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既離,真相亦盡

第93集
由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系列。這集所略談的題目是「心相既離,真相亦盡」。

當我們在修學止觀的時候,一切障難的境界都消滅了,從此就會遠離種種的有相法;遠離了種種有相法以後,制心於真如境界一處之中,而定下心來,漸漸地就可以進入真實的三昧禪裡去了。既然是講真實的三昧,當然不是指一般未證道者所修的世間禪定的三三昧,而是自己能夠安住於般若慧的空、無相、無願三昧之中,用這個般若慧來安住於意識如理作意的定境之中,這才叫作真三昧。菩薩、聲聞、緣覺所修證的四禪八定,固然是通外道定,但菩薩於四禪八定的境界當中安住時,和外道的安住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是轉依第八識真如心,所以心境是截然不同,因此叫作入於真三昧。由於這種入真三昧的緣故,就會有一些功德力的作用漸漸顯現出來,正知見確定了,觀察完成了,就會離開世俗人所有覺知心貪著種種境界的心相,就能夠捨離虛妄相。

也因此要說明什麼是真相亦盡?在道種智上面說有真相識、有業相識、有分別事識。業相識、分別事識都屬於妄心的法相,真相識就是我們大家都本有的第八識心體,當你證悟了第八識以後,隨即可以現前體驗,以及運作第八識這個真相識。在現前體驗、運作第八識的初期當中,剛證悟的人會覺得很神奇,因為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相應過,從來不知道的,因為以前都在虛妄的境界相起分別,從來都沒有回頭去認知到這個本來面目真如心,所以真會感慨,實在真的是日用而不知。因此剛悟的學人,一開始會一直在第八識的心體本身上面,去做種種的體驗,去領受祂本身的自體性。但是 平實導師一再地交代,領受、體驗完成之後,還要懂得轉依祂的清淨涅槃體性,這樣子才是轉依成功,這樣子才算是真正的開悟;沒有轉依成功的人,即使知道了答案,知道了阿賴耶識——心真如的所在,仍然不能算是真正的開悟聖人。平實導師開示:「眾生在還沒有證悟之前,都把第八識抓得牢牢的,把祂據為己有。」有些人不信 平實導師這樣的開示,或者是悟錯的人,或者沒有悟的人,就會辯解說:「哪裡有?我們連第八識在哪裡都不知道,怎麼可能把祂抓得牢牢的。」可是只要實證的人,明心見道的人,聽到了這一句 平實導師的開示,就會說確實如此,也都能夠懂得這句話的意涵。

眾生無始劫以來,都是把如來藏據為己有,這就是一切種智中所說的眾生恆內執阿賴耶識為我,不是只外執意識覺知心為我而已。可是這個據為己有的習性,對於一個明心的人來說,還是漸漸的要把它捨掉,因為把這個心據為己有時,就表示我執是一直存在而沒有斷除,所以才會把第八識據為己有,才會把第八識、第六識的功德,當作第七識自己的功能性;也因此,會把第八識據為己有,主要就是我們的末那識,當末那識還有這樣的一個心行、作意存在時,就表示我見、我執還繼續存在,有我繼續執著的存在,就不能真正的證得解脫。所以證得第八識以後,還要懂得漸漸地放下;對第八識種種功德的執著為什麼要放下呢?因為想要求證解脫果,連自己都不執著了,還要執著第八識作什麼?因為第八識從來都不會執著我們啊!那我們也不要去執著祂。當第八識祂從來不會對五蘊、十八界起執著的時候,而眾生——一個證悟的人對於第八識也不再執著,漸漸地種種的虛妄分別「內執為我、外執為我」的這一個習性就斷除了,也因此而能夠成就解脫果,當這一期生命終了的時候,第八識不會執著你這個五蘊身,是不是要重新製造——流轉在世間;而也因為不再執著第八識為我,所以也能夠與第八識同時得到解脫,自己也就不再攝取後有;但是,這是屬於聲聞人的心性。如果是一個菩薩證悟了以後,他也是一樣,不但對於第八識不執著,對於五欲、六塵也是一樣不執著,心裡面只有想著怎麼樣為法做事,怎麼樣為眾生做事。這時候已經沒有想到說:我證悟了,我找到如來藏,我好高興!或者是說:好高興!我不會再受到這世間的虛妄相所繫縛了。完全沒有這樣的心行,心裡想的只有說:現在佛教界有哪些事情,還需要我努力去做;現在這些弟子們,或者這些眾生們,我還需要施設什麼樣的方法讓他們能夠脫離邪見,讓他們能夠親見本來面目,不要在虛妄分別心上面繼續去執著,不要在三界當中繼續去流轉,不要在邪知邪見的異說異見當中耗費難得的人身以及生命。

也因此我們說,一個菩薩證得了第八識如來藏以後,他的執著性從此就能夠依於願心而產生了一個轉易,心心念念的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因此如果心裡面還有一個我證得如來藏,那就是還有我的執著存在;有我的執著存在,那就還是一樣是四相具足;有四相的具足,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因此,馬鳴菩薩說到心真如門時開示:【是故諸法從本已來性離語言,一切文字不能顯說。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究竟平等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說名真如。以真如故,從本已來不可言說、不可分別,一切言說唯假非實,但隨妄念,無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無相。】(《大乘起信論》卷1)所以證得如來藏以後,要懂得轉依,不要擔心這個如來藏,是否會繼續牽掛我們的五蘊身,或者是說我們要牽掛如來藏心,這樣子的話,就不能真正得到解脫。也因此如果不再執著第八識如來藏的功能,而會轉依祂的清淨無染的體性,就叫作真相亦盡。如果不去執著妄心的離念靈知,不去執著處處作主的意根自己,就叫作妄相已盡。在大乘菩薩,甚至有的時候對於心真如的存在與否,也會忽視;因為已經實證了,已經現觀了,已經有了這樣的智慧了,所以對於真相識如來藏就不會罣礙了,那就表示他已經實證 馬鳴菩薩所說的「心相既離,真相亦盡」的境界了,也因此更能夠勤加精進地,真正的住於真如三昧之中。

