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與本願

第115集
由 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接下來四集繼續依平實導師所著《維摩詰經講記》第六輯113頁到172頁來探討。前二集是有關「此界的菩薩為什麼能夠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來利樂眾生?」,後面兩集是維摩詰大士向 佛陀報告,他是如何觀如來的?

好!我們先進到這一集,這一集要談的就是:菩薩他所看諸法的態度以及本願滿足的法則。我們先回顧一下,眾香國菩薩來到了這個五濁惡世的娑婆世間,那真是跟他們原來的清淨莊嚴的香積如來淨土是沒法比,所以他對這個世間產生了低下、穢劣的看法,但是他們也聰明,會想到這個世界的佛菩薩是住在什麼樣的不可思議境界而能夠安住下來?是發了什麼願呢?所以他們要回去前,就請 佛陀來教他們,他們希望回去以後,能夠依於 佛陀的教法而能常念如來,佛陀就以盡、無盡解脫法門來期勉他們應當要學。

我們這一集有三個重點,就是:菩薩怎麼看諸法而能夠不住無為、還有菩薩的本願,以及 佛陀就盡、不盡這兩個部分,略為作了一個總結。

好!我們接下來依經文分別說明,第一點,【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維摩詰所說經》卷3),這是菩薩對於一切諸法的現觀,分為四點我們來解說:第一個是虛妄無牢、第二個無人、第三個無主、第四個無相。

首先說第一個「虛妄無牢」,就是現觀三世一切諸法,都是不紮實的、不穩固的。在中國民俗信仰傳說陰間有一條路叫黃泉路、有一條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有位孟婆守在奈何橋邊,她的職責就是用忘川河水加上草藥熬製成八味迷湯,所有過橋的陰間有情就必須喝上一碗,隨著孟婆湯緩緩入喉,上一世滾滾紅塵中數不盡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還有他在地府中的記憶,全部都化作縹緲雲煙散去,這是對於身心意識,為什麼會全新換過作出了解釋;而現在有一些知名的宗教學人,他們的主張是有個意識細心、或是說極細心來說流轉三世。這兩個比較之下,您覺得哪個見解高明呢?發明意識細心或極細心說流轉三世,這和 佛陀在阿含所說:意識若粗、若細、若遠、若近等等都是無常的定論;是相違背的。一般人用簡單的現觀事實,也可以推理確定這一段聖教的正確性,因為如果意識可以從上一世來到這一世,有情應該一出生就會說話就知道這不是我原來的家、這不是我原來的媽媽,當他會走路以後應該會去找回上一世辛苦累積的房產、珠寶,會去跟正在享用他過去財產的人說「我要用了,這些財寶是屬於我的。」就好像昨天的意識來到今天一樣,早上醒來會記得東西以前是放哪兒就會去取來用。如果意識是上一世來的,那就應當是如此啊!可是明明一切人的意識都不能記得上一世的事物,除非有報得宿命通,因此由一般人簡單的現前經驗,就可自證意識只有一世,不能來往三世,由此可看出中國民間孟婆湯的主張實在高明多了;喝了孟婆湯,過去意識斷滅,重新投胎,生起新的意識,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包括說話、走路、喝水都要從頭開始學習,所以剛出生時連飯都不會吃。主張意識細心的宗教學人,不但違背了 佛陀的聖教,連一般人的簡單推理都達不到,實在太Low了!

孟婆湯的假說,表徵出中國人對每一世意識是全新——這部分的確認。既然意識不能來到今生,也不能去未來世,顯然祂不是牢靠的法,那麼意根應該牢靠了吧?因為意根從無量世以來沒有斷過,而且恆、審、思量,意根是由如來藏出生,可是阿羅漢是必須把意根滅掉才能入涅槃;菩薩初地滿心,如果他的大悲願消失了,也能滅盡最後一分思惑而取無餘依涅槃,所以意根也是生滅法。既然意識、意根都不牢靠,前五識就更不用談了,而萬法都是從意識構想出來的,當然更不牢靠,因此三世蘊處界一切法都是不紮實、不穩固虛妄無牢。

