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對聲聞人的最後遺教

第011集
由 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

這一集我們繼續要為大家依 平實導師所著《阿含正義》第四輯有關慧解脫的知見來為探討。今天略談的題目是:「佛對聲聞人的最後遺教」。

在 佛陀快入滅時,身邊有許多的弟子們圍繞著,而且都非常的悲泣,佛陀就說:「我要離開了。你們還有什麼在法上的或什麼樣的問題,可以趕快問我。」當時身邊的弟子們都只顧著傷心,大家默然無語。這時候 佛陀就主動的開示: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大般涅槃經》卷3)

佛陀說完這句偈頌後,就跟這些弟子們說:「你們應當知道,一切諸行都是無常的。我今天雖然是個金剛之體,也沒有辦法避免為無常所遷。生死之中極為可畏,你們應當要勤行精進,追求離開這個生死火坑,這是我對你們最後的教導。」佛陀雖然要離開了弟子,化緣已了,但是祂對於弟子們能不能出離三界這件事情,到要捨壽時都還掛念在心。

出離生死──離開這個生死的火坑,那要去哪裡呢?就是要能夠入住於無餘涅槃,因為只有無餘涅槃的境界裡是寂滅的、是無生滅的、是離諸行的,只要有行在就一定有生滅,不能說是寂滅。也因此在無餘涅槃的境界中,當然不能有法塵的存在,有法塵的存在就不可能是寂滅;沒有法塵的存在,當然就不會有意識心覺知心的存在,所以 佛陀開示諸行無常時,弟子們應該要如實地去觀照,所謂的諸行是什麼諸行?也就是說三界內的一切法,其實都是在諸行當中,譬如說器世間,不論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成、住、壞、空的變異,這不離行苦。再說這個有情世間,以我們人身來說,一期當中不離生老病死的辛苦,而一期一期的輪轉,又無法避免於惑業苦的遷流;在人生當中之所以有著生老病死、之所以有著惑業苦的遷流,就是因為無明的關係,而有了五取蘊的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輪轉;有了這個五取蘊以後,就會有身行、口行、意行,想要解脫生死,就必須對於自我的身行、口行、意行,要能夠如實地現觀。

對於身行所起的種種法,例如說內身的種種四大的法要,以及一切的動轉等等,都要一一法去如實地現觀。不但是要對現在的這一個身行的一一法如實現觀,乃至於這個身行落在什麼樣的境界中,在不同的層次修道位階中,它有什麼樣的法要變化,都要能夠一一地觀行出來;而口行的部分,只要心中有念、有覺知,就不離口行,語言文字相出來的時候已經是粗相了;有關於意行的部分,是最難讓人家突破的,因為意識有太多的變相,而且眾生都會以這個意識心為我。

一般來說,對於身行的無常、口行的無常,只要能夠依善知識的教導,自己去思惟後,應該可以證知它的無常性,而能解脫於其中的繫縛。但是對於意行自身境界的變化,往往很難以正知正見來對照出來;因此有關於意行的部分,一定要能夠依止有實修實證經驗的善知識,並且對於我們的意識,在三界中有哪一些的差異性、變化性,能夠如實地知道,這樣才能夠證知意行的無常,而能夠脫離於這個能觀之心的繫縛。當這個身行、口行、意行都滅了,就能夠入住無餘涅槃。

有關於意行的部分,是我們接下來所要說的重點。意識心的無常不但是念念生滅,而且在捨壽以後也無法離於壞苦;縱使我們的意識好好地隨著禪定的修行,捨離掉欲界的覺觀、捨離掉色界天的覺觀,而對於色身的繫縛也能夠完全捨離,入於非想非非想天,但是還是不離行苦、壞苦。有關於入住於非想非非想天,這個是 世尊在出家六年苦行當中,如實去修學、如實去證知那個無常性,乃至於 釋迦世尊初開始要弘法時,祂首先想要度的,就是教祂入住於無想定,以及另外一位教祂入住於非想非非想天的老師。可惜這兩位老師都已經離開了世間,進入無想定、進入非想非非想天,所以佛陀也只有感慨。因為佛陀知道,他們在無想天、在非想非非想天的報盡受完了以後,接下來就要到不好的境界當中,例如毛毛蟲,這樣一念不生的習性帶著繼續受生。所以非想非非想天的無常,是 佛陀證實證知,意識心入住其中也是不能說是得到解脫的。

