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60集
由正惠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常見外道法——廣論」,上一堂課我們講到,肉體的舌頭就像偃月形,也就是半弦月。舌根的部分,它是包括舌的扶塵根與舌的勝義根。依舌頭的肉體這個扶塵根來領受外味塵,透過味覺神經—這個部分還算是扶塵根—味覺神經來傳達進入大腦的味覺中樞,這個部分已經是舌的勝義根了,才能有映照外味塵的能力。但是舌根本身並沒有嚐到味道、了知味塵的能力。
好!接著講身體,身體像個肉桶。身根不光指身體的部分,而是說依色身的身體—這個部分是屬於扶塵根—領受外觸塵,透過觸覺神經—這個部分屬於扶塵根—來傳達外觸塵,到大腦的觸覺中樞,這個大腦的部分,這屬於身的勝義根;這時候,這些都完整的運作,才能有映照觸塵的功能,但身根本身並無領受了知觸塵的作用。所以五色根又有聚積的意思,因為五色根都是四大聚積所形成的,譬如身根是積地、水、火、風四大所造成,全身有三十六種不淨物,所以稱為「聚積」。因為身根它又含有依止的意思,因為身根是四肢骨骸,以及眼、耳、鼻、舌等根所依止的地方,同時也是五識所依,因為五識所依的五根都是依身根而有,所以又稱之為「依止」。五識所依的五根都有色根,這個是說前五識都同時有「扶塵根」與「勝義根」兩種。扶塵根是粗糙的四大所造,即是我們所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肉體的部分,由於它的相貌比較粗糙、混濁,扶塵而用,虛妄不實,所以稱它為扶塵根;扶塵根本體不會有生起識的作用,它有接觸外五塵的功用,並可以安住勝義根,使勝義根能夠映照外塵境界。勝義根又稱為「清淨根」,也就是淨色根。這個部分是因為它是清淨的四大所造,即是我們所稱的感覺神經中樞,因為位於腦內,它是一種極細的四大所成,隱藏在腦殼內,古時候的人在一般情況下,是肉眼不能看到的,在腦內它也不受外垢的影響,所以它是清淨的;透過阿賴耶識的作用,它能夠映照外相分成為內相分,所謂內相分就是指內五塵,根塵相觸由阿賴耶識生出五識,所以說五根是五識的所依根。不論是扶塵根或者勝義根,都是由阿賴耶識的大種性自性,攝取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成的。五色根與阿賴耶識所造成的內相分——色聲香味觸五塵,合計有十種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造,與依附此十種色法的法處所攝眾色總稱為「色蘊」。一般論有談:【謂言色者,即十色處及墮法處所攝眾色,是名色蘊。】(《瑜伽師地論》卷25)扶塵根能扶持勝義根,是勝義根能正常運作之所依;而勝義根又能為增上緣,能起五識的活動,是五識之所依根,但兩者都必須依附於身根之中。
以上所說前五根都是有色根,當知我們必定要以阿賴耶識入母胎為因,以父精母血及四大飲食為緣,而得成長;它需要依緣而生,緣盡必滅,是有生滅之法,畢竟虛妄。凡夫異生把虛妄的色身當成真實自我,為護此虛妄、為了保護這個虛妄的自我色身,而起種種的貪愛執著,以致在欲界中輪迴不斷。因此在學佛的初期,斷身見、斷我見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意根,我們又稱「末那識」,祂既是根也是識,祂是第六意識所依根,所以稱為意根;凡夫位的祂又恆常與我貪、我癡、我慢、我見四種煩惱相應,所以又稱為「染污意根」。