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陰是修道的關鍵(四)

第79集
由 正翰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副標題是「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在上集中,我們講述了「識陰是修道的關鍵」以及阿含中是怎麼樣來定義識陰,我們繼續來探討看看。

佛在《增壹阿含經》這麼開示︰「彼云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識陰。」(《增壹阿含經》卷28)這段經文非常明確地說明,眼識、耳識乃至意識等六個心,都是函蓋在識陰當中,是識陰所攝。意根並不含攝在識陰中,因為意根是「根」,是意識或識陰六識出生時所需要依靠的條件。就如同在四阿含中所言﹕意、法為緣生意識—意、法為緣三和合觸故生意識—的道理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意識的出生必須依止於意根與法塵為緣,意識方能從第八識如來藏當中來出生,必須依靠意根與法塵不斷地運作來作為助緣,意識才能繼續存在及運作;所以意識的出生及運作,必須有如來藏為因,不斷地提供意識種子,還有意根及法塵作為所依緣,才能使意識不斷地現行運作,所以意根是意識出生必要的條件。因此意根不能被識陰所含攝,不能包含在識陰當中,就是因為這樣的道理,在四阿含中稱祂為「意」,而不說祂為「識」。

知道識陰的定義內涵後,那識陰是如何出生的呢?佛在《中阿含經》卷7這麼開示︰【若內耳、鼻、舌、身、意處壞者,外法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意識不得生。諸賢!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識就是了別的意思;凡是出生以後的目的是為了了知六塵的心——就是被識陰所攝的心;因為識陰等六識是為了了別六塵諸法而出生的,如果我們的五根損壞了,當然不論是勝義根還是扶塵根,或是功能受到控制—譬如全身被麻醉了—就無法接觸五塵的境界;沒有五塵的境界,就沒有依於五塵境界而有的內法塵存在,意根就無法假借五根來對五塵及法塵接觸,那就是不被光明所照,意識就永遠無法出生了。

譬如內眼處——就是眼根的勝義根,也就是腦中掌管視覺的部分;當眼根的勝義根有所損壞的時候,就不會被外色塵的光明所照,就無法使本識在勝義根當中來變生出內色塵,意根與意識就都無法在這上面有意念出生,那眼識就不能出生。同樣的道理,五勝義根若全部毀壞的時候,意根就無法假借五根來對五塵及法塵接觸;就是內意處壞了,意根被障礙而對內法塵無法相觸,意根的所緣境沒有了,意識就永遠無法出生,那就只能捨壽而進入正死位中。所以意識是有生有滅的,不是原本就自己存在;不能單獨存在,而必須依靠所依緣才能出生、存在、運作,當然就是有生有滅的心,是因緣和合才有的虛妄心,不是常住不滅的真實心。那含攝意識及前五識的識陰,當然更是因緣假合所成之法,如果將識陰誤認為是常住而真實的法,那就永遠無法取證解脫果了。

由以上阿含諸經的教證舉例,廣大的學佛人讀過以後就能夠來了知:阿含中對識陰的定義是六個識,而意識正是識陰所攝的緣生、無常法。這六識會被列入識陰中的共同原因是︰第一、都是以根、塵二法相觸為緣,才能被出生的心;第二、都是會了別六塵中的某一塵,或是如意識會了別全部六塵;第三、必須五色根的勝義根不壞,內眼處乃至內意處不壞,才能觸內六塵而出生六識;第四、是必須有意根的意念同時運作,才會有識陰六識的出生與存在。如經中 佛所說︰「五色根若毀壞了,外法便不為光明所照,意根則無有念,意識不得生。」在意識出現以前,識陰六識心還沒有出生,仍然不存在,當然這個念一定是由意根心中生起的,不可能是由這個尚不存在的意識心中來生起。正因為五色根不壞,外法能從五色根入於如來藏心中,所以有了外法光明之後內六塵法的光明才會現起,所以意根才會生起想要了知外法的意念,然後意識才會從如來藏中生起,才會有前五識隨同意識同時來生起,這是因為意根不能夠執持意識種子,所以不是從意根中生起意識的。對於識陰的內涵,從這四個道理加以理解及思惟以後就會很清楚明白了。對識陰的特性有了清楚的認識以後,自然就不會再認取識陰為真實,那想要取證解脫或證悟實相就不再是空談而已。

接下來我們再從三苦的角度來瞭解識陰是虛妄不實的。眾生在世間生存,一定接觸六塵而領受六塵的境界,所以一旦識陰出生了,苦就會存在不滅;所以在六塵境界中一定會有苦、樂、憂、喜、捨等五種領受。憂、苦這兩種覺受本身就是苦,屬於三苦中的苦苦,所以領受苦覺、憂覺時就是識陰的苦,也是識陰的苦苦。那麼領受喜、樂覺時又是如何呢?一般人都會認為領受喜、樂是快樂的,不知這兩種覺也是無常法,不可能永遠保持不變。我們就舉個例子,諸位就能瞭解;譬如參加喜宴,開宴前肚子非常地餓,苦苦等候,終於開宴了,於是開始大快朵頤,剛開始的時候,覺受非常良好,吃著美食,喜、樂不斷,之後隨著進食的分量越來越多,肚子的飽足感就越來越強烈,最後肚子撐得再也吃不下了,剛剛吃飯前的喜、樂,到現在全部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苦的覺受;所以喜、樂這兩個法不是長久不變異的法,所以喜、樂是無常苦,也是行苦,這也是識陰三苦中的壞苦與行苦。而捨覺也都如同其他覺受一樣,都不離三苦,因為都屬於無常變易之法,都不離行陰。若是在世間生活過程中,都是由識陰來領受種種的苦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求不得,乃至五陰熾盛之苦等八苦都是由識陰所領受。