而如何是真如三昧呢?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當中有一段開示,這段開示也就是說一個證得真如三昧的人,他所會啟現的心相。內容是說:【菩薩摩訶薩得真三昧,隨彼有情煩惱品類,現如是等諸三昧門令其解脫。菩薩摩訶薩……令諸有情安住如是平等法中。所謂得心平等、行平等、相應平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悉皆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以住三昧,無散亂語、無率爾語,了達諸法、解第一義,善知時節隨順而說,八風不動。菩薩能住如是平等法性,不捨三昧、不離世間,自在無礙,是名菩薩摩訶薩方便智慧靜慮波羅蜜多。】(《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9)

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經典當中的教示,真的證得這一個三昧了以後,就能夠以平等心於六度乃至十度波羅蜜中安住,而來護念眾生、而來救護眾生。也因為證得這一個三昧力,所以在身口意行當中,就不會有散亂語、率爾語,而在心行當中就能夠了達諸法;而且在度眾的時候,也不會說,依於自己覺得要如何說而說,是會隨順於面前這位眾生去相應他,依合於他的法流,而現出自己所應該訴說的話語;在自己的心性上,也不會為八風所動,這就是證得真如三昧。轉依真如三昧,並且不再執著所會現起的身相以及心相,因此真相亦盡,是更能發起轉依如來藏的功德性。

接著 馬鳴菩薩說:「從於定起,諸見煩惱皆不現行。」(《大乘起信論》卷2)當我們從這個決定心的境界中,生起覺知心的分別作用,這就是從於定起,這時再作細密的觀行、細密的整理與思惟,這就是思惟修。思惟修的結果,當然能夠使種種錯誤的見解不再現行,也能夠使思惑等種種煩惱不再現行。假使有禪定證量的人,他可以用親證的心真如決定心,而住在初禪定境中,作更深入的思惟修。為什麼說初禪呢?因為初禪是有覺有觀的三昧,二禪以上的等至位,都已經不能作思惟修,二禪以上已經是無覺無觀。所以初禪的等至位,則可以藉由語言文字去作思惟修,也因此能夠住在初禪中,跟人家說法,如 平實導師可以住於初禪中寫書、弘法,可以住在初禪中為人開示妙理,這也可以說是「從於定起」;所以等至和等持、初禪和二禪的分別要弄清楚。這樣從定起思惟過以後,種種的邪見與煩惱就不再現行了。換句話說,必須有心得決定的功夫,深細的加以整理思惟,才可能轉依成功,而使得諸見煩惱都不再現起。諸見就是錯誤的邪見,包括斷我見後,修所應斷的更微細的疑見、戒禁取見、邊見等等,全部都不再現行了,思惑就漸漸地斷除了,這都是要透過悟後深入整理,才能達成的。如果悟後不深入整理的話,般若慧的見地仍然是會很粗淺,只是總相智而已,也就是只有根本無分別智;所以必須要深入思惟、整理,深入地把微細的我見斷除,這樣不但可以使自己成功的轉依心真如而不會退失,也可以發起後得無分別智,也就是別相智與一切種智。所以悟後的觀行、思惟、整理更加重要。

在以前禪門當中,只要你找到了如來藏,師父就會用拄杖賞你一棒,或者是用香板打你,這叫作賞棒。給賞棒以後,那個拄杖或香板就交給你,領了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可以出去開山了,可以當開山祖師了,這就是有得到師父的授意,才可以出去傳法。如果沒有得到師父的授意,沒有傳拄杖或香板,是不能自己到外面傳法的,也因此弟子們就會乖乖的,繼續跟在師父的身邊繼續學習。但是我們現在看,有些古時候得到賞棒的這些大德們,大部分都只是悟了總相而已,就出去當開山祖師了。古時叢林是這樣,而今世 平實導師第一義諦的開揚,就不是只在總相智上面了,平實導師一定要確信這一個學子,是真的具有菩薩種性;在他證得了總相智以後,還不能算是開悟,還得要在禪三道場當中,繼續轉依這一個第八識心,去作觀行。平實導師會施設題目,讓禪子們不斷地整理、思惟,這就是思惟修;這樣觀行、體驗以後,菩薩般若慧才會不斷地湧現出來。然後進到小參室時,平實導師還會再為禪子們旁敲側擊的提出種種的問疑,不直接告訴學人答案,不直接說明更深細的法義;用提問的方式,從各種方面來提升禪子的智慧,使得禪子的智慧,一分一分的出現,所以能夠在三天之中,能夠轉依成功。

因此在外面的道場來說,開悟明心是他一生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但在正覺同修會,在大乘法教當中,明心只是菩薩學處剛剛入門,接下來還有許多悟後要修的法等著剛明心的人。不過在正覺同修會,現在剛明心的人,他們會產生無量的智慧。為什麼?當證得這個沒有智慧的如來藏的時候,一切的智慧,就由這個沒有智慧的如來藏的體驗當中,而湧現出來。因此明心的人,當他重新再看《心經》、再看《金剛經》的時候,會覺得非常的親切,那時候會發現《心經》、《金剛經》其實都是在講他自家的事。因為這個實證,是他自己的親身體驗,而他再來看公案的時候,除了比較難的一些過牢關或者見性的公案,會有點看不懂外,會發現所有的公案,其實都只是一則公案。所以不會再費心去研究公案,只是會接下來,在別相智當中,在利樂有情的善巧方便當中,繼續用心。

今天就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點擊數: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