祂無始以來,還有恆常審察思量的極粗略的了別,另外有處處作主的功能,祂恆內執阿賴耶識為我,並能依意識的分別作用,而作種種的決斷、能作主,所以祂也有識的作用,因此第七末那識,有這樣的稱呼。末那識直接由阿賴耶識所生,不必藉由其他的心,或者心法為緣,是無始以來就與阿賴耶識同進同出,乃至未來成佛時也是如此。但是,在二乘定性聲聞緣覺捨壽入無餘涅槃時,末那識就永遠不會再現起了;至於我們這個夜夜眠熟時,意識祂是會暫時斷滅的,與阿賴耶識不同的狀況,第七末那識有恆審思量的功能,前五識既不恆常、也不思量;第六意識,有分別及思量的功能卻不恆常,因為祂在眠熟等五無心位中會斷滅。第八識祂是恆常卻永無思量,所以無始以來不曾作主,也不曾對六塵加以了別。第六意識雖然對境界有分別了知的作用,但無執取、決定的功能,當意識認為應該執取的時候,最後下決定執取或不執取的,仍然是末那識,所以只有末那識才有執取、決定的功能。末那的心行非常微細,剎那剎那作主而不間斷,祂的了別慧又很低劣,但執著性很強,所以遍計執諸法為我、我所,都是讓第七識把它執著。「我」是指心,「我所」就是心所或者是色法,依五位百法來說,第七識祂全部遍計執性都執持為我,是起惑造業的因。因為末那祂本身是無記性,不能作善惡的分別,末那又常常內執阿賴耶識為自我,恆常外執色身及識陰六識為自我,所以無明遮覆是一種有覆性。
意識若不能了知我見、我執的內涵,或者瞭解以後,不能證知這種我見、我執,祂是有過失的;意識如果不能了知的話,就足以影響到意識不願信受自我的虛妄性,導致無法證得聲聞或者大乘通教中的初果,除非意識能透過如理思惟,來現觀、來說服末那識。所以學佛的過程,意識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靠意識不斷地熏習善淨法的知見,然後讓末那習於善淨法、認同善淨法,才不會使末那對於一切法普遍的執取而造惡業,這樣我們就不會墮入三惡道。在知見上了知自我的虛妄之後,還要進一步如理思惟的現觀修行,說服末那識斷除我見,確實接受五蘊身心、知道五蘊身心不是真我的這個正理,如此斷除我見,才能成為初果人。所以我見確實斷除之後,才能進一步證得菩薩的見道,也就是破參。如果不斷我見,即使證得或者是知道第八識的如來藏密意,也會因為無法安忍而加以否定,不能安住於第七住位中。因為親證如來藏的同時,必須要有斷我見的解脫功德,這樣才能夠有這個解脫受用,若沒有這個解脫功德的同時存在,或者是無善知識的攝受,即使打聽密意而知如來藏的所在,必無法心得決定,智慧也將無法現起,遲早會退失菩提的。
總而言之,外道厚厚的一本《廣論》,講了一大堆相似佛法,卻從來不提蘊處界虛妄,這個下士道,聲聞菩提的基本知見,他們都不懂,反而主張意識是常住不壞的真實心。外道教學人跟著他們認定意識常住不壞,不知道這個是虛妄性,反而牢牢地抱緊我見,就永遠沒辦法以下士道的聲聞道取得實證;一邊要求學人斷我見,證得一切智智,高唱斷我見,證得一切智智的口號,其實完全都沒有修、沒有證。外道連下士道的學理與實證知見都沒有,高唱中士道、上士道,那都是空話。外道貶抑自己所不知、不能證的大乘顯教,說是不究竟法,反而高推外道我見未斷的這種法為究竟佛法,使得已知道內情的這些菩薩都覺得不可思議!學佛它的基本知見是要按功夫很紮實的一一作到,每一個位階都要實修實證,按部就班不能遺漏、躐等,更不可能一步登天。外道我見不斷,主張要認取生滅性的意識心為常住心,這是具足我見,空言成就報身佛,這個都是虛妄想,這樣的《廣論》整本書的內容,只能說完全是戲論而非佛法。
