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任運而德用周遍

第129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今天來帶大家看《起信論講記》第四輯。

我們今天講的內容,是從第四輯的第35頁開始,我們還是先把經文唸一次:【復次,真如用者,謂一切諸佛在因地時發大慈悲,修行諸度四攝等行,觀物同己,普皆救脫,盡未來際不限劫數;如實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眾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滅無始無明,證本法身,任運起於不思議業、種種自在差別作用,周遍法界與真如等,而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一切如來唯是法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作用,但隨眾生見聞等故,而有種種作用不同。】(《大乘起信論》卷1)

好,我們先來看第一段,第一段有談到說,一切諸佛,真如祂的起用,謂一切諸佛在因地的時候,發大慈悲。諸佛在因地的時候,所謂在因地就是表示說,在修菩薩行的時候,那就是跟你我一樣,在菩薩的道上開始來發慈悲心。菩薩道跟二乘解脫道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差別,就是慈悲心,因為二乘解脫道所追求的就是個人的解脫,一旦個人解脫之後呢,如果沒有迴小向大的話,接下來就入無餘涅槃了,一旦入了無餘涅槃之後,三界之中就再也找不到他了。可是這個境界,如果從斷三縛結證初果開始,我們說如果不退轉的話,最遲的話,七返人天,就可以證阿羅漢的果位;那一旦證阿羅漢的果位,如果是當世就能夠具足了俱解脫的這個功德的話,那麼他隨時隨地就可以取證無餘涅槃,如果沒有具足了四禪八定這些定力的話,那麼他就要等到捨壽的時候,才能入無餘涅槃。但是不管如何,從證到初果開始,最遲七返人天,然後到阿羅漢,那麼在當生呢,最遲就是在他捨壽的時候,就入無餘涅槃,從此之後,三界之內就找不到他了。

可是呢,菩薩都不是這樣,因為菩薩雖然有機會可以,也有能力能夠證到無餘涅槃,可是菩薩往往都會不捨一切的眾生,總是會想到說,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入涅槃的話,那麼其他在生生世世跟我有緣的這些眾生,他們繼續留在三界裡面輪迴生死的話,那麼於心何忍呢!所以一切的菩薩,都是因為根本的這個慈悲,所以不會捨掉眾生,而願意生生世世的繼續回來修菩薩道,這才能夠成就了最後成佛的諸般的勝妙功德,因為就是生生世世回來修,所以才能夠在三大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裡面,修行的這個狀況中,累積了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所有一切諸佛的成就,都是源於在菩薩的時候,菩薩地的時候,在因地就對眾生有許多慈悲的這個心行在。

馬鳴菩薩說:諸佛在因地的時候,修行諸度、四攝等行。我們要說這個修行的部分是這樣子的,一般來說,我們說一般人在開始要進入佛門修行的時候,得先要在外門修六度,所謂的這個外門修六度,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修行的六度,跟我們的真如如來藏並不相應,所以我們把它叫作在外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六個修行的法門在外門修。一旦在外門修這個六個度修行圓滿之後,就相當於我們在菩薩位階裡面所講到的菩薩六住圓滿,那麼這個六住圓滿之後,接下來所要面對的一個關鍵,就是能不能開悟明心,所以這個也就是顯示的就是說,要能夠開悟明心,能夠證真如,這個是需要我們得要先在六度上面要用心;比方說布施,我們在布施就要用心地去作,用心地去體會,讓這個布施度成為我們要能夠開悟明心很重要的資糧。那其他的像持戒、精進、忍辱、禪定亦復如是;至於說六度裡面的智慧度來說,在還沒有六住滿心位之前,所修到的智慧大部分都是在解脫的方面,也就是先讓我們按照二乘解脫道的道理,先能夠從淡薄我執,接下來能夠進到讓我們了知到我的這個部分的執著,然後接下來等到說我們真的能夠斷了我見之後,那這個時候,我們能夠開悟明心的機會就大大的增加了。所以這個部分就是說,我們在外門修六度,所謂的智慧度這個部分,修道最主要的功法,就是要讓我們能夠斷我見,一旦我們六住圓滿,在外門修六度圓滿之後。

接下來如果我們也經過善知識的開示,了知真正能夠斷我見,然後並且按照善知識的開導,按照善知識所指示的善巧方便,去參禪之後,終於有一天我們證到了我們自己的本心真如如來藏之後,然後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可以說我們進到了內門修六度。因為這個六度,其實六度的範圍乃至於後面,我們一路修行入地之後,這個六度,仍然是我們修行的重點。不過從我們開悟明心,證真如之後,我們就把它叫作在內門修如來藏,因為這個時候,你就是可以把六度的內容,跟我們所證到的如來藏的功德,相互的結合,並且快速地轉依這個如來藏,那麼在內門修六度之後,然後我們就會逐步地進到十迴向位;也就是說,我們從開悟明心的七住位開始算起,然後我們要八住、九住,接下來到十住、十住圓滿,然後十住位圓滿之後,接下來還有十個行位,那十個行位圓滿之後,接下來還有十個迴向位;一直到十住、十行、十迴向位,到第十個迴向位圓滿了之後,那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要準備可以入地了;不過這個時候要入地的話,除了說要具足了十迴向位諸般功德之外,還要搭配要發十無盡願,那發了十無盡願之後,我們才能夠順利地入初地,一旦入初地之後的修行的話,從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總共有十個地的修行,它的配置就是前六地仍然是六度;也就是仍然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六度,不過後面的四個配置呢,就有另外四度,叫作方便、願、力跟智,這個就是構成菩薩十地所修行的十度的內涵,透過十度的修行,然後這個十度的修行過程中,才能累積了無量無邊的功德,進而能夠成佛。