對於諸行無常能夠證知以後,對於諸行每一個法,也就是三界內的一切法──欲界、色界、無色界,對於自身五蘊的一切法──都要能夠去看它是不是都是生滅變異的。所以說,是不是生滅變異的?你要去觀照:這個法是不是本來沒有、後來生起的?那麼本無後有之法,那就是有生。有生是因為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依於因緣和合而生,但是因緣散壞了那就一定滅。

同時,這一些法是不是也是在剎那變異的?我們在觀行的時候,非常細心的去體會,我們自身當中的十八界這些法相、五蘊這些法相、六入這些法相,不論說自己是在人間,或者證得欲界定,或者證得色界定,或者證得無色界定,都要去看在這些定當中,我們的五蘊法相是不是有生、有滅?是不是不離行苦呢?所以在如實現觀以後就能夠知道,只要是依於這個五蘊身,在三界內沒有一時一刻是常住不變異的,不論是我們的色蘊或者我們的意識覺知心,都不斷的變異。以阿羅漢來說,如果有了四禪以上的證量,他能夠滅掉身行的息脈、能夠滅掉口行的覺觀、能夠斷掉意識的相續相,對這些不執著。但是他也很清楚這樣並不是證入涅槃,更何況許多是要修學大乘法要的!想要證悟實相的人,更要證知這三界內的一切諸法──它的無常相、生滅變異相。

接著,佛陀說的第三句偈頌,生滅滅已,如何是「生滅滅已」呢?就是永斷於對於三界的無明癡、永斷於對於三界的欲愛,以及一切的煩惱相。因為斷了對三界的無明癡,對於三界的欲愛、煩惱能夠滅除,一切苦就能夠消滅了,而這三界的一切的法相,包括五蘊、六入、十八界,於當中的自我貪愛以及邪執的斷除,是必須歷緣對境深心體察,不能只是在知見上。當一個人在修學當中,他是以現觀、親證去看到自己對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法相,都能夠不再起一念好樂貪愛的心;對於一切境界相,也不會引發煩惱的起行,能夠不動心,所以就不會有生死輪迴的相續相,因此生死大患就可以永滅,得到解脫智。

如同《增壹阿含經》中的開示:

【彼云何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增壹阿含經》卷17)

「盡」就是「盡於三漏」:對於欲漏,就是欲界的種種法要;有漏就是色界的種種法要;無明漏就是包括了三界,主要是無色界的種種法要,已經能夠解脫、生解脫智。所以說:「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第四句:「寂滅為樂」,涅槃的境界當中是絕對寂滅的,沒有生死大患,而且涅槃中絕對是一塵也無,遠離一切諸法的法相,所以稱為涅槃相。因此只要所證的境界當中還有法塵存在,包括因我起慢,起一念心,我要入於涅槃,這就有法塵;有法塵就必定會有意識心,意識心於法塵會相續的存在,而意識心無法脫離法塵,所以如果涅槃當中有意識心、有一念的法塵,那麼就不是寂滅。

在這裡要說明的是:在這裡所說的解脫是指聲聞解脫,不是指大乘的不可思議解脫。

聲聞的解脫它是一個相對相,自己知道自己已經滅掉五蘊、六入、十八界的執著,對於這些我見、我所的貪愛相完全都滅除,而又能夠相信 佛陀的開示,涅槃的境界當中,是清涼、是解脫、是真實,所以以滅掉五蘊十八界,來相對於涅槃的境界說「證得寂滅」。其實聲聞人他並沒有真的證得寂滅,因為當他入無餘涅槃的時候,十八界都滅了,那又是誰入於無餘涅槃呢?

可是,大乘行者他所證得的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他不必入於無餘涅槃,他就可以在現生觀照到這個涅槃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所以說大乘行者的解脫是不可思議的解脫;所證得的解脫,不是以滅掉五蘊十八界等法來說解脫,而是這個涅槃是本來就存在的,只是證得了它。可是大乘行者當證得了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後,現觀這個涅槃的清淨性、無我性,所以大乘行者就能夠轉依這一個本來自性清淨的涅槃,也就是真如心,重新來看五蘊十八界這些法,其實都只是一時的因緣假合,因此大乘行者對於這些法的不執著性,是因為實際的觀照到它的幻化性;由於觀照到它的幻化性,所以當然就能夠由轉依的過程當中,漸漸調伏自己的習氣性障,而且這個調伏是究竟的調伏,因此能夠在菩薩道上勇猛精進前進。

這一集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