我們現在來介紹六塵界。外相分的色塵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成,是眼根所對的境界,由於眼識與外色塵不能相觸,因此外色塵必須由阿賴耶識藉著眼扶塵根以及意根為緣,攝入外色塵,而以根據這個來變現似色非色的帶質境(這種內相分的色塵),顯示在眼根的勝義根,能讓眼識生起,並讓眼識與意識來作辨別分析。眼識所緣生的是顯色——青黃赤白,是較粗的分別;意識所緣的色塵有四種,是較細的分別,了別顯色的細相,這個是屬於意識的範疇,如顯色的明、暗、淺、深各種差異。那一般來講,我們把色分成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上述是講顯色的部分;第二我們來講形色,這個也是意識所了知的範疇,如長、短、方、圓等;第三個我們要講的是有表色,有表色就是行來去止,這些行動都屬於有表色,是意識所了知的範疇;第四是無表色,如儀態、神韻、氣質,這些都屬於意識才能夠了知的範疇。外相分它又有聲塵,我們整個都是依這樣來瞭解,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一一都是透過扶塵根攝取外相分,然後再經由這些神經轉到腦部的勝義根中,然後根塵相觸。至於內相分的塵,是屬於我們的阿賴耶識祂所變現帶質的內相分,這個相觸的位置,然後才能夠現起了各種識。譬如說色塵與眼根相觸,在這個腦部的部分,我們就能夠了知,然後這樣就變成眼識的現起。以上我們大概可以一一的去了知外相分的觸塵,或者是前面的這五塵,都是依此可以一一去了知現觀。至於法塵,是意根、意識所取的境界,這個是阿賴耶識在前面說的五塵現起的時候,祂直接的顯現,也就是跟著顯現的。所以有內相分的五塵現起的時候,必定有一些法塵是依附在內五塵的這個地方同時現起,這時候意根就觸法塵而生意識。但是也有這些例外的原則,如夢中的見分所顯示的法塵,並不需要五塵而有,是依於意根的要求,直接從阿賴耶識中引生內相分的五塵而顯現出這個法塵;這個時候大腦中的六塵,並不與外面的六塵有所連結,不是緣外塵,而獨自現行的內相分,這種狀況是這樣。
上面所說的六塵境,總說都是相分,所以相分又分外相分與內相分,都是唯心所現的境界。外相分是器世間所現的六塵,是眾生阿賴耶識共業所成。內相分則是有情各自阿賴耶識,由六根對外境的六塵,在自心如其所觸,在自心現起,如實的顯現內六塵;就是外六塵,祂把它變現成內六塵,讓我們的勝義根可以去接觸,這個時候就如人照鏡,鏡中如實顯現人影一樣,但鏡子本身對自己映現的影像,並不會加以分別,但似同外境的這個內相分,它是唯心所顯;這時候仍然需要有健全的五色根為依,因為我們的五色根如果是有損壞,那這樣的話,所傳達的外相分就會扭曲,那到內相分的時候,也跟著就扭曲,就沒辦法詳細地了別外相分。所以我們無始來,我們從來沒有接觸外塵境界,我們所見所聞都是自心所現,都是在有情的內相分上琢磨。凡愚不知道這種道理,見到山河大地、見到一切人事物,都誤以為是真實之見,其實是錯啦!其實都只接觸到自心如來所顯現的內相分罷了。至於六識,當然就是因為有根塵相觸,所產生的各種了別狀況,這個我們大概都可以一一地去了知,知道內相分的五塵生起的時候,這個法塵就現起;只有意根與意識,才能夠觸這些法塵,所以當意根觸法塵時,在相觸的地方就引生阿賴耶識所含藏的意識種子,然後不斷地流注,而產生了意識對法塵的辨別分析作用;當五識了別五塵時,意識同時就了別五塵中的細相(也就是法塵),所以五識現起的時候,意識必定同時俱在,十八界就具足了,萬法就從此而生。
好!今天我們講到這裡。
祝福各位:福慧增長、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