所以我們回到經文的本身,就是說諸佛在因地的時候,發大慈悲心,然後開始修行諸度,然後也開始修行了四攝;因為這個四攝法,為什麼在這裡跟諸度擺在一起,又特別強調攝持眾生的意思,那麼這些諸度、四攝等行,在這個行的過程中,菩薩們都是觀物同己,普皆救脫,這裡 平實導師有特別跟大家解釋,這裡的觀物就是觀其他的有情;也就是說,菩薩觀其他的有情跟自己沒有分別,都是一樣的,所以才能夠說自己在追求自度,追求解脫的過程中,也會想要救度眾生,讓他們也能夠被救脫,能夠達到解脫的境地,這個叫作觀物同己,普皆救脫。當然這個部分,如何能夠觀察其他的有情跟自己自身一樣呢?在證悟如來藏之前的話,我們其實都不免於受到了七轉識的限制,受到無明的遮障,所以我們看每一個眾生,真的跟我們自己是很不一樣的事情,可是這個時候我們所能作的,也就是儘量的用慈悲心去救度眾生,那要等到說,我們證了如來藏之後,從如來藏的功德性來看一切眾生的時候,才會發現到說,眾生還真的跟自己有非常相同的一面。那從這個觀點來說,我們對眾生跟自己一樣的這個性質,就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且也會因此讓我們的慈悲心,有更深的發展,所以這個時候一旦這樣子的話,我們救脫眾生的心會更懇切。

好,那接下來就是說諸佛在菩薩地的時候,這樣子的一個救脫眾生,是盡未來際不限劫數的。確實如此,因為我們自己在菩薩行的過程中也會發現,當我們在行菩薩道,如果確實有掌握到菩薩道的這個分際,跟它的內涵的話,那我們會發現說,一直修行的結果,這個慈悲心會一點一滴的增長,既然慈悲心會一點一滴的增長的話,當然我們想要救脫眾生的心,也會一點一滴的增長,乃至於盡未來際,不限劫數。好,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特別是證悟了如來藏之後,我們更能夠如實的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眾生之相,那就是因為說,看到了眾生跟自己一樣,眾生的如來藏在他身上分明顯現的功德性,跟我們自己所看到的功德性,完全是一樣的,所以才會了知說什麼叫作自他平等的真正的義理;然後透過我們熏習了七轉識,轉依如來藏的時候,我們會越來越不會去執著眾生之相,而只是會去在意關注說,眾生如何能夠得到解脫,乃至於說眾生如何能夠因著我們的引導,將來有一天能夠參禪明心,他也能夠觀見他自己如來藏的功德之相。

好,那麼諸佛就是這樣子,在無始劫以來,盡未來際,都是這樣子的度眾,所以才說以如是的大方便智,滅無始無明、證本法身。這個證本法身就是說,諸佛所證到無量無邊的功德,本來就是這個真如所具有的功德性,從來都沒有哪一樣功德是新發揮、新發明的功德性,祂本來就具足,本來如是,所以才說證本法身。那麼滅無始無明,這個無始無明,對於無始無明來說,有一個相對的名詞,叫作一念無明。我們簡單跟大家說一念無明,談到的就是我們的煩惱障,也就是這個部分,是我們所要對治、要解脫的話,我們要對治的煩惱,這個就攝屬在一念無明;用一念這個字強調的就是說,往往我們在念念之間,都受到無明煩惱的遮障,所以叫一念無明。那無始無明談到的這個事情,就是從無始劫以來,只要我們從來都沒有破參明心的話,那我們就從來不知道說,真如性到底是如何,所以叫作無始無明。又比方說,我們如果開悟明心之後,開始知道了如來藏祂的功德性之後,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開始瞭解到,無始劫以前我們是多麼的受到無明的遮障,乃至於說,我們居然都看不見時時跟我們在一起的如來藏,祂的功德性是這麼分明的顯現。好,所以這個部分的無始無明,談到的其實都是要歸屬於關於真如的諸般的功德性,所以才說以如是的大方便智,滅無始無明、證本法身。

