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

第46集
由正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單元,透過演述解說各種佛法故事的內容,教導如何來看待真實佛法義理,希望能為普羅大眾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收看。

今天所要為各位菩薩演述的佛典故事是「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這則故事主旨是在談論佛法唯三乘菩提,也談及甘露道在佛法中是代表什麼意思。其實在佛法裡所稱名甘露,意思是指佛所說的真實法義,就像經中所說:世尊說法如甘露,能令大眾離熱惱,而增長法身慧命。

在說佛典故事前,預先告訴諸位菩薩,真實佛法就是佛菩提道與解脫道二大甘露法門,除此外別無甘露法道。甘露絕非像假藏傳佛教——喇嘛教所說的內容,他們是以不淨物,如屎、尿、骨髓、男精等物做成丸形,叫作白菩提;若有加入女經血做成丸形,則稱為紅菩提,所以他們的甘露是汙穢不清淨的。

「甘露」這個名稱,在經文內實際上指佛所說之甚深妙法,也就是三乘菩提之所依——第八識如來藏,此識不可為悟緣未熟的人說,否則甘露即成毒藥。也就是說,成佛之道需要依持戒、精進、不放逸的精神來成就圓滿。

現在我們就來看今天介紹故事的內容,經文是這麼說。《增壹阿含經》〈邪聚品〉第35: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云何為五?一者色力,二者親族之力,三者田業之力,四者兒力,五者自守力,是謂女人有此五力。比丘當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輕慢夫主。設復夫以一力,盡覆蔽彼女人。云何為一力?所謂富貴力也。夫人以貴,色力不如,親族、田業、兒、自守盡不如也。皆由一力,勝爾許力也。今弊魔波旬亦有五力。云何為五?所謂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力。夫愚癡之人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者,不能得度波旬境界。若聖弟子成就一力,勝爾許力。云何為一力?所謂無放逸力。設賢聖弟子成就無放逸者,則不為色、聲、香、味、細滑之所拘繫。以不為五欲所繫,則能分別生、老、病、死之法,勝魔五力,不墮魔境界,度諸畏難,至無為之處。」爾時,世尊便說此偈:「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佛告諸比丘:「當念修行而不放逸。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增壹阿含經》卷27)

我們現在就將其經文內容解釋如下:我阿難親自聽佛如此說的。有一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女人因為擁有五種力量,所以就會輕視和怠慢一家之主的丈夫。哪五種力量呢?第一、美色之力,第二、親戚宗族之力,第三、田業家產之力,第四、生兒育女之力,第五、自持操守之力。這就是女人所擁有的五種力量。比丘們!你們應當要知道,女人就是依恃著這五種力量,便可以輕視和怠慢她們身為一家之主的丈夫。假設她們的丈夫擁有一種力量,就能把女人的五力全部都覆蓋遮蔽住了,那什麼是這一力呢?就是所謂的富貴之力呀!凡人若有富貴力,那美色之力就不如了,親戚宗族、田業家產、生兒育女及自持操守之力也都比不上,因為富貴一力就勝過其他那幾種力。

現在來看弊魔波旬也有五力,弊魔波旬又稱天魔波旬,就是他化自在天天主,專以五欲繩繫縛欲界有情,特別是人間有情,讓人間有情沉溺在五欲中,以致無法出離欲界。什麼是弊魔波旬的五力呢?就是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觸之力。凡是愚癡無智的人都貪愛染著色塵、聲塵、香塵、味塵、細滑觸塵;細滑觸主要是指男女淫觸之欲力,尤以此力為欲界有情最粗重難斷之欲,以及這五塵上所顯的種種五欲之法,因此就無法度過天魔波旬所掌控的欲界境界。如果聖弟子能成就一力,就可勝那天魔波旬的五力,不被五力所惑。什麼是聖弟子的一力呢?就是無放逸力。假使賢聖弟子都能成就無放逸力,就不會被欲界的色、聲、香、味、細滑觸五塵之力所拘束繫縛,也就不會被欲界的財、色、名、食、睡五欲所困。因為不再為五欲所繫縛住,就能分辨了別如何是生老病死的法,也能勝過天魔波旬的五力,再也不會墮入天魔波旬所管轄的欲界境界中,甚至能自由隨心進出欲界,而不會為魔所遮難;並且能度過種種怖畏險難,究竟到達無為之處——即是涅槃。這時世尊便說一首偈:「能清淨持守禁戒的人,才能成就佛菩提道與解脫道二大甘露法門。若行放逸行,必會趣向於漫漫長夜的輪迴生死路。對於三界都已無貪愛的人,就能遠離生死輪迴,而得不生不死之涅槃法。失去向道之心而行放逸的人,將會敗壞或喪失解脫出離生死的因緣。」佛陀告訴比丘們說:「你們應當憶持不忘出家修行的初衷,而精進行於不放逸行,就應該像這樣子。諸比丘們!你們應當這麼修學啊!」這時比丘們聽完佛陀的教誨之後,都歡喜地信受奉行。

以上佛典故事教育我們,若因貪著五欲,所以也會愛慕眷屬、財物、虛名、權力,於是隨順世俗的法,和世俗人一樣,在五欲中打轉。修學佛菩提道,除了要瞭解財、色、名、食、睡五欲對人們繫縛於三界苦海,促使有情眾等永無出期外,而且也在天魔波旬的掌控中,無法脫離。其實要脫離苦海得解脫,首先應該要瞭解什麼是真實佛法義理,這樣才能成為佛教的聖弟子,才能真正脫離三界繫縛之苦。那如何才能成為佛教聖弟子呢?廣義來說,三乘菩提見道者皆可稱為聖弟子;但更嚴謹的定義,二乘的聖弟子必須是已離欲界愛的三果人以上,才可說是聖弟子;大乘行者則須是入地,才堪稱為聖弟子。真正開悟了以後,應當勇猛地斷除對色、聲、香、味、觸五欲之貪愛與希求,以及對五陰自我之貪愛與執著,始能降伏我執習氣煩惱而薄貪瞋癡,成為二果人及九住、十住菩薩。

