩薩道的修學上是與大家都有密切的關係。今天探討的內容,主要是在說明勝鬘十大受中對於有關菩薩「受畜財物、四攝法與救護困苦眾生」的開示,這些對於行菩薩道的修學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開始我們來看,在《勝鬘經》卷1中的開示:【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罣礙心、攝受眾生。……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捨。】(《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這一段聖教包含第六、第七、第八這三個大受的內容。這三個大受談的法義,都是圍繞在利樂眾生這個核心上面,因此我們就把它放在一起來作探討。

首先我們來看第七個大受中有關四攝法的開示。四攝法就是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第一個就是屬於布施,布施又稱為隨攝方便,因為先透過種種財物布施饒益有情,對方當然就會對您有好感,願意親近您,相信您所說的是真實的、是對他有利,因此就很容易隨順您所說的去作,故稱為隨攝方便。所以從這裡面我們就可以知道四攝法中的布施是很容易作的,大家都可以多分、少分地作,也可以讓眾生很容易感受到菩薩對他的幫助。

第二個、愛語的部分,又稱為能攝方便,也就是以和顏悅色並且配合柔軟語及慈愛心來慰問、讚歎對方,乃至說出有利於對方的種種法義。透過這樣的方式,眾生因為內心歡喜、沒有排斥的緣故,以及配合菩薩慈悲作意的解說;眾生就很容易理解及接受菩薩所說,因此這樣就很容易攝受對方,故稱為能攝方便。從這裡也提醒我們要隨時留意自己的行為是否吻合愛語,雖然想要利樂眾生,但是如果採用的是非愛語,那就不容易幫助眾生了,在古代有「不食嗟來食」的故事也是類似的道理。

第三點、四攝法中的利行,又稱為令入方便。也就是說幫助眾生離開不善法或者障礙之處、勸他修學善淨法,並且在他的修學過程中能夠適時予以必要的協助,解決他的困難令其修學能夠成就,故稱為令入方便。也就是要給予眾生持續的關懷跟協助,因為能夠進入及穩定地在佛法中修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利行也是很重要的。

第四點、同事,又稱為隨轉方便;也就是菩薩要與所攝受的眾生一起來從事,自己勸說對方應該作的事情或修學內容。這樣子對方才會認為菩薩勸他作的事是應該要作的、是重要的;而且在同事的過程中,也讓所攝受的有情覺得他們所作的能夠成就,因為他們會覺得菩薩很親切地跟他們在一起修學,菩薩能夠成就的,他們自己如果努力一些也應該可以成就,即使有困難,菩薩也會給予協助,故稱為隨轉方便。

根據上述四攝法的說明,諸位觀眾就可以發現這四攝法函蓋的面向是很完整的,因此菩薩們都要好好地學習及應用四攝法,而能夠慢慢應用之後就會越來越熟練。實際上,這四攝法主要就是菩薩在利樂眾生的時候所用的方便善巧。因為眾生的根器及因緣有無量的差別,因此菩薩在行六度的過程中就必須要配合四攝法來作,所以四攝法對菩薩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我們再來看在《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8中有這樣的開示:【又三世諸佛薩婆若,皆從六波羅蜜生。何以故?諸佛行六波羅蜜,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所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8)也就是說:六度波羅蜜是必須配合四攝法來作的,這樣才能有效地攝受眾生。如果沒有方便善巧,那要行六度就不容易了;同時入地之後所修的六度波羅蜜主要是在利樂大眾的道業上面,而不是在自己的道業上用功為主,因此還是需要種種的方便善巧。所以在《法華經講義》第十一輯中平實導師開示:【菩薩在成佛之道的過程中,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四攝法欸!】(《法華經講義》第十一輯,正智出版社,頁170)可見得這四攝法之重要性。因此說三世諸佛之薩婆若或一切智是以六度配合四攝法來成就的,因為成佛除了智慧圓滿、也必須是福德圓滿的。所以上述經文中開示說「以四攝法,攝取眾生」,因為一定要攝取眾生才能成佛,因此菩薩絕對是離不開四攝法的。

在《勝鬘經》中特別開示:在行四攝法時需要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罣礙心」這三個原則來作。第一個、不愛染心;主要是說菩薩在行四攝法的時候,不應當對於所攝受的眾生產生情執或者有眷屬欲——因為這當然是違背了無我的道理-—而應該只是純粹地為眾生付出;這樣子才不會因為情執而壞了道業、也毀壞了自己攝受眾生的初衷。這是最基本的,因為菩薩要教導眾生遠離情執、貪染,自己當然要努力地去作。

第二個部分是無厭足心,因為菩薩的利樂眾生是永無窮盡的,如果有厭足心,那就會懈怠;特別是為了眾生不斷地付出而沒有任何世間法上的回報時。然而菩薩知道攝受眾生就是攝受佛土,即使遭遇種種困難、或者障礙時也要把它當成是自己提升的機會,因此能夠保持無厭足心而精進地以四攝法來利益眾生。如果菩薩能夠瞭解佛菩提道之五十二位階的法義,那就知道自己離佛地還極為遙遠,怎麼可以以少為足呢?