好,那接下來說到了發起了不思議業,種種自在差別作用,這個部分 平實導師分了八點來略作這個描述。比方說,在菩薩道的修行成佛過程中,我們會成就三學,也就是增上慧學,增上心學,增上戒學。這個所謂的「慧」指的部分就是智慧;「心」指的部分就是所謂降伏心的方法,那一般人所指的禪定,就是屬於這個部分;「戒」就是我們說的一般所提到的戒法。那為什麼特別冠上「增上」這兩個字呢?其實這裡面談到的部分,就是說它一定是跟我們的真如來相應,才能夠提得上增上這兩個字;那特別又指的是說,當我們對於真如的性相,已經發起了總相智,也發起別相智了,乃至於說要發起道種智了,要入初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開始說有增上慧、有增上心、有增上戒。所以對於這個三個學的內容,原則上來說都是以說入地的菩薩來開始講,那麼入地的菩薩,在這個十地修學的過程中,就會滿足了這三個學。

第二個部分,平實導師說到有五個眼:所謂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跟佛眼這個五個眼。肉眼當然就是眾生的眼;天眼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可以無所遮障的看到肉眼所不能看到的這個遠方,那這個叫天眼,一般人所認知的天眼,那可是這個天眼又隨著我們的修證的境界會有所不同;比方說,隨著菩薩修行的證量越來越勝妙之後,所發起的天眼所能夠看見的部分,就不再只是這個關於突破距離的限制而已,甚至他都可以看到說,眾生將來是如何的死、如何的生,這個到最後佛地的時候所發起的智慧,就叫作死生智力,這個是佛的十種力量之中的其中一種;慧眼的部分談到的呢,通常就是談到了我們所謂的了知,了知就是說人家在說法的時候,了知這個法到底符不符合這個真如心的這些特性,那要有這個慧眼發起,至少我們得要有總相智跟別相智,才能夠談得上說有慧眼在,所以有了慧眼之後,對於別人所說的法,你往往聽了一整段之後,你會覺得說,他說的法跟 馬鳴菩薩說的真如心不動不見的這些法義是不相同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說你就具足慧眼了。法眼的部分就是在別相智的部分繼續熏習之後,已經對於法、對於法義的部分,有更深入的斬獲了,甚至是已經要發起道種智了,這個時候,我們說已經開始具備法眼了,那麼具備法眼的菩薩跟具備慧眼的菩薩,一個最鮮明的差別就是有法眼的菩薩在聽見眾生說法的時候,只要聽一句、兩句,甚至短短的幾句之後,他往往就知道說,這個人的落處是在哪裡,他有哪些地方不符合真如心或者如來藏的這些功德,他只要聽幾句就能夠知道。而慧眼呢,往往是要整個聽完了,經過分辨之後才能夠判斷,那法眼不僅是能夠分辨,並且能夠當下的指出說,這個說法的人他的錯誤在哪裡,這個叫作生起法眼。好,那當然這個法眼的部分,隨著初地菩薩修證的境界,地地轉進之後,這個法眼會越來越勝妙、越來越勝妙。最後當然就是佛眼,佛眼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天眼、慧眼跟法眼的所有的一切,都能夠具足的發起妙用,就叫作佛眼。

那接下來,導師也提到了三種意生身跟莊嚴報身。那麼這個部分,基本上就是講三地滿心的三昧樂所生起的意生身,跟八地的知諸法法性,於相於土自在所能夠變現的意生身,跟九地的變化的意生身,這是三種的意生身;也就是說這個三種的意生身,是諸地菩薩才有辦法隨著他的作意而生起的變化身,那麼在其他的外道,其他的外道的神通變化,根本跟這個三種的意生身,完全不能夠比擬。平實導師也談到說,所謂的莊嚴報身,這個目前對我們人間的眾生來講呢,我們從經文裡面我們所知道的,佛的莊嚴報身就在色究竟天;那之所以在色究竟天,當然我們可以約略體會到,就是說祂已經是窮極色法的境界了,只是要藉由最微細的色法的影像來變現出報身,來利益諸地菩薩,在這個以莊嚴的這個報身為諸地菩薩說更勝妙的法;這個另外也就是說,佛的這個莊嚴報身在色究竟天說法,也只有諸地菩薩才能夠前往聽法的。至於一般的人,單純修禪定境界的話,即便你四禪八定都修了,可是如果說,你沒有般若的證量的話,一樣進不了色究竟天,一樣不能夠觀見佛的莊嚴報身,因為佛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莊嚴報身,就是為了要利益諸地的菩薩,這是關於三種意生身跟莊嚴報身。

另外 平實導師也提到過說,這裡還有是九地的四無礙法,這個四無礙法就是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辯無礙,或者是說樂說無礙。這個就是九地菩薩對於法的內涵、法的名相,以及如何說法,以及如何去說法而讓眾生能夠樂於接受,那這個法、義、辭跟辯四樣,九地菩薩完全沒有障礙,不需要費力去思考說怎麼樣怎麼樣講,才能夠把這個法義講得圓滿,而又完整的讓眾生能夠聽受。好,這是九地菩薩的功德。

那至於其他的部分,我們就留到下一次繼續來跟大家說。

阿彌陀佛!


點擊數: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