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行地菩薩

第73集
由正才老師開示
文字内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上一集我們講到講記第二輯,第241頁第一大段。在上一次的最後,我們談到涅槃的本際、實際,也就是如來藏——自心真如,祂是菩薩之所證,不是一切凡夫及二乘聖人之所能知、所能證的。因此要是真有機會遇到南洋所謂的阿羅漢,您問他:「涅槃的實際是什麼?在哪裡?」他們一定是答不出來的。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懂什麼是實際,也根本就不懂無餘涅槃的境界是什麼,那要如何回答呢?

到底什麼是無餘涅槃的境界?所謂的入涅槃,是得要把五陰十八界的你,統統都滅盡才是無餘涅槃。也就是在無餘涅槃境界中,見聞覺知性的六識你,以及處處作主的意根你,全部都消失了;五陰十八界都滅了,就只剩下如來藏單獨的存在;而如來藏是離六塵的見聞覺知,所以這時候你的如來藏,已經不是你的了,因為你已經消失了,只剩下如來藏祂單獨存在,五陰十八界不再於三界中出生,這樣才是真正的無餘涅槃。

話說回來,其實南洋現在哪有阿羅漢,大家所曾聽到的那些所謂南洋的阿羅漢,他們的境界,其實都是落在意識的境界或意識的行相裡面,都還在五陰十八界裡,既沒有斷我見,更不用說斷我執了,如何能成為阿羅漢。他們弘法時都不斷教人保持覺知,保持覺醒,但是覺知與覺醒卻都正是五陰十八界中的意識的心行啊!他們想要讓見聞覺知心的自己常住不壞,要讓覺知心的自己常在,而不流轉生死,想要讓覺知心自己安住於無餘涅槃境界中。但是那個覺知心其實就是我,而這個我常住不滅的見解正是我見,正是讓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原因。

像這樣的人,這一世捨報時,因為他的意根害怕覺知性消失了,想要繼續保持覺知性,所以就會促使如來藏在正死位之後,又出生了中陰身,然後意根在中陰身裡面,又繼續把持意識覺知心而不斷運作,藉著中陰身又投胎去了,就這樣不斷輪轉,而無法出離輪迴生死之苦。像他們這樣教人努力住在覺知清明的狀態中,以此作為佛法的實修,連我見是什麼內涵都不知道,當然都沒有教人斷除我見的正確知見,也沒有教人斷除我見的觀行方法,可見他們連解脫道初果所應斷的我見都還未斷,因為住在覺知清明的狀態中,不過是意識心的境界罷了。而《阿含經》中說:「意、法為緣生意識」。意識是由意根藉法塵為緣而出生的,是藉緣而生起的法,是有生之法,可見連意識心本身都是無常生滅之法,更何況意識所住的覺知清明境界。

因此,這樣的知見及修行方式,是連我見的內涵都不懂,當然我見是沒辦法斷的,我執就更別提了,更別說是想要接觸阿羅漢所接觸不到的無始無明。所以說,這個無始無明,也必然是他們所還沒有相應到的。無始無明就是對生命實相、法界實相沒有智慧光明去了知而有的無明,也就是不知道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來藏,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直接、間接輾轉而出生,這是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所以稱為無始無明。這個無明是與眾生心不相應的,而且不會障礙眾生解脫三界生死,只障礙成佛。無始無明是只有菩薩才會相應到的,凡夫與決定性的二乘無學聖人阿羅漢也相應不到。

菩薩在開始起心動念要探究生命實相萬法的根源時,才算是與無始無明相應了,這時他會開始尋求開悟實相的知見與方法,那時候就得透過禪宗的禪法來參究,一直到破參了,也就是開悟明心,才算是打破了無始無明。這時候般若實相的智慧,便開始源源不絕的出現,以前看不懂的般若經典,現在終於看得懂了;這就是菩薩真見道時打破了無始無明,而這個無始無明要到成佛才能完全斷盡。可是等到你開悟後,想要開始探討說,我現在雖然真正的悟了,可是顯然還沒有成佛,那我應該要如何悟後起修才能成佛?這個時候你才開始跟無始無明中的上煩惱相應。那些定性的俱解脫大阿羅漢們,都還沒有開始探究法界的根源,也就是還沒有跟無始無明相應,何況說要打破?所以當然更不可能跟無始無明的上煩惱相應。