第三點、是無罣礙心,就是行四攝法時心中應當遠離不必要的顧慮或牽掛;譬如考量對方是否有回報、或者是否會離自己而去、或者分別怨親等等,這樣子本身也是一種執著。也就是說:對於有利於眾生的事,如果是自己能力所及,那就應該去作,不需要被太多事相上的事情所束縛。譬如有些人在幫助眾生的時候會顧慮自己在世間法上的名聲或者地位,因此不敢去作一些接引眾生的事、或者執著一定要如何作,這些都是不必要的顧慮;因為努力去作了反而能夠逐漸破除對於我與我所的執著,對於菩薩道是有大利益的。

接下來我們看十大受中的第六個大受:不自為己受畜財物。也就是說菩薩在世間法上獲取財物並不是為了自己而積聚廣大財物,而最主要的是為了準備利樂眾生之所需。所以這個大受的主要目的是在破除自己的私心,遠離對於外財的貪著,這樣才能在成佛之道上面迅速有所成就。而菩薩在長劫利樂眾生的過程中,都會多分、少分修學或者具有各行各業之工巧明,因此在世間法中獲取財物一般都不是很困難的。在《瑜伽師地論》卷38中開示:【若諸菩薩求諸世間工業智處,為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為發眾生甚希奇想,為以巧智平等分布饒益攝受無量眾生。】(《瑜伽師地論》卷38)也就是說,菩薩因為會學習各種世間的工巧明,因此能夠有效地獲取資財來利樂眾生,而且是有善巧地來幫助許多眾生;同時因為具有工巧明也能夠讓眾生信服,這也是攝受眾生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具有各行各業專業的人,有時候是會有這些世間法上的慢心,而對於比他擁有專業更高明者會產生信服之心;因此菩薩具有工巧明也能夠當成接引眾生的方便。

在《佛地經論》卷6中有這樣的開示:【由是如來示現種種工巧等處,摧伏諸技傲慢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佛地經論》卷6)雖然如來示現之工巧明等非我們所可想像,然而也是菩薩們修學的目標及應該漸漸具備的方便善巧。而菩薩具備種種的工巧明,也可以用這些技術教導眾生、並且觀察因緣而方便接引眾生入於佛法之中。另外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世間財富是屬於我所,菩薩修學的是無我法,連我都不應該貪著了,何況是我所!所以久學菩薩一定會把道業看得比世間財更重要,只要夠弘法、修道使用、只要夠布施使用,就不會想再為了積聚許多錢財而不斷地去奔忙;這就是菩薩滿足於世間財。而這裡面我們必須要留意的是在《大寶積經》卷90中的開示:【貪結能為諸有種子,生死蔓莚連持不絕,以是義故微細難斷。因瞋犯者,墮於惡趣可速除斷。】(《大寶積經》卷90)這主要是因為貪愛相對於瞋恚是過失比較輕,而且行相比較微細的;因此如果沒有注意的話,就比較不容易覺察自己已經落在貪愛之中、以及作後續之對治。另外貪愛主要是緣可愛境,而瞋恚主要是緣逆境,眾生多執著可愛境而想遠離逆境,因此說貪愛難斷。

而如果以十二因緣的道理來看,十二支中的「愛支」跟「取支」是會滋潤業種而成為成熟之「有支」種子,因此說貪結能作諸「有」種子而令生死蔓莚連持不絕。所以我們依照這個大受就可以時時提醒我們應該遠離對我所的貪著。雖然許多菩薩可以現觀:無論我與我所、或者能取與所取都是生滅變異之虛妄法,但是我們仍不應該大意;因為貪愛染著諸法非常容易滋長擴大,如果不留意將令眾生越陷越深,最終難以自拔,甚至因此而造作諸惡業,而這也是大家很容易看得見的情形。有許多人他的一生心力都用在世間名利財富之中,而無法有足夠的時間來修學佛法,這真的是非常可惜、而且辜負了難得的人身,而如果要進一步完全斷除欲界愛,更是不容易;但這也是我們所應當要努力的,因為斷除欲界愛才能夠逐漸與禪定、以及種種勝妙的現觀相應。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八個大受,這個大受主要強調的對象是「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這些眾生是屬於處在種種災難、困苦的狀況之下,因此,要救護他們便與救護一般眾生需要採用不同的方式與方便善巧;通常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與耐心,所以這當然也是菩薩所當修學的。而在聖教中也常能看到相關的開示,譬如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0中開示:【一切諸佛皆悉內有大慈大悲,悉能不捨一切眾生;一切諸佛內常寂定,善觀眾生未曾失時;一切諸佛皆悉內有巧妙善根調伏眾生。】(《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0)也就是說,諸佛都是不捨一切眾生的;所以菩薩應當以如來為榜樣,因此怎麼能夠棄捨這些厄難困苦眾生呢?而種種的厄難困苦眾生本來就是最需要幫助的,也當然是菩薩應當救護的對象,所以聖教中開示:「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說的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可以再從幾個角度來作探討。首先從貧窮田的角度來說,厄難困苦眾生是屬於貧窮田,屬於三種福田之一。菩薩因為修集福德的緣故以及憐憫眾生的緣故而布施給貧窮田,這也是菩薩的本分。布施給貧窮田,也令菩薩在未來世可以獲得遠離窮苦的果報;而雖然說對方是貧窮田,在這一世也許沒有能力在世間法上給您回報,或者表面上看起來:未來世因為這一世種貧窮田,所能獲得的果報比較少,但是菩薩仍然可以因為施主勝的關係而感生很大的果報;同時,這些困苦眾生也是讓菩薩能夠增廣廣大悲心的重要因緣。