第二點談到「無人」,有些人看到天光照下來,或者說自己得到了天啟,於是對大家稱自己明心、見性,或者說自己就是某某如來、某某真人,您的判斷呢?有情都是執著這個五蘊身為人、為我,佛陀開示:【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哪個是真人?是如來藏,只有證得如來藏才知道真人的所在,有資格稱為真人;空性如來藏離一切相、一切言說,「見光、見影、說天啟」那都是意識的虛妄想,都落於人、我分別。如來藏是無名相法,不落意識分別相上、不落五蘊相上,而一切法都不能外於如來藏而存在,所以無人。

接下來說「無主」,蘊處界沒有一法可以稱之為人或我,因為都不牢靠,都是虛妄,都是可滅之法。既然沒有真實不壞的我,又怎麼能夠有一個真正作主的我呢?有宗教學人說:「要處處作主,作不了主就變成客人,成了客人就成了生滅,就流轉三界、流轉生死。」,又說:「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心就是佛性,這個佛性能夠作主。」,以上說法可明顯看出這個人對於六、七、八識的體性認知是混淆的。能分別語言文字、知道如何解說、知道所聽的是什麼東西,那是第六識意識心;而處處作主的是第七識末那識,但真作得了主嗎?有智慧的您,應該要向祂請教一下:你能夠作主入涅槃嗎?當末那識自己認為是常住法時,其實就是俱生我執的一個現象,祂如何能夠作主入涅槃呢?或者也可以問:請你作主長壽不死、請你作主把佛地的功德全部顯現出來、請你作主把自己的惡業種子全部消除……等等;顯然一件也作不了主,所以末那識其實不是真正能夠作主的,只是自以為能夠作主;等到捨報時在中陰身境界,惡境現前,業風所吹而極恐怖時,完全作不了主,那時候就後悔了:「唉呀!我以前怎麼犯了大妄語業,可是都已經來不及了。」只有活著的時候能夠在人間作個小小的主:「我不想吃、我還要吃,我喜歡這個、我討厭那個。」只能作這些小事的主,真正遇到大事都作不了主,怎麼能夠說有一個處處作主的心呢?但是也並不是沒有真實能夠作主的;只有如來藏,一切法都是由衪所生,可是祂從來不作主,正因為從來不作主,才是真實的主。一天到晚想要自己作主的人,都是落入意識與意根境界中——都是屬於凡夫有情,當生死到來,捨壽的時候只能隨著業種、我見、我執的作用而去受生。所以對於誰在作主,應該要弄清楚-作主的衪並不作主,而一天到晚說能夠作主的,卻實在是作不了主-正因為如來藏不作主,才能自在於一切法、才能夠處處作主,而確實地來執行因果律,所以祂才是真實的主——可以在一切時中都得自在。

接著我們說「無相」,說了無主以後又說無相,如同《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接著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以凡是落到有相法中的人,都不是真見如來。我們先看我們的覺知心有沒有相?覺知心有喜、怒、哀、樂相;進入了欲界定,衪還有六塵法的法相;進入了初禪等至位的時候,還有三塵的法相,再加上定境法塵,就等於有了四塵的法相,所以還是取塵之相。而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是無相嗎?不是!還是有相,因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時候,還是對於六塵有著清清楚楚的識—住於其中或捨於其中的這一個相,所以還是有相。而自己以為自己沒有住在六塵相上,其實還是落於定境法塵。接著我們說意根有沒有相?也有!意根在清醒位的時候藉著意識的功能,不斷地執取六塵、執取色身、執取眷屬,所以這時候可以說衪自以為自己是在處處作主的;在睡著無夢的時候,衪也是有執取相,並且衪還能夠緣於一個眾生上一世的臭骨頭,藉著如來藏來攀緣;或者是說:念佛人如果很懇切地念佛,意根也會藉著如來藏在極樂世界莊嚴那一朵蓮花,所以意根是無所不緣的;或者有同修來到正覺同修會修學,對於自己依止的平實導師,非常地信受也很用功,所以晚上意根還會藉著如來藏去跟平實導師相應,在夢中會夢到導師賜與機鋒來幫助他證悟;所以意根沒有不攀緣的,一切法都攀緣,因此意根也是有相的。這些法為什麼被稱為有相呢?因為都是在三界中的六根當中作怪,如來藏是永遠被動的——如來藏衪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卻不斷地配合著意識、意根而顯現一切法。所以凡是有相的,都是生滅的法;但是我們也說:有相諸法也是無相,因為都是緣生法,終歸壞滅,無常故空,所以對於聲聞解脫果來說,就是必須要看到這些法的虛妄性,說之為無相。