所以馬鳴菩薩在論文中說:「無始無明熏所起識」的這個阿賴耶識,也就是異熟識,祂並不是凡夫所知道的,也不是有學與無學的二乘聖人所能夠知道的。那要到什麼時候才開始有能力去觀察這一個無始無明熏所起識呢?馬鳴菩薩接著說:「解行地菩薩始學觀察」,也就是說,要到大乘別教的解行地,才開始有能力去觀察這個無始無明熏所起的阿賴耶識。那麼什麼叫作「解行」呢?解行地的「解行」這兩個字,就是指勝解與勝行,所以我們把它稱作勝解行地或證解行地,也就是說進入解行地這個階位中的菩薩們,都已經能夠生起勝解與勝行,起了勝解與勝行,就是解行地的菩薩。

那什麼叫作「勝解」?「勝解」就是殊勝的理解。原來在還沒有破參開悟前,讀第二轉法輪的般若經典,讀來讀去,經中的每一個字都認得,可是就是裡面的意思不能理解;這就表示還沒有發起勝解,因為還無法從般若實相中得到勝解,還沒有發起殊勝的理解,所以還得不到般若智慧。後來經由禪宗的方法參禪而破參明心了,以前《般若經》中所讀不懂的勝妙法義,現在可以讀懂了,這就表示對般若已經得到勝解,有殊勝的理解了,從此也會對第三轉法輪,唯識增上慧學的經典義理,也能開始逐漸的生起勝解來。

那什麼叫作「勝行」?由於破參明心後,對於般若,對於唯識的種智,會開始生起勝解了;接下來就能夠生起勝行,也就是能發起殊勝的心行,漸漸地一分一分地離開凡夫眾生的心行,菩薩的聖性就會開始漸漸的發起。除非是新學菩薩,學了義正法以來的時劫還很短,不然的話,諸方賢聖所說證果證聖的那些賢聖心行,也會漸漸的開始出現。這個就是由於先有了勝解之後生起勝行了。必須先生起勝解,然後才可能發起勝行,所以解行地的菩薩,就是勝解地與勝行地的菩薩。

馬鳴菩薩在此處說:「解行地菩薩始學觀察」,就是說只有已經進入勝解地和勝行地的菩薩,才能開始學習如何觀察這個「無始無明熏所起識」,只有進入勝解行地的菩薩們,才能開始學習觀察第八識阿賴耶識的運作,以及祂所含藏種種的種子。所以經由參禪破參明心以後,就可以常常觀察阿賴耶識,在日常生活種種境界中,是如何配合五陰十八界來運作;越觀察般若智慧就會越深細;般若智慧越深細,就會越發深信原來這八個識真的是一胎所生,真的是不分彼此。所以八識心王總說為一心,原來一心總攝八識心王,經論中所說真的是有道理。智慧越來越深細,第二轉及第三轉法輪經論中,好多的密意就能越懂越多,這個就是馬鳴菩薩這裡所說的「始學觀察」。

可是話說回來,要能夠經由禪宗的法門,參禪而破參明心之前,還是需要一段長時間的修行。以菩薩道修行的五十二個位階來說,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破參明心真見道了,是十住位中的第七住位,而在進入第七住位前,須先經十信位的修學滿足,才能進入初住位。在十信位的修學過程中,就是要不斷在佛法中長養信心,熏習善惡業果的道理,並且勤於承事供養諸佛菩薩,而使信心具足而發起菩提心。這樣子在十信位中修行,利根者需要一劫,鈍根者則需要一萬劫,才能圓滿具足十信位,成為信不退的佛弟子。