如何能趣向成佛之道修學呢?若能持守清戒不違犯,並且精進無放逸力地向學正道,才能趣向成聖弟子。而向學正道又須持守清戒,須靠不違犯戒才能前行。為何如此說呢?因為「戒」又叫作導引的基礎,戒法又名平地,戒是一切佛之本源,是菩薩之根本,三世諸佛之搖籃。消極而言,防非止過;積極而說,則是遮止,使不得不作。

《大般涅槃經》:若不能善持淨戒,則不見佛性。佛滅度前,阿難尊者請佛開示:以何為師?佛言:以戒為師。如暗遇明,如貧得寶。所以戒的受持,是最基本的條件。但要如何受持?如何瞭解戒的真實內涵而圓滿受持?至少一般而言,傳授菩薩戒的對象要是人身,才能得到戒體;若是其他界眾生想受戒,除非戒師有陰陽眼可互相溝通,得知對象能聽懂,能持受戒的內涵,方可為其傳授菩薩戒,得到戒體才有戒的護法神擁護,才有其受戒的功德。戒以何為體?以心為體。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意識和意根會導致我們的業種變化,導致世間和未來世五陰的變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識、意根為體。因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識和意根的行為,意識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時,就有戒體存在了。意識和意根如果嚴重違犯了戒,那就表示說,意識和意根是不願意接受那個戒,因為不願意接受戒法,所以戒體喪失了。戒法也是一樣,也要有身口來實行,但是要從心意來得戒,所以是從心而生戒體。得戒也從心,捨戒也從心,持戒與毀戒都隨之於心;但卻要有身與口才能得、捨、持、毀。

諸如來很清楚地了知一切法性,所以依理而制定種種戒法,對於戒的攝持要精進不放逸,由於不放逸是善心所法,是指精進在無貪、無瞋、無癡法上斷惡修善。在菩薩六度萬行當中,就有精進不放逸行,成滿一切善事,由此可知不放逸所顯之力、所產生的威德力,可以超越天魔境界,排除障難,成就佛道。還有聖弟子必須因佛善教導,依於無名相法,依於無境界無所得之清淨法界,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所顯之真實性與如如性,努力在於我們身行、口行、意行上不放逸,圓滿成道,對於身行的殺、盜、淫也能時時觀照;口的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的一一對治;意的貪、瞋、癡斷除,起心動念的雜染,這些染業皆需精進不放逸地依持清淨戒來清除。

菩薩戒又稱為千佛大戒,此戒能幫助我們在修學佛道軌範的所依,才能得到正知正見趣向正行。因為第八識如來藏所顯,猶如虛空之無為,無為之處即涅槃,而成佛之道修行,更必須所依緣於第八識如來藏。人人想解脫,時時想得證涅槃,卻不知一切有情眾,皆有一個本際涅槃在身中,總在身外不斷尋找,或在虛空求有,都落於兔無角法理的死角邊鑽研。

各位菩薩,佛典故事如是教導我們依於佛的善教導,求證解脫、修證菩提,既然要精進不放逸行,也得要正行正見。實證佛教先前條件,至少要先斷三縛結,就是斷我見、戒禁取見、斷疑見。想想看,連解脫道的聲聞解脫果,初果須陀洹斷三縛結,二果斯陀含薄貪瞋癡,三果阿那含離欲界愛,四果阿羅漢斷三界愛;這些聲聞解脫果的求證,都是要斷除欲界愛。更何況菩薩道的修學,更需要以慧學為基礎,就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為基礎,以此為轉依行道。倘若在三界六道中,以邪知邪見,求邪精進,在五欲中勤行不放逸,修到驢年也難以到達。另外經文也如此地說,《大乘密嚴經》卷3:【空性隨應說,不應演非處;若演於非處,甘露即為毒。】佛是這樣對我們善教導:空性第八識如來藏,是應該對可以信受、願意學習的菩薩次第教導演說;若是對於常見外道者,或不肯迴小向大的二乘者,或不相信一切有情皆有八識者,都不應該為他們演義解說此無名相法。因為對此法不相信,就會造成這些人誹謗,誹謗第一義諦,即成就地獄業果報。佛陀慈悲憐愍眾生無明的無智,為善護眾生法身慧命,以免被自己不正知正見口業摧殘造惡,故不為其演義解說。

另在《解深密經》中佛說,這個真如如來藏,就是第八識阿陀那識,這就是佛法裡面的宗門,但是世尊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解深密經》卷1)佛說這個第八識——阿陀那識的義理,甚為深奧、精細,裡面一切種子如同瀑布流水一樣又多又快;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的道理,佛陀對於凡夫及二乘愚人是不開示的,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分辨,就一定會把阿陀那識又當作是五陰我,那麼我見就又出生了,對於漫漫長夜的生死輪迴,是永無出期的。

從佛典故事中,也藉由佛陀對阿難的開示,這世俗富貴力,可以破除女人的輕視和怠慢。若想要進入遠離生死輪迴,而得不生不死的涅槃法,則要對於三界都已無貪愛的人,清淨持守禁戒的人,才能夠止息而不攀緣,不墮於六情與五塵中,亦不在於六情五塵中作意,全然地只是轉依自心如來之真如法性。一切解脫與生死,都是自心如來所出生、所顯現的境界相,本來無生亦無死,才能成就圓滿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兩大甘露法門。

好了,時間到了尾聲。祝福諸位福慧增長,道業精進,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