蘊處界這些法——六根、六塵、六識,對於證悟菩薩來說其實都是如來藏相,因為都是如來藏所顯現的,沒有自體性,也因此說這個還是無相法。菩薩又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卻都是在如來藏心體的表面起起滅滅,也因此菩薩現觀:其實一切相都是如來藏相、一切相都是涅槃相;菩薩就是這樣現觀的,因為如來藏沒有五蘊的我相、沒有十二處的我相、沒有十八界的我相,所以祂無人、無相。另外,如果說有人在罵說:你這個人真的是一點人性都沒有;如果有人這樣罵的話,你也可以承認,因為如來藏本來就沒有人性可說。所以當一個人發覺一切諸法虛妄無牢,說有人、有主、有相,那就是自己矇了自己,因為都是依如來藏而起滅,不斷地現前又消滅,所以依於如來藏來說一切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這樣的現觀才是菩薩。

第二個、【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維摩詰所說經》卷3),菩薩如是親證、如是現觀以後就不會取證無餘涅槃,因為本願尚未滿足,菩薩的本願各各不同。有的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我才要成佛;有的菩薩發願:我先去極樂世界,八地以後再回來度化眾生;也有許多的菩薩眼見現今佛門中許多引進了外道法而來取代佛法,所以佛門產生了種種的亂象,善心學佛人被耍得團團轉,佛法正脈也要斷滅了,所以就取消了去極樂世界的念頭,扛起護法大任,發願說:我要生生世世在世間紹隆佛種,令佛種不斷,我要續留娑婆世界,救護眾生向正道而努力去作;這也是因為本願未滿。而菩薩最大的本願就是成佛,成佛的禪定、智慧、福德都已經圓滿了,但是利樂眾生的願是沒有盡止的,所以 佛陀成佛後依然示現在人間教示利喜、示現為弟子縫僧衣,所以菩薩本願未滿之前,固然需要修福德、禪定、智慧;本願滿足了,利樂眾生還是一樣,是沒有止盡的——不住於無為、也不盡有為,生生世世投胎於人間,紹隆佛種救護眾生。

第三點、【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維摩詰所說經》卷3)這個是總結了,菩薩不住無為、不盡有為的意旨,佛陀這樣的開示是說:因為菩薩已經具足了福德,既然有了福德來行菩薩道,那麼他一世一世地利樂眾生,都能夠依於他的福德,不論是資財上、不論是智慧上、不論是禪定上、不論是戒行上,都能夠很順利地來利樂眾生、來滿本願,這個就是菩薩具福德故不住無為;而菩薩又因為有種種的智慧,所以他不盡有為,依於他的智慧,不斷不斷地用各種的善巧方便來利樂眾生。第三個又說道:菩薩大慈悲故不住無為,因為如果住在滅盡定當中、或者住在涅槃中,你就不可能利樂眾生;菩薩都是悲心深切的,所以他不會浪費時間安住在那個定境法塵中,也因為要滿本願、要護持正法、要利樂眾生,所以菩薩不盡有為。

這一集就為您說明到有關於菩薩為什麼不住無為,接著又作為一個總結;希望在每一點上都能夠打動您的心,讓您也能夠發起菩薩的行願。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