進入初住位之後,又從頭開始修學布施,供養三寶,廣種福田,又像十信位的修學六度一樣的,從頭開始修學六度萬行,以求能滿足初住位所應修的功德。福田種滿足了,才懂得自己應該要去受菩薩戒了;而要進入二住菩薩位的話,還應當要先具足聽受菩薩戒的內涵及道理,才能去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之後,得要精修持戒行,好好守住戒體,好好地修習清淨的戒行,才能滿足二住位所應具足的功德,而進入第三住位。進入三住位以後,得要修種種忍辱行,譬如修屬於世間法上的身口意的忍,也就是所謂的眾生忍;以及修習了義正法的安忍,雖然無上甚深法義還是聽不太懂,也要安忍,也就是所謂的無生法的忍。不可以怕法義深妙難學而退轉,這些都要忍啊!當你能夠全部安忍下來之後,才能夠說是真正的在修忍,才算真的能忍不退。

然後接下來,能忍才能夠精進,終於進入第四住位了,哪裡有法就去聽,哪裡有師父說法就去護持,很多人就是這樣地到處去。現在有很多道場,到處在教人修習佛法,可是學來學去,都是以定為禪的教法,說那個就是中國禪宗的般若禪,但那些其實都不是真正的般若禪,最多也只是在修習粗淺的禪定境界,卻又連初禪都證不到。但是即使是真正的初禪與二禪的定境,對參禪證悟的幫助也不大;這樣的修學,就不是真正的精進。

所以,我們同修會是以教導學員動中定力的進修為主,不在初期教你修習靜中的初禪、二禪定境,我們教導的是無相念佛的動中定,作為將來能夠參禪證悟的助力。參禪的目的是證悟般若實相,所以當修行人在正法道場中,精進學法滿足第四住位功德,同時精勤鍛鍊動中定力。當動中功夫具足,而滿足第五住位的功德後,便會開始對法界的根源、生命的實相生起興趣,就會開始探討實相法體到底是什麼,然後如果他要是跟正法或善知識有因緣,就能找到真正的法,才能真正定下來,開始進入第六住熏習般若。

像我們同修會所開設的禪淨班,兩年半的課程到了最後階段,就會先解說五陰十八界虛妄不實,以及四加行等的法義,配合一直以來不斷鍛鍊的定力,讓學員能現觀五陰空、十八界空,來斷除我見、斷除三縛結,然後才在課程最後的半年裡,教導學員怎麼去參禪;後來終於找到實相心如來藏了,終於了知無餘涅槃中的實際,這時候才是真正進入了第七住位中。也就是說,必須先斷我見,接著再去參禪,找到如來藏時才能承擔起來,般若慧──實相智慧,也才會開始出現。

一旦進入菩薩七住位之後,對般若系的經典,也可以讀得懂了,也有能力去簡擇那些所謂大法師、大居士所寫的書籍內容是否正確了。這時候,若跟那些凡夫談論般若時,他們都是弄不懂的,問到那些南傳佛法所謂的阿羅漢,他們也都一樣不懂啊!得要大乘別教進入七住位以上的菩薩,才能夠懂得您在說什麼。雖然別教七住位菩薩的般若智慧就已經是這樣使得二乘聖人和凡夫難以思議了,可是七住位菩薩仰望佛地,還是那麼遙遠,所以在這個時候,雖然連阿羅漢都聽不懂您在說什麼,可是您也絕對不會生起慢心,因為您很清楚知道,別說能了知佛地的境界,連初地菩薩的境界是什麼,都還不清楚呢!

所以說這個法不是定性聲聞聖人所能知道的,更不是那些凡夫法師所能臆想的;這得要到了大乘別教中的勝解行地,才能夠開始真正的學習與觀察。所以馬鳴菩薩說這個法是:【非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薩始學觀察,法身菩薩能少分知。】(《大乘起信論》卷1)原因也就在此。換句話說,在還沒有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體以前,是無法學習如何觀察無始無明熏所起識的,是無法學習觀察第八識心體的自性與運作的;得要證了第八識以後,才能夠開始去觀察這個無始無明熏所起識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先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3050