三界九地任何的苦都是因為有識陰才會存在,除非它斷滅了,否則識陰永遠都會與一切法的苦性相應,所以 佛才會開示說︰「有受皆苦」。這個部分是從三苦、八苦的領受來現觀識陰的無常變易,透過現量的觀察與體驗來滅除對於識陰我所的執著;對於識陰誤認自己是常住而真實不滅的法這種邪見就會斷除。

接下來,我們再從識陰的集苦這個方向來瞭解識陰的相貌。識陰六識心的功能就是了別六塵;了別六塵的境界,就一定不可避免的會被六塵中的許多境界來吸引而產生執著。譬如對五陰所擁有的世間財產、名聲、眷屬等等產生我所的執著,這是最粗淺的識陰集苦法相;因為這些五欲六塵境界,都是與識陰相應而且深深執著的法,於是識陰就被這些物質境界所繫縛。

另外有一些人對這些身外的物質法較不執著,但卻落於識陰所領受的感覺中,所以他們很重視氣氛︰說話的氣氛、飲食的氣氛、與人相處的氣氛、別人對他說話時的氣氛;這些氣氛都讓他覺得很重要,這些全都是識陰領受的境界。假使氣氛使他覺得不愉快,性情不好的人若受制於氣氛時往往造下大惡業,殺人放火無所不造,都是受制於識陰所領受的境界,都是識陰的集苦的法相;因為他們的所思所想,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識陰的習性,不斷在識陰相應的熏習上增長用心,於是他們識陰種子的力量不斷被滋潤而增長廣大,於是識陰會一再地執著自己相應的外境我所而難以了斷,更何況是要將識陰自己斷滅呢?

另有一類人因為不如理作意的思惟,或因為惡知識—也就是假名善知識—的誤導,認定意識心是常住不滅的,對自己已經受制於識陰的這種情境卻毫無警覺;對於意識心與前五識同時並行運作是五俱意識的內涵,還有對於入住二禪等至位中意識獨住而不與前五識俱在的獨頭意識,這兩者之間只是定力有無的差別而已,他們沒有如實了知與瞭解。這都是不離識陰的境界,都是執著識陰六識而無所知。

還有一類人是墮入識陰我所之中而不自知的。最先是執著識陰相應的境界相,常常愛樂於識陰相應的六塵境界,然後再反執識陰所有的功能性——也就是向內墮入了識陰相應的受陰、想陰、行陰之中,具足了識陰我所的貪愛。當他們具足識陰我所的貪愛時就無法斷除我見與我執、無法斷除念想,也無法遠離時時自我作主而不滅失的識陰所行境界,於是連意根都被識陰所誤導而生起自我執著,只好繼續受生而不斷實現生、老、病、死等苦。因此不斷在作識陰集苦的事業,令識陰喜樂增長、日漸來廣大,我見難斷。

還有一類人被六識的能見、能聞、能嗅、能嚐、能覺、及能知之性,這些識的功能所繫縛。譬如眼識對色塵貪愛染著,所以常常依於眼識而想要了知色塵相,被眼識能見之性的功能所繫縛,乃至對於意識的能知之性有所執著,想要時時保持了了分明的境界相。不論是在六塵中或是在定境中,一直想要保持了了分明的警覺境界,那就是墮入識陰之中;都是在保持識陰或獨頭意識的功能與境界相,一定會被意識或識陰六識所繫縛。換句話說,導致識陰去攀集眾苦,就是對識陰與識陰所行境界不如實了知;識陰攀集眾苦會對識陰不斷增長堅固各種業行及不斷地重複攀緣眾苦,就是對識陰自身的功能性、以及對識陰所了別的六塵境界一直想要保持了了分明的了知,乃至無語言生起的狀態,堅持這樣的意識為常住法,都是屬於識陰的集苦的法相。

知道識陰的苦相及如何集苦之後,我們再來探討看看如何滅除識陰的苦。因為眾生不知道識陰是無常的,所以也不知道識陰所了別的境界相也是無常的;對識陰的內容不如實知,往往把識陰中的某些境界—特別是意識心的變相境界—當作已經不是識陰、不是意識境界了,當作是實相心。也有人錯將六識心的自性—也就是見性、聞性,乃至知覺性—誤認為是佛性。正由於不知識陰自己是無常的,誤以為識陰自己移入某種情況下就可以成為常不滅的心;因此我見就斷不了,一直想要保持離念時的意識,或六識常住而且功能不壞,所以我見與我執就無法斷除,死後就不得不繼續來受生在三界當中,導致不斷地流轉生死。那如何才能夠逆轉,不再生死呢?

我們知道修道的關鍵是識陰。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生死的關鍵就在識陰,所以識陰六識的功能滅除了,識陰的功能不再出現於三界中了,就證得無餘涅槃;而識陰功能滅除的境界其實就是識陰的滅除,因為識陰存在時一定會有識陰的功能伴隨著出現;所以識陰苦的滅除,就是滅除識陰自己,不再有識陰六識出現於三界中,那麼識陰的功能也就不再出現,那就沒有苦。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的課程只能上到這裡,期待下次能再共續法緣。

阿彌陀佛!


點擊數: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