到這裡諸位也許就會想到:我們的 釋迦世尊發願在這個充滿著貪瞋癡三毒、邪見憍慢與諂曲相應眾生的五濁惡世成佛是多麼的慈悲啊!大家一定要效法本師的大慈大悲精神;而厄難困苦眾生雖然本身有障礙而不易修集善根福德,但是菩薩仍然有方便善巧讓他們感得廣大的果報。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45中的開示:【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謂諸菩薩方便善巧,勸諸有情捨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麨團,施鄙穢田乃至蠢動傍生之類;作是施已迴求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善根物田雖下,由迴向力感無量果。】(《瑜伽師地論》卷45)所以只要有方便善巧,仍然可以攝受厄難困苦眾生。

另外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厄難困苦眾生,不僅他們身心痛苦需要幫忙、而且通常少有依靠,因此菩薩的幫助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接引他們進入正法修學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這剛好是菩薩應用四攝法的地方。有許多的眾生進入佛法修學就是因為有種種的苦無法解決,想要尋求依靠、以及滅苦與解脫的方法。因此這個大受也是教導我們對他們應該「終不暫捨,必欲安隱」,同時最後也要施設種種方便把他們安置在佛法當中。因為究竟的饒益一定是要透過法義上的饒益,因此說「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捨」。所以在世間財的饒益之外、還要再加上法財的饒益,讓眾生同時獲得世財、法財兩種利益之後,你才可以放捨他。

從上面的探討,相信諸位觀眾都能夠因為瞭解這三大受的緣故,又增長了自己對於菩薩道的智慧與方便善巧。從今天的討論內容有一大部分是在談論利樂眾生時的方便善巧,我們也可以得到幾點的啟發:

第一點、是菩薩的慈悲心越加深廣的時候,他一定會想辦法、或者學習如何作才能夠讓眾生能夠真正得到佛法的實質利益,因此一定會逐漸建立方便善巧的能力,乃至於七地時主修方便波羅蜜;這是菩薩一定會去作的事,菩薩絕對不會空有智慧而讓無法利益眾生的事繼續存在。

第二點、是為了利益眾生,菩薩在修學是多方面的;因此除了內明之外,其他的因明、聲明、醫方明與工巧明也是菩薩要修學的。所以菩薩在五地的時候能夠發起具足的工巧明,乃至八地菩薩的於相於土自在,這些很明顯的對於眾生都會有極大的利益,因此菩薩在利益眾生的時候應該要作的事情就會去作,絕對不會顧慮自己在世間法上的地位。

第三點、是菩薩想要利樂眾生,除了自己要多多聞熏思惟法義之外,因為對於眾生有慈悲心而顧戀不捨,在接引眾生的時候就會逐漸累積方便善巧的智慧;包括說如何掌握重點而把道理傳達給眾生,也包括說解說的時候能夠脈絡清楚,有邏輯性、有次第性等。這些都是要在多生多世利樂眾生之行中逐漸培養累積出來的,因此不要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只要發心去作,佛菩薩一定會助我們一臂之力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接下來我們就作幾點簡單的結論:

第一點、四攝法是菩薩道中極為重要的方便善巧,因此在勝鬘十大受中特別對於行四攝法的三個重要的精神作了開示,包括不愛染心、無厭足心以及無罣礙心,這些都是佛菩薩所給予我們的寶貴教導,讓我們在修學上能夠非常有效率。

第二點、是菩薩在世間法上的營生累積財物必須是要以攝受眾生為最後的目標,這樣才能夠逐漸地除掉私心以及對於五欲的愛染執著,而這些對於菩薩來說也是很基本而必須要去遠離的。

第三點、菩薩對於厄難困苦眾生,也必須要學習以種種的方便善巧,讓他們遠離痛苦以及困境,並且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此可以令菩薩的攝受面更加廣泛。因此因緣適合的時候,就應該作利樂眾生的事情,而非只是挑選好作的—―把厄難困苦眾生排除在外——這樣對於菩薩道之修學便是